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行颅内大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与血管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2月至10月收治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并行颅内大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为病例组(3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30例).病例组患者按术前颅内大动脉狭窄程度是否≥70%分为重度狭窄和非重度狭窄两个亚组.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S-ELISA)法检测对照组及病例组手术前后血浆vWF水平. 结果病例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vWF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重度狭窄亚组治疗后血浆vWF水平及其治疗前后变化量均明显高于非重度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00). 结论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大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浆vWF水平及其治疗前后变化最均与术前血管狭窄程度有关,狭窄程度越高,术后血管内皮损伤越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1-06—2015-11我院接收的符合研究标准的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27)与对照组(n=27)。对照组采用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比2组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程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5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管狭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40%,对照组为3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血管狭窄程度,提高临床疗效,且住院时间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一定安全性,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按照患者及家属意愿,同意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为观察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的为对照组,每组30例。对比2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颈动脉狭窄率,并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2组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狭窄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狭窄率(21.2±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5±5.4)%;2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26.54±4.20)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21±3.51)分;2组患者治疗前MoCA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MoCA评分(21.9±3.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7.1±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有很显著的效果,有利于减少颈动脉的狭窄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01—2014-08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实验组),均施行过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另选取8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内膜增厚、斑块出现情况,2组患者经超声检测所得的IMT值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实验组临床症状内膜增厚及斑块出现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MT值明显较对照组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颈动脉狭窄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检查诊断的重要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Hcy及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6-06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6)采取常规治疗措施,试验组(n=39)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NO、ET-1)、Hcy及炎症状态(hs-CRP)的变化,并对2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2组NO、ET-1、Hcy、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ET-1、Hcy、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Hcy、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减轻血管内皮功能损伤,降低炎症反应程度,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资料。使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52例(观察组),使用单纯药物治疗48例(对照组)。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管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记忆力、注意与计算能力、回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定向能力和语言能力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各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总并发症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显著提高病人认知,减轻血管病变症状,并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脑灌注的变化。方法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患者56例,术前及术后分别行CT脑灌注成像,观察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局部脑血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的变化。结果 56例患者术前及术后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术前患侧rCBF低于对侧,术后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术前、术后及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术前患侧较健侧延长,术后病变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脑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的水平变化及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检测6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人术前,术后1 h、2周、1个月、6个月、1年血浆vWF、ET-1水平.患者术后1年常规进行头颈血管CTA检查,根据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无狭窄组,并对两组vWF、ET-1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中1例死亡,4例失访.1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再狭窄,其中3例再狭窄≥50%.与术前比较,术后1 h、6个月vWF 水平升高,术后1 h、2周、6个月ET-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术后1 h、2周、6个月vWF水平升高,术后1 h、2周、1个月、6个月ET-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短期(2周内)vWF、ET-1水平持续升高,术后6个月再次升高者发生再狭窄的危险性增加,监测vWF、ET-1水平对判断患者的远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循环酶法检测40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Hcy水平,同时检测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所有患者的颅内血管,应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检测颅外血管.根据检测结果将颈内动脉(ICA)分为:正常、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大脑中动脉(MCA)分为:正常、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5%)、极度狭窄(>95%).结果 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无颅内外血管狭窄组(P<0.01),血清叶酸水平显著低于无颅内外血管狭窄组(P<0.05),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A、MCA不同程度狭窄患者间血清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叶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维生素B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cy水平与ICA、MCA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356 ,P<0.01;r=0.345 ,P<0.01);血清叶酸水平与ICA、MCA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272 ,P<0.05;r=-0.265,P<0.05).结论 高Hcy血症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密切相关,高Hcy血症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的水平变化及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检测6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人术前,术后1 h、2周、1个月、6个月、1年血浆vWF、ET-1水平.患者术后1年常规进行头颈血管CTA检查,根据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无狭窄组,并对两组vWF、ET-1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中1例死亡,4例失访.1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再狭窄,其中3例再狭窄≥50%.