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成骨细胞接种于珊瑚—羟基磷石构建骨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凡  杨维东等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1,26(4):246-247,F004
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兔成骨细胞,将收集的细胞接种于珊瑚-羟基磷灰石中,然后自体移植入兔背部肌肉组织内,同时植入未接种细胞的HA一块作为对照。术后4、8周取材,通过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新骨的形成情况。结果表明,培养的兔成骨细胞在珊瑚-羟基磷灰石表面生长良好。成骨细胞/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物植入兔背肌肉内4周,局部形成骨样组织,8周时形成大量新骨组织。提示珊瑚-羟基磷灰石用于骨组织工程进行骨再造和骨缺损修复有很多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成骨细胞接种于珊瑚-羟基磷灰石构建骨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兔成骨细胞 ,将收集的细胞接种于珊瑚 羟基磷灰石中 ,然后自体移植入兔背部肌肉组织内 ,同时植入未接种细胞的HA一块作为对照。术后 4、8周取材 ,通过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新骨的形成情况。结果表明 ,培养的兔成骨细胞在珊瑚 羟基磷灰石表面生长良好。成骨细胞 /珊瑚 羟基磷灰石复合物植入兔背肌肉内 4周 ,局部形成骨样组织 ,8周时形成大量新骨组织。提示珊瑚 羟基磷灰石用于骨组织工程进行骨再造和骨缺损修复有很多优点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特征。方法:利用成骨细胞诱导体系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D1细胞)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D1细胞诱导不同时间后,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Ⅰ型胶原(typeⅠcollagen,COL1)的表达;RT-PCR检测Osterx和OCN mRNA的表达。结果:细胞诱导培养3、7、14和21 d后结果显示:3 d时ALP、COL1呈阴性表达,7 d ALP呈阳性表达,14 d ALP表达最高,21 d ALP表达明显减少;7 d COL1呈阳性表达,14 d和21 d表达显著增强;14 d有矿化结节形成,21 d形成典型的矿化结节。7 d时OSX和OCN基因表达上调,14 d时OSX基因表达下调,21 d其表达上调;14 d时OCN表达上调,21 d后表达下调。结论:间充质干细胞能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OSX基因的表达是其分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兔同种异体骨经多聚赖氨酸表面改性后,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亲和性的变化。方法采取冻干法,将多聚赖氨酸覆盖在同种异体骨的微孔表面,对其进行表面改性。表面改性后的同种异体骨设定在实验组,表面未改性的设定在对照组,BMSCs分别种植于两组同种异体骨的微孔表面。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噻唑蓝(MTT)法检测BMSCs在同种异体骨微孔表面贴附、增殖情况,同时检测两组经诱导培养后的细胞表达的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并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BMSCs在同种异体骨微孔表面贴附、增殖以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经多聚赖氨酸表面改性后,显著提升了BMSCs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模拟失重条件对大鼠后肢承重骨成骨细胞数及体外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用20只SD大鼠,随机配对分为鼠尾悬吊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鼠尾悬吊28d。将股骨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细胞培养,细胞计数法和噻唑蓝法绘制生长曲线,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体外矿化小结形成量的检测。结果 悬吊组培养系的股骨基质细胞数明显减少,约是对照组细胞数的50%。悬吊组和对照组细胞生长曲线和倍增时间相似。原代培养中悬吊组ALP活性和小结形成量同对照组相比较显著下降;传代培养中细胞接种密度相同,悬吊组ALP活性和小结形成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去负荷对骨髓基质细胞数有抑制作用。骨髓成骨祖细胞减少,导致分化的成骨细胞数减少,成骨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6.
