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相关炎性介质与时间动态变化的关系,即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8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50例,分为轻、中、重型3组血清IL-6、IL-8、IL-10含量的变化,分析血清中IL-6、IL-8、IL-10含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与急性颅脑损伤分级以及变化趋势。结果重型组1d、2d、3d、7d、14d5个时间点的IL-6、IL-8、IL-10水平较轻、中型明显升高;IL-6水平于第2天达到最高峰,IL-8水平于第3天达到最高峰,IL-10水平于第7天达到最高峰;IL-6、IL-8、IL-10达到最高峰后均出现迅速下降趋势。结论血清中IL-6、IL-8、IL-10水平的变化与急性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即脑损伤程度越重,IL-6、IL-8、IL-10的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相关炎性介质与时间动态变化的关系,即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8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 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50 例,分为轻、中、重型3组血清IL-6、IL-8、IL-10含量的变化,分析血清中IL-6、IL-8、IL-10含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与急性颅脑损伤分级以及变化趋势.结果 重型组1 d、2 d、3 d、7 d、14 d5个时间点的IL-6、IL-8、IL-10水平较轻、中型明显升高;IL-6 水平于第2天达到最高峰,IL-8水平于第3天达到最高峰,IL-10水平于第7天达到最高峰;IL-6、IL-8、IL-10达到最高峰后均出现迅速下降趋势.结论 血清中IL-6、IL-8、IL-10 水平的变化与急性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即脑损伤程度越重,IL-6、IL-8、IL-10的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分1组(男性)和2组(女性),2组再根据有无周围神经病变细分为A1、B1和A2、B2组(A组为阳性,B组为阴性),对比各组血尿酸水平。结果A1、B1组患者平均血尿酸水平分别为(469.7±95.3)μmol/L、(430.7±92.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A2、B2组患者平均血尿酸水平分别为(425.6±84.6)μmol/L、(380.5±95.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1组和2组对比,平均血尿酸水平分别为(444.2±93.4)μmol/L、(395.4±88.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4)。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患者血尿酸水平比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者更高,高尿酸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实现脑保护的机理。方法将3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人院时间随机分为针刺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劳宫、厉兑和涌泉三穴位。应用Partec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人院后第1天、2天、3天和第5天脑脊液中IL-6及IL-10的含量。结果针刺组脑脊液中IL-6浓度在人院后第1天最高,第2、3、5天持续下降.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针刺组患者脑脊液中IL-10浓度在人院后第1天较高,高于对照组,第2、3、5天持续下降,均低于同期对照组,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明显抑制颅脑损伤后患者脑脊液中IL-6的表达.并有可能减轻IL-6表达水平上调相关的炎症反应所介导的继发性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患者病变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方法从我院在2009-06~2010-12进行的糖尿病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的神经病变患者28例中进行随机抽取,对28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方法及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观察。结果 28例患者经松解术治疗后均有明显好转或完全好转。结论鉴于周围神经松解术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确诊的T2DM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8例(DPN组),另选88例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单纯T2DM患者(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的血浆Hcy、Cys-C的水平,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DPN组的糖尿病病程、HbA1c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 DPN组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DPN组的血浆Hcy、Cys-C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 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病程(OR=1.829)、HbA1c(OR=1.558)、Hcy(OR=1.629)、Cys-C(OR=1.733)(P<0.05)。结论 血浆Hcy、Cys-C高水平是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肽(C-peptide,C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17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存在DPN分为单纯糖尿病(SDM)组66例和DPN组110例。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P水平,比较两组间临床指标及CP水平,并分析DPN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两组间单因素比较,DPN组病程、年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D-二聚体、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较SDM组高,DPN组体重指数(BMI)、空腹C肽(Fasting C-peptide,FCP)、胰岛素抵抗指数较SDM组水平低。(2)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间C肽无差异,尚未发现时间与组别间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时间点进一步做两两比较,各个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延长C肽逐渐上升,2 h达到高峰,3 h下降。(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年龄、BMI、Hb A1c、糖尿病肾脏病是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PN时FCP水平下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的SDM与DPN两组间C肽无差异,病程、年龄、BMI、Hb A1c、糖尿病肾脏病是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肽的生物学活性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关系,为临床C肽与胰岛素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症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与空腹C肽水平的关联性(因不同的神经传导速度不同,特以右侧腓肠神经感觉支为例)。结果相关分析显示:神经传导速度与体重指数,C肽呈正相关,与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随着C肽水平的下降,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分期逐渐加重。结论 C肽对神经具有保护性作用,推测其具有剂量依赖性,外源性C肽应用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赵君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F0004-F000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在我国可达50%~60%。病变主要累及双侧末梢神经,以感觉神经、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运动神经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疼痛、麻木、无力、烧灼感、针刺感及寒冷感,夜间重,有时难以忍受而影响睡眠。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病理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目的 探讨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临床与神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体征,同时进行血糖、果糖胺、红细胞山梨醇及神经传导速度(NCU)测定,并做腓肠神经病理检查。结果 10例患者血糖、果糖胺及红细胞山梨醇明显增高,NCU下降,以感觉NCU下降明显。神经病理显示不同程度神经纤维减少、轴索变性及血管狭窄。结论 糖尿病病程、代谢紊乱控制程度与NCU及神经病理损伤程度有一定相 相似文献
11.
