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93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分为早期他汀治疗组(72例)和溶栓后他汀治疗组(121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6 h、12 h、24 h、72 h的血浆MMP-9水平。第7 d和第90 d时采用mRS评分评价患者的预后,并比较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溶栓后他汀治疗组及早期治疗组性别、年龄、溶栓时间窗、血压、既往史、实验室检查、NIHSS评分、TOAST分型及OCSP卒中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溶栓前血浆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后他汀治疗组比较,早期他汀治疗组溶栓后6 h、12 h、24 h及72 h的MMP-9水平均显著降低(t=2.64,t=-9.85,t=-8.88,t=-5.62;均P0.01)。早期他汀治疗组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期他汀治疗组第7 d及第90 d mRS评分预后良好的比率显著高于溶栓后他汀治疗组(均P0.05)。结论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的MMP-9水平有抑制作用,不增加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可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抗凝治疗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静脉溶栓组(A组,n=38)和抗凝组(B组,n=38)2组。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评估结果,记录其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NIHSS及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ADL优良率为50.0%,显著高于B组的2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溶栓前急诊生化指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早期转归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14年6月~2019年5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计67例。记录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以二者差值(ΔNIHSS)评估早期转归:其中ΔNIHSS≥4分为显效组、1~3分为有效组、≤0分为无效组;溶栓后7 d以改良Rankin评分(mRS)记录早期预后:其中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3~4分为预后一般组、5~6分为预后差组。比较上述各组间溶栓前急诊生化指标差异。计量资料以χ±s表示,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样本间比较。结果 (1)比较溶栓后24 h转归显效组(n=10)与无效组(n=30),有统计学差异的生化指标有:T-Bil(14. 28±4. 77 mmol/L vs 11. 22±3. 86 mmol/L,P=0. 048)、血糖(6. 82±1. 18 mmol/L vs 8. 99±4. 31 mmol/L,P=0. 017)。比较溶栓后24 h转归有效组(n=27)与无效组(n=30),有统计学差异的生化指标有:T-Bil(14. 89±5. 88 mmol/L vs 11. 22±3. 86 mmol/L,P=0. 007)、D-Bil(4. 63±1. 89 mmol/L vs 3. 62±1. 22 mmol/L,P=0. 019)、血糖(6. 86±1. 50 mmol/L vs 8. 99±4. 31 mmol/L,P=0. 016)。(2)比较溶栓后7 d各预后组间溶栓前的生化指标,其中预后良好组(n=56)与预后差组(n=9)两组间溶栓前尿酸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397±96. 62 mmol/L vs 344. 33±59. 46 mmol/L,P=0. 041)。结论溶栓前较高水平的胆红素、较低水平的血糖与溶栓后24 h早期转归更好相关,而溶栓前较高水平的尿酸与溶栓后7 d更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病前他汀治疗对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15年5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行rt-PA静脉溶栓患者258例。他汀组64例:溶栓前曾使用他汀药物;对照组194例:溶栓前未使用过他汀药物。采用ELISA法测量其中193例患者(47例他汀组及146例对照组)溶栓前及溶栓后6 h、12 h、24 h、72 h血浆MMP-9水平,观察静脉溶栓前、后MMP-9水平变化。比较所有两组患者7 d与90 dmRS评分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MMP-9水平均于静脉r-t PA溶栓后上升,24 h后达到最高值。他汀组与对照组的溶栓前及溶栓后6 h血浆MMP-9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在12 h、24 h及72 h(P0.001)的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他汀组与对照组在溶栓7 d、90 d后mRS评分(0~2分)及发生sICH无统计学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提示两组间7 d与90 d mRS评分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溶栓前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的MMP-9上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静脉溶栓患者的预后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3-01—2015-01收治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各40例。2组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A组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在4.5h内,B组控制溶栓时间窗为4.5~12h。比较2组临床效果与溶栓治疗前后神经缺损功能评分改善情况,统计2组血管狭窄、血管再通及继发性出血发生率。结果 A组治疗1周、3个月后NIHSS评分分别为(6.83±4.82)分、(3.21±2.32)分,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与BI评分分别为(1.23±0.12)分、(8.66±3.24)分,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管狭窄、继发出血发生率及血管再通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早期静脉溶栓方案,控制溶栓治疗时间窗在4.5h内,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3~6 h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34例发病3~4.5 h和18例发病4.5~6 h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20%,分别行静脉和动脉内超选择性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观察血管再通率、出血率,治疗后90 d用修正Rai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结果 溶栓后2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间NIHSS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率:静脉溶栓组55.9%,动脉溶栓组61.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静脉溶栓组47.1%、动脉溶栓组77.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率:静脉溶栓组17.6%,动脉溶栓组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头颅MR PWI/DWI不匹配时,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发生3~4.5 h内静脉溶栓与4.5~6 h内动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两者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血压变异对组织再灌的影响,探讨与其神经功能恢复及远期预后关系,为临床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血压管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4-06-2016-09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8例,按24h收缩压变异率顺序,分为血压低变异率组(A组)和血压高变异率组(B组)。评估2组治疗前后组织再灌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3个月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远期预后状况和预后不良结果,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B组治疗后组织再灌率为42.19%(27/64),低于A组的59.38%(38/64),B组治疗后MIHSS评分为(20.49±5.27)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3个月后mRS评分、mRS评分2分及预后不良结果总发生率分别为(2.85±0.80)分、53.12%(34/64)和35.94%(25/64),高于A组的(2.13±0.93)分、39.06%(25/64)和14.06%(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血压较大波动幅度为患者组织再灌和远期临床预后不佳的独立风险因素。