我们从17批次的全沟硬蜱细胞分离培养试验中初步建立起一个细胞株,定名为IP-011株,目前已传代培养至第39代.于第18~24代期间,测定其细胞倍增时间平均为2.96天.一般7~10天传代1次.用此细胞株培养我国莱姆病人的螺旋体3株均获成功.螺旋体在蜱细胞培养液中生长良好,接种后第3天开始增殖,6~9天达到高峰,平均增长倍数为14.5倍.培养温度在25~37℃下均可生长,而以28℃和33℃最适宜,培养液中加入10%小牛血清对螺旋体生长最好,72h后菌数迅速增加,至第9天可达到2.4×10~8/ml.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一种新的瓣膜成形方法。方法 用酶消化法获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绘制生长曲线;并对内皮细胞行Ⅷ因子抗原鉴定。用激光行心脏瓣膜成形,然后将内皮细胞种植在成形的瓣膜表面。共分4组,每组两块瓣膜,分别于培养后第2、4、6、8天取出,用扫描电镜观察瓣膜表面细胞生长情况;将培养8d的瓣膜放入体外循环装置中,经受培养液冲击4h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瓣膜表面细胞粘附情况。结果 种植2d后,瓣膜表面约20%-30%被内皮细胞覆盖,4d后可达50%-60%,6d后可达。70%-80%,8d基本形成内皮细胞单层。模拟正常循环血液冲击后,仍可见内皮细胞粘附在瓣膜表面。结论 激光心脏瓣膜成形加内皮细胞种植是一种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探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锶(Sr)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并探索其最佳作用浓度。方法抽取健康成年志愿者骨髓6ml,体外分离、培养原代h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取第4代细胞进行实验,共分为5组,A组为空白对照,培养液中仅加入骨诱导剂(地塞米松10-8mol/L、抗坏血酸50μg/ml、β-甘油磷酸钠10mmol/L,B、C、D、E组培养液在加入骨诱导剂后分别加入3.75×10-3、3.75×10-2、3.75×10-1、3.75mmol/L的SrCl2。定期测定各组hMSCs的增殖情况(MTT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酶标法)和骨钙素(OCN)含量(放免法),并观察细胞茜素红钙结节染色情况,分析各组钙结节数量及面积。结果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均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显示,第7天时的细胞增殖水平,第7、14天的ALP活性,第14、21天的OCN含量以及第21天的茜素红钙结节数量和面积测定结果,B-E组均明显优于A组(P<0.05);D、E组第7天时的细胞增殖水平及第14天的ALP活性均明显高于A、B、C组(P<0.05),而D组与E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MC3T3-E1细胞在Fe_3O_4涂层多巴胺修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人工韧带材料表面的粘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情况。方法:按PET材料表面涂层情况分为4组:PET组,即PET表面未处理组;多巴胺(DA)组,即PET表面进行多巴胺涂层组;100 Fe_3O_4组和200 Fe_3O_4组,分别为PET经多巴胺处理后表面涂有100μg/ml和200μg/ml的Fe_3O_4溶液组。在上述4组PET材料上分别培养MC3T3-E1细胞,进行各项检测。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EDS)材料涂层情况。细胞在材料上培养3天和7天后行荧光染色,观察细胞粘附情况。培养1、3、7天后,行CCK-8检测MC3T3-E1细胞的增殖。诱导培养基培养7天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培养21天行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矿化情况;培养14天行Real Time PCR检测骨钙蛋白和胶原I基因的表达。结果:SEM和EDS检测验证涂层成功。荧光染色显示涂层组有效增加了细胞的粘附。细胞增殖实验示涂层组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各涂层组与未涂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涂层材料组碱性磷酸酶OD值明显高于未涂层组(P<0.05)。茜素红染色示各组都有较多矿化结节形成,定量分析显示100 Fe_3O_4组和200 Fe_3O_4组与PE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显示涂层组骨钙蛋白和I型胶原基因的表达都较未涂层组增加,骨钙蛋白:Fe_3O_4组与PE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型胶原:DA组、Fe_3O_4组与PET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多巴胺修饰四氧化三铁涂层处理的PET人工韧带材料,能明显促进MC3T3-E1细胞的粘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验松动假体周围假膜组织中的细胞是否能够分化为破骨细胞并观察唑来膦酸钠(ZOL)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从假膜组织中分离细胞,应用免疫磁珠法将细胞分离成CD14+和CD14-细胞并在各种条件下分别培养.将CD14+细胞分为5组,其中A组培养液中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B组培养液中加入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C组培养液中加入M-CSF+RANKL,D组培养液中加入M-CSF+RANKL+ZOL(于培养开始时加入),E组培养液中加入M-CSF+RANKL+ZOL(于培养第10天时加入).CD14-细胞分为3组,其中F组培养液中加入M-CSF,G组培养液中加入RANKL,H组培养液中加入M-CSF+RANKL.CD14+和CD14-混合细胞分为I-M共5组,其培养液中加入的成分分别同A-E组.