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cular disease,ICD)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随着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cnsin system,RAS)研究的深入,二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本主要就RAS对ICD各种危险因素以及病理生理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上世纪后期,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使具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发生下降了1/4。尽管对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中是否需要使用该药或使用剂量等仍有部分争论,但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病的防治确有肯定的价值,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可显著降低其复发率,在急性期治疗中可减少其病死率,至今仍为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常用、经济、  相似文献   

3.
低氧诱导因子-1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细胞在低氧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核转录调节因子,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HIF-1的结构功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表达、调控机制、生物学作用及意义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第2位疾病,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和肥胖等传统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外,社会应激、焦虑、抑郁等社会心理因素同样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尽管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仍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主要就目前社会心理因素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和癫痫是神经科常见的两种慢性疾病,均以反复发作为特征,在临床表现和治疗方面相互重叠,且经常同时发生。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个别类型的偏头痛和癫痫具有相同发病机制。此文就两种疾病的临床特征、病理机制、分子遗传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以阐明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三城市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正日益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在我国城市居民的死亡原因中 ,脑血管病居首位。“九五”期间 ,国家把“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性干预研究”列为重点攻关课题 ,针对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综合性社区干预 ,本文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效果作一评价。资料和方法 :自 1997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 ,在长沙、北京、上海各选取两个地理上不相连但具可比性的社区 ,分别随机列入干预社区和对照组社区 ,每个城市约 10万人。干预前后分别在 35~ 74岁人群中进行整群随机抽样 (干预前 :干预组 2 5 86名 ,对照组 2 72 3名 ;干预后 :…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类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其中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及致残率,备受各方关注.在人体循环系统中脑血管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十分突出,而其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损害、临床表现、治疗、预防等相当复杂,一直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脑血管病进行正确的治疗,有必要了解其病理生理,并掌握各种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临床疗效及使用范围.本文就当前对脑血管病治疗的现状,以及某些特殊疗法进行讨论.一、调节血压:控制急性期脑血管病患者的血压,将有助于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溶血磷脂酸(LPA)在心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日渐引起人们的高度兴趣,作者对2005年1月-2007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和门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9例。检测血浆LPA、总磷脂(AP)水平,评价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血管病的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据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人群监测协作研究显示,1987~1993年我国脑卒中事件的年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脑卒中的诊治中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在此,就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统一认识,更好地提高脑血管病的防治水平。 一、“中风预报”在临床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伴脑血管病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脑血管病(CV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总结自1993年来我院收治18例AMI并CVD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8例病人治愈好转11例、未愈1例、死亡6例。结论AMI和脑梗死具有共同的血管病理基础,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二病合并时死亡率很高(33 %)。积极治疗先发病、消除可能诱发因素,可预防另一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β-内啡肽含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5年英国学者Hughs分离出甲硫氨酸脑啡肽(MEK)和亮氨酸脑啡肽(LEK)以来,神经肽与缺血性脑部损伤的关系已受到人们重视,目前脑缺血和脑出血的神经肽研究多为实验性,临床研究尚少。本文对经头颅CT证实的30侧急性脑血管病及无心脑血管病的20例正常人进行了血浆β-EP含量的测定,探讨其在脑血管病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近来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多发性硬化患者较正常人更易患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患者存在缺氧诱导因子、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A2等缺血性损害标记物表达的增高;多发性硬化患者存在广泛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类似的大脑低灌注。多发性硬化本身存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自身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过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引发的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可能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原因。多发性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其发病机制并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不典型的帕金森病可考虑为亚型,但必须符合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共同的临床症候及病理基础上,尚有其他特征和特殊病因、病理变化的一组患者可称为亚型。 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依据临床与病理二者作为诊断标准,临床方面有静止性震颤、动作减少、张力增高及姿势反射障碍,病理方面有黑质变性、出现Lewy氏小体、蓝斑变性,但没有纹状体苍白球病变,这点是很重要的,然临床上很难得到病理标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此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与血脂。内分泌、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随着流行病学、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脑血管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近年来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凝血及纤溶活性的系统研究,对提示脑血管病的发生,病理生理变化及进行临床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纤维蛋白肽A(Fill-rinopeptideA,简称FPA)与脑血管病的关系作一综述,旨在探讨FPA在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血栓前状态患者血浆中的含量变化及其对脑血…  相似文献   

16.
年龄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主要与神经退行性变和脑血管病有关。衰老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如淀粉样脑血管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改变均为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但其导致脑损伤的作用机制存有差异。本文阐述Aβ沉积这一共同作用机制导致淀粉样脑血管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途径、两种疾病病理学机制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共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推进全国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由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主办,卫生部医政司、疾控局、科教司、医管司、新闻宣传中心和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等学术团体共同协办的“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三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拟定于2013年5月2—5日在北京周家会议中心召开。同期将与中国工程院共同举办“中国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论坛”,并举行“中国心脑血管病联盟”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18.
代谢性脑血管病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指由传统代谢危险因素和残余代谢危险因素引起的脑血管损害,通过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可有效改善其预后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代谢途径并非独立存在,脑、心脏、肝脏、肾脏和肠道等多个器官的各种代谢途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交织成网,构成了人体的代谢网络,而代谢网络的异常导致了代谢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同时,代谢危险因素的存在可同时造成多个靶器官损害,且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可通过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相互影响。因此,代谢性脑血管病未来在机制探究和疾病治疗等方面将逐渐倾向于多器官水平,并向多学科管理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推进全国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由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主办,卫生部医政司、疾控局、科教司、医管司、新闻宣传中心和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等学术团体共同协办的"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三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拟定于2013年5月2-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同期将与中国工程院共同举办"中国慢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造影仍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血管病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当时就有人在尸体解剖中发现颅内动脉瘤,并认识到它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Steinheil在1895年首先报告脑血管畸形,直至1932年lirererona首次手术完全切除脑血管畸形;1928年,Abercrombie从临床和病理解剖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脑出血是在脑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破裂出血的假设。20世纪之后,尤其是近30年,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有了历史性的提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