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骨间背神经损伤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纳入2013-12—2014-12我院收治的60例骨间背神经损伤患者,根据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采取5种手术治疗,直接端端吻合治疗者32例,自体神经修复缺陷者5例,神经末梢肌肉植入治疗者6例,单纯神经松懈治疗者11例,肌腱移位术治疗者6例。运用巴塞尔指数(Barthel index)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神经损伤修复综合评价标准评价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平均Barthel指数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差;运用5种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P0.05)。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优良率均较高,单纯神经松懈治疗的优良率甚至达100%。结论根据骨间背神经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对骨间背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0-09—2012-08收治的骨间背神经损伤患者46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损伤情况分别接受功能重建术、神经断端吻合术、神经移植桥接术、神经松解术等显微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术后患者手部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术后患者手部运动功能恢复至M2级4例,M3级8例,M4级25例,M5级9例。与治疗前对比,我们发现治疗后患者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骨间背神经损伤不同的损伤情况进行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可有效恢复手部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第二蚓状肌-骨间肌记录法在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第二蚓状肌-骨间肌记录法在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CTS患者44例(56只患手)为病例组,年龄、性别匹配的30例健康志愿者的非利手为对照组。表面电极刺激和记录,分别进行正中、尺神经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检测。主要参数包括,(1)掌-拇短展肌的末端运动潜伏时(DML)、腕-拇短展肌DML(APB-DML)、腕-掌段运动传导速度(wpMCV),以及腕-食指末端感觉潜伏时(DSL)、感觉传导速度(SCV);(2)腕-小指展肌DML、腕-第二骨间肌DML;(3)腕-环指正中/尺神经末端感觉潜伏时的差值(dDSL);(4)腕-第二蚓状肌DML(2L-DML)及其与腕-第二骨间肌DML的差值(2LI-DML)。根据腕-拇短展肌DML以及腕-食指SCV,将CTS患者分为轻、中和重度组。结果在44例患者56只患手中轻度CTS19肢,中度22肢,重度15肢;其中7例CTS患者合并下肢周围神经病。与对照组相比,3个病例组的APB-DML延长、wpMCV减慢、dDSL增大、2L-DML延长、2LI-DML增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轻度组以及中度组2LI-DML诊断的敏感性与APB-DML、wpM-CV、dDSL无明显差异(P0.05);在重度组,2LI-DML诊断的敏感性与APB-DML、wpMCV无差异(P0.05),与dDSL的差异有显著性(χ2=7.03,P0.05)。结论第二蚓状肌-骨间肌记录法可有效检出各种程度的CTS,在重度CTS尤其是合并多发性神经病者,则是很有价值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对桡神经深支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手法进行治疗,探讨其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1-03-2013-02期间来我院治疗的桡神经深支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31例一期修复.一期修复中进行束膜缝合20例,外膜缝合11例,进行束膜缝合的患者术后手功能优秀的比例明显高于进行外膜缝合的患者.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修复的39例患者中,30例患者进行神经移植,9例患者进行神经松解.神经移植患者的手功能表现优良率为96.67%,神经松解患者的手功能表现优良率为33.33%,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桡神经深支损伤一期修复的患者宜采用束膜缝合的方法,而二期修复的患者更加适合神经移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经皮定位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06—2014-12在我院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治疗患者200例,随机进行分组,传统组100例进行传统的经皮盲探穿刺法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改良组100例应用神经刺激器经皮定位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2组麻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改良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明显优越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麻醉成功率、麻醉并发症、局麻药物使用总量均明显优越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因麻醉操作不当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神经刺激器经皮定位可明显减少麻醉操作时间,提高麻醉成功率,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减少麻醉并发症,增加安全性,可依据患者的情况广泛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2016-09我院收治的124例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与对照组(传统盲探法肌间沟神经阻滞)。对比2组麻醉成功率、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成功率为96.8%(60/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4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及6.5%(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肢手术治疗过程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能获得较传统盲探法肌间沟神经阻滞更为显著的效果,可缩短神经阻滞完成时间和麻醉起效时间,且能促使麻醉维持时间延长。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还可提升麻醉成功率,减少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桡神经深支旋后肌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23例确诊为桡神经深支旋后肌卡压综合征的患者,根据具体病情分别采取旋后肌腱弓切开减压术和变形桡神经段切除、断端显微修复缝合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3~5个月随访,22例患者桡神经深支功能恢复正常。切开旋后肌腱弓减压的3例患者中,1例患者手功能恢复不满意,尚需进一步手术治疗。结论桡神经深支旋后肌卡压综合征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一旦诊断成立,即应手术治疗,术后桡神经深支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球海绵体肌反射 (BCR)、坐骨海绵体肌反射(ICR)、阴茎背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SSEP)在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我院自 1 998~ 2 0 0 0年对 30例神经系统病变的男性病人进行BCR、ICR、SSEP检测 ,并与正常人对照研究。