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阿霉素无水乙醇混合液神经干注射神经损毁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近期及远期疗 效。方法 对91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干,注射阿霉素无水乙醇混合液进行神经毁损治 疗,记录在治疗前、治疗后当日、7 d、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 年、2 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疼 痛缓解程度。结果 91 例患者在1 年内的疼痛复发率为5.49%(5/91);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VAS 评分均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0.01),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后当日(均P< 0.01),治疗 后3 个月、6 个月、1 年、2 年的VAS 评分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当日、 7 d、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 年、2 年的显效率分别为49.45%、83.52%、 95.60%、94.51%、96.55%、 93.02%、 86.57%;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疼痛缓解度平均秩次均明显低于治疗后当日(P< 0.05),治疗后1 个 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各时间点的平均秩次均明显低于治疗后7 d(均P<0.01),治疗后1个月、3 个月、 6 个月、1 年、2 年疼痛缓解度的平均秩次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所有患者未 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阿霉素无水乙醇混合液神经干注射损毁治疗三叉神经痛,操作简便,无严重 并发症发生,具有良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皮下颌入路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2017年焦作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50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n=25)和B组(n=25),A组采用Hartel前入路法进行颅底卵圆孔穿刺,B组采用皮下颌入路卵圆孔穿刺。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B组为4%,B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2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术后6个月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B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经皮下颌入路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较Hartel前入路法行颅底卵圆孔穿刺更具优势,且并发症更少,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与伽玛刀术(GKS)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组51例,伽玛刀术组45例。对比2组术后24 h、6个月、12个月、24个月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结果 PMC组术后24 h、6个月、12个月、24个月治愈率(94.18%、90.20%、90.20%、88.24%)均显著高于GKS组(13.33%、62.22%、66.67%、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C组术后24 h、6个月有效率(98.04%、98.04%)均显著高于GKS组(68.89%、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24个月总有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比伽马刀术起效快、操作简单,更适用于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阿霉素治疗后疼痛程度和感觉功能变化,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于CT引导下阿霉素治疗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定量感觉检测(QST)测定患侧下颏冷觉、温觉、冷痛觉、热痛觉阈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VAS评分降低(均P=0.000);治疗后1、3、6和12个月患侧下颏冷觉(P=0.003,0.000,0.000,0.000)和冷痛觉(P=0.022,0.000,0.000,0.013)阈值降低,温觉(P=0.004,0.002,0.000,0.000)和热痛觉(P=0.004,0.002,0.000,0.000)阈值升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阿霉素治疗后VAS评分与患侧下颏冷觉(r=0.703,P=0.000)和冷痛觉(r=0.679,P=0.002)阈值呈正相关,与温觉(r=-0.782,P=0.000)和热痛觉(r=-0.726,P=0.001)阈值呈负相关。结论 QST检测是一种无创性、简便的感觉功能评价方法,可以定量测定感觉神经损害,成为评价三叉神经毁损术治疗效果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5.
