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 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 的数量、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白质疏 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分别有14例(1.8%)、38例(4.8%)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发病1年内死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有 皮层新发脑梗死灶、入院后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出院时未服用他汀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 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的死亡无显著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 分、新发梗死灶的责任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70%、出院时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结论 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 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中80%左右与老年相关,为衰老性疾病,其中腔隙性脑梗死分别占卒中的25%~30%、老年性痴呆的45%。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肾脏病、皮层下卒中相关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脂血症等。其MRI表现主要为: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及脑萎缩。诊断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MRI。治疗主要控制危险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建议长期使用一种抗血小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06—2016-06收治的12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病因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A)、小动脉闭塞组(SAO)。结果用药后,LAA组脑微出血发生率18.1%,SAO组为24.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以及脑白质病变是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应加强脑微出血相关因素的管理,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尽可能降低脑微出血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临床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8月~2015年9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有CMBs组(39例)和无CMBs组(81例),比较2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合并CMBs39例(32.5%),其中2组年龄(t=6.373,P0.001)、高血压病(χ~2=5.385,P=0.02)、高尿酸(χ~2=4.474,P=0.04)、腔隙性脑梗死数目(t=8.773,P0.001)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t=7.964,P0.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s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合并CMBs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s的机制.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12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651例,全部研究对象进行MRI自旋回波序列(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场回波序列(FE)、梯度回波(GRE)扫描,并对58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对有关危险因素进行分型、分类、分级后,用卡方检验和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平均动脉压、心衰、APTT为微出血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Ⅲ级高血压是CMBs的相关因素(P=0.024),入院时平均动脉压每增高1mmHg,微出血风险加大5.5%(P=0.000);有心衰史的患者微出血风险增加5.299倍(P=0.042);APTT升高1秒,微出血发生的可能增加6%(P=0.007).Ⅱ级及以上脑白质稀疏、Ⅱ~Ⅲ级腔隙性梗死亦是脑微出血的相关因素.结论 (1)平均动脉压、心衰、APTT为微出血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CMBs的发生可能与急性脑梗死无直接关系;(3)抗栓溶栓治疗不是CMB发生的危险因素;(4)急性脑梗死合并CMBs的患者在颅内较大血管病变的同时,亦存在着广泛的微血管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12-2013-12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4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MB组45例,非CMB组为87例,对比分析2组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比较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腔隙性梗死数目、脑白质改变、服用抗血栓药物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均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2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显示,CMB组较非CMB组各项认知功能评分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脑白质改变、服用抗血栓药物及腔隙性梗死数目可能为CMBs的危险因素,防治上述因素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和认知功能障碍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在脑内各区域的分布情况,观察缺血性卒中亚型之间微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初步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其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等微小血管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61例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3个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头颅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adient-echoT2*-weighted,GRE-T2*)观察脑内微出血的数目及部位,同时观察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部位以及脑白质病变程度。结果 80例患者(30.70%)存在脑内微出血,数目为1~109个。微出血最常见于皮质-皮质下区(46.09%),其次位于基底节区(27.80%)。各亚型中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率最高(53.30%)。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程度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4.364、1.190和1.310;脑内微出血的分级与腔隙性梗死分级(r =0.519,P <0.001)及白质改变程度(r =0.437,P <0.001)显著相关。