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急性脑梗死组50例,为发病24h内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对照组20例,为本院同期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指标: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患者一般情况;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的预后。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P<0.0 5)。有意识障碍者和高血压组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和正常血压组。随访3个月时,10例死亡,死亡组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存活组。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增高。梗死面积越大,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越高,脑梗死预后越差。因此,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有可能成为监测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和预测预后的重要及快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脑出血组42例,为发病24h内住院的脑出血患者;对照组28例,为本院同期的健康体检者。观察指标:入院时和第7天血浆NT-proBNP水平,患者一般情况,出血部位,出血量,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NIHSS评分,随访6个月时的预后。结果脑出血组血浆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第7天的NT-proBNP水平较入院时的低(P<0.05)。大量出血或GCS评分≤8分者,NT-proBNP水平分别高于中、小量出血及GCS>8分者(P<0.05)。随访6个月时,血浆NT-proBNP水平高的脑出血者,其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较差。结论脑出血后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出血量越大,病情越重,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预后越差。因此,血浆NT-proBNP水平有可能成为监测脑出血患者病情变化和预测预后的重要及快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和肽素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和肽素水平检测;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压、血糖、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应用MRI测量脑梗死体积,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分析血浆和肽素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浆和肽素水平[( 3.73±0.49) 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2.85±0.24) ng/ml](P<0.01);脑梗死预后不良亚组(42例)[(3.84±0.44) ng/m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亚组(18例)[ (3.47±0.53) ng/ml] (P<0.05);两亚组间年龄、血糖、血清hs-CPR水平、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和肽素水平、年龄、NIHSS评分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P <0.05 ~0.01).ROC分析显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中,血浆和肽素水平与年龄、hs-CRP水平、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和肽素水平升高是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3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测定其血BNP水平,分析血BNP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BNP水平越高;大面积脑梗死组血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P0.01);而不同梗死部位血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可能与脑卒中患者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和肽素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予以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予以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2组血清和肽素(CP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肢体功能(FM)、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后NT-proBNP、血清CP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血清CPP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和肽素、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和肽素(CP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方法抽取2015-01—2016-03我院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对照组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加曲班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CPP与NT-proBNP水平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及BI指数评分、CPP与NT-proB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清和肽素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变化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02-2013-02收治的52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择本院同期38例健康的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探讨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变化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脑出血患者组的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大量出血组患者的血浆 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中量和少量出血组,死亡患者的血浆 NT-proBNP水平达(1688.32±234.98)pg/mL ,明显高于好转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好转的45例患者中,NIHSS评分>6分的患者其血浆NT-proBNP水平达(677.09±102.34)pg/mL ,明显高于 NIHSS评分≤6分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增高对判断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作为临床脑出血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浆脑钠肽(BNP)动态监测在急性脑梗死病情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11—2014-11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病例53例,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分组,分为轻、中、重组和大、中、小梗死面积组。比较各组发病后第1、3、7、10天血浆脑钠肽水平。结果发病后3d,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最高,发病后7、10d开始缓慢下降。随着大脑梗死面积的增大和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逐渐上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对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卒中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XCL12水平的改变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23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CXCL12水平。对脑梗死患者进行NIHSS评分及mRS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脑梗死组患者血浆CXCL12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根据mRS评分,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亚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亚组(mRS评分3~6分),比较两亚组患者的血浆CXCL12水平,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CXCL12水平[(3.75±1.40)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96±0.67)μg/ml](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组患者血浆CXCL12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857,P0.01)。预后良好亚组患者血浆CXCL12水平[(4.56±1.24)μg/ml]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2.75±0.84)μg/ml](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CXCL12水平升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OR=0.416,95%CI:0.225~0.768,P=0.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CXCL12水平升高,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血浆CXCL12水平可作为评价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商丘市中心医院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建档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予以常规治疗,于此基础上对照组仅采取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联合丁苯酞治疗,均持续治疗2周。