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前,国外以黑猩猩和狨猴作为甲型肝炎病毒研究的动物模型,但我国缺乏这种动物。我院病毒研究室,以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红面猴,证明了甲型肝炎病毒可以在红面猴体内繁殖并连续传代.这对推动我国甲型肝炎病毒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毛蚶被污染了甲型肝炎病毒后经通常煮沸食用的方法能否全部杀灭病毒。由于病毒主要积聚在贝类的消化系统,本实验人工接种10~5TCID_(50)的甲型肝炎病毒于活毛蚶的胃肠区,经过煮沸5、10、15、20、25、30和45min的处理后,测定毛蚶中甲型肝炎病毒的存活情况。毛蚶中甲型肝炎病毒的提取采用经改良的Johnson方法。病毒检测采用SL_7细胞,培养4至5周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感染细胞中的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结果表明,煮沸45min后毛蚶中小部分病毒仍能存活,尽管此时接种标本的8管细胞中只有2管阳性,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仅为3.8%。  相似文献   

3.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的病原体。一般以MS—1株作为甲型肝炎病毒的代表株。MS—1(Mir Seruml)是指曾患两次急性肝炎的患者Mir,在第一次患病出现黄疸前所采集的血清。接种这种血清可引起甲型肝炎。接种了MS-1株甲型肝炎病毒(MS—1株HAV)后发生肝炎的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对乙型肝炎无交叉免疫性。 HAV在体外仍未能分离培养。近年来已发现与HAV有密切关系的甲型肝炎抗原(HAAg)颗粒,而且检测对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抗-HAV)也取得成功。甲型肝炎病原学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4.
自Blumberg等发现澳大利亚抗原以来,有关肝炎病毒的知识已有惊人的进步。随着甲型肝炎病毒(HAV)及乙型肝炎病 毒(HBV)能被分离和分类定型,甲型和乙型肝炎已可确诊。此后,又发现了不同于上述两者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这就可以从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宁波地区所售小海产品甲型肝炎病毒污染情况,以阻断甲型肝炎传播。方法于2005年1月18日到2月28日,从宁波市所辖的11个县市区的市场共采集样品148份,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来检测甲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结果在148份样品中检测到1份样品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检出率为0.68%。结论宁波地区所售小海产品甲型肝炎病毒污染情况并不严重,但是仍然要加强对其监测。污染样品为牡蛎,这是国内首次报道从牡蛎中检测到甲型肝炎病毒的核酸。  相似文献   

6.
目前肝炎病毒家族中已明确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新命名的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F virus,HFV),最近被证明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变异体,所以HFV不宜再称作为新型肝炎病毒。最近被发现的庚型肝炎病毒是最新列入肝炎病毒家族的一种肝炎病毒。要检测一种病毒是否有资格命名为肝炎病毒,必须证实该病毒和肝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甲型肝炎病毒敏感的动物,国外成功的报告只有绒猴和黑猩猩两种,并认为猕猴属的猴种是难以成功的。国内1981年报道,用红面猴实验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并传代成功。并用从第一代红面猴大便中排出的甲型肝炎病毒——杭甲1A 株在恒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甲型肝炎病毒(HAV)在3个不同的细胞株中连续传代时的增殖特点.方法:将HAVNJ-3株先以常规传代方式适应不同的细胞株:FRhK4细胞、PLC/PRF/5细胞、2BS,然后将适应病毒接种于细胞,并随细胞传代.用EIA、IFA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带毒细胞连续传代中的病毒增殖.结果:①NJ-3株/K4细胞于第5代HAAg出现阳性,第17、18代时达到高峰,24代直至35代均为阴性.②NJ-3株/2BS细胞仅在第6代出现一次弱阳性,传至35代均呈阴性.③NJ-3株/PLC则在第3代即可测得HAAg,第7代A值达0.802,P/N值13.9,并保持此水平至少70代以上.病毒产量稳定,细胞形态良好.冻存10年的HAV/PLC株复苏后,仍保持良好的产毒性能.HAV/PLC传代或收获的最佳周期为5天.结论:HAVNJ-3株能适应三种不同的传代细胞株,但只能在PLC/PRF/5细胞中长期随细胞传代,并大量增殖.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含有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中和抗原位点及甲型肝炎病毒中和抗原位点重组痘苗病毒的构建,用重组痘苗病毒感染143TK-细胞后成功地表达了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和甲型肝炎病毒的抗原。免疫荧光显示,两种抗原的荧光颗粒均分布在胞浆内。Westernblot证实,重组痘苗病毒所表达的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抗原和甲型肝炎病毒抗原为一融合蛋白。用此重组痘苗病毒免疫动物,可诱导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和甲型肝炎病毒的中和抗体产生。  相似文献   