患者脑组织再灌率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远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及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筛选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25例AIS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将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90 d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0~1分预后良好患者设为预后良好组,mRS 2~5分为预后不良设为预后不良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AIS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AIS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静脉溶栓操作过程中及溶栓治疗后无出血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间隔、糖化血红蛋白指数、累计吸烟量、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期间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和溶栓期间平均动脉压是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患者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间隔、糖化血红蛋白指数、累计吸烟量、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期间平均动脉压可影响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和溶栓期间平均动脉压是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在神经内科急诊接受静脉内溶栓和传统收住至病房或卒中单元后接受静脉内溶栓对开始溶栓平均时间(DTN)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76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比较急诊室启动溶栓组(94例)和病房启动溶栓组(82例)的DTN时间和安全性等指标,包括两组的治疗7 d时和治疗后3个月的病死率、溶栓后24 h症状性出血转化率等。结果两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溶栓组DTN时间(99.3±47.8)min显著短于病房溶栓组(118.8±53.2)min,P=0.014;治疗后24 h两组安全性比较,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和3个月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7 d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 RS)和溶栓治疗3个月恢复良好(m RS2分)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启动静脉内溶栓治疗AIS能明显缩短DTN,安全性与送入病房后再进行静脉内溶栓治疗差异无显著性,AIS的静脉内溶栓治疗应在急诊尽快启动,若急诊空间有限,溶栓和送入病房可同时进行(Drip-and-Shi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AP)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证实存在CAAP的患者92例,经8周氟伐他汀40mg/d洗脱期后,随机分为A组(48例,氟伐他汀40mg/d)及B组(44例,氟伐他汀80mg/d),并给予相应的治疗40周;观察治疗前后CAAP面积、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A组及B组各40例患者完成48周的氟伐他汀治疗。治疗后,A组及B组斑块面积由治疗前(0.20±0.18)cm2及(0.20±0.19)cm2明显缩小为(0.12±0.15)cm2及(0.11±0.12)cm2(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血清TC[(3.82±0.89)mmol/L]、LDL[(2.27±0.66)mmol/L]及hs-CRP[(3.73±3.67)mmol/L]水平较治疗前[(4.25±1.03)mmol/L、(2.68±0.71)mmol/L、(3.93±3.71)mmol/L]显著下降(均P<0.05);B组治疗后血清TC[(2.57±0.89)mmol/L]、LDL[(1.2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nstructive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阿替普酶)静脉治疗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选择2017-01-2019-11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70例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时期未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将实验组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0.6 mg/kg,A组)与标准剂量组(0.9 mg/kg,B组)。记录实验组溶栓前和溶栓后7 d NIHSS评分,记录对照组入院时和入院7 d NIHSS评分,记录3组患者7 d内的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和90 d病死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各组患者90 d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患者溶栓后7 d较溶栓前NIHSS评分改善率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A静脉治疗后,低剂量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和90 d病死率均低于标准剂量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90 d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低剂量rt-PA与标准剂量rt-PA在功能恢复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具有潜在较低的脑出血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良结局的相关临床和放射学因素。方法选择2016-01—2018-03在解放军第985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度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溶栓前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进行检查,观察患者临床特征及DWI特征与3个月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预后不良患者占30.99%。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房颤、吸烟、冠心病史、既往卒中或TIA史、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收缩压、卒中病因、症状性颅内出血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患者糖尿病、高脂血症、NIHSS评分、基线血糖、DWI病变类型、终点事件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NIHSS评分、PAI+PAIP和终点事件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轻度AIS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发生率30.99%,NIHSS评分、终点事件及MRI-DWI模式对预测轻度AIS患者静脉溶栓结局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频发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我院2008-01-01—2013-12-31以频发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56例为治疗组,选择同期未行溶栓治疗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NIHSS评分及改良的Rankin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 2组患者溶栓前ABCD2评分(6.12±3.49vs 5.78±4.13,P=0.23)、DWI阳性率(39.28%vs 36.67%,P=0.1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早期治疗有效率(51.78%vs 30.00%,P=0.001)、远期预后预后良好率(48.21%vs 33.33%,P=0.00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出血转化率方面(8.93%vs 6.67%,P=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频发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结合CT灌注成像(CTP)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价值评估。方法选取82例发病6 h且自愿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溶栓前行头颅CTA和CTP检查,根据CTA及CTP检查结果分为A组(CTA、CTP均阳性38例);B组(CTA阳性、CTP阴性14例);C组(CTA阴性、CTP阳性23例);D组(CTA、CTP均阴性7例)。采用静脉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变评价近期临床预后,采用溶栓治疗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价远期预后。