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72例,根据发病-溶栓时间窗差异分为3组,时间窗分别为≤3.0 h(观察A组)、>3.0~4.5 h(观察B组)、>4.5 h(观察C组),对其中合并心房颤动者溶栓疗效进行评估分析。结果3组患者溶栓24 h后出血转化结果、溶栓3个月时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率、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时间窗>3 h者,心房颤动可显著增加患者发生PH型、HI型出血转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可造成溶栓时间窗≤4.5 h患者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与不同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溶栓时间窗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重要因素,对于溶栓时间窗≤3.0 h者,合并心房颤动不会对溶栓疗效造成影响;对于发病-溶栓时间>3 h者,心房颤动可能造成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静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发病时间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的6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静脉溶栓过程中给予TCD持续监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h进行NIHSS评分;以TCD-TIBI分级评估溶栓后24h血管再通情况。溶栓后90d时进行mR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溶栓24h后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7,P=0.046);溶栓后24h治疗组血管再通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3,P=0.005);溶栓后24h2组均未见症状性颅内出血(Z=0.00,P=1.00),溶栓后90d治疗组mRS平均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4,P=0.016)。结论 TCD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发病4.5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再闭塞的患者60例,随机于再闭塞后予以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首剂5μg/kg静脉推注3min,续以0.075μg·kg~(-1)·min~(-1)静脉持续泵入24h)30例(B组)及常规治疗30例(A组)。观察2组溶栓前、溶栓后症状加重时及24h、7d时NIHSS评分,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前、溶栓后症状加重(再闭塞)时,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7d时NIHSS评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时mRS≤2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时间窗(发病4.5~9 h)静脉溶栓治疗轻、中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的50例轻、中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28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22例接受血管内治疗(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71.43%,20/28)明显高于对照组(22.73%,5/22;P<0.05)。治疗24 h、治疗7 d、治疗3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7 d、治疗3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0.71%,3/28)与对照组(27.27%,6/2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轻、中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超时间窗静脉溶栓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机械再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入住本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4.5 h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中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者2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机械再通治疗1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24 h、1周NIHS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各观察亚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各时间点较治疗前NIHSS评分显著减少,总有效率显著增高(P<0.05),而各观察亚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血压变异对组织再灌的影响,探讨与其神经功能恢复及远期预后关系,为临床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血压管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4-06-2016-09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8例,按24h收缩压变异率顺序,分为血压低变异率组(A组)和血压高变异率组(B组)。评估2组治疗前后组织再灌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3个月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远期预后状况和预后不良结果,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B组治疗后组织再灌率为42.19%(27/64),低于A组的59.38%(38/64),B组治疗后MIHSS评分为(20.49±5.27)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3个月后mRS评分、mRS评分2分及预后不良结果总发生率分别为(2.85±0.80)分、53.12%(34/64)和35.94%(25/64),高于A组的(2.13±0.93)分、39.06%(25/64)和14.06%(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血压较大波动幅度为患者组织再灌和远期临床预后不佳的独立风险因素。患者脑组织再灌率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远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模式磁共振(MRI)指导下不同时间窗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12h内脑梗死患者行头颅MRI检查,符合静脉溶栓标准126例,治疗前MRA显示血管TIMI分级≤2分患者95例,其中4.5h组64例,4.5~12h组31例,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的情况,分析血管再通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治疗后24h复查MRA显示4.5h组再通42例(42/64,65.62%),4.5~12h组19例(19/31,61.29%),两组患者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再通与梗死部位有关,颈内动脉再通1例(1/5,20%);大脑中动脉M1段再通6例(6/12,50%);M2段及分支再通45例(45/61,73.77%);椎基底动脉再通9例(9/17,52.94%);血管再通组和未通组90d NIHSS评分及临床结局有显著性差异。3例症状性脑出血,治疗前NIHSS评分平均16分,TIMI分级均0级,患者平均年龄75±3.6岁,大于总体平均年龄69±10.2岁(P0.05)。