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综合心理干预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将59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予以抗抑郁药物治疗,综合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同时接受综合心理干预治疗,观察时间为8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了解评分的变化.结果 综合治疗组经8周治疗后治愈22例,显著...  相似文献   

2.
品管圈是持续质量改进运作方式,已不断融入医院细节管理中[1]。大小便标本为入院患者的常规检查之一,是反映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的基本实验指标之一[2]。脑血管疾病患者因使用药物长期行动不便或卧床,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如便秘、腹痛、腹泻,甚至上消化道隐形潜血,易被家属及医务人员忽视,而通过检验大便可协助医生对脑血管疾病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提高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本科室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进行现状把握,分析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由55.6%提高至82.3%。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使更多的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护士的质量意识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调查分析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行措施改进,制定健康教育宣教表,采取多种宣教方式,加强有效沟通,实施相应的考核。结果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从改善前的56.67%提升到72.50%,护理满意度从改善前的80.83%提升到96.67%,圈员各项评分从活动开展前的17~57分提高到66~77分。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健康教育质量、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袁浩龙周蓓蓓佘正尧戴永干产后抑郁症(postnataldepression)最初由Pet(1968)提出,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其病程较产后心绪不良(maternityblues)长,但严重度则不及产褥期精神病[1]...  相似文献   

6.
对产后抑郁症发病危险因素的新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结果。结果 11例产妇产后抑郁症状消失、痊愈,1例产妇有躁狂性精神病发展倾向,急转上级精神病医院治疗。结论产后抑郁症的预防不容忽视,需要个人、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产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结果. 结果 11例产妇产后抑郁症状消失、痊愈,1例产妇有躁狂性精神病发展倾向,急转上级精神病医院治疗. 结论 产后抑郁症的预防不容忽视,需要个人、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抑郁症状,表现为易激惹、恐怖、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本文着重产后抑郁症发病的病因研究,提出预防措施,以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产后抑郁症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共计1 292例初产妇,诊断为产后抑郁症的232例为研究组,而无抑郁症状的1060例为对照组,问卷评定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 产后抑郁症的检出率为17.96%.研究组的E维度、L维度因子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研究组的N维度因子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后抑郁症与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便秘发生率中的应用及维持效果。 方法 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开展品管圈活动,针对神经内科住院卒中患者便秘发生 率高的原因进行查检、分析及改进,改进措施实施一个月后,对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卒中患者便秘 发生率进行比较。半年后将改善措施推广至保健神经内科,比较实施推广一个月后保健神经内科卒 中患者便秘发生率的变化。 结果 改善前调查神经内科17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改善后调查14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内 科卒中患者便秘发生率由改善前的67.64%降低到改善后的2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9.98, P <0.01),半年后改善效果仍维持,便秘发生率为20.06%。保健神经内科卒中患者便秘发生率由改善 前的66.50%降低到改善后的2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7.67,P <0.01)。 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便秘发生率,可在院内其他科室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产生的诱因及护理方法。方法我院2010-02—2011-02收治产后抑郁症患者56例,分析诱因并进和行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56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经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抑郁状态均消失或缓解。结论产后抑郁症对母婴的健康影响很大,分析产后抑郁的诱因,并针对诱发因素开展相应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对预防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基层精防人员培训早退率的效果。方法于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社会防治科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发放调查问卷并对活动主题进行要因分析,制定并落实质量改进措施,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精防人员培训的早退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基层精防人员培训的早退率为12.3%,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早退率为5.4%,开展品管圈前后早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地降低了基层精防人员培训的早退率,提高了科室员工的持续质量管理意识。  相似文献   

15.
16.
社区护理干预产后抑郁症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社区护理干预产后抑郁症效果.方法 观察2005-05~2008-05在我院分娩的产妇2680例,其中接受系统产前健康宣教及产褥期家庭访视的2200例为观察组,未接受产前健康宣教及产褥期家庭访视480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分别为8.45%(186/2200)、13.75%(66/48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社区护理能有效地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科应激事件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250例妊娠足月分娩产妇,将出现产科应激事件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并随机分成A、B、C、D、E 5组,每组各50例,对应出现的产科应激事件分别为1种、2种、3种、4种、5种。选择同期50例无产科应激反应发生的产妇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各组患者神经内分泌水平及抑郁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抑郁量表(EPDS)评分、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差异随着应激事件种类的增加越发明显。结论产科应激事件会对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患者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轴功能变得亢进,致使产妇的神经内分泌失调,是产妇产后出现抑郁症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对改善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外口服抗凝药物依从性的作用。方法我科于2013‐10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主题选定,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外口服抗凝药物依从性不高的特点,运用品管圈方法拟定活动计划,利用柏拉图进行现状把握,设定改进目标,采取鱼骨图行原因分析并根据原因拟定计划并实施,之后进行标准化评估,并对显著效果进行推广。结果品管圈干预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外口服抗凝药物的依从性从56.3%上升至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我科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改善了患者院外口服抗凝药物的依从性,提高了患者对口服药物的重视度,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及早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症,提高产妇及家庭的生活质量。方法对2009-10—2010-10在我院分娩的产妇,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80例产妇出现不同程度的产后抑郁症。结论产后抑郁症不仅严重影响着产妇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着婴儿、家庭、婚姻和社会,积极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对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症,提高产妇及家庭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孕产妇身心健康及婴儿母乳喂养的常见精神疾患,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后本文将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阐述,旨在探讨如何对产后抑郁症做到更好的识别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