A型肉毒毒素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取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例,其中原发性5例,继发性1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于局部多点注射BTX-A,予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2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疼痛测评。结果:VAS评分:BTX-A治疗前为(8.86±0.75)分;BTX-A注射后2周和2个月分别降至(1.00±1.26)分和(2.00±2.45)分,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为(5.33±2.16)分,与治疗前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BTX-A注射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拉莫三嗪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片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疼痛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完全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能够显著改善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2-07—2014-07我院收治的10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52例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52例加用巴氯芬治疗,观察治疗后2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照治愈率30.77%,总有效率82.69%,观察组治愈率40.38%,总有效率90.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上,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肌酐、血小板、谷丙转氨酶、白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显著,能缓解疼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药物联合治疗外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06—2014-06收治的82例外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实验组给予罗哌卡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和维生素B12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NRS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NRS评分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3周和6周后,2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实验组在治疗1周、3周和6周后的NRS评分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及共济失调等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生命活力、精神健康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外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能够显著降低NRS评分,提高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评分,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是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阻滞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01—2014-12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48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74例运用外周支神经阻滞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74例运用传统药物疗法治疗,连续治疗4周,跟踪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体效果和病情复发率,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变化,运用睡眠质量(Q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24%(69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7.03%(5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VAS和QS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外周支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镇痛效果可靠且疗效持久,可作为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核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异动症的缓解作用。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治疗的帕金森病异动症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左旋多巴治疗,A组仅给予左旋多巴治疗,B组加予功能核团毁损术(FNLO)治疗,C组加予STN-DBS治疗,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评价异动症缓解情况,并记录左旋多巴使用剂量。结果 B组、C组术后1个月、6个月"开"、"关"期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伯克法恩-马斯登肌张力障碍量表(BFMD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A组,但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6个月后左旋多巴用量不降反升(P0.05);B组、C组术后1个月、6个月左旋多巴用量均少于术前(P0.05),但2组术后1个月、6个月左旋多巴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C组(P0.05)。结论 STN-DBS对异动症的改善作用与FNLO相当,两种术式也都能显著减少左旋多巴用量,但STN-DBS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术式选择.方法对54例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例按选用术式不同分为3组:A组37例,行单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B组5例,术中未发现血管压迫,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R);C组12例,压迫血管不明确,均在MVD后加行PR.结果平均随访51个月.A组总有效率86.5%,复发率10.8%,无效率2.7%;4例复发病例中2例再次行PR治愈.B、C组总有效率100%,无复发.并发症:行PR者术后均有面部麻木,随访期间均见不同程度好转;术后发生听力障碍1例,复视1例,无菌性脑膜炎1例.结论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人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应根据术中探查的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局部注射布比卡因联合口服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疗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2-04—2014-06入住我院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予以局部注射布比卡因联合口服卡马西平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卡马西平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2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强度评分,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24例(70.6%),观察组有效28倒(9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嗜睡5例,头晕3例,恶心口干各1例;对照组出现嗜睡6例,头晕4例,恶心口干各2例,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治疗方式均未发现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异常改变。结论局部注射布比卡因联合口服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明显的疗效,且优于卡马西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根受照长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随访我中心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采用伽玛刀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60例,分短照射组(1~2mm)和长照射组(3~4mm)两组,照射剂量均为75Gy,对比分析三叉神经根受射线照射长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病程、随访时间等因素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1.00),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三叉神经根受照长度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相关性(P0.01),随着神经根受照长度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复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可行性、相关标准、疗效.方法 选择自1995年1月至2006年2月接受初次伽玛刀(GK1)治疗的277例TN患者.靶点选择三叉神经感觉根近桥脑处,中心剂量为70~80 Gy;对其中23例无效和15例复发者行第二次伽玛刀(GK2)治疗,中心剂最为65~80 Gy,50%等剂量线限定靶点,33例仍将三叉神经感觉根近桥脑处作为靶点,5例采用双靶点治疗.结果 (1)GK2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GK2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得到满意的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12~108个月(平均55个月),出现疼痛缓解时间为1~180 d(平均120d).(2)治疗有效率:GK1治疗后有效率为91.7%(254/277);GK2治疗后为84.2%(32/38),其中GK1治疗后23例无效者和15例复发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3.9%(17/23)和100%(15/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3)并发症:GK1治疗后发生面部麻木或麻痹30例(10.8%),GK2治疗后新发生8例,新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1%.结论 伽玛刀是治疗TN安全有效的方法,严重副反应少.初次治疗后无效或复发者再次行伽玛刀治疗仍然有效,且复发者效果好于无效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脉冲射频调节术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1年6月医院疼痛科收治的97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n=32)、射频调节组(n=31)和联合组(n=34);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神经阻滞组接受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射频调节组接受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引导下脉冲射频调节术治疗,联合组则先行CT引导下脉冲射频调节术,后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根据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患者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降低程度来评价临床疗效;于治疗前、治疗1、4、8周后采用NRS量表评估疼痛情况,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评估睡眠质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估焦虑和抑郁程度,36项健康调查简表(36-Item short...  相似文献   

16.