结论多模式MRI指导下的脑梗死将时间窗扩大到12h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血管再通良好;血管早期再通可改善临床预后,血管再通的情况将来可作为监测预后的指标;症状性脑出血更可能发生于高龄、血管闭塞严重病情较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是自1996年以来唯一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溶栓治疗的药物,但因静脉溶栓的治疗时间窗狭窄(<4.5 h)、大血管再通率低及出血风险限制了rt-PA的使用,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溶栓治疗率一直很低。近年,相关血管内治疗技术有了快速发展,显著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开通率。文中就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机械碎栓、支架成形等治疗技术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用rt-PA溶栓对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时间窗内的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5例,其中接受静脉溶栓组(溶栓组)30例和未进行溶栓(未溶栓组)35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24h、7d、14d)的NIHSS评分、治疗后mRS评分(30d)、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h、7d、14d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及未溶栓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卒中,在时间窗内溶栓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不会过度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联合溶栓治疗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作用。方法收治的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经颅超声组和溶栓治疗组,2组患者均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经颅超声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经颅超声治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美国国立卫生所脑卒中量表(NIHSS)于治疗前、治疗后2h、治疗后24h评估患者,并于治疗后3个月评价患者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2分的发生率,治疗后采用CT评估患者并发脑出血情况。结果经颅超声组患者治疗后2h、24h血管再通率分别为45.0%、55.0%,显著高于溶栓治疗组的15.0%、20.0%再通率(P0.05);治疗后2h、治疗后24h经颅超声组NIHSS评分分别为(10.6±2.8)分、(10.1±2.6)分,显著低于溶栓治疗组(13.9±3.3)分、(13.1±3.2)分的NIHSS评分(P0.05);经颅超声组预后良好发生率为65.0%,显著高于溶栓治疗组20%(P0.05);2组患者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经颅脉冲超声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前或后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2014-01—2018-01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溶栓前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患者25例为溶栓前组,溶栓后应用的患者35例为溶栓后组,比较2组14d、90d的NIHSS评分,90d的mRS评分,并作多因素分析。结果 2组14dNIHSS评分分别为(4.56±4.263)分、(5.69±6.87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90dNIHSS评分分别为(2.44±2.347)分、(2.74±3.12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90dmRS评分分别为(1.40±0.500)分、(1.51±0.5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预后多因素比较,年龄、心脏病史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丁苯酞使用时间点对预后无影响。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前或后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无影响,年龄、心脏病史是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静脉溶栓禁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接受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19例静脉溶栓禁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3例,女性6例,年龄30~82岁,静脉溶栓禁忌的因素为超过最佳溶栓时间窗(6 h)和(或)NIHSS评分较高(>22)。采用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分级)、术前和术后1 w的NIHSS评分的变化评价疗效,采用术后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结果 19例患者中的18例责任血管均成功获得再通,再通率94.7%。从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颈内动脉系统为(6.8±1.5)h,椎动脉系统为(10.0±2.9)h,其中从穿刺到再通时间为(83.3±39.9)min。术前NIHSS评分为(27.3±9.0)分,术后7 d时NIHSS评分为(9.71±7.98)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者11例(mRS 0~2),预后良好率为57.89%,死亡3例,死亡率为15.79%。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静脉溶栓禁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血管再通率高,可明显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发病后6h内入院就诊的AIS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情况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B组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观察2组预后及颅内出血的几率。结果B组溶栓效果良好率、病死率等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溶栓前舒张压和收缩压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溶栓前TG、TC、LDL-C分别为(1.26±0.51)mmol/L、(4.20±1.38)mmol/L、(2.91±1.06)mmol/L均较A组低,HDL-C为(3.06±0.58)mmol/L较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前服用他汀类药物对AIS溶栓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微导管机械碎栓和SolitaireAB支架取栓两种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8例急性脑动脉栓塞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B两组各39例,A组应用血管内经微导管机械碎栓联合接触性动脉溶栓治疗,B组应用SolitaieAB型支架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天、30天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天、30天NI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A组术后3天NIHSS评分显著高于B组(6.0±1.6vs.5.2±1.3)(P0.05),术后30天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1.8vs.3.3±1.5)(P0.05);B组术后3天(92.3%vs.79.5%)、30天(97.4%vs.92.3%)血管再通率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2%vs7.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架内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疗效略优于经微导管机械碎栓;术后联合尿激酶溶栓,两者恢复期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其中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33例(观察组),静脉溶栓治疗22例(对照组)。