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5例,根据出血量分成3组:小出血量组(出血量〈30ml,25例),中等量出血组(出血量为30-50ml,25例),大量出血组(出血量〉50ml,25例)。选择同期正常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CRP、IL-6的水平。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RP水平[(8.35±0.92)mg/L]及IL-6水平[(23.26±2.0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17±0.54)mg/L、(4.26±0.69)pg/ml;P〈0.05];随着脑出血量增多,CRP和IL-6血清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出血后30d根据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血清CRP和IL-6水平越低患者良好越好(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RP及IL-6的水平明显升高,且它们血清浓度与脑出血量呈正相关。这提示血清CRP及IL-6的水平对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反应蛋白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我院2013-01—2014-01急性脑出血病78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78例为研究对照,检测2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出血患者不同时段的血清VEGF水平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随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C-反应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升高,与脑出血量密切相关,检测其水平有助于评估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2013-02—2016-08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应用尼莫地平+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应用盐酸法舒地尔+阿司匹林治疗。分析2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CRP、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4(IL-4)以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等参数指标。结果 (1)实验组总有效率95.00%(57/60),对照组为87.67%(46/60),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2组血清CRP、肿瘤坏死因子、IL-6、IL-4以及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清CRP、肿瘤坏死因子、IL-6、IL-4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有效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肿瘤坏死因子、IL-6、IL-4以及VEGF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L-6和TGF-β1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脑出血的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临床意义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在起病后第1、3、7、14天连续检测IL-6、TGF-β1浓度.结果脑出血组在病程第1、3、7天三个时间点的血清IL-6水平明显增高(P<0.05), TGF-β1水平明显减低(P<0.05), 至第14天血清IL-6水平、TGF-β1水平则均接近正常水平; 血清IL-6水平在病程第1天达到峰值(P<0.05), TGF-β1在病程第3天为低谷值(P<0.05); 脑出血患者血清IL-6水平与出血量大小呈正相关(r=0.743, P<0.05), 而TGF-β1水平与出血量大小无关(r=0.125, P>0.05);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IL-6水平呈正相关(r=0.625, P<0.05), 而与TGF-β1水平无关(r=0.204, P>0.05); IL-6水平与TGF-β1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289, P>0.05).结论 IL-6、TGF-β1与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IL-6浓度测定对判断脑出血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吸氧、脱水、控制血压、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静滴,1次/d,连续治疗14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果经14d治疗,治疗组血清CRP水平、TNF-α水平IL-6水平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疗效显着,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CRP、TNF-α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出血急性期血常规参数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03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纳入研究,30例健康检查者为正常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分组:按出血情况不同分为血肿扩大组、并发脑室出血组、出血量30mL组、出血量≥30mL组,对比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按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分为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对比急性期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按预后分为死亡、不良和良好组,对比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与脑出血急性期预后的关系及预测预后有效率。结果出血量30mL组淋巴细胞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脑室出血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出血量30 mL患者(P0.05),但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入院后3d、7d,轻、中、重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d这种差异消失。死亡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最高(P0.05)。脑积血患者白细胞计数上升77.14%,中性粒细胞上升71.43%。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不仅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还与出血量、治疗时间相关,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脑出血患者血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的影响。方法 10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60例,予以常规治疗,B组44例,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2次/d。观察用药前及用药14d后的血IL-6、IL-10、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情况。结果 2组IL-6、IL-10、CRP水平均升高,治疗后均好转,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脑出血患者的炎症反应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值得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5例(观察组)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29例)、稳定斑块组(31例)及无斑块组(35例),选择同时期健康人30例为正常对照组,测定4组研究对象血清中IL-6、CRP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CRP(4.80±2.16)mg/L和IL-6(209.54±75.60)pg/m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43±0.51)mg/L和(103.34±8.99)pg/mL(P0.05)。不稳定斑块组CRP、IL-6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CRP、IL-6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呈正相关(rCRP=0.740,rIL-6=0.924,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IL-6、CRP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可能在预测脑血管病的发生及防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价值以及两者与白介素-6(IL-6)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ACI患者125例(A组),另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103例(B组)。按ACI病情严重程度将A组分成3组,即轻度组(63例)、中度组(39例)和重度组(23例)。分析两组血清sEPCR、vWF在ACI病情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以及两者与IL-6的相关性。结果 A组sEPCR、vWF、IL-6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CI严重程度增加,ACI患者的IL-6、sEPCR和vWF的表达水平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CR和vWF与IL-6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6和病情严重程度与sEPCR和vWF呈正相关,合理应用sEPCR和vWF检测能提升对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效能。[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26-12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在发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0名正常人(对照组)和3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病后第1、3、7、14 d的血清IL-6和TGF-β1浓度.结果脑出血组在病程第1、3、7 d血清IL-6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TGF-β1水平均明显减低(均P<0.05),至第14 d血清IL-6、TGF-β1水平均接近正常水平.血清IL-6水平在病程第1 d达到峰值(P<0.05),TGF-β1在病程第3 d为低谷值(P<0.05).大量脑出血患者血清IL-6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小量出血患者(均P<0.05).不同出血量患者之间TGF-β1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IL-6水平呈正相关(r=0.625,P<0.05),与TGF-β1水平无关(r=0.001,P>0.05).IL-6水平与TGF-β1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L-6、TGF-β1与脑出血的病理过程有密切关系.血清IL-6浓度测定对判断脑出血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液净化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10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而未行血液净化,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同时进行血液净化处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统计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及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提示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住院期间病死率(8.00%)较对照组(28.00%)明显下降(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给予血液净化处理可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程度,提高患者生存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氨肽苷联合不同剂量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明确诊断的高血压脑出血中患者分为肌氨肽苷组(8mL/d)、小剂量组(醒脑静20mL/d+肌氨肽苷8mL/d)、大剂量组(醒脑静40mL/d+肌氨肽苷8mL/d)各40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及对患者治疗后神经缺损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14d后,3组患者的血清TNF-a、IL-6、CRP、NPY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治疗后的血清TNF-a、IL-6、CRP、NPY降低效果优于肌氨肽苷组(P0.05)。