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1%,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PT、APTT、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T、APT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I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能显著改善凝血指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外伤后患者的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8例脑外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一时期健康体检5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及GCS和GOS和不同GCS及GOS患者的凝血及纤溶指标。结果观察组PT、FIB、FDP和D-二聚体差异显著(P0.05),APTT和TT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GCS和GOS评分患者的PT、FIB、FDP和D-二聚体显著差异(P0.05),APTT和TT无差异(P0.05)。结论患者的PT时间延长,FIB、FDP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PT、FIB、FDP和D-二聚体可反映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尿激酶(UK)静脉溶栓(IVT)与超选择性动脉溶栓(SIAT)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a MCAI)的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方法选取a MCAI患者82例,其中41例IVT治疗为IVT组,41例SIAT治疗为SIAT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FIB、PT及TT变化。结果 SIAT组的临床治愈率和血管再通率分别75.61%、87.80%,显著高于IVT组的58.54%、68.29%(均P0.05);溶栓后6h、24h、3d、7d,SIAT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IVT组(均P0.05),溶栓后14d、28d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6h、3d、7d,IVT组的PT和TT较SIAT组明显延长,且溶栓后6h、3d时FIB较SIAT组明显降低(均P0.05)。SIAT组的平均UK用量显著低于IVT组(P0.05),SIAT组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7.32%,显著低于IVT组的29.27%(均P0.05)。结论 IVT与SIAT治疗a MCAI均具有显著疗效,但SIAT对凝血指标的干扰更小,出血并发症更低,且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rt-PA静脉溶栓与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巩义市人民医院2015-01—2018-02收治的24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为rt-PA静脉溶栓组210例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30例。观察2组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情况,对比2组血管再通率、总有效率。结果 2组溶栓前NIHSS评分、FIB、PT、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溶栓6 h、3 d、7 d NIHSS评分、PT、TT均低于rt-PA静脉溶栓组,FIB均高于rt-PA静脉溶栓组,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总有效率均高于rt-PA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善,血管再通率、总有效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LMWH)在早期不同时间窗应用对脑血栓形成转归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06-2013-06住院的脑血栓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3组,均给予常规脱水、清除自由基、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在此基础上于24 h内、24~48 h、48~72 h不同时间窗应用低分子肝素,观察3组治疗1周后血小板计数(PL T )、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并对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3组治疗后FIB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A组降低幅度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7 d、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 组、B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A组治疗效果高于B组、C组,B组治疗效果高于A组,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纠正血液的高凝状态,安全性高,应用时间与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越早应用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5例急性脑梗死为观察组,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各25例,选择同期7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记录观察组不同程度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比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中度和轻度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比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中度和轻度患者的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存在异常,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监测其动态变化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72h内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 2018-07—2019-10泰州市中医院收治72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40例,常规组40例。常规组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同时予清除氧自由基、调控血压、血糖控制、改善脑代谢等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注射液,首日和次日以60mg剂量于24h内持续静脉泵入,自第3天起,剂量调整为10mg 2次/d,每次于3h内静脉泵入,持续使用5d;比较治疗前、治疗7d、14d后凝血功能(PT、TT、APTT、FIB)和血小板(PLT)计算变化,比较治疗前、治疗后7d、14dNIHSS评分、Barthel生活指数、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与治疗7d、14d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血小板计数2组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常规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标数,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14d后2组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5),但研究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标均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2.5%,明显高于对照组65.0%(P0.05),且出血风险无明显增加。结论 阿加曲班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3例sTBI合并AT℃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2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1例.亚低温治疗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分别测量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同时监测患者颅内压(ICP)以及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预后.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PT、APTT、TT、FIB及D-二聚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颅内压明显降低(P<0.01);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改善明显.结论 亚低温治疗不会增加sTBI合并ATC患者出现凝血障碍及纤溶亢进的风险,并且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双抗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FIB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银杏叶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予以前列地尔联合双抗治疗,测定凝血功能、炎症介质以及氧化应激指标,评估MoCA量表、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同时对比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MoCA、Barthel指数升高,NIHSS评分降低,血清PT、APTT、CAT、SOD升高,DDI、FIB、CRP、IL-6、TNF?α、NO、MDA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MoCA、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清PT、APTT、CAT、SOD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DDI、FIB、CRP、IL-6、TNF?α、NO、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效率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双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改善凝血功能、炎症介质以及氧化应激指标,提高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特点。