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5-01来我院就诊的84例恶性肿瘤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方案,进行1a的跟踪调研,记录所有患者的肿瘤生长情况及KPS评分,并对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做出评价。结果治疗过程中,通过增强MRI对转移病灶的生长情况进行检测,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个月后的总有效率远高于治疗1个月、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KPS评分70~80分、80~90分、90~100分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治疗1个月、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临床疗效突出,可有效控制脑转移病变,安全可靠,提高患者的一般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伽玛射线大分割立体定向放疗(SRT)加或不加全脑放疗(WBRT)对肺癌有限脑转移瘤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非小细胞肺癌多发脑转移瘤(1~4枚)患者66例,其中单纯SRT30例,SlIT+WBRT3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用Logrank法对各因素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区别;SRT组与WBRT+SRT组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12.1与13.3个月,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216)。Logrank分析显示卡氏评分(P=0.017)和颅外病变的控制情况(P=0.032)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SRT是非小细胞肺癌有限脑转移瘤患者有效治疗手段,单纯SRT可取得与WBRT加SRT相似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转移瘤病人X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X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51例颅内转移瘤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治疗后生存期,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51例颅内转移瘤的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治疗前KPS评分≥70分病人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示KPS评分≥70分的病人治疗后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治疗前KPS评分与生存期有关,同时应考虑病人接受治疗的意愿,以及颅内转移瘤治疗方式的多元化,应根据病人病情及肿瘤来源、性质选择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方法,临床结果。方法:采用单纯SRS治疗颅内转移瘤33例,SRS+WBRT治疗42例,31例行单纯全脑放疗。单纯SRS治疗的剂量为14~22Gy/单次,SRS+WBRT则在单次SRS后在行全脑放疗30~40(y)3~4周,单纯WBRT治疗剂量40~50Gy/4~5周。结果:经2~3年随访,SRS组33例PR+CR局部控制率87.8%,一年生存率75.8%,两年生存率45.5%;SRS+WBRT组41例,CR+PR92.9%,一年生存率88.1%,两年生存率47.6%;两组对照无显著差异(P〉0.10),但无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WBRT组31例,CR+PR87.1%,两年生存率25.8%,与SRS+WBRT组对照无显著差异(P〉0.10),瘤生存率分别为48.4%  相似文献   

6.
脑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是一种微侵袭性外科。SRS方法有γ—刀,x—刀及荷电重粒子射线。本文介绍了这三种方法及其优缺点,综述了SRS治疗脑转移瘤的生物学反应,适应症,放射剂量,疗效,术后反应和并发症,并与手术切除进行临床比较。  相似文献   

7.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es,BM)在恶性肿瘤病人尸检中发现率为10%~50%,单发性BM占40%。近年来对癌症病人的原发灶和颅外转移灶治疗技术和方法改进,医疗条件提高,生存期延长,BM的发病率也在上升。BM已成为癌症病人残废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BM治疗是对神经外科医师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8.
9.
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es,BM)在恶性肿瘤病人尸检中发现率为10%~50%,单发性BM占40%.近年来对癌症病人的原发灶和颅外转移灶治疗技术和方法改进,医疗条件提高,生存期延长,BM的发病率也在上升.BM已成为癌症病人残废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SM治疗是对神经外科医师的一个挑战.BM病人如不给予治疗,平均生存期为1~2个月,给予全脑放射治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平均生存期为3~6个月,其中部分病人直接死亡原因为颅外病灶所致,WBR已作为常规治疗.近来发现外科手术切除加WBR能改善预后.即比单纯WBR效果好.尤其是一部分病人只发现脑内孤立性单发性转移灶而找不到原发灶,或原发灶已被手术切除,未发现其它转移灶,手术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全脑放疗对脑转移瘤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肿瘤医院2012-02—2016-01收治的54例脑转移瘤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各27例。单一组实施单纯全脑放疗,于此基础上,联合组实施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统计2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及神经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2组临床总有效率相比,联合组81.49%(22/27)显著高于单一组55.56%(1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神经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组相比,治疗后联合组神经认知功能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组相比,治疗后联合组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52%(5/27)与单一组11.10%(3/2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转移瘤患者予以全脑放疗联合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控制效果更为显著,且可改善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12.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颅内肿瘤技术和质量保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分次放射治疗颅内肿瘤技术和分次方法,以及每次剂量范围。方法:应用美国Radionics公司生产的立体定向系统和重定位头架,在6MeV直线加速器重复治疗30例200余次。结果:本组30例病人,重定位200次,重复定位距离误差=0.5~=1.5mm。其中在X方向偏移=0.3~=1.3mm,在Y方向偏移±0.4~=1.4mm,在Z方向偏移=0.2~±1.2mm。 结论:立体定向分次放射治疗颅内肿瘤技术吸收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的精确定位技术和常规放疗时间剂量学原则。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颅内体积较大的恶性肿瘤,有望提高肿瘤控制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对原发性面肌抽搐的效果及并发症分析。方法其中1例听觉减弱的患者单次给予一次性剂量8 Gy治疗,其余3位听觉正常患者给予5天5次连续不同部位每次3 Gy剂量,共计15 Gy。所有患者靶点选择在面听神经束出脑干处至进入内听道前部分。结果 2例患者症状消失,1例症状明显减轻。另1例口服药物治疗下症状未见发作。未见明显并发症,特别是听、面神经功能无损伤。