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联用颈部血管彩超、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9月~2017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8例,均行颈部血管彩超、CTA检查。结果 彩超+CTA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为87.50%,高于彩超单独检查的64.58%、CTA单独检查的68.75%,(P<0.05); 彩超+CTA对颈动脉轻度狭窄的检出率是29.17%,比彩超单独检查的14.58%、CTA单独检查的16.67%高(P<0.05); 彩超+CTA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8.75%,较彩超单独检查的检出率45.83%、CTA单独检查的47.92%高(P<0.05)。结论 联用颈部血管彩超与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实施检查可对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判断,并明确有无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联合头颅磁共振造影(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脑血栓形成患者92例(A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 )患者37例(B组)及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C组),分别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9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中80例同时行头颅M RA检查。比较不同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病变特点,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颈内动脉闭塞诊断的吻合程度。结果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表明,A、B组间粥样斑块形成、IM T厚度及软斑形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彩超与头颅MRA对颈内动脉闭塞诊断的吻合率87.50%,对椎动脉闭塞诊断的吻合率75.00%,对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诊断的吻合率分别92.86%、94.12%及85.71%。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可为ICVD病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部位、管腔狭窄程度提供诊断依据,头颅M RA可进一步对颅内血管病变进行诊断,两者联合可更全面评价ICVD病变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MRI、TCD、颈部血管彩超和DSA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52例住院病人的CT/MRI、TCD、颈部血管彩超和DSA检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测的敏感率分别为:CT/MRI 100%,TCD78%,颈部血管彩超63%,DSA72。结论 DSA可进一步了解动脉狭窄与闭塞程度,是金标准,引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TCD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的确诊主要依赖于CT、MRI等影像学检查 ,本文应用TCD检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 87例 ,并与CT等影像学检查进行对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 87例 ,均可经颞窗、枕窗探及血流信号。男5 1例 ,女 36例 ,年龄 4 1~ 73岁 ,平均年龄 5 9.4岁。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入选病例为发病后 1周内的患者 ,均为首次发作 ,伴高血压病者 2 6例 ,糖尿病者 11例。根据头颅CT或MRI所示梗死灶面积分类 ,分为大面积梗死 (>3cm2 ) 4 2例 ,小面积梗死 (≤ 3cm2 ) 2 5例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G7)基因T704C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及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2206为离退休职工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资料完整者l990名入选,其中男性1289名、女性701名。1990名中共检出ACl患者170例(男性132例,女性38例)为ACI组;余1820名无ACT者(男性1155例,女性665例)为对照组。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AGT基因T704C基因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等生化项目。结果ACI组性别、年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体重指数、血糖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调查人群中,携带AGT基因CC基因型的人群中,ACI患病率高干携带TT、TC基因型者(P〈0.05);且携带C等位基因的人群ACI患病率高于携带T等位基因的人群(P〈0.05);两组间血脂水平比较,对照组携带TC、CC基因型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ACI组(P〈0.05);携带CC基因型者三酰甘油水平明显低于ACI组(P〈0.05)。结论AGT基因T704C多态性及血脂水平与ACI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客观可靠的辅助诊断方法。方法 对临床确诊VBI患者40例,进行SPECT,颈部血管彩超、TCD检查,并对SPECT结果正常的部分患者进行了乙酰唑胺(Diamox)介入SPECT检查,对26例患者进行颅脑MRA检测。结果 VBI患者普通SPECT阳性率为52.5%,Diamox介入SPECT后阳性率提高至79.4%,TCD阳性率为62.5%,CDFI阳性率为42.5%,MRA阳怀率为7.69%。结论 TCD、颈部血管彩超可作为简单筛选VBI的检查手段。MRA可能对VBI诊断帮助不大,SPECT及Diamox介入SPECT可能是目前VBI诊断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 C T 证实的脑梗死1 682 例中符合条件的86 例资料。结果 脑叶梗死72 例,基底节区9 例( 包括腔隙性梗死3 例) ,丘脑5 例。中风2 周内继发癫痫发作39 例,发作次数1 ~3 次,仅8 例需服抗癫痫药;中风2 周后继发癫痫发作47 例,发作较频,全部需服抗癫痫药。结论  脑叶梗死较易合并癫痫发作,腔隙性梗死较少继发癫痫发作。晚发癫痫较易控制,复发癫痫需规则长期服用抗癫痫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患者和对照组神经影像学和超声资料,探讨其脑血管病变特点,以尽早进行干预,预防再发或加重。方法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110例和对照组9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全部行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颈部血管彩超显示颈动脉狭窄、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TCD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责任病灶侧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下降,脉冲指数增高(P<0.05),提示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颅内血管床阻力升高,血流供应减少。结论大部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已经发生了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管壁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NOS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差异以及其在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26例及同期体检健康者130例,患者根据梗死体积、功能障碍、预后分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清NOS3、GDNF水平;使用ROC曲线分析NOS3、GDNF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比例升高,血清NOS3、GDNF水平降低(P<0.05);不同梗死体积患者NOS3、G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功能障碍组、中度功能障碍组、重度功能障碍组患者NOS3、GDNF水平依次降低(P<0.05); NOS3、GDNF水平预测患者预后不良AUC分别为0.858、0.779。