NIHSS、GCS、BI指数评分、血肿体积、脑水肿指数治疗后小剂量组、大剂量组优于肌氨肽苷组(P0.05),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的临床有效率90.00%,小剂量组为87.5%均显著高于肌氨肽苷组的67.5%(P0.05);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氨肽苷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于改善患者的脑水肿,降低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但加大醒脑静的剂量并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皮质醇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定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45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于发病后24h(T1)、72h(T2)、7d(T3)、10d(T4)和14d(T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总皮质醇(TC)和皮质醇结合蛋白(CBG)水平,计算血清中游离皮质醇(FC)和游离皮质醇指数(FCI)。结果自发性脑出血患者T1时血清TC、FC和FCI均高于对照组,随后逐渐降低,T4时降至正常水平范围,T2~T5时血清CBG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T1~T2时血清TC、FC和FCI均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且中型组均高于轻型组,重型组患者T3~T5时血清TC、FC和FCI均低于轻型组和中型组,且中型组均低于轻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正常皮质醇组患者总体预后优于高皮质醇组和低皮质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正常皮质醇患者总体预后优于低皮质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早期皮质醇分泌不足及后期低于正常,患者预后均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电痉挛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5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为MECT组进行MECT治疗,41名未行MECT的患者为药物组,另选取健康人82名为对照组,三组间性别、年龄均相匹配。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采用PANSS量表测评精神症状。结果 1MECT治疗4次后男性血清CRP浓度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ECT组治疗4次后、6次后血清CRP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药物组治疗2周后血清CRP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MECT治疗前后血清IL-1、IL-4、IL-6、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CT治疗4次后血清CRP浓度高于其他治疗时间点(P<0.05);4MECT组有效率为63.8%,药物组为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ECT可能不引起细胞因子的显著变化,但会引起C-反应蛋白的应激性增高,且男性较女性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双相障碍患者治疗前后IL-6等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双相障碍患者92例,采用YMRS量表、HAMD量评估,分为双相狂躁组(n=64)与双相抑郁组(n=28),并选择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三组血清IL-2、IL-1β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狂躁组及双相抑郁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双相狂躁组患者的IL-6水平、YMRS评分及双相抑郁组患者的IL-6水平、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双相狂躁组与双相抑郁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L-6水平与HAMD、YMRS评分之间对具有正相关(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的发作与血清IL-6水平具有相关性,提示IL-6诱导的免疫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清IL-6、hs-CRP及神经功能相关指标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炎性反应指标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神经功能相关指标的表达水平。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情况予以分组,对比分析不同病情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下患者血清IL-6、hs-CRP、NSE、S100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血清IL-6、hs-CRP、NSE、S100B蛋白表达水平上,高血压脑出血病情重型组中型组轻型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5),预后死亡或植物生存组残疾组良好组(P0.05)。结论随血清IL-6、hs-CRP炎性指标及NSE、S100B蛋白神经功能相关指标表达水平的升高,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逐步加重,且预后越差,四者可作为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早期预警分级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代谢指标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07—2013-07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8例,抽签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干预组实施早期预警干预,对照组不实施早期预警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氧代谢指标水平变化,和治疗前后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干预组患者的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脉搏氧饱和度、氧摄取率等脑氧代谢指标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脑氧摄取率、脑氧含量较对照自显著较低(P0.05);干预组患者的IL-1β、IL-6、CRP、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较低(P0.05)。结论早期预警分级干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改善患者脑氧代谢情况,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能及时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对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能力,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依达拉奉治疗。2组疗程均为14d。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GCS评分、hs-CRP、NSE、IL-6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80%)高于对照组(69.39%)(P0.05);2组NIHSS评分治疗后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组GCS评分治疗后增加(P0.05);观察组GCS评分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hs-CRP、NSE、IL-6水平治疗后下降(P0.05);观察组血清hs-CRP、NSE、IL-6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Adropin蛋白表达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海南省三亚中心医院诊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计划纳入样本10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纳入100例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Adropin蛋白的水平,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Adropin蛋白表达水平与疾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最终纳入97例;对照组最终纳入99例,研究组患者Adropin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中,其Adropin蛋白表达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预后结局高血压脑出血患者Adropin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是高血压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ropin蛋白、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清Adropin蛋白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相关性,血清Adropin蛋白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出血脑患者血清MMP-2、ICAM-1与IL-6、TNF-α及脑组织周围水肿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1—2018-06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1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患者脑出血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清基础金属蛋白酶2(MMP-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行头颅CT扫描,测量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结果脑出血后第3天、第7天患者血清MMP-2、ICAM-1水平明显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7天患者血清MMP-2、ICAM-1水平明显高于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14天患者血清MMP-2、ICAM-1水平明显低于第1天、第3天、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14天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第1天、第3天、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时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明显大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7天时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明显大于第3天,脑出血后第14天时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明显大于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显示,脑出血后血清MMP-2与ICAM-1呈正相关;脑出血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MMP-2、ICAM-1与IL-6、TNF-α、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呈正相关;脑出血后第14天血清MMP-2、ICAM-1与IL-6、TNF-α呈正相关,与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无相关性。结论脑出血发病后前7 d血清MMP-2、ICAM-1水平逐渐升高,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逐渐增大,且血清MMP-2、ICAM-1水平与L-6、TNF-α、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