与术前比较,术后1 h、6个月vWF 水平升高,术后1 h、2周、6个月ET-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术后1 h、2周、6个月vWF水平升高,术后1 h、2周、1个月、6个月ET-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短期(2周内)vWF、ET-1水平持续升高,术后6个月再次升高者发生再狭窄的危险性增加,监测vWF、ET-1水平对判断患者的远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方法 对25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术后6~12个月的血清hs-CRP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术后6~12个月血管再狭窄及无再狭窄患者的hs-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25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3 d及术后6~12个月的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 ,术后3 d血清hs-CRP水平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术后6~12个月时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血清hs-CRP水平增高,出现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患者升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血脂康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oxLDL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NO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血脂康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脂康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内皮素-1(ET-1)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并以23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和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厄贝沙坦治疗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阿司匹林100mg,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其余治疗方法相同,连续治疗14d。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LPA、ET-1和NO含量,并对两脑梗死组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结果(1)脑梗死患者血LPA、ET-1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NO含量显著降低(P〈0.05);NDS与NO含量呈负相关(r=-0.4345,P〈0.05)。(2)厄贝沙坦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LPA、ET-1含量和ND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NO含量显著升高(均P〈0.05)。(3)治疗后厄贝沙坦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血LPA、ET-1、NO含量改善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LPA、ET-1含量,提高血NO水平,显示其有抗血小板活化及内皮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因素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我院2014-09—2015-03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轻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经颅脑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采取蒙特利尔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因素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高危组患者认知功能低于轻危组,以动物命名试验、图形描画、数字交替试验、言语复述、语言流畅、延迟记忆、警觉性、计算力、时间定向等方面评分降低明显;高危组较轻危组及中危组右侧大脑中动脉流速明显上升;3组仅大脑左侧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轻危组对比,频谱异常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损伤对患者认知功能可产生严重影响,是造成脑血管病患者出现认知及记忆障碍的相关原因,随着血管危险因素的增多,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狗脑血管痉挛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脑血管痉挛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7只健康成年狗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单纯注血组和EPO治疗组,于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后1 h(0 d)、3 d、7 d 和14 d采集脑脊液及血浆标本,测定其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结果单纯注血组第3天开始ET—1含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持续到第7天后逐渐下降,在第14天基本恢复正常;EPO治疗组在3 d、7 d血浆和脑脊液中ET-1含量稍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单纯注血组比较显著性降低(P<0.05)。单纯注血组血浆和脑脊液NO浓度显著性下降(P<0.01)。EPO治疗组各时间点NO 检测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处理因素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EPO 能够显著改善脑血管痉挛发生时ET-1和NO的变化,在脑血管痉挛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海拔藏汉族及不同海拔汉族健康成年人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的差异,以及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OS,eNOS)对脑血管反应性可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世居青海果洛(海拔3800 m)健康藏族45人为高海拔藏族组;在当地生活10 y以上的健康汉族45人为高海拔汉族组;世居青海西宁(海拔2200米)健康汉族45人为中海拔汉族组;世居四川广汉(海拔450米)健康汉族45人为低海拔汉族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评估研究人群CVR,用硝酸还原酶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浆NO和e NOS水平。结果 (1)世居高海拔藏族组CVR、血浆NO及eNOS含量与高海拔汉族组无显著差异(P0.05);(2)低海拔汉族组CVR、血浆NO及eNOS含量明显高于中海拔汉族组(P0.05);(3)中海拔汉族组CVR、血浆NO及eNOS含量明显高于高海拔汉族组(P0.05);(4)低海拔汉族组CVR、血浆NO及eNOS含量明显高于高海拔汉族组(P0.05);(5)随着海拔高度越高,汉族健康人CVR、血浆NO及eNOS含量也越下降(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藏汉族之间脑血管反应性没有明显差异;不同海拔汉族健康人群之间脑血管反应性有明显差异,且随着海拔高度逐渐升高,脑血管反应性逐渐下降,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与脑血管反应性可能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的水平变化及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检测6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人术前,术后1 h、2周、1个月、6个月、1年血浆vWF、ET-1水平.患者术后1年常规进行头颈血管CTA检查,根据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无狭窄组,并对两组vWF、ET-1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中1例死亡,4例失访.1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再狭窄,其中3例再狭窄≥50%.与术前比较,术后1 h、6个月vWF 水平升高,术后1 h、2周、6个月ET-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术后1 h、2周、6个月vWF水平升高,术后1 h、2周、1个月、6个月ET-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短期(2周内)vWF、ET-1水平持续升高,术后6个月再次升高者发生再狭窄的危险性增加,监测vWF、ET-1水平对判断患者的远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levels of von willebrand (vWF) and endothelin-1 (ET-1)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restenosis in patients performed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Methods The levels of vWF and ET-1 in 67 patients were measured before CAS and 1 h, 2 w, 1 and 6months, and 1 y after the stenting.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restenosis group and non-restenosis group according to the examining results of cervical CTA 1 y after CAS. Results In the follow-up survey, 1 patient was died and 4 were out of touch. Fourteen patients had restenosis of different degrees;the restenosis rates of 3 patients was more than 50 percent. The level of vWF 1 h and 6 months after CAS and the level of ET-1 1 h, 2 w and 6 months after CAS were increased rapidly a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CAS (P<0.05). A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on-restenosis group, the level of vWF 1 h, 2 w and 6 months after CAS and the level of ET-1 1 h, 2 w, 1 and 6 months after CAS in the restenosis group were obviously increased (P<0.05). Conclusion The levels of vWF and ET-1 increase continually in a short term (within 2 weeks) after CAS, and increase once again 6 months after CAS which increases the risk of restenosis.Monitoring the levels of vWF and ET-1 may be of great value in judging long-term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的神经降压素(NT)和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组血浆NPY、NT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轻型脑出血组相比,中重型组NPY和NT含量显著升高(P0.01)。脑梗死组血浆NPY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T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轻型脑梗死组相比,中重度型脑梗死患者的NPY和NT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NPY和NT水平均升高,且随病情严重程度而增加,可作为反映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 (杏丁 )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 von Willebrand因子 (v WF)和血栓调节蛋白(TM)的影响 ,从而了解其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3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 ,n=17,每日静脉滴杏丁 2 0 ml,连续 14 d;对照组 ,n=17,每日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 2 5 0 ml,于治疗前、治疗后 7d、 14 d检测两组患者血浆 v WF和 TM的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血浆 v WF和 TM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治疗后第 7d、14 d实验组 v WF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 ((P<0 .0 5或 P<0 .0 1) ;治疗后第 7d实验组 TM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 (P<0 .0 5或 P<0 .0 1)。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杏丁 )可明显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 v WF和提高 TM水平 ,有益于保护内皮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