细胞分别接种于玻璃盖玻片(培养10d)及皮质骨磨片(培养14d)上,培养结束后检测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的表达及骨吸收陷窝的形成,以骨吸收陷窝面积为指标比较各组细胞的骨吸收活性.结果 CD14+细胞在缺乏RANKL(A组)或M-CSF(B组)时不能形成TRAP阳性多核细胞及骨吸收陷窝,在M-CSF和RANKL均存在的条件下(C组)可形成TRAP阳性多核细胞,并在皮质骨磨片上形成骨吸收陷窝(面积为8.10%±1.58%);于培养开始时加入ZOL(D组),骨吸收陷窝的面积(6.28%±1.40%)减少,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于培养第10天加入ZOL,骨吸收陷窝面积(7.92%±1.64%)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4).CD14-细胞在各种条件下培养均未观察到TRAP阳性多核细胞或骨吸收陷窝的形成.混合细胞在M-CSF和RANKL均存在的条件下(K组)可形成TRAP阳性多核细胞,并在皮质骨磨片上形成骨吸收陷窝(面积为3.30%±1.21%);于培养开始及第10天时加入ZOL(L组及M组),骨吸收陷窝的面积(分别为1.67%±0.46%、2.02%±0.45%)均减少,与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23).结论 假膜组织中的CD14+巨噬细胞能够分化成为具有骨吸收活性的破骨细胞;ZOL可抑制假膜组织介导的溶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低氧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旁分泌作用对人成骨细胞( MG-63)增殖、迁移及成骨的影响。方法分别于低氧及常氧条件下培养UCMSC,获取两种UCMSC条件培养基。实验分为3组:低氧培养基组、常氧培养基组、DMEM对照组,分别用3种不同的培养基常温培养MG-63。于培养1、3、5 d后用四氮唑盐( mosmann tetrazoline colorimetry,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记录各组的光密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划痕法检测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迁移能力;于培养21 d后进行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成骨钙结节的形成。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低氧及常氧条件培养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含量。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表明,低氧及常氧培养基组的MG-63细胞在培养1、3、5 d后的增殖能力均大于DMEM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氧组大于常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法结果为此两组细胞迁移能力大于DMEM对照组,且低氧组细胞迁移能力大于常氧组;钙结节染色结果显示低氧组成骨钙结节形成最多,常氧组次之,DMEM对照组最少。 ELISA法检测低氧组VEGF含量高于常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氧预处理UCMSC可增强其旁分泌功能,促进成骨细胞MG-63的增殖、迁移及成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旨在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了(bFGF)缓释做球生物活性保存情况及其对于成骨细胞的作用。方法 将bFGF、bFGF-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ELA)做球和bFGF-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加入成骨细胞培养液中.用细胞计数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反应比色法(MTT法)、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并检测成骨细胞上清液中骨钙素(BGP)含量。结果 培养1d后.四组细胞计数、吸光度(A)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4,6d时PLGA做球组细胞计数和A值明显优于其余三组;培养6.8d后.bFGF组值仍然高丁PELA做球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培养2b后,bFGF组的G2/M s期百分数最高,4,8d后PLGA微球组G2/M S期百分数最高。成骨细胞上清液中BGP含量.PLGA做球组最高,其次为PELA做球组。结论 bFGF—PELA微球效果不佳.制备工艺需要改进;bFGF-PLGA微球通过较长时间持续释放活性bFGF,明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培养及诱导成骨分化的特征。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体外扩增培养人骨髓MSC,并进行成骨诱导。应用茜素红染色法和钙钴法分别进行成骨诱导的MSC钙化结节检测和碱性磷酸酶(ALP)检测。结果:MSC成骨细胞诱导培养第l~3天的细胞增殖旺盛,3~5d即融合成单层。随着诱导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逐渐堆积并矿盐沉积,形成矿化结节。培养14d和21d后,矿化结节形成率分别为(70.5±3.5)%和(87.5±3.5)%,ALP染色阳性率分别为(41.5±1.5)%和(85.2±1.7)%。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骨髓MSC可诱导分化为具有含矿化结节及ALP阳性特征的骨样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回转模拟微重力(simulated microgravity,SMG)条件下成骨生长肽(OGP10-14)对MC3T3-E1成骨样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回转器模拟失重,MTT法检测OGP10-14对回转24 h,48h,72 h MC3T3-E1细胞增殖的效应,并观察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桥素(osteopontin,OPN)活性变化。