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以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17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5例ADR报告中男性略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03:1,以21~40岁青年组发生率最高。抗感染药物引起ADR的比率最高(44.29%),其次是中成药(11.43%)。头孢菌素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物(43.01蚴,其次是喹诺酮类(25.81%)。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36.55卿,其次是全身性损害(27.41%)。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80.00%),其次是12I服给药(13.71%)。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类型。方法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在我院选择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年龄分布状况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类型分布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类型等。结果年龄65岁患者占有率与年龄15岁、年龄15~40岁、年龄41~65岁患者占有率相比明显较高,P0.05。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第一代相比明显较高,P0.05。消化系统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用药类型存在关联,临床需提升患者用药合理性,减少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所致之不良反应的规律、特点,以便采取措施,警惕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对2003-2005年国内公开发行的有关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医药期刊10种,文献221篇,有关病历238例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38例涉及11种喹诺酮类药物,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左氧氟沙星,其次为环丙沙星,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98例(41.176%),其次为消化系统,共58例(24.370%),给药方式上以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为主,共201例(84.454%)。结论应对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加以重视,及时发现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其原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多种西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120例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并且分析用药不合理情况。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多种西药联用产生的不良反应中以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最多,占比25.00%,其次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过敏反应等;120例不良反应中用药不合理16例,其中用法不当最多,占比37.50%,其次为用量不当、联合不当、重复用药。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时,容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对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抗菌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临床报告,为促进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上报的45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经分析,45例不良反应临床报告,年龄大于60岁的比例为53.34%;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二者占比70.11%;不良反应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中发生比例最高的是皮肤(55.56%)。结论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皮肤过敏发生概率最高,临床用药时应合理制定用药方案,加强用药观察,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21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使用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ADR)的特点。方法对某教学医院2008年度抗菌筠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4例抗菌药物ADR涉及8类38个品种,喹诺酮类药居首位(43.93%).其次为头孢菌素类(31.78%);ADR以皮肤损害多见;静脉滴注给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率高(90.65%)。结论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加强使用抗菌药物过程监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分析其药理学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于医院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记录入组者用药种类、用药频度和用药方法等,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药理学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各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基本情况、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第2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DDDs最高(19.28),其次为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11.15);6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26例(40.63%),主要表现为麻疹、面部潮红、红斑、荨麻疹和皮肤瘙痒等。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灭菌效果好等优势,为了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掌握患者对于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合理制定用药方案,以提升用药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为患者的生命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致病因素、临床症状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入院、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未发生不良反应的447例患者为对照,对其不良反应表现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体质、过敏史、年龄、情绪、饮食及饮酒习惯等因素同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密切相关(P<0.05或P<0.01),其中过敏体质、过敏史及药后饮酒为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150例出现不良反应病例中,过敏反应居首位,主要症状为皮疹、不同程度发热及哮喘等,反应严重者可发生死亡;而消化道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位居第2,主要表现为腹泻等。结论医务人员需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药学知识水平,加强服务意识,充分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禁忌证及适应证,熟练掌握其应用剂量及配伍禁忌,以防止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乐岚  刘建平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9):1166-1168
目的 分析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0岁患者47例(52.8%),≥60岁患者42例(472%).81例患者于服用他汀类药物3个月内发生不良反应,占91.0%.其中单一用药的有32例,占36.0%,合并用药的57例,占64.0%.以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55.1% (49/89),其次分别为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及普伐他汀4.5%(4/89);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类型包括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附件等.结论 临床应严格掌握他汀类药物用药指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确保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正确使用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并发生不良反应患者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由统计分析得知,联合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其中皮肤、消化、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多,过敏反应、重要脏器损害发生较少;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利尿类药物、乙醇类药物及抗酸剂联合使用较易导致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使用,会增加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好防范工作,且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尽量避免与利尿类药物、乙醇类药物及抗酸剂同时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3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该地区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规律,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促进患者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该市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402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2例报表中涉及11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发生ADR头孢菌素抗生素以头孢曲松最多.