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database (1993/2008)、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3/2008),对痉挛性脑瘫的患儿尖足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纳入的18篇文章显示,Bobath法、上田法、穴位按摩、肌肉松解和蜡疗、中西医结合等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患儿尖足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临床可操作性差异明显。采用踝足矫形器治疗,主要是抑制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姿势运动,刺激浅表的感受器和固有感受器,从而促进患儿内在因素的提高,近年来矫形器由于新的制作材料不断问世及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临床应用效果显示,使用硬踝足矫形器可给患儿提供良好的髋、膝对线与对位,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减轻肌张力,缓解痉挛,有效地改善步态功能。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尖足;治疗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2009-01-01 2009-12-31我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件瘫痪患儿10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治疗方法及效果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所选病例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痉挛型脑性瘫痪100例,均为治疗组,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6岁;男70例,女30例;对照组为回顾2008年同期住院治疗痉挛型脑性瘫  相似文献   

3.
小儿脑瘫指的是出生前至婴儿期各种原因所至的非进行性的脑损伤综合.其中痉挛型占60%~70%,主要特征是伸张反射亢进,表现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由于肌肉伸张反射性收缩过强,手脚不能灵活的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给人一种痉挛性的感觉,如头后仰,双上肢后背,双手抓握受限,起立步行两腿呈交叉状,尖足、膝关节屈曲痉挛等[1].我院2011-09-2012-06,共收治痉挛型脑瘫患儿360例.现将其康复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10—2016-10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康复机器人辅助的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定2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E区GMFM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D区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区、E区GMFM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D区、E区GMFM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机器人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显著提高患儿的日常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按摩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按肌张力、姿势和运动模式可分为八类:痉挛型、强直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和无法分类者[1],其中以痉挛型最常见.我院自2006-01~2007-02共收治痉挛型脑瘫患儿126例,诊断全部符合2004年全国脑瘫专题研讨会制定的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2],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的痉挛型瘫痪患儿60例为观察组,以同期在康复中心接受康复但未行周围神经缩窄术患儿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康复训练,观察2组治疗4周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区(20.39±1.23)分,E区(27.37±4.96)分;对照组分别为(19.62±1.26)分、(27.31±4.79)分。治疗后2组D区、E区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Berg评分(30.32±4.06)分,MAS评分(1.71±0.47)分;对照组分别为(30.62±4.03)分、(2.15±0.51)分。2组治疗后Berg评分与MA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MAS评分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穴透刺配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根据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特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神经发育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头穴透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 88)进行评估。结果通过3个疗程治疗后,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A型肉毒毒素治疗双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加位点注射治疗双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分别用A型肉毒毒素和VitB1、VitB12对32例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位点注射。对照组A型肉毒毒素对32例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位点注射结果以下肢内收肌、腘窝角、足背屈角的改善程度评定显示,总有效率为95.3%.6个月疗效评定,治疗组有效率为98%,疗效显著。结论A型肉毒毒素加VitB1、VitB1:位点注射治疗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手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对40例患儿以位点注射为主,配合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并以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量表作为评估指标。结果治疗后精细运动发育商37例提高,占92.5%,抓握能力指数38例提高,占95%,视觉感知能力指数40例均有提高。结论位点注射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手功能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又称Little病,指发育期胎儿或出生后1个月内婴儿的大脑非进展性缺陷或损害导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的一组综合征,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行为障碍及癫痫等[1]。脑瘫按运动障碍类型及瘫痪部位可分为6种类型[2]: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及混合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观察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对脑瘫痉挛型双瘫的疗效. 方法把120例住院治疗的脑瘫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接受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治疗,对照组不接受,其他康复治疗项目2组相同.观察治疗2个月后其运动发育年龄、异常姿势、内收肌肌张力及股角变化情况. 结果 2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在运动年龄、内收肌肌张力及股角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异常姿势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 结论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是一种经济实用对脑瘫痉挛型双瘫有很好疗效的训练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96例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 :药物局部注射 (治疗组 ) 5 4例 ,隔天 1次 ,10次为一疗程 ;B组 :上田敏法 (对照组 ) 42例 ,1次 /d ,2 0d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局部注射疗法使局部组织新陈代谢活跃 ,再生过程加强 ,肌肉软化松解 ,从而达到降低肌张力的目的 ,为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又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4.