资料和方法 :病例组 30例 ,年龄 1 8~ 52岁 ,平均 33岁。有性生活史者 2 1例 ,无夜间阴茎勃起 2 0例。病史 2天至年。其中吉兰 巴雷综合征 (GBS) 5例 ,多系统萎缩 (OPCA) 4例 ,脊髓病变 1 2例 ,慢性酒精中毒 1例 ,骨盆骨折 4例 ,尿道外伤后 4例。刺激感觉阈 :5 0~ 1 5 0mA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临床疑诊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的资料,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共23例,分析其临床和神经电生理诊断特点.结果:所有患者虽然临床发病过程、病情轻重有所不同,但23例肌电图都有异常:重点检查食指固有伸肌、伸指总肌及尺侧伸腕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选择性神经切断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正常成年雄性SD大鼠,用神经肌电图仪诱发H反射,测腓肠肌内,外侧头位于肌门的各神经终支的肌电H波。结果:SD大鼠腓肠肌内侧头3支神经终支,诱发H反射的H波波幅值,三组间均数比较,两两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腓肠肌外侧头神经各终支结果与内侧头相同。结论:SD大鼠腓肠肌内侧头3支神经终支,三者间Ia类传入纤维含量不同。SD大鼠腓肠肌外侧头3支神经终支,三者间Ia类传入纤维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前臂后内侧入路对桡神经深支损伤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8-11—2012-11本院采用前臂后内侧入路进行治疗的20例桡神经深支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采用前臂背侧入路进行治疗的20例患者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骨间背侧神经嵌压症是指烧神经深支即骨间背侧神经受压而产生的伸拇、伸指功能障碍。作者自1986年以来共收治此症11例。现结合文献对此症的诊断及治疗作一总结。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62岁,平均兀岁;右侧7例,左侧4例。3例有陈旧性益氏骨折病史,1例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2例有局部挤压伤病史,发病主治疗时间1-5个月,平均2.l月。12症状及体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伸拇、伸措功能障碍。5例患者诉前臂近端疼痛,在前臂旋前及旅后时加重,2例在肘部有肿块,7例曾行肌电图检查显示骨间背神经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及实验效果。方法选择40只Wistar成年大鼠做脊髓半横切模型,随机分为神经干细胞注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组,磷酸盐缓冲液注射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对比4组大鼠移植后的运动功能和脊髓损伤的修复情况。结果神经干细胞注射组各个时间点的BBB评分明显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组,且2组BBB评分明显高于磷酸盐缓冲液注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第8周,MRI显示空洞明显缩小,信号强度正常,能看到完整的脊髓,脊髓切片中能看到被标记的NSCs及BMSCs。结论脊髓损伤大鼠通过静脉注射NSCs和BMSCs均能改善运动功能,但NSCs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应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阿片类镇痛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3—2014-06住院6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单次肌间沟麻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芬太尼,根据患者手术后疼痛程度来评定镇痛的效果、麻醉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2组麻醉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阿片类镇痛药物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可缓解患者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解释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消化道对其生活史特征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方法: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法对NOS在棕色田鼠胃肠肌间神经丛的分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棕色田鼠胃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形态各异,大小悬殊数倍;神经节和阳性神经纤维构成网络结构,阳性神经元可呈"串珠"状和"U"形排列.NOS阳性神经元分布密度在胃肠道各段差异较大:结肠密度最高,回肠次之,胃和盲肠比回肠低.比十二指肠和空肠高.结论:棕色田鼠NOS阳性神经元在胃肠道各节段肌间神经丛的分布特点可能是与其食性和生理机能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7.
NOS在棕色田鼠胃肠道各段肌间神经丛分布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解释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消化道对其生活史特征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方法: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法对NOS在棕色田鼠胃肠肌间神经丛的分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棕色田鼠胃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形态各异,大小悬殊数倍;神经节和阳性神经纤维构成网络结构,阳性神经元可呈“串珠”状和“U”形排列。NOS阳性神经元分布密度在胃肠道各段差异较大:结肠密度最高,回肠次之,胃和盲肠比回肠低,比十二指肠和空肠高。结论:棕色田鼠NOS阳性神经元在胃肠道各节段肌间神经丛的分布特点可能是与其食性和生理机能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是由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导致颅脑组织损伤,以额颞顶部最为常见。传统局部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能够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颅内血压,但降压效果并不理想,且术后并发症报道较多[1]。本文采用颞肌部分切除联合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额颞顶部颅脑损伤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获得性神经肌强直主要临床表现和电生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获得性神经肌强直男性患者的临床和肌电图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发病年龄21~64岁。3例患者均无中枢损害,其中2例表现为典型的骨骼肌游走性波浪状蠕动,另1例为肌肉疼痛、痉挛和肌无力、多汗。3例患者经电生理检查提示神经传导均正常,2例肌电图均可见特征性肌纤维颤搐表现。结论获得性神经肌强直主要表现为肌肉不自主颤搐、痉挛和假性肌强直,可合并多汗等植物神经损害表现。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polymymitis/dennatomyositis,PM/DM)均属于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该病主要以近端肌无力及骨骼肌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如肌炎同时伴有多种形态的皮疹者,称为皮肌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