4例患者均放疗后2~4周短期随访及18个月到42个月的中期随访,放疗结果满意。结论放疗治疗原发性面肌抽搐仍为不适于手术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方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推量治疗手术切除后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的疗效. 方法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肿瘤综合治疗中心自2008年10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应用3D-CRT联合SRS推量治疗6例手术切除术后的颅内HPC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表现和疗效. 结果 HPC患者的发病年龄在33~55岁之间,中位年龄46.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肿瘤压迫、破坏周围组织所导致的局灶性症状;病理染色显示瘤细胞密集,呈纺锤形或多角形,胞膜不清,胞质略嗜酸性,可见核异型及核分裂;所有患者术后接受3D-CRT联合SRS推量治疗,随访14-44个月,2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 结论 HPC预后不良,易复发,偶有全身转移,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手段.对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者,3D-CRT联合SRS推量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3D-CRT/TMZ)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数据库等数据库,查找3D-CRT/TMZ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研究,共14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3D-CRT相比,3D-CRT/TMZ能显著提高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优势比(OR)=3.60,95%可信区间(CI)为2.35-5.50,P〈0.00001]、术后1年生存率(OR=3.51,95%CI为2.53~4.87,P〈0.01)、术后2年生存率(OR=3.67,95%CI为(2.61~5.16,P〈0.01)和术后3年生存率(OR=3.73,95%CI为2.44~5.71,P〈0.01)及显著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平均差异:5.58,95%CI为3.56~7.61,P〈0.01),但3D-CRT/TMZ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高(OR=1.54,95%CI为1.14~2.09,P=0.005)。结论3D-CRT/TMZ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有效率、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等疗效显著优于单纯3D-CRT治疗,而不良反应方面高于单纯3D-CRT治疗,但患者一般可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立体定向联合尿激酶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后脑出血后患者血肿周围水肿(Perihematomal edema,PHE)程度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张家界医院行立体定向联合尿激酶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的96名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以1∶1的比例对患者进行匹配,匹配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是否破入脑室、ICH评分、GCS评分、基线血肿体积、基线血糖、基线收缩压及基线舒张压。最终将完成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立体定向组)与单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的各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结果两组均无治疗期间死亡病例。水肿延伸距离(Edema extension distance,EED)、血肿体积、血肿及水肿总体积随时间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肿体积及总体积的组别与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EED在入院时,治疗后第1天,治疗后第3天相似(P 0. 05),治疗后第3天立体定向组EED大于药物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立体定向组血肿体积在治疗后第1天,治疗后第3天及治疗后第7天显著少于药物治疗组(P 0. 01),且立体定向组总体积在第1天及第3天也小于药物治疗组(P 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1月(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与1月m RS评分相似(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虽能明显减轻占位效应,但可能不能改善PHE及近期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脑转移瘤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SRS治疗115例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115例脑转移瘤患者中位生存期12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KPS评分、出现脑转移的时间、脑转移灶数目、脑转移瘤体积及原发病灶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生存期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脑转移瘤预后的主要因素为KPS评分、出现脑转移的时间、脑转移瘤体积(P0.05)。结论 SRS是治疗脑转移瘤有效的方法。KPS评分、出现脑转移的时间、转移瘤体积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手术与伽玛刀联合治疗颅内囊性肿瘤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析颅内囊性肿瘤40例,单纯立体定向穿刺抽液19例,留置Ommaya囊抽液19例,内窥镜下手术切除肿瘤并排除囊液2例。肿瘤体积缩小后再行立体定向磁共振成像(MRI)定位、伽玛刀治疗,并计算抽液前后肿瘤体积的变化。依据Logistic综合方程计算抽液前后风险概率的变化,将抽液前后的肿瘤体积和风险概率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抽液后瘤囊完全消失,病灶体积明显缩小。抽液前后肿瘤容积和风险概率均显著降低(容积变化:t=8.108,P<0.001;风险概率:t=5.933,P<0.001)。随访时间6个月~42个月,平均17.5个月。经伽玛刀治疗后,瘤结节消失10例,缩小12例,无变化17例,增大1例。结论颅内囊性肿瘤立体定向穿刺抽液后肿瘤体积缩小,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并发症的风险概率显著降低,是联合伽玛刀治疗囊性肿瘤一种有效方法;针对肿瘤病理类型的不同采用伽玛刀放射外科联合单纯穿刺或置管抽取囊液、结合囊内治疗是囊性肿瘤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和伽玛刀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3~2006年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胶质瘤的病人,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随机分为二组,实验组(35例)在伽玛刀术后采用替莫唑胺5个周期化疗,对照组(48例)仅行伽玛刀治疗.长期随访,观察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的生存时间以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的平均平均生存期为14.2个月,对照组为7.8个月.实验组的2年生存率为20.5%,对照组为10.1%.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等.结论 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胶质瘤有效,能提高生存率而毒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