背景:由于设计及方法的差异,佩戴踝足矫形器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步行时运动学、运动力学、能耗等各方面的影响尚未取得统一的结果。 目的:观察佩戴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足底压力步态特征的影响。 方法:采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21例具有独立步行能力的痉挛型脑瘫儿童进行步态分析。分别记录同一天内、同一时间段、同一种身体状态下不佩戴踝足矫形器及佩戴踝足矫形器步行时每例脑瘫患儿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数据,包括时间参数、运动学参数以及各参数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并进行对比。记录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作为步行能力的定性直观观察指标,对比佩戴支具前后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图并做对照描述。 结果与结论:与未佩戴踝足矫形器相比,佩戴踝足矫形器使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周期时间缩短,步频增加(P < 0.01)。佩戴踝足矫形器步行时脑瘫儿童单足支撑期、单侧支撑期、单足摆动期、步态周期时间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值均较未佩戴矫形器时显著减少(P < 0.05)。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表现出无序的特性,不能形成左右对称的蝴蝶状轨迹图。佩戴踝足矫形器后,足底压力中心偏移轨迹比未佩戴时有序,尖足步态患儿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患足的足底压力偏移轨迹起始点后移。结果提示痉挛型脑瘫儿童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步态周期时间缩短,步频增加,步态对称性改善,总体步行能力得到提高。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能以客观精确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表达,是评定脑瘫儿童步行能力的一种新型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15.
位点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手功能障碍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手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40例患儿以位点注射为主,配合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并以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量表作为评估指标.结果 治疗后精细运动发育商37例提高,占92.5%,抓握能力指数38例提高,占95%,视觉感知能力指数40例均有提高.结论 位点注射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手功能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体位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SCP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束感组和常规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及感觉统合训练,束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2组痉挛状态、粗大运动功能、体位控制。结果 束感组痉挛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束感组和常规组治疗3、6个月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Berg平衡量表(BBS)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束感组治疗3、6个月后GMFM、BBS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可有效缓解SCP患儿的痉挛症状,有利于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体位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痉挛型儿童脑性瘫痪病儿的临床资料,均应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分别评估病儿术前、术后1周和3月的运动功能,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局部肌肉注射肉毒毒素A(BTX-A)配合综合康复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CP)的疗效.方法 12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给予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经络导平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BTX-A,评价两组疗效.结果经6个月治疗后评价疗效,两组运动功能、语言发育、应人能力、认人认物能力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13.02,10.66,P均〈0.01).结论 BTX-A局部肌肉注射以缓解肌肉痉挛,使CP患儿畸形改善,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穴位与肌肉定位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穴位与肌肉定位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根据患儿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对照组运用Bobath神经发育疗法、智力训练、肢体功能训练、推拿、电疗、脑细胞活性药物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肌肉功能定位水针注射治疗。2组治疗前后运用小儿智能发育检查表(CDCC)评定表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作比较。结果 2组治疗前后主要指标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位点加穴位水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对小儿早期脑瘫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儿脑瘫的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例脑瘫患儿采用常规功能训练、按摩、中医针灸、穴位注射、引导式教育、水疗、中药熏蒸、高压氧疗、语言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观察其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小儿脑瘫的疗效。结果 <6个月组患儿除2例外均有效,6个月~1岁组有效率94.12%,>1~3岁组有效率84.38%,>3岁组有效率58.33%。年龄越小效果越好,脑瘫的类型以痉挛型疗效最好。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尤其对痉挛型脑瘫疗效明显,且年龄越小,治疗康复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