统计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检测2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清NT-proBNP、CRP水平,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BI评分及血清NT-proBNP、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NIHSS评分及血清NT-proBNP、CR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58%(43/48)高于对照组70.83%(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25%(3/48)与对照组4.17%(2/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依达拉奉与丁苯酞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C反应蛋白水平,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消化道出血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63例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60例未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预后。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意识障碍程度(GCS评分)以及病死率均明显劣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消化道出血24h内NIHSS评分、GCS评分、病死率均明显劣于出血24h后(P0.05)。结论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近期预后较差,出血24h内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早期积极预防消化道出血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西安市第九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为病例组,同时收集本院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并测定血清Ang-1水平.病例组分别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MRI最大梗死直径分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例组的发病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评估血清Ang-1水平的诊断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脑梗死严重程度与Ang-1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心房纤颤病史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而血清Ang-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及血清Ang-1水平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ng-1水平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时的曲线下面积为0.791(95%CI=0.751~0.830).NIHSS评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组患者的血清Ang-1水平分别为(1.65±0.22)ng/ml,(1.45±0.24)ng/ml和(1.26±0.2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940,P<0.01).MRI显示大梗死、中梗死及小梗死组患者的血清Ang-1水平分别为(1.38±0.23)ng/ml,(1.49±0.30)ng/ml和(1.71±0.2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911,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及MRI梗死最大直径与血清Ang-1水平均呈负相关(r=-0.498,-0.459;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血清Ang-1水平下降,并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并发脑梗死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了44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首次胸痛24 h内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NT-proBNP预测脑梗死发生的价值及界值,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NT-proBNP的独立预测价值。结果AMI后1年内共有29例患者并发脑梗死。脑梗死组发病24 h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ROC曲线显示NT-proBNP有可能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根据ROC曲线定1082 ng/L为最佳分界值时,预测AMI患者并发脑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96.8%、84.3%、52.1%、9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1082 ng/L是AMI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发病24 h内血浆NT-proBNP水平﹥1082 ng/L的AMI患者易并发脑梗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修饰蛋白(IMA)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变化规律,以达到IMA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情的评估指标。方法选择发病24h急性脑梗死患者341例。按照NIHSS评分分为三组,分别为0~8分组(129例);9~16分组(112例);16~24分组(100例)。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对照组60例。运用ACB比色法测定血清IMA。结果发病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在0~8分组、9~16分组,17~24分组,IMA有显著差异(P0.01),发病24h的急性脑梗死组血清IMA水平与NIHSS评分呈线性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MA水平均高于健康人,IMA可以作为脑组织缺血敏感的非特异性生化指标,并且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MA水平随NIHSS评分增高而增高。可能作为辅助手段预测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5.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观察梗死灶大小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时含量变化,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分,并将血清hsCRP水平与NIHSS及B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选取80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hsCRP含量进行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血清hsCRP水平越高,梗死灶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6个月后B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10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Ang-1水平检测,同时采集相关的临床资料。病例组入院时进行NIHSS评分,将NIHSS评分5分者定义为病情轻度组,5~15分为病情中度组,≥16分为病情重度组。病例组90 d后随访行mRS评分,将mRS评分≤2分者定义为预后良好组,2分者定义为预后不良组。结果病例组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Ang-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及血清Ang-1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均P0.01)。病情轻度组患者血清Ang-1水平[(1.12±0.35)ng/ml]与病情中度组[(0.96±0.39)ng/ml]、病情重度组[(0.76±0.49)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进一步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Ang-1水平呈负相关(r=-0.267,P=0.002)。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血清Ang-1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显著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及血清Ang-1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预后密切相关(均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Ang-1水平较低,且血清Ang-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中微量白蛋白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8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2组:尿微量白蛋白组(MAU 组)36例(尿白蛋白排泄率30~300 mg/24 h);尿白蛋白正常组(NAU 组)50例(尿白蛋白排泄率〈30 mg/24 h),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troke,GCS)评分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用 Barthel 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用改良的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患者的病残程度,并于脑梗死后3、12、24月时再次进行 BI 及 mRS 评分,并随访2年以观察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MAU 组入院时 NIHSS 评分(7.09±2.24)分,高于 NAU 组(4.96±2.11)分(P 〈0.05),GCS 评分(13.4±2.62)分,低于 NAU 组(14.5±2.87)分(P 〈0.05);MAU 组 BI 评分在入院时、脑梗死后3、12、24月均低于 NAU 组(P 〈0.05);MAU 组在入院时、脑梗死后3、12、24月 BI 评分、mRS 评分均高于 NAU 组(P 〈0.05)。随访2年,MAU 组再发1次6例(16.67%),再发2次3例(8.33%),再发3次及以上者1例(2.78%);NAU 组再发1次5例(10%),再发2次2例(4%),再发3次及以上者0例(0%);MAU 组均高于 NAU 组(P 〈0.05)。结论脑梗死伴 MAU 患者与脑梗死 NAU 患者比较,前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复发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vWF:Ag、DD和FDP的水平.分析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间vWF:Ag、DD和FDP水平的差异,随访脑梗死组1年后vWF:Ag、DD和FDP的水平.结果 共纳入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6例(59.6%),女38例(40.4%).对照组为120名健康体检者,其中男68名(56.7%),女52名(43.3%).急性脑梗死组血浆vWF:Ag和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WF:Ag、DD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vWF:Ag、DD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25、0.582,P<0.01),vWF:Ag与DD呈正相关(r=0.320,P<0.01).出院一年后,预后差的脑梗死患者血浆vWF:Ag、DD、FD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的患者(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vWF:Ag、DD水平明显增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vWF:Ag、DD水平,有助于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