结论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OS3、GDNF水平均降低,其水平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预后相关,有望成为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关系及其对发病6个月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起病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72例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时间在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106例为对照组,测定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计算出非高密度胆固醇水平,分析2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情况; 病例组发病后6个月根据改良Rankin残障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利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及回归法分析2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病例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经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NIHSS评分、年龄为影响病例组发病6个月时预后的因素。结论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远期结局的另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发病72 h内经脑CT检查确诊后的68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2~87岁.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38~79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血浆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动脉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脑梗死患者32例,对照组为与脑血管病无关的同期住院患者3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并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空腹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比较2组患者之间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 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脑梗死的主要致病因素[1],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斑块类型、大小及形态,能够早期预防脑梗死的发生,笔者对脑梗死患者和未患脑梗死的患者的颈部动脉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与HLA—I类基因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BI)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分型方法,对我国北方汉族人群39例ABI患者和41例健康对照组的HLA-A,B,C各等位基因共计66个位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ABI组HLA-A30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RR=10.36,P<0.01),其他HLA-A,B,C基因频率未见与ABI明显相关,结论 HLA-A30基因可能为AB1的易感基因,其可能与ABI致病基因有连锁不平衡或作为免疫应答基因而导致ABI发生,HLA-A30基因可视为ABI高危险性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与颈部血管超声(CVU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2014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均进行SCTA、CVUS检查,对比2组患者颈动脉情况。结果 102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80.39%(82/102),颈动脉狭窄率两种检查方法无显著差异(P0.05),SCTA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58.81%,相比CVUS显著提高(P0.05)。两种检查方式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无显著差异,3例患者SCTA检查为颈动脉闭塞,CVUS检查为中度狭窄。结论 SCTA与CVUS检查颈动脉血管狭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SCTA评价颈动脉闭塞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形态与缺血性脑梗死相关性。方法选自2010-01—2013-12在本院诊治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80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正常体检无明显心脑血管病患者180例为对照组,予彩色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的硬化斑块形态和内部结构相关检查,分析2组颈部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及斑块形态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颈部动脉的硬化斑块检出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颈部动脉硬化的溃疡斑、软斑、硬斑和扁平斑形态分布为30.56%、48.76%、11.11%和9.57%,与对照组5.17%、13.79%、15.52%和65.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动脉的硬化斑块形态和内部相关结构,与脑梗死发生具有紧密相关性,予以早期系统指导和治疗,能够前瞻性进行缺血脑梗死预防,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BI)、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对187例患者经过CT/MR检查后分为缺血性卒中及非卒中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超、ABI、TCD检查,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卒中组中ABI及颈部血管彩超异常率显著高于非卒中组(P<0.05);缺血性卒中组颈部血管彩超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ABI及TCD(0.60、0.56、0.55,P<0.05)。颈部血管彩超联合ABI的ROC曲线下面积远大于颈部血管彩超联合TCD或TCD联合ABI或三者联合(0.62、0.61、0.56、0.61);结论 ABI、颈动脉彩超、TCD能较好的预测缺血性卒中发生,颈部血管彩超联合ABI能够更有效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9例左前循环脑梗死患者、76例右前循环脑梗死患者、34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及59例非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入院后1周内检测颈部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加速度时间、阻力指数。应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分别与非脑梗死患者比较,双侧颈总动脉阻力指数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分别与非脑梗死患者比较,双侧颈总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普遍存在着双侧颈总动脉高阻力现象,这种现象与脑梗死部位、受累血管无关;脑梗死急性期保持较高平均动脉压对防止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改变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ELISA法检测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进行动态观察,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升高,第7天达高峰,第14天仍维持在高水平,血清VEGF水平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最高,小面积脑梗死者最低,中等面积脑梗死者居中,大血管受累者,显著高于累及小血管者;并发缺血性心脏病者,显著高于未并发者。血清VEGF水平与外周血WBC呈正相关,与血糖,血脂,血压值无关,结论:血清VEGF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有关,并与外周血WBC呈正相关,提示VEGF可能在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关系.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0例门诊和住院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及40例体检健康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结果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血浆总Hcy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血浆Hcy明显升高,高Hcy血症可能是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