结果回转模拟微重力条件下,10-8mol/L OGP10-14能够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系MC3T3-E1的增殖(P<0.01)并促进成骨细胞系MC3T3-E1的ALP和OPN活性。结论回转模拟微重力条件下,OGP10-14对成骨细胞系MC3T3-E1的增殖与分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定向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过程中,碱性磷酸酶(ALP)对hB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 方法抽取骨髓,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在DMEM条件培养基诱导hBMSCs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成骨细胞形态,MTT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测定成骨细胞ALP分泌量及成骨细胞胞内ALP含量,RT-PCR检测成骨细胞ALP mRNA的表达. 结果梯度密度离心和黏附贴壁法联合使用可得到均一的hBMSCs;体外定向诱导过程中,成骨细胞ALP含量和ALP mRNA的表达在定向诱导10 d左右开始显著升高,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碱性磷酸酶分泌量以及ALP mRNA的表达呈下降趋势,与BM-Purple染色结果一致. 结论 hBMSCs经定向诱导后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ALP含量的变化能够显著影响hBMSCs诱导成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骨细胞对放射损伤小鼠骨髓造血系统及血管恢复的影响.方法 取18只雄性BALB/c小鼠股骨制备成骨细胞,其余42只小鼠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成骨细胞组和生理盐水组3组.健康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成骨细胞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于6.0 Gy 60 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后,分别经尾静脉输入成骨细胞(2×106个/只)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照射后第7、14和21天计数小鼠外周血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并作骨髓组织学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骨髓微血管密度.结果 照射后第7、14和21天成骨细胞组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比,骨髓组织造血面积及骨髓微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t=2.46~64.51,P<0.05).结论 成骨细胞能促进放射损伤小鼠骨髓造血系统及血管的恢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osteoblasts on the recovery of hematopoiesis and angiogenesis in acute irradiation injury mice.Methods The femurs of 18 male BALB/c mice were used to prepare the bone marrow osteoblasts, and the rest mice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s normal group, saline group and osteoblast group.The mice in normal group received no treatment, and the other two groups were received 6.0 Gy 60Co γ-ray irradiation.After irradiation each mouse of osteoblast group was administered with 2 × 106 osteoblasts through tail vein injection, and equal volume saline was given to each mouse of saline group by the same way.The following factors were measured at 7, 14, 21 d after irradiation, they were the counts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s and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 BMMNC ) , the percentage of CD34 + cells in BMMNC, the histology changes and micro vascular density (MVD) of bone marrow tissue.Results The counts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s, BMMNC and hematopoietic tissue area in osteoblas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saline group.The percentage of CD34 + cells in BMMNC and the MVD of bone marrow in osteoblast group were also higher than those in saline group at 7, 14, 21 d after irradiation ( t = 2.46 - 64.51, P < 0.05 ).Conclusions Osteoblasts 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hematopoiesis and angiogenesis in mice after acute irradiation injury.  相似文献   

17.