结论 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特别是小动脉闭塞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微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有无CMB分为CMB组(45例)和无CMB组(57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年龄、既往脑卒中史、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同型半胱氨酸、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脑卒中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分别为1.066、2.861、0.106,P均0.05)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MB的发生与年龄、卒中史、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2012年6月于北京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02例,根据有无CMB将患者分为有CMB组(83例)和无CMB组(219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302例患者中,合并有CMB者83例(27.5%),其中年龄(t=3.67,P<0.001)、高血压(χ2=4.76,P=0.03)、卒中史(χ2=5.46,P=0.02)、纤维蛋白原(t=2.33,P=0.02)、腔隙性脑梗死数目(Z=-5.04,P<0.001)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Z=-7.88,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比值比(odds ratio,OR)1.46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66~1.602;P=0.037]、腔隙性脑梗死数目(OR 1.636,95%CI 1.200~2.231;P=0.002)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OR 1.700,95%CI 1.502~1.980;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MB的发生与纤维蛋白原含量、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连续入组的385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常规行核磁共振T2梯度回波加权扫描,并登记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脑出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白质病患者中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分别为68.75%、49.52%、12.5%及63.1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男性(OR=0.45,P=0.01)、高血压病(OR=2.92,P=0.01)、脑白质病(OR=9.57,P=0.00)、脑梗死(OR=2.91,P=0.00)及脑出血(OR=13.09,P=0.00)。结论脑出血、脑梗死及脑白质病患者中脑微出血患病率较高,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男性、高血压病、脑梗死、脑白质病及脑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微出血后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01—2012-12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MRI鉴定分为CMB组和非CMBD组(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考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之间的认知功能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考察CMB分级与认知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MB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白质疏松改变程度、腔隙性梗死灶数和高脂血症(P0.05);与对照组比较,CMB组注意力、抽象思维降低、执行能力和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54,P0.05;t=2.348,P0.05;t=6.864,P0.01;t=13.985,P0.01);CMB分级与注意力、抽象思维、执行能力、总分呈负相关(r=-0.348,P0.01;r=-0.344,P0.01;r=-0.896,P0.01;r=-0.889,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白质疏松改变程度、腔隙性梗死灶数和高脂血症,患者注意力、抽象思维降低,执行能力等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及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关系,以便预防出血性转换的发生。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05年3月-2007年12月住院的6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61例正常对照进行前瞻性研究。卡方检验对不同组别伴CMB的发病率,溶栓后合并出血性转换率进行比较,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溶栓、抗凝、抗血小板与CMB的相关性及与梗死后出血的相关性。全部研究对象进行MRI自旋回波序列(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场回波序列(FE)及梯度回波(GRE)扫描。结果脑微出血患病率在对照组、梗死组、梗死后出血组依次升高,分别为11%、22.6%、40.7%,(χ2=29.521,P=0.000),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经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均与脑微出血的患病无关。梗死后脑出血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梗死后继发脑出血与房颤,脑微出血及溶栓治疗有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继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房颤、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继发出血的发生率增大6.51倍,伴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继发脑出血的几率增大4.90倍。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是保护性因素,每升高1g/L,继发出血者减少为原来的一半。结论 CMB不是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高危因素,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CMB的发病率,CMB并不增加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危险性,溶栓和房颤是梗死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及与脑白质病变(WML)的关系。方法 于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在海南省老年病医院收集LI患者134例,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测CMBs,分为CMBs组(49例)和非CMBs组(85例),利用脑白质病变量表评分(WMLs)分析LI患者脑白质病情情况与CMBs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I患者并发CMBs的危险因素。结果 134例LI患者合并CMBs发生率为36.57%(49/134例)。CMBs组WML发生率、WMLs评分明显高于非CMBs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高血压史、高密度脂蛋白(HDL)、WML发生率和WMLs评分是LI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影响因素。且CMBs病灶数量与WMLs评分存在明显正相关(r=0.412,P<0.05)。结论 LI患者发生CMBs发生影响因素众多,控制血压、血脂水平以及降低血尿酸对于预防LI患者发生CMBs具有重要意义,且脑白质病变程度与CMBs严重程度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脑微出血是一种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属于脑小血管病的范畴。脑微出血在脑血管疾病人群中高发,也可出现在CNS变性疾病人群和健康人群中。脑微出血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帕金森综合征、步态异常、情感障碍、甚至导致症状性脑卒中。研究表明脑微出血的发生与年龄增长、载脂蛋白Eε4基因型、脑淀粉样血管病、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高信号、抗栓治疗、溶栓治疗、低胆固醇血症、脑外伤等因素存在关系。早期识别脑微出血危险因素,并进行合理干预,对减轻脑微出血相关危害至关重要。本文围绕脑微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临床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合并脑白质病变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对其干预以降低脑白质病变的发生率。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选2007年8月至2008年10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共483例,依据有无脑白质病变分成伴脑白质病变组和无白质病变两组,得出我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脑白质病变的患病率,以有无脑白质病变作为因变量,各种血管病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我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病变的患病率为53.8%,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和病变严重程度增加(P均<0.01)。