结果 A组患者近期预后与远期预后均优于B、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CTA或CTP阳性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梗死部位对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结合CTP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临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病6 h内头颅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为阴性及阳性的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结局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AIS患者住院治疗行rt-PA静脉溶栓,根据静脉溶栓前MR-DWI检查结果将AIS患者分为DWI阴性组18例和DWI阳性组3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以及临床资料,包括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TT),溶栓结束24 h内复查DWI,以发病后90 d的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梗死病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病史、吸烟史、饮酒史、DNT、OTT、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前mRS评分及NIHSS评分均高于溶栓后90 d mRS评分及NIHSS评分(均P<0.05),DWI阴性组90 d mRS评分及NIHSS评分低于DWI阳性组(P<0.001,P=0.001)。结论 发病6 h内DWI阴性及阳性的AIS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基于Dragon评分对患者14 d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接受静脉溶栓[阿替普酶(r-t PA)]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溶栓前的Dragon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A组(评分小于等于3分)、B组(评分等于4分)和C组(评分大于等于5分),比较3组患者的近期(14 d)预后。依据14 d的临床疗效分为优效组和非优效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ragon评分对患者14 d结局的预测作用。结果 A组优效率为65.2%、B组为优效率66.7%、C组优效率27.3%,经χ~2检验,A、B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和B、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的治愈和显效病例评分为5分、6分和7分的例均无好的结局。溶栓后14 d 3组颅内出血转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ragon评分与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的优效率有相关性(OR=0.566,95%Cl 0.356~0.900,P=0.016)。结论溶栓前Dragon评分小于5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具有更加良好的近期(14 d)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联用缓释烟酸对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血脂调节和防止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96例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1)对照组(4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2)治疗组(4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和烟酸缓释片1000 mg/d.分别于入院第2天空腹查血脂、肝功能,入院1~2周内查颈动脉超声,6个月后复查血脂、凝血功能、肝功能和颈动脉超声,比较治疗前后2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Smax)变化.结果 (1)经过6个月治疗,2组患者LDL-C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3.52±0.80 mmol/L vs 1.81±0.51 mmol/L,3.54±0.63 mmol/L vs 2.32±0.63 mmol/L,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1.81±0.51 mmol/L vs.2.32±0.63 mmol/L,P<0.05).而HDL-C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0.91±0.30 mmol/L vs 1.49±0.31 mmol/L,0.96±0.28 mmol/L vs 1.25±0.55 mmol/L,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加显著(1.49±0.31 mmol/L vs 1.25±0.55 mmol/L,P<0.05),2组TC、TG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6个月随访均未发现明显肝酶升高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2)治疗6个月后,2组IMT、Smax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联合烟酸缓释片治疗组较单用阿托伐他汀组IMT、Smax下降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的调脂、降脂作用,缓释烟酸对升高HDL-C作用更明显,阿托伐他汀联用缓释烟酸更有利于全面调脂,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缩小斑块面积,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前或后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2014-01—2018-01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溶栓前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患者25例为溶栓前组,溶栓后应用的患者35例为溶栓后组,比较2组14d、90d的NIHSS评分,90d的mRS评分,并作多因素分析。结果 2组14dNIHSS评分分别为(4.56±4.263)分、(5.69±6.87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90dNIHSS评分分别为(2.44±2.347)分、(2.74±3.12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90dmRS评分分别为(1.40±0.500)分、(1.51±0.5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预后多因素比较,年龄、心脏病史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丁苯酞使用时间点对预后无影响。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前或后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无影响,年龄、心脏病史是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萎缩(BA)对静脉溶栓治疗严重缺血性脑卒中(ACI)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01—2018-08解放军第985医院静脉溶栓治疗的严重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以BV/CV作为相对脑容量,观察BV/CV与近期终点事件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27例患者发生近期终点事件19例,发生率14.96%。终点事件和非终点事件患者年龄、糖尿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BV/C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7例患者3个月时mRS≤2分者51例,mRS2分者76例,预后良好率为40.16%。mRS≤2分者和mRS2分者年龄、基线血糖、高血压、糖尿病、近期终点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与≥15分的严重ACI患者静脉溶栓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前后静脉低信号及微出血情况,观察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及安全性,以指导个性化溶栓治疗.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多模磁共振检查,根据 SWI 检测结果分为静脉对称组和静脉不对称组,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复查多模磁共振.观察对比两组间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静脉对称组17例,静脉不对称组43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h 及24 h 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11.9±3.8),(7.3±4.5),(7.1±5.2)分和(12.4±4.2),(8.2±4.3),(7.9±4.8)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0 d死亡率均为0.静脉对称组微出血灶数目、微出血级别及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低于静脉不对称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90 d 神经功能改善率为分别为70.2%和58.1%,静脉对称组预后优于静脉不对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WI 静脉低信号可以作为评价低灌注程度、溶栓预后效果及溶栓后出血的指标,指导个体化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