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正> 在安置起搏器时,常遇到下列几个问题,现就我们的临床实践结合文献予以分析讨论。一、头静脉切口的定位埋藏式起搏器电极的插入部位,在我国,首选的还是头静脉。因为:①并发症少,且比较安全。②较经济,毋须购买进口的插入导管电极的导入器。③电极不易因肢体活动牵拉而脱位。④较易达到右室。但头静脉的部位较深、难找,有时又较细小或畸形,故寻找头静脉,常是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第一难关。寻找头静脉时,局部表皮切口的定位很重要,我们常以下列两个方法定位:①在仰卧位时,于肱骨大结节处肩部水平面最高位置的稍内下侧,即可扪及一紧靠肱骨大结节的肩胛骨的喙突。以喙突内侧约1.5cm,下方约2cm的交  相似文献   

2.
于1963~1972年期间169例病人植入378次永久性起搏器,其中173次采用经静脉心内膜起搏法(4例曾经用过心外膜起搏)。用以植入起搏电极的静脉为颈外、颈内或头静脉,无关电极和脉冲发生器主要埋在下腹壁。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23岁,“起搏器植入术后14年,突发晕厥2 h”入院。既往曾行室间隔修补术、三尖瓣成型手术及Glenn手术。14年前曾植入心内膜双腔起搏器,5年前因心内膜起搏器起搏不良行传统心外膜途径起搏电极植入。此次入院后经检查显示原心外膜起搏导线脱位。入院后首先选择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失败,最后通过全麻下左侧腋下小切口入路应用3830电极代替传统心外膜电极植入到患者左室肌层。  相似文献   

4.
心脏起搏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继鸿 《心电学杂志》2002,21(2):96-97,100
自1958年10月第1台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人体至今尽管仅仅44年 ,但心脏起搏治疗的迅猛进展令人难以想象。就连主攻起搏器专业的医生都会感到起搏新技术的知识日新月异 ,使人目不暇接 ,而一般的内科医师、心电图医师在其爆炸样进展的面前更会感到困惑和力不从心。一、心脏起搏器起搏部位从单腔发展到四腔最初植入的起搏器为心室单腔起搏器 ,起搏电极导线经周围静脉插入 ,最后在右心室心尖部肌小梁处被动固定 ,进行右心室心内膜起搏。此后又有心房电极问世 ,用同样方法植入的心房电极导线在右心耳的梳状肌中固定 ,并进行心房起搏。双…  相似文献   

5.
8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及减少并发症的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老年人起搏器植入手术方式的选择,旨在减少相关并发症及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80岁以上老年人127例植入起搏器.其中双腔起搏(包括双室三腔起搏)95例(74.8%);单腔心室起搏32例(25.2%).所有患者首选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导线,并对寻找头静脉及电极导线植入方式做了较大的改进.电极导线的头端应固定在心腔内,切口内起搏器囊袋处的固定也十分重要.在电极导线送入心内前制作起搏器囊袋,并放置纱布压迫止血,对少数渗血较多的患者,局部适当加凝血酶或用电凝刀止血.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手术当日或次日).结果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导线的成功率,在单腔起搏器为92.0%,双腔起搏器81.5%.术中及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3.9%),分别是:囊袋血肿3例(2.4%),电极导线与起搏器连接处松动1例(0.8%),心肌穿孔1例(0.8%).无血气胸、电极导线脱位及起搏器囊袋感染发生.结论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导线可避免锁骨下穿刺所导致的并发症,在老年人中尤其重要;电极导线脱位主要与手术操作有关,而与早期下床活动无关;应采用适当方法达到囊袋内彻底止血,减少术后囊袋血肿及感染.  相似文献   

6.
<正> 1986年以来我院抢救危重患者共施行右室心内膜临时起搏18例次,其中13例次为经锁骨上途径锁骨下静脉插入导管,其余经股静脉。永久起搏10例,经头静脉和颈外静脉埋置导管分别为2例,经锁骨上和锁骨下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分别为4例及2例。经锁骨上途径置管方法:采用头低足高位或平卧位肩胛间垫一小枕(7~8cm厚),以使锁骨部突出、锁骨下静脉充盈。穿刺点选在右侧胸锁乳突肌锁骨端与锁骨交角处的陷窝内。局麻后用尖刀刺透皮肤及  相似文献   