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2b级认为血管再通;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84.8%,28/33)明显高于对照组(54.5%,12/22;P<0.05)。术后24 h,观察组NIHSS评分[(11.6±0.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8±0.5)分;P<0.0]。术后90 d,观察组mRS评分[(1.22±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60±0.33)分;P<0.05]。结论 应用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率高,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0分]8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62例患者归为溶栓组;将静脉溶栓后无好转再行动脉内支架取栓治疗的21例患者归为取栓组。对两组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1治疗7 d时比较两组NIHSS及改良Rankin(m RS)评分;2比较治疗后24 h的出血转化率和治疗后7 d的病死率。结果溶栓组和取栓组基线特征除高血压病史外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7 d,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治疗后24 h头颅CT显示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7 d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取栓治疗的安全性与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且疗效未见比静脉溶栓治疗更好,可能与取栓治疗时间存在延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2005年初至2010年底连续登记在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入院时人口学特征、溶栓时间窗、院内时间延误、溶栓途径、阿替普酶剂量、脑卒中严重程度、各项生化和凝血指标及溶栓前重要生命体征,以及CT表现和脑卒中TOAST分型,评价溶栓后出血性转化、血管再通分级和溶栓后90 d预后及死亡率.采用变量筛选技术挑选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入选96例患者,1例失访,其中男性43例(44.8%),女性53例(55.2%);年龄中位数72岁,体质量中位数58.5 kg;溶栓时间窗中位数4.3 h;静脉溶栓64例,动脉溶栓32例;溶栓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43.8%,死亡率为17.9%.单因素分析显示,动脉溶栓组较静脉溶栓组男性患者比例较高(71.9%vs 31.3%),总费用明显偏高(47623.6元vs 25699.8元),院内延误时间(3.17 hvs 1.73 h)和溶栓时间窗(5.54 h vs 3.58 h)明显延长,阿替普酶用量明显偏少(20 mg vs 50 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后36h内责任血管再通率(64.9%vs 53.8%)、出血转化率(25%vs 31.3%)、90 d预后良好比例(45.3% vs 40.6%)和死亡率(14.7%vs 3.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溶栓方式对预后无显著影响(OR=0.54,P=0.824,95% CI:0.00-131.46);血管再通良好是预后良好独立保护因素(OR=0.11,P=0.027,95% CI:0.02-0.78),但不同溶栓方式对血管再通无显著影响. 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中,阿替普酶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后90 d预后良好比例相当,溶栓后出血转化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不同溶栓方式对临床结局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5月于抚顺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住院并且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共108例,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低钠血症患者(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低钾血症(27例),比较三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4 h、3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14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出血转化率是否有差异。再将低钾血症组分为A组(轻度低钾)、B组(中度低钾)、C组(重度低钾),低钠血症组分为a组(轻度低钠)、b组(中度低钠)、c组(重度低钠),分别比较各组间溶栓前,溶栓后24 h、3d的NIHSS评分,溶栓后14 d mRs评分是否有差异。结果三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溶栓后24 h、3d的NIHSS评分及14 d后mRs评分均有所下降,其中伴有低钠血症的溶栓患者下降幅度不如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率三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A、B、C三组在溶栓前,溶栓后24 h,3d的NIHSS评分,溶栓后14 d mRs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比较,溶栓后24 h、3d的NIHSS评分,溶栓后14 d mRs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钠血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短期预后存在不良影响,且血钠浓度越低,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协助模式在脑卒中静脉溶栓诊疗中的应用,为急性脑梗死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1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流程改进后(2018年1~12月)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分析就诊至完善影像学检查时间、就诊至溶栓开始时间(DNT)时间、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变化、有无出血并发症等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CT至完成头颅MRI时间、MR至静脉溶栓时间、DNT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 0. 05);两组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溶栓后7、30和90 d 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 05);静脉溶栓过程中牙龈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多学科团队协助模式可有效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就诊时间、检查时间及DNT时间,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发病4.5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分别在靶动脉血管闭塞点注药(阿替普酶20~30mg)或外周静脉给药(阿替普酶9mg/kg),并用DSA或CTA判断血管再通率及记录欧洲卒中量表评分(ESS)。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h、24h、3dE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14d、1个月时ES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为8%,动脉溶栓组为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虽高但远期疗效并不优于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