10.
以往,仅证明狨猴和黑猩猩对人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易感,但我国无此种珍、稀、贵的动物.猕猴来源较易,但迄今未被病毒学和血清学证明对甲型肝炎病毒易感.我们于1979年开始研究我国产的猕猴属中的红面猴(Macaca speciosa)对人甲型肝炎病毒的易感性,结果证明,红面猴对人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是易感的,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含有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中和抗原位点及甲型肝炎病毒中和抗原位点重组痘苗病毒的构建,用重组痘苗病毒感染143TK细胞后成功地表达了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和甲型肝炎病毒的抗原,免疫荧光显著,两种抗原的荧光颗粒均分布在胞浆内,Westgernblot证实,重组痘苗病毒所表达的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抗原和甲型肝炎病毒抗原为一融合蛋白,用此重组痘苗病毒免疫动物,可诱导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和甲型肝炎病毒的中和抗体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三种,见表1。由于甲型和乙型肝炎的病毒已经确定,因此有关免疫学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这对于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阐明发病机理,解决临床诊断和免疫预防,是有一定的意义的。甲型肝炎一、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微小的核糖核酸(RNA)病毒,呈20面对称体颗粒,在狨猴和黑猩猩身上接种已获得成功,并可进行传代,但是体外培养分离尚未成功。应用免  相似文献   

13.
纽约血液中心的普林斯博士已鉴定出丙型肝炎病毒。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查实验性被感染的黑猩猩和28例肝炎病人(非甲型、乙型肝炎)的血液发现,大部份是由于输血后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而患病。丙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在形态上相似。但是,鉴定出丙型病毒之后,引起肝炎病毒的种类还没有完全被发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甲型肝炎病毒在牛奶和PBS中的加热灭活条件。实验设对照组和加热组、采用甲型肝炎病毒H2减毒株,加热组取HAV原倍及10^-1、10^-2三种稀的接种物,在4.5mlPBS和牛奶各加入0.5ml,经82℃、85℃、100℃三种温度加热15秒,然后接种至单层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对照组选用HAV原倍至10^-7稀释的接种物,同法不加热接种细胞。  相似文献   

15.
正病毒性肝炎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因病毒性肝炎死亡为150万例,已高于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每年新发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140万例;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约20亿例,其中2.4亿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相关肝病;在HBV感染者中,估计5%感染丁型肝炎病毒,约1200万例HBV和丁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者;  相似文献   

16.
HGV是肝炎的另一病因?尽管已发现数种与肝炎相关病毒,但医师仍对约15%的肝炎病因不了解。除甲型肝炎病毒(HAV)~戊型肝炎病毒(HEV)外,国际上进行的广泛科研工作已集中到识别除HAV~HEV以外的肝炎病毒,从而发现还有不止一种病毒可致肝炎。两家制...  相似文献   

17.
陆伟明 《河北医学》1996,2(3):250-251
甲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的临床特点(210003)江苏省南京市钟阜医院陆伟明甲型肝炎病毒(HA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同一个体同时或重叠感染的现象并非少见。为了解南京地区甲乙型肝炎病毒的双重感染的情况,对住院的甲型病毒性肝炎832例进行了HBV-...  相似文献   

18.
迄今病毒性肝炎已明确的病原体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及戊型肝炎病毒(HEV)。关于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和输血传播病毒(TTV)等新型肝炎病毒的致肝病性目前尚无定论。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对病毒性肝炎的检测及诊断方法不断增多并日益完善。现将几种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特征及其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临床意义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19.
自从发现乙型肝炎抗原以来,近十年来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虽然有关肝炎病毒的分离还未完全解决,但对甲、乙二型肝炎病毒抗原颗粒的超微结构、理化特性、抗原组成、动物模型和检测方法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甲型肝炎病毒(HAV)在狨猴和黑猩猩体内的接种和传代已经成功,从急性期病人粪内已分离到一种病毒或抗原颗粒,并建立了对HAV特异性抗体的测定方法。人们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研究更为深入,已知有:HB_sAg、HB_cAg和  相似文献   

20.
甲型与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16例临床分析黄力毅,严敬杰(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科)甲型肝炎病毒(HA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都是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病原,它们之间无交叉免疫,但可以同时存在。现将我院1990~1991年收治的16例双重感染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