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与综合教育康复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疗效。方法 116例2~6岁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接受综合教育康复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教育康复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头针1次/d,每周休息2d。于治疗前及治疗6月后,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ocial Adaptive Capacity Scale,SM)、儿童心理发育诊断量表(0~6岁)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儿CARS评分、ABC评分均较前下降,SM评分、发育商(DQ)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治疗与综合教育康复能显著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孤独症症状,有效提高患儿的发育商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癫痈儿童合并孤独症的相关危险因因素及该症的早期征象。方法对本院43例癫痫伴孤独症患儿(A组)与50例不伴孤独症的癫痫患儿(B组)进行对照研究,分析癫痈儿童合并孤独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早期临床表现。结果癫痈合并孤独症患儿较一般癫痫患儿的相关危险因素增多,孤独症早期表现明显,大多数癫痫伴孤独症患儿的父母在2岁前就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同龄儿童有明显不同。结论多种因素与癫痈儿童合并孤独症相关。加强儿童保健,减少围产期及发育期存在的一些相关危险因素,可能减少孤独症的伴发。强调对癫痫合并孤独症患儿的早期诊断,并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行儿童孤独症临床分析,探讨围产期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DSM-Ⅳ儿童孤独症标准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做诊断,采用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收集2010年-2012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心理门诊就诊和儿童心理行为中心康复治疗的186名孤独症患儿。结果孤独症与妊娠期和围产期某些危险因素如父母的生育年龄、父母性格、先兆流产、母孕期患躯体疾病、窒息、新生儿黄疸、早产等相关。结论加强孕产妇的保健,减少围产期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可能减少孤独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孤独症儿童的气质特征,为孤独症早期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采1∶2病例对照研究,对40例孤独症患儿及80例正常儿童采用《3~7岁儿童气质问卷》、自制的家庭与环境因素调查表、《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进行评估。 【结果】 40例孤独症组儿童的气质维度中适应性、反应强度、坚持性、反应阈分值与正常儿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症组ATEC量表中语言交流、社会能力、感知认知意识三个分量表分值与气质维度存在相关性(P<0.05)。 【结论】 孤独症组儿童气质维度与正常儿童组存在差异;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语言和认知等障碍影响气质维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了解孤独症患儿家长的个性及心理状况,从而更好的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治疗。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例孤独症患儿家长的个性及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与正常儿童家长进行比较。结果孤独症患儿家长EPQ中,N、L、E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孤独症患儿家长SCL-90评定结果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孤独症患儿家长具有内向、神经质个性倾向,在心理上都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敌对等方面的症状,给家长适当的心理支持治疗,能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进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行为疗法对孤独症患儿疗效、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90例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行为疗法治疗,观察组予以头针联合行为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孤独症行为量表(ABC)量表,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量表、PEP-3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父母在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心理卫生及总体健康上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联合行为疗法能够显著提高孤独症患儿临床疗效,改善患儿心理健康状态,间接提高其父母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头针联合行为疗法应用于孤独症患儿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6例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3例,干预组给予头针联合行为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对比两组孤独症行为、心理发育情况及孤独症治疗评估结果.结果 两组干预前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及自我...  相似文献   

8.
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父母个性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个性特征与正常儿童父母间的差异,预防由于父母个性问题而导致的孤独症患儿养育环境不良的发生。方法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成人版,对67例孤独症儿童和67例正常儿童的父母进行个性特征比较,内容包括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精神质、掩饰性4个维度。结果孤独症组儿童父亲的内-外向均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掩饰性均分低于对照组,表现为内向、不稳定、精神质的个性特点;孤独症组儿童母亲的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掩饰性均分低于对照组,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精神质的个性特点。结论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个性特征与正常儿童父母明显不同,均表现出了情绪不稳定、精神质的个性特征。提示社会工作者及专业人员应该更多的关注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帮助,保证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及其家庭有序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郑艳  沈妙文 《中国妇幼保健》2014,(28):4609-4610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与母亲怀孕前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间来该院儿童神经内科就诊的孤独症患儿52例为观察组;筛选同期来该院进行常规体检且年龄、性别等与研究组患儿相匹配的正常儿童52例为对照组;采用自编的孕期影响因素问卷对两组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两组儿童年龄、性别、父母关系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家庭月收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怀孕之前6个月内接触电离辐射和有毒化学品、高强度工作;怀孕6个月内不良情绪;母亲孕龄和新生儿出生胎龄、体重;父亲在母孕期之前6个月内体力劳动强度与儿童孤独症有关(P<0.05)。结论:父母的有害生活环境、不良情绪及新生儿自身的情况均是引起儿童孤独症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主要照顾者(母亲或父亲)的家庭疾病负担以及应对方式,为更好地开展孤独症患儿康复服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心理行为中心咨询并接受康复训练的患儿128例,健康儿童131例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在家庭照顾负担总分和各维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约为对照组的2倍,消极应对方式与疾病照顾负担各维度间呈正相关关系,积极应对方式与家庭照顾负担各维度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相比于正常儿童家庭的主要照顾者,孤独症家庭主要照顾者的家庭负担更重,他们大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这一结果提示完善孤独症康复服务体系,为这些主要照顾者提供健康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叶福玲 《智慧健康》2024,(3):127-130+135