何光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9):76-77
本研究以200例患者为对象,采用回归分析方法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状况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1-08-2012-12我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按照 W H O 规定的体重指数标准分为4组,分别为A组(BMI<23.0)、B组(BMI 23.0~31.0)、C组(BM I>31.0~35.0)与D组(BM I>35.0)。A 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45~70岁,平均(59.7±3.27)岁;病程5~20 a。B组55例,男23例,女32例;年龄46~69岁,平均(60.1±3.39)岁;病程6~19 a。C组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45~69岁,平均(61.1±3.49)岁;病程6~20 a。D组54例,男24例,女30例;年龄47~70岁,平均(58.8±3.21)岁;病程5~19 a。所有患者经检测未出现明显的心绞痛症状,也未出现明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症状及非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并询问患者检查前1周均无酮症酸中毒症状,未使用过显著影响患者心率或神经传导的药物。各组实验对象性别、年龄分布及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1-08-2012-12我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按照 W H O 规定的体重指数标准分为4组,分别为A组(BMI<23.0)、B组(BMI 23.0~31.0)、C组(BM I>31.0~35.0)与D组(BM I>35.0)。A 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45~70岁,平均(59.7±3.27)岁;病程5~20 a。B组55例,男23例,女32例;年龄46~69岁,平均(60.1±3.39)岁;病程6~19 a。C组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45~69岁,平均(61.1±3.49)岁;病程6~20 a。D组54例,男24例,女30例;年龄47~70岁,平均(58.8±3.21)岁;病程5~19 a。所有患者经检测未出现明显的心绞痛症状,也未出现明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症状及非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并询问患者检查前1周均无酮症酸中毒症状,未使用过显著影响患者心率或神经传导的药物。各组实验对象性别、年龄分布及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蔡乃青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24):36-38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微循环状态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02—2013-05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体检的健康同龄人6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甲襞微循环与不同切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指标,观察组中不同分期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甲襞微循环与不同切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3期患者高于1期与2期患者,2期患者则高于1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微循环状态相对较差,且分期越高者检测水平越差,因此可用于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 相似文献
13.
孟爱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9):138-139
糖尿病周闱神经病变(DPN )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致残率高,发生率更高,报道称50%的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早期临床特征以感觉障碍为主,主要分布在四肢肢端,临床表现以对称性肢体疼痛、麻木、灼热或冰凉感为主,一般下肢较上肢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在强调正确治疗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益山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1):9-11
目的探讨运动强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浆NF-κB、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轻度运动组30例,中度运动组30例。观察2组NF-κB、TNF-α水平及其他改善。结果 2组治疗后血浆中NF-κB、TNF-α浓度均明显下降,中度运动组治疗后血浆中NF-κB浓度明显低于轻度运动组(P〈0.05);2组治疗后腓肠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中度运动组治疗后胫前动脉、胫后动脉流速峰值改善优于轻度运动组(P〈0.05)。结论中度运动强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浆NF-κB水平的改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章志琼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4):124-125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标记,奇数组作为对照组,偶数组作为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比分析2组护理前后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知识的了解程度、症状评分、反射评分及感觉试验评分.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知识了解程度为(15.67±3.74)分,高于对照组的(13.02±3.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症状评分(1.49±0.91)、反射评分(3.61±1.74)、感觉试验评分(1.54±0.62)与护理前比较,降低趋势均低于对照组(2.29±1.00)、(4.30±1.83)、(2.21±0.8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不同程度颅脑损伤后血清TNF-α、IL-6、IL-8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病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4-11月神经外科住院急性颅脑损伤患者41例及对照组25例,对照组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分别在伤后第1、3、7天取外周静脉血3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TNF-α、IL-6、IL-8,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分级与血清中TNF-α、IL-6、IL-8含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IL-6、IL-8早期即有升高,伤后3、7d升高显著,且有继续上升趋势;TNF-α于伤后第3天达高峰,第7天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组在病程第1、3、7天三个时间点的血清TNF-α、IL-6、IL-8的水平较轻、中型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血清中TNF-α、IL-6、IL-8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水平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显著增高,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并可能在继发性脑损害中起重要作用。其测定对于早期评估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炎性标志物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 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50 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40 名。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和攻击行为进行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受试者血浆IL-6、IL-10 水平。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浆炎性标志物的水平,分析炎性标志物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IL-6 水平和IL-6/IL-10 比值高于健康对照(P< 0.01),IL-10 水平低于健康对照(P< 0.01)。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血浆IL-6 和IL-6/IL-10 比值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的患者(P < 0.05)。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IL-6 水平与MOAS 总分及体力攻击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363、0.309,P< 0.05),IL-10 水平与对财物的攻击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281,P=0.048),IL-6/IL-10 比值与MOAS 总分、对财物的攻击分量表得分及体力攻击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523、0.421、0.303;P< 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和攻击行为与免疫炎性反应失衡有关,IL-6、IL-10 及比值可能成为精神分裂症和攻击行为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7):82-83
目的观察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在控制糖尿病的同时随机分为2组,基础治疗组(常规组)30例,应用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维生素B12注射液0.5 mg,静滴,qd,同时应用10%氯化钾5 ml,25%硫酸镁注射液5 ml,三磷酸腺苷40 mg,辅酶A 100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l,静滴,qd,连用14 d为一个疗程,停药3 d,再进行第二疗程。治疗组(硫辛酸组)36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硫辛酸600 mg,加液体静滴,1次/d,疗程同基础治疗。评价疗效和神经传导速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体有效率88.89%,无效率11.11%。常规组总体有效率56.66%,无效率33.33%。硫辛酸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陈伟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51-52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糖尿病基础上,静滴葛根素注射液400mg/d,654-2注射液20mg/d;口服甲钴胺片0.5mg,3次/d;同时服用自拟益气活血汤,1剂/d,治疗15d,观察症状、血液流变学及神经传导速度等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30例中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治疗前后对比,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神经传导速度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明显改善其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