天葡圣航片对小鼠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天葡圣航片对小鼠γ射线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200只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Ⅱ(骨髓有核细胞计数)、Ⅲ(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检测),Ⅳ(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Ⅴ(血清溶血素测定)5大组(每组n=40),每大组又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药物组和辐射对照组(每小组n=10).低、中、高剂量按0.12 g/kg、0.24 g/kg、0.72 g/kg灌胃给药,1次/d,连续21 d;辐射对照组给等量蒸馏水.各组根据不同指标选择不同的照射剂量,各实验项目剂量组与相应的对照组均以同一剂量γ射线全身照射1次,照射后继续灌胃给药至实验结束.分别对每大组中各药物剂量组间进行相应检测指标的比较. 结果 以3 Gy剂量照射实验后第3天,中、高剂量药物组及第14天中剂量药物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辐射对照组(P<0.01或P<0.05);照射后第3天,中、高剂量药物组的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高于辐射对照组(P<0.05或P<0.01),高剂量药物组的骨髓细胞微核率明显低于辐射对照组(χ~2=6.301,P<0.05);以6 Gy剂量照射后第7天,高剂量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辐射对照组(P<0.0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2 Gy剂量照射后第14天,各剂量药物组的血清溶血素水平与辐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天葡圣航片对小鼠γ射线辐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肾癌性血尿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科收治的肾癌性血尿患者39例,男22例,女17例。患者经辅助检查均诊断为肾癌性血尿,均接受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术后第2、7、14、21天留取患者血液及尿液样本,行血常规及尿常规化验。 结果:39例患者均采用超液态碘油+明胶海绵微粒+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均一次栓塞成功,成功率达100%。其中,21例患者术后12 h肉眼血尿消失,18例术后24 h肉眼血尿消失。术后第2、7、14、21天,血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均高于术前,尿RBC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9例患者行栓塞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栓塞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及腰背胀痛等症状,经对症治疗2~5 d后消失。38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无一例发生异位栓塞、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坏死、肾脓肿等并发症。 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肾癌可以起到终止血尿的作用,且有微创、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灌注型生物反应器体外培养骨软骨复合体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可行性. 方法 体外分离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经过生长因子诱导生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后,免疫组化及碱性磷酸酶等染色鉴定.将软骨细胞、成骨细胞接种到三维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陶瓷支架材料上,置于灌注型生物反应器中复合培养21 d,构建骨软骨复合体,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伸展和增殖情况,并模仿马赛克骨软骨移植术用塑形良好的骨软骨复合体修复犬软骨缺损,切片染色观察其修复情况. 结果 扫描电镜显示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在β-TCP支架上的黏附、伸展和增殖良好,实验组缺损区软骨厚度与正常软骨组织接近.实验组与阴性时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2.337 0,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1.5393,P<0.01). 结论 灌注型生物反应器使软骨和成骨细胞在三维载体内存活并增殖,提高细胞在载体内的复合效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茜甙对小鼠骨髓GM-CFU-C的影响与辐射防护作用。给小鼠分别口服茜甙10,50,100mg/鼠,于药后1,7h和1,3,7,14天测定骨髓内GM-CFU-C的含量,并在体外照射这些骨髓细胞,观察它对射线的防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茜甙对骨髓内GM-CFU-C数量和辐射敏感性呈现时相性的变化,即药后早期GM-CFU-C数量稍有下降,而辐射敏感性增加,7h后其数量明显增加,辐射敏感性降低呈现防护作用,药后14天GM-CFU-C数又显著下降,而辐射敏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