方法以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1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GCS评分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依据牛津残障评分(OHC)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于入院时行凝血功能(PT、APTT、PLT、FIB)检测,同时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PT、APTT、PLT、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T、APTT随着损伤程度加重延长,PLT及FIB随损伤程度加重下降(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PT、APTT、PLT、FIB分别为(12.5±0.6)s、(31.8±4.3)s、(121.7±9.7)109 L-1、(2.46±0.62)g/L,与预后不良组的(15.8±1.3)s、(43.3±3.6)s、(90.5±8.5)109 L-1、(2.22±0.35)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与损伤程度、预后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10—2014-08我院就诊的15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7例,研究组78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及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ADL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9.74%,对照组75.32%,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升高,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较低,ADL评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PLT、Fg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好,可改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葡胺联合奥扎格雷钠针治疗前循环脑梗死临床疗效和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将80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磷腺苷葡胺和奥扎格雷钠针,在治疗前、治疗14d,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14d,采血行APTT、PT检查,以判断疗效和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治疗7d、治疗14d2组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磷腺苷葡胺联合奥扎格雷钠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且对凝血系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以及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2012-01—2014-02收治的急性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血浆PT、APTT、TT、Fbg和D-二聚体,分析GOS评分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继发性颅内血肿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继发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指标的关系,以及D-二聚体与伤情(GCS评分)、预后(GOS评分)的关系。结果 GOS评分不同组间TT、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继发性颅内出血者PT、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继发外伤性脑梗死者PT、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GCS评分越低组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OS评分预后不良(1~3分)组D-二聚体阳性率比预后良好(4~5分)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PT、APTT、TT、Fbg和D-二聚体能较好反映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状态,其中D-二聚体是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的指标。颅脑损伤越重,凝血功能紊乱越明显;凝血功能紊乱越明显,预后越差,其可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2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12—2016-12收治的脑血栓病例,按照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60例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6个月,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较好,不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不会影响患者血液流变学,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ICC静脉血栓老年脑卒中患者PT、APTT、FIB、D-dimer水平的变化.方法 对置入PICC前和疑是静脉血栓时分别抽血,全自动血凝仪检测PT、APTT、FIB水平,ELISA法测定D-dimer的变化.结果 发生静脉血栓前后患者血清中PT、APTT、FIB、D-dim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入后PT缩短、APTT延长,FIB、D-dimer升高提示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水蛭素和阿司匹林合用对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同时服用水蛭素和阿司匹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了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单独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观察组:60例(男40例,女20例)服用水蛭素每次0·32g,tid,合用阿司匹林100mg·d-1共4周。观察用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服药前、后PT、FIB、PLT及APTT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服药前、后PT、FIB及PLT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PTT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对APTT有影响。临床观察无一例出血现象。结论:水蛭素与阿司匹林合用对脑梗死患者的APTT有影响,但对其他凝血功能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盐酸纳美芬联合神经节苷脂钠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血清β-内啡肽(β-E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9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予以单一神经节苷脂钠治疗,观察组实施盐酸纳美芬联合神经节苷脂钠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β-EP、NSE、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64.10%(25/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SE及β-E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T低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7.50%(3/40),对照组为5.13%(2/3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纳美芬联合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β-内啡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改善其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03—2014-12收治的95例进展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巴曲酶注射液,观察组联合GM1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神经功能缺损(NFDS)评分。结果 (1)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61.70%)(P0.05);(2)凝血功能: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时间(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功能缺损(NFDS)评分: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NF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巴曲酶有助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INR、APTT、FIB、OHP、OCP及OFP变化,探讨其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凝血功能异常的实验诊断意义。方法检测4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PT、INR、APTT、FIB、OHP、OCP及OFP,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应用ROC曲线比较OCP、OHP、OFP与FIB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准确性。结果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比较,PT、INR、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组FIB、OCP与OHP均高于对照组,OF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下面积OHP最高(0.985,p<0.01),其次为OCP(0.973,p<0.01)及OFP(0.930,p<0.01),最后为FIB(0.776,p<0.01)。结论 OHP、OCP及OFP可反映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能力增强及纤溶能力降低,其敏感性优于PT、INR、APTT、FIB。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双抗组60例和单抗组60例。2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和对症处理,双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单抗组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5d监测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记录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PA均降低,双抗组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PT、APTT均延长,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d后,双抗组NlHSS评分较单抗组减少更明显,双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单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短疗程联合应用奥扎格雷钠及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显著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