硫酸链霉素治疗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硫酸链霉素治疗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常规注射用硫酸链霉素粉针剂稀释后,进行选择性三叉神经浅表神经干注射,其中第2支支配区域内疼痛者于患侧眶下孔处注射;第3支支配区域内疼痛者则注射患侧下齿槽神经干;单纯下唇部疼痛则注射患侧颏孔。隔2~3d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为1个疗程。疗效判定标准:治愈,1~2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并持续缓解>6个月;好转,1~2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改善、疼痛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1~2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结果60例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58例(96.6%)治愈,1例(1.7%)好转,1例(1.7%)无效,总有效率为98.3%。治疗期间及治疗后60例患者均无听觉损害症状以及体征,经眶下孔及颏孔注射者,注射1~2次后局部出现红、肿、痛甚至淤斑,治疗后1个月自行消失。结论局部注射硫酸链霉素治疗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操作简便、安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长,可重复注射,疗效好且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曾经接受过微血管减压术(MVD),伽玛刀放射外科(GKRS),射频(RF)或封闭治疗后疼痛复发的患者59例,并与同期未行上述治疗的28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患者经GKRS治疗后的疼痛控制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伽玛刀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33个月(8-62个月)。疼痛控制有效率在MVD组为69.2%;GKRS复发组为83.3%;RF组为87.5%;封闭组为75.0%;GKRS组为89.3%;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16)。面部感觉异常发生率在MVD组为15.4%;GKRS复发组为33.3%;RF组为25.0%;封闭组为25.0%;GKRS组为14.3%;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79)。结论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TN复发患者的较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三叉神经痛立体定向外科治疗后复发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后复发的原因,以便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285例中有26例伽玛刀治疗后疼痛复发病人,分析与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是否辅助用药、靶点数、照射部位等13种因素的关系,两组或多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用Chi-square检验,Pearson法计算t值,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以寿命表法统计复发率及中位复发时间,并用Cox回归模型(center法)多因素分析,使用SPSS for Windows11.0统计软件。结果三叉神经痛的复发率为9.12%,与年龄、性别、单双侧均发病、是否有手术史、等因素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标准),临床分型、照射部位、三叉神经根部显示清晰度、靶点数目等因素与复发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标准)。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经伽玛刀治疗后的复发率为9.12%,复发中位时间为44.7个月,三叉神经痛的复发与使用的靶点数、疼痛的三叉神经支数、照射部位、三叉神经根部显示清晰度等因素有关。为了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应使用双靶点、高场强磁共振,照射部位选择三叉神经根部近脑桥端(REZ)。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非动脉性压迫因素的处理对策,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资料。根据不同的原因,单独或联合采取压迫静脉电凝切断、蛛网膜松解以感觉根纵向梳理术等处理方法。结果岩静脉接触或压迫18例,所有病例均将岩静脉电凝、切断,12例同时进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纵向梳理术。岩静脉接触或压迫合并蛛网膜粘连8例,岩静脉电凝、切断同时行三叉神经颅内段全长蛛网膜粘连松解术。单纯蛛网膜肥厚、粘连5例,全部行三叉神经颅内段全长蛛网膜粘连松解术,同时进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纵向梳理术。既无静脉压迫,也无蛛网膜粘连3例,均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纵向梳理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疼痛消失者32例,2例明显缓解;3例出现面部轻度麻木,半年后消失;1例不全面瘫1年后恢复;1例术侧听力减退,1年后无恢复。结论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非动脉性致痛因素处理更为复杂,术中针对不同的原因,单独或联合采用压迫静脉电凝切断、蛛网膜松解、感觉根纵向梳理术,可望取得理想的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