7.
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173例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对两种临时心脏起搏方法的效果和并发症作一分析。173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分别采用两种床旁临时起搏方法:即用球囊飘浮电极经静脉心内膜起搏169例,用钢丝电极剑突下经皮穿刺心内膜起搏4例。结果:用球囊飘浮电极经静脉心内膜起搏全部成功,起搏7(1~31)天,电极脱位6例经重新安置电极后恢复起搏;穿刺损伤胸导管1例。用钢丝电极剑突下经皮穿刺心内膜起搏4例,1例成功;3例因心脏停搏时间太久而失败。结论:两种临时心脏起搏方法急救不宜搬动的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均有效,但应视具体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8.
<正> 患者女性,74岁。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反复头晕需安置起搏器入院。由于患者较瘦,胸壁甚薄,上胸部埋藏起搏器有困难,而于1990年11月12日从右髂静脉插入电极。以髂动脉搏动稍内侧为中心进行局麻后,作一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长约2cm的切口,钝性分离皮下脂肪达筋膜。在深部可看到髂动脉搏动,其内侧即为髂静脉。用标准Seldinger法穿刺,先后插入引导钢丝,静脉扩张管和套管,然后插入电极,在透视下将电极送达右室心尖,取得理想的心腔内电图,测起搏阚值为0.4V、0.6mA,阻抗为666Ω,随后沿电极周围筋膜作荷包式缝扎,以紧密固定电极并防止出血。然后在脐旁偏右上方作一水平切口和埋藏起搏器的囊腔及皮下隧道。使电极通过皮下隧道与起搏器连接后埋入囊腔。并将电极固定于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埋藏式永久起搏器植入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关因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的130例患者术后进行临床随访6个月~20年,随访内容包括临床资料、并发症、起搏器囊袋的状态、起搏器电极位置和各参数测量。结果原有的晕厥、头晕、乏力、心悸等与心动过缓有关的症状完全消失或减低82例;更换起搏器脉冲器术后切口处反复皮肤破溃1例;囊袋血肿3例;出现起搏器膈肌刺激症状1例;起搏电极移位3例;单纯电池耗竭更换脉冲发生器20例次;死亡2例,1例随访2年后发生脑出血死亡,另1例随访6年后因突发心力衰竭死亡,此2例患者死前检测起搏器功能正常;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其他起搏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作为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惟一标准的治疗方法,其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同时坚持定期的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与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及排除起搏故障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介绍作者在1965年7月至1969年1月所作的76例永久性经静脉途径导管起搏的经验,并对比固定频率起搏器和按需起搏器的效果。方法:男40例,女36例,44~87岁,平均71岁。起搏前48例有晕厥发作,43例有心力衰竭,19例有心绞痛。42例起搏前的心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5例为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直至包括完全性传导阻滞,1例为心动过速性心律失常,其余则为各种心室率缓慢的心律失常。 44例最初系采用固定频率起搏器,22例最初就采用按需起搏器;固定频率起搏器失效或出现竞争心律时,均替换以按需起搏器。起搏器的安置是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进行。起搏导管由颈外静脉插入,在透视下插入右心室,导管尖嵌入肌小梁之间,如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头静脉解剖变异情况及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经头静脉植入术中指标,为经头静脉置入起搏电极提供经验。方法 观察2013年1月至2021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符合CIED植入适应证并植入CIED的患者资料,在经头静脉置入起搏电极术中通过解剖分离及X线透视下观察导丝走行,确定患者头静脉局部解剖及走行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将头静脉按局部解剖分为标准走行和复杂走行。标准走行:头静脉位于皮下脂肪层下,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内,切开皮肤分离脂肪可直接暴露头静脉;复杂走行:头静脉为胸大肌三角肌间沟表面有肌层覆盖,需分离表面肌层才能暴露肌间沟,或与胸大肌三角肌肌层伴行。(2)头静脉按术中置入起搏电极数量分为:Ⅰ型:头静脉能顺利置入2根及2根以上起搏电极。Ⅱ型:头静脉较细,需沿头静脉走行切开置入起搏电极。Ⅲ型:头静脉细小,无法置入起搏电极。(3)将存在变异的头静脉称之为变异走行头静脉,包括跨越锁骨走行于锁骨上、汇入颈内静脉、汇入上腔静脉、位于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外侧、走行迂曲、缺如等。对不同头静脉分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466例。头静脉解剖及走行情况...  相似文献   