结论 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应高度重视不良反应的检测,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眼科用药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眼科临床合理用药与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统计河北省眼科医院眼科门诊与住院在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上报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中的544例药品不良反应,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药品剂型、临床表现、排名前5位药品和严重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价,针对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制订相应防控措施。 结果 眼科临床用药中,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荧光素钠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数量最多,含激素眼用制剂、中药注射剂、糖皮质激素会引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医师应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护士应密切关注用药后反应,药师应加强药学查房与医嘱点评工作,多方面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结论 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掌握眼科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强化重点人群和重点药物使用监护,对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降低药源性损害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尿毒症患者头孢菌素脑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头孢菌素脑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对31例尿毒症头孢菌素脑病患者使用的头孢类药物及发病后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头孢菌素治疗尿毒症合并感染可引起脑病。第1、2、3代头孢菌素脑病有不同特点。第1代头孢菌素脑病多发生于用药剂量未作适当调整且未规则血透病人,发病后血透效果好。第3代头孢菌素脑病在血透病人也会发生,发生后血透疗效差,但停药后可自行缓解。第2代头孢菌素引起脑病,血透效果差,且不能自行缓解,预后最差。结论:尿毒症患者使用头孢菌素时应注意药物选择及剂量调整,发生脑病后应根据药物药理特点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吗啡类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通过观察接受吗啡类药物治疗的晚期重度癌痛患者,记录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不良反应中以便秘的发生率最高,占63%,恶心呕吐35%,嗜睡、过度镇静5%,眩晕7%,排尿困难3%,精神错乱和神经系统反应3%,瘙痒1%,呼吸抑制0.15%,无成瘾性。结论:对癌痛患者合理应用吗啡类药物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并分析原因,为我院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2009年上报的ADR报告分别就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类型、药品种类、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13例ADR中,男性患者有198例(47.94%),女性患者有215例(52.06%),女性略高于男性;发生ADR的患者中年龄最小为7个月,最大为81岁,60岁以上的患者有147例(占35.59%);413例ADR共涉及药品14类115种,其中以抗微生物药最多占62.96%,中药制剂占16 22%:ADR主要发生于静脉滴注343例(83.05%)和口服给药49例(11.87%)为主;413例ADR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病例最多,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神经系统等;新的ADR有36例(8.72%),严重的ADR有7例(1.69%)。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体质、药品种类、临床应用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应积极开展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笔者医院2017~2021年上报的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对笔者医院上报的178例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78例报告中,上报人员以药师为主(163例,91.57%);ADR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患者(88例,49.44%);药品剂型以注射剂和片剂为主,涉及药品中抗肿瘤药物占比最高(49.82%);ADR累及损害系统/器官以血液系统最多(34.95%),其次是消化系统(29.03%)。结论 临床应重视新的和严重的ADR的监测与上报,特别是抗肿瘤药物,提高药物安全性监测,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通信作者:肖飞,电子信箱:805834215@qq.com]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2011年收集到的326例ADR报告,分别按照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类型、药品种类、严重程度分级、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326例ADR涉及97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110例,33.7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256例,78.53%);男女比例为1.08 1,男女比例接近。且6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率最高(107例,32.8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118例,36.20%)。结论应高度重视和加强ADR的监测,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109-111+115
目的观察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临床治疗中使用喹诺酮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整理和统计所选患者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结果 1 d内发生不良反应41例,2~3 d发生32例,4~7 d发生22例,8~15 d发生5例;左氧氟沙星与加替沙星导致的不良反应占比分别为26.0%、22.0%,高于其他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下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最高,其次为口服和肌肉注射;不良反应的表现涉及到全身性的损害、精神系统的损害、胃肠道损害等。结论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中,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导致较高的不良反应率,在应用时需慎重用药、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保障合理安全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81例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的资料。结果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最高,加替沙星的不良反应最低,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及其附件上,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年龄、给药方式和药物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密切相关,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性别无关,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大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监测力度,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1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我院出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及特点的临床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出现的18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本组18例患者病例中,在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有11例(61.11%),发生率是最高的.在给药途径方面,出现ADR机率最大的是静脉滴注,其占到了全部给药的72.22%.在本组18例ADR药品中出现比例较重的为红花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结论 对于中药制剂出现ADR现象,只要我们注重中药制剂的临床管理以及强化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的认识,同时对患者使用中药制剂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测,以最大限度来降低中药制剂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