Logistic回归显示高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05,P<0.05]、高血压病(OR=1.77,95%CI 1.07~2.91,P<0.05)、卒中病史(OR=1.71,95%CI 1.02~2.88,P<0.05)、高血糖(OR=1.07,95%CI 1.00~1.15,P<0.05)和腔隙性脑梗死(OR=1.89,95%CI 1.17~3.06,P<0.05)是脑梗死患者合并脑白质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随年龄增长,脑白质病变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增加;高龄、高血压病、卒中病史、高血糖和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脑白质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侧孤立的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脑缺血耐受(brain ischemic tolerance,BIT)机制的研究。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证实的167例单侧新发孤立的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 料,并排除大动脉狭窄患者。根据卒中发生后1周内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情况将167例患者分为END阳性及END阴性两组,使用 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与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有关的因素。 结果 167例患者中42例发生END,125例未发生END。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累及内囊后肢侧脑室 旁放射冠后部是预测END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而发病年龄、脑梗死 病史、糖尿病史、入院收缩压及脑白质病变与END有相关性,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分别 以有无合并糖尿病、不同病灶位置进行分层并层间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合并糖尿 病、病灶部位的不同不影响年龄、卒中史、脑白质与END阳性的关系,END与既往脑梗死病史、脑白质 病变、发病年龄存在相关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 结论 单侧孤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END与病灶是否累及内囊后肢侧脑室体旁后部密切相关, 同时也与是否合并脑白质病变、既往脑梗死病史、糖尿病史、年龄等因素相关。年龄≥65岁、收缩压 高、卒中史、脑白质病变是END阳性的保护因素。缺血不耐受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脑小血管病变是指一组累及脑部小动脉、细动脉和静脉以及毛细血管病变的总称,影像学特点主要包括脑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死和微出血。脑小血管病变与抑郁的发病及预后相关,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为小血管病变破坏了皮质-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环路。本文针对脑小血管病变与抑郁的关系这一热点问题,分别从脑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死及微出血与抑郁的关系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8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头部MRI梯度回波T2加权像分为CMBs组(66例)和Non‐CMBs组(117例),观察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发症及腔隙性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并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结果 CMBs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Non‐CMBs组患者(72.9±5.3 vs 69.6±4.9,t=4.25,P<0.001);CMBs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均高于Non‐CMBs组(3.98±0.85 vs 3.05±0.77,t=7.55,P<0.001;4.91±1.02 vs 3.67±0.74,t=9.46,P<0.001);高血压(OR=2.324)、年龄(OR=1.118)、腔隙性梗死数目(OR=1.645)及脑白质疏松程度(OR=2.347)为CMBs的危险因素;CMBs患者MoCA评分低于Non‐CMBs患者(22.41±2.30 vs 24.22±2.48,t=4.86,P<0.001),分别在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和定向4个维度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合并高血压、腔隙性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为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CMBs患者伴随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腔隙性脑梗死后发生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248例,其中既往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133例(脑梗死组); 急性脑出血患者152例,其中既往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78例(脑出血组); 收集并比较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患者既往病史、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及影像学特点的差异,并对有差异的指标绘制ROC曲线以确定其诊断价值。结果 2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史、既往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比例及入院血压、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组总胆固醇水平、NIHSS评分、心房纤颤、癌症、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胆固醇以4.945 mmol/L为临界点,此时总胆固醇水平鉴别腔隙性脑梗死发生脑出血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43.9%和81%。结论 伴有心房纤颤、癌症、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病史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急性脑梗死; 2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史的比例、血脂(除外总胆固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腔隙性脑梗死后继发脑梗死和脑出血可能存在共同的潜在机制; 总胆固醇水平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易发生脑出血诊断的辅助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及脑微出血分度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在该院进行磁共振多回波采集重度T2*WI三维梯度回波序列(ESWAN)检查的患者132例,最终纳入资料完整且符合标准的患者118例,分为脑微出血组(82例)和非脑微出血组(36例),脑微出血组再分为轻度组(27例)、中度组(32例)及重度组(23例)。将各组间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微出血组与非脑微出血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及脑白质病变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舒张压、同型半胱氨酸和脑白质病变是脑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轻、中、重度组在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及脑白质病变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和脑白质病变是发生不同程度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脑白质病变与脑微出血相关性分析显示,发生脑微出血程度与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舒张压、同型半胱氨酸及脑白质病变是脑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或脑白质病变患者更易发生严重脑微出血,且脑白质病变越严重发生脑微出血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