12.
传出阻滞是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较少见的并发症,是由于电极和心肌界面间有瘢痕组织形成,致使起搏阈值升高,发生间歇性起搏不良甚至永久性起搏不良的现象。但起搏器感知功能良好,心内膜测定的R波高度也正常。传出阻滞多见于术后数周至数月,术后早期发生者很少见,需要与起搏器电极微脱位、心肌穿孔等鉴别。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起搏器安装数量的增加,此病有增加的趋势。本病例出现于术后第5天,是很少见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体表心电图指导床边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的价值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探讨体表心电图对应用气囊漂浮电极床边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的指导价值。方法经不同静脉途径在体表心电图指导下应用气囊漂浮电极进行156例心脏临时起搏器的植入,54例病例在随后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时进行了导管位置的X线观察,对比研究了起搏图形与导管位置,导管深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在体表心电图指导下两种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起搏治疗心动过缓的效果,探讨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学和可行性。方法75例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中,50例使用带球囊漂浮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25例使用普通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进行床边临时起搏,对两者的操作时间和效果分别加以回顾性分析,在一周内,38例在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时进行了导管位置的X线观察,其他存活患者也进行了导管位置的X线观察,比较两种起搏方式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结果球囊漂浮电极组,即刻起搏成功率为94%,起搏成功时间为(8.5±2.7)min,并发症发生率为2%,术后导管脱位率为6.3%;普通电极组,即刻起搏成功率为96%,起搏成功时间为(6.3±2.1)min,并发症发生率为8%,术后无导管脱位现象。结论体表心电图指导下应用两种电极导管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2例心脏术后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小儿,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地进行了永久性心内膜起搏。随着电极起搏器性能的不断改进,心内膜起搏交进小儿起搏的主要方式,成功的关键是电极顺利进入心脏,并在心房内留一圈或在上腔静脉留适当弧度的导线,备小儿生长需要,摄胸片随访,必要时应将导线再次送入心内。.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2例心脏术后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小儿,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地进行了永久性心内膜起搏。随着电极及起搏器性能的不断改进,心内膜起搏将是小儿起搏的主要方式,成功的关键是电极顺利进入心脏,并在心房内留一圈或在上腔静脉留适当弧度的导线,备小儿生长需要,摄胸片随访,必要时应将导线再次送入心内。  相似文献   

17.
基层医院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25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人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安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采用经锁骨下静脉插入右心室心内膜起搏电极法.结果 25例患者均获成功,症状消失,痊愈出院.结论 埋植永久性起搏器的对象都为慢性或间歇性心律失常患者,大部分不属于病因可纠治的短期心律失常,无论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还是房室传导阻滞都可得到最佳起搏治疗,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可安全、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8.
基层医院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15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安装了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探讨人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在基层医院治疗的经验体会。方法 采用经锁骨下静脉插入右心室心内膜起搏电极法。结果15例均获成功,症状消失,痊愈出院。结论 埋植永久性起搏器的对象都为慢性或间歇性心律失常,大部分不属于病因可纠治的短期心律失常,无论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还是房室传导阻滞都可得到最佳起搏治疗,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可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9.
报道 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发病窦综合征患者 ,置入VVI起搏器一年后 ,因胸闷加重再次入院。确定右室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致永久左室起搏。入院过程中 ,患者多次胸闷发作 ,死于心脏性猝死。为避免在右室起搏术中 ,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本文强调当术中起搏导管电极进入右室心尖部嵌入肌小梁时务必X线侧位投照。另外 ,术中在导管电极嵌入右室肌小梁之前 ,亦应常规先将导管电极由弯钢丝引导经右室插入肺总动脉之后 ,再将导管电极回撤至右室心尖部 ,然后以直钢丝固定起搏电极 ,这样可避免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  相似文献   

20.
我院在1974~1992年期间共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400例,其中5例发生了心内膜电极导管损伤、断裂。其原因主要是医源性损伤4例和电极老化1例。为了预防,提出训练有素的手术者,选用高质量的起搏系统、避免患肢过强活动是减少心内膜电极导管损伤断裂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