目的 探讨针刺督脉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孤独症儿童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88例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儿治疗时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研究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基础上实施针刺督脉穴治疗。对比两组之间有效率,并对两组治疗前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社会生活能力评分、语言能力评分、脑电图等指标作比较。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在CARS、ABC方面测评的分数均比对照组低,关于社会生活能力和语言能力测评的分数均比对照组高,脑电图α波、β波、δ波、θ波的波幅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在孤独症患儿接受康复训练治疗时,对患儿开展针刺督脉穴治疗,可增强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儿的孤独症症状,改善患儿的社会生活能力和语言能力,还可促使其脑电波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12.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父母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特点及其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的关系,为预防由于父母性格问题导致的孤独症儿童养育环境不良因素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成人版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79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和79例正常儿童的父母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ASD组儿童父亲掩饰程度、母亲内外向、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得分均低于正常组(t值分别为-2.95,-2.33,-2.50,-3.15,-3.41,-3.15,-3.92,-3.42,P值均<0.05);病例组儿童家庭矛盾性、父亲神经质和母亲神经质得分高于正常组(t值分别为-2.50,2.29,2.23,P值均<0.05).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控制性、父亲掩饰程度、母亲内外向是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父母性格偏离,家庭环境不良,且与患儿发病有关.应重视父母的心理健康及家庭环境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提高孤独症患儿高压氧治疗依从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进行高压氧治疗前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依据患儿情况进行个体化护理。结果研究组治疗中断率及患儿CARS病情评定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可有效保证孤独症患儿顺利完成高压氧治疗且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王敬彩  衣明纪  冉霓  付芃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4):1940-1942
目的:探讨婴儿期母乳喂养与孤独症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72例孤独症患儿作为孤独症组,同时随机抽取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参加系统保健的正常儿童111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的年龄、性别构成一致。参照国外同类调查问卷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设计自制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婴儿期喂养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婴儿期母乳喂养与孤独症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孤独症组儿童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为20.97%,对照组儿童4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率为51.08%,对照组明显高于孤独症组(χ2=102.874,P<0.01)。在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方面,孤独症组儿童平均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为(3.82±0.46)月,对照组为(6.61±0.49)月,两组儿童的平均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不同(t=2.74,P<0.01);孤独症组儿童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和3~6个月的比例分别是26.34%和15.32%,对照组分别是9.23%和10.66%,孤独症组高于对照组(P<0.01,0.05);孤独症组儿童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9个月的比例为35.22%,而对照组为55.02%,孤独症组低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喂养类型是孤独症发生的危险因素(OR=1.429),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是孤独症发生的保护因素(OR=0.528)。结论:婴儿期喂养方式与孤独症的发生有关;4个月内母乳喂养比例越高,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越长,儿童孤独症的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15.
探讨孤独症、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正常儿童间差异,为此类患儿的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调查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中心49例孤独症儿童、哈尔滨儿童医院和佳木斯小儿脑瘫疗育中心的62例脑瘫儿童和哈尔滨幼儿园136例正常儿童应用自拟的“儿童饮食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情况及家长喂养行为.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9.80%,脑瘫儿童为80.65%,均高于正常儿童(48.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6.02,P<0.05).胃口差、对某食物的偏好、不良进食习惯、进食时的特殊行为及其他饮食爱好,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长的不良喂养行为、良好喂养行为和过度关心儿童饮食行为报告率,在孤独症组、脑瘫组和正常儿童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孤独症、脑瘫儿童较正常儿童存在更多饮食行为问题.应加强对孤独症、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重视,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与康复训练指导,培养其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孤独症儿童血铅水平与孤独症的关系。方法:对符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孤独症儿童35例分别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35例应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铅水平,并配对比较。结果:孤独症儿童的血铅水平比正常儿童的血铅水平增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血铅水平增高,与孤独症的发病或加重孤独症异常行为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儿童孤独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自拟调查表对确诊的149例孤独症患儿进行相关因素的回顾性调查。结果: 在149名患儿中, 43 96%的母亲孕期情绪紧张或抑郁, 母亲孕期和患儿出生时有异常情况者分别为24. 83%和33. 56%; 患儿有家族异常史者占22 .82% (以直系亲属中有孤僻、不合群者居首位), 14. 09%的患儿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史;有18 79%的患儿有寄养史, 48. 12%的患儿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结论: 遗传、孕产期异常和脑部器质性改变等因素可能引起孤独症发病, 通过加强孕产期保健工作, 提高医务人员和家长对儿童孤独症的认知水平及帮助父母正确对待孤独症患儿, 可预防孤独症的发生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五行理论结合推拿针灸治疗自闭症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56例自闭症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均为28例,对照组开展单纯性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实施中医五行音乐理论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评定,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5.71%)较对照组(67.86%),显著偏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CARS、ABC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自闭症患儿,采用推拿针灸配合中医五行理论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近15年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及临床综合治疗探索中发现,绝大多数(约85%)孤独症儿童合并有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又加重了患儿的其他症状,诸如多动、尖叫、情绪不稳定、自伤等行为。在临床探索治疗孤独症患儿过程中,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同时配合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改善患儿睡眠,从而达到其他伴随症状的改善,取得良好疗效。儿童孤独症(也叫自闭症),是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第一次报告了本症。我国研究孤独症尚不到40的历史。2008年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日"。但目前对于孤独症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对其病因、病理也处于探索阶段。孤独症的诊断也只局限于症状的综合判断,但孤独症儿童却逐年增加,我国目前约有患儿100万左右(2004年统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探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儿童孤独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都得到了一定的治疗,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应用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行为、感知、社交以及语言等方面的障碍,缓解儿童的孤独症状,促使患儿发育,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