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武冰  于晓 《北京中医药》2007,26(6):341-343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对于此句经文的理解,历代医家颇有争议,令后之学者,无所适从.本文汇聚各家之见,附赘己言,以期去疑解惑,并俟明者指正.  相似文献   

2.
《素问》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论述与脏腑理论相悖,各种解释都无法取得突破.现从语史学、文字学角度出发,考证取决一词的出现的时间,发现与<黄帝内经>成书时间不符,提示问题出在取决二字上.通过字形对比认为决乃液之误.此一观点,与经义、语法、医理、临床诸方面均契合.  相似文献   

3.
《内经讲义》节选的《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句的主要两种诠释,无对、错之分,都是对的。只有深、浅之别:从表浅讲,胆储存、浓缩胆汁,帮助脾胃消化、吸收,即"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从深处讲,胆中的APUO系统具有协同两个大脑调控五脏六腑功能的作用,构成"脑-胆-肠"轴,可概括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针灸对"复杂胃肠病"治疗的"拨乱反序"更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妮娜 《中医药学刊》2010,(5):1081-1083
对"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总结历代医家对本句的注解及发挥,认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不能被轻易否定,此句不仅有其理论依据,而且也可经临床证实其合理性;其含义不可仅仅理解为"胆主决断,即是将胆推到了人体脏器主宰者的高度。"还应从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角度来理解。另外浅议胆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府,人体所有脏器中何以仅此一胆有此种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脏象论》,历代医家多从胆的功能及五运而论证。文中提出“胆”乃“脾”之误,且从脾对十一脏在生理、病理及诊断等方面的影响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历代医家对此句注释的不足之处,认为此句只是为了强调胆的重要,并非指胆可以凌驾于诸脏之上,并从胆的功能和胆在脏腑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两方面论述了“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对此,历来注家见解不一。近年多有专文发表,故本文不再详述。然诸家多囿于“取决于胆”,不免牵强之意,笔者未敢苟同。  相似文献   

9.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源出《素问·六节藏象论》。隋唐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句的注释各呈纷争,莫衷一是,亦多有穿凿附会之解,致使欲彰反晦,经义难明,给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带来许多混乱,令后学困惑难解,无所适从。其实,本句并未含曲奥难解之意,乃因转抄失误使然,窃以为“十一”是“土”的误字,“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应为“凡土藏取决于胆”。根据:  相似文献   

10.
《内经》提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高度地概括了肝胆在脏腑功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其对指导临床是很有意义的。“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  相似文献   

11.
"胆气主升",其意有二,一为胆具有主管升发阳气的作用,二为胆具有条达舒畅之性.胆具有"胆气升而胆汁降"的生理特性,其一升一降的运动特点,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也.  相似文献   

12.
王昆文 《国医论坛》2011,26(2):45-47
中医治病靠什么?不是靠仪器,不是靠理化数据,而是靠人的大脑,靠象思维,靠智慧。那么,中医的象思维又是何时建立的呢?应当说是“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的《内经》。这是毫无疑义的,《内经》就是中医象思维的代表作。《内经》所建立的藏象理论、经络理论、气血理论、体质理论、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理论,都是象思维的结晶。可以说,没有象思维,这些理论就不可能建立,中医学就可能仍然停滞在“形而下”的阶段。正是象思维,才使中医学上升为“形而上”的“道”。“提携天地,把握阴阳”,你看中医学的视野是何其阔大!正是有了这样的视野和思维,它对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疾病的观察和认识才可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13.
基于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证候等特点分析,本文依据“病厥阴风木者,肝将取决于胆”“胆主决断”“情志各异,必资胆气”“髓之虚实,肝胆应之”等古籍论述,结合当代各医家学者关于脑小血管病的辨证论治认识,进行了“胆”与脑小血管病病机相关性的初步理论探讨。笔者以为,围绕“胆木风气”“胆主决断”及“五脏情志成用”三方面的病理、生理特性阐述,能够为脑小血管病病机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脑小血管病临床治疗提供从胆论治之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卫气失常为百病之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气失常为百病之母的观点出自于《灵枢·禁服》篇 ,原文如下 :“凡刺之理 ,经脉为始 ,营其所行 ,知其度量 ,内刺五脏 ,外刺六腑 ,审查卫气 ,为百病母 ,调诸虚实 ,虚实乃止 ,泻其血络 ,血尽不殆矣。”卫气失常是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是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中的基本论点 ,是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惜数千年来 ,湮没久矣。另外《内经》关于卫气与疾病关系的论述亦散见于各章节 ,有进一步总结阐发的必要 ,故不揣浅陋 ,述之于次。1 外感六淫 ,首先犯卫《灵枢·百病始生》篇云 :“夫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于风雨寒暑 ,清湿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肩井穴与非经非穴对胆囊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肩井-胆囊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将6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肩井组和非穴组,每组30例。肩井组针刺右侧肩井穴,非穴组针刺第6与第7颈椎棘突间右侧旁开2寸处,均留针30min。分别于针刺前、针刺15min时及出针30min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胆囊的长径、宽径、厚度,计算胆囊容积,并分别评价两组治疗后肩背及右上腹疼痛、胃胀恶心变化情况。结果:肩井组疼痛缓解率优于非穴组(P<0.05);非穴组患者胃胀或恶心等症状缓解率与肩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非穴组患者胆囊扩大的未见明显缩小,胆囊缩小变形的未见明显扩大(均P>0.05);肩井组患者胆囊扩大的均有缩小,胆囊缩小的均有扩大(均P<0.01)。两组胆囊缩小患者胆囊容积针刺后比较,肩井组明显大于非穴组(P<0.01);两组胆囊扩大患者针刺后胆囊容积比较,肩井组明显小于非穴组(P<0.01)。结论:肩井穴能双向良性调节胆囊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明显缓解胆绞痛及其所引起的肩背部牵涉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新型压力依赖结肠定位释放胶囊剂(pressure dependant colon specific capsules,PD-CSC)。方法在低温条件下,利用整粒/粉碎机制备适宜大小脂肪酸甘油三酯(isocacao)颗粒,自制压力分析仪压制得温度敏感性囊芯物。乙基纤维素乙醇溶液(5%EC)包裹isocacao囊芯,包衣过程中随时用数显千分尺测定EC衣膜厚度,制得PD-CSC。流变仪测定PD-CSC基质在37℃熔化后的崩解压力,考察不同贮存条件下的衣膜稳定性。最后,通过恒河猴单剂量po含20mg咖啡因的PD-CSC,评价其药动学特征。结果PD-CSC的崩解具有压力依赖性,随着衣膜厚度的增加,崩解压力呈明显上升趋势。在不同贮存条件下和基质熔化后均未发现衣膜破裂现象。当2%枸椽酸三乙酯的乙基纤维素包衣膜厚度为(66±2)μm时,其体外崩解压力约为2N。药动学实验结果,咖啡因在体内达最高血药浓度时间(tmax)为(6.40±1.67)h,表明大部分药物在恒河猴结肠部位释放。结论本实验制备PD-CSC的崩解具有较好的压力依赖性,很好的体外稳定性和体内结肠定位释放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百病生于气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正涛  沈鹰 《天津中医药》2008,25(5):388-390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气学说是贯穿整个理论的一条基线,历代医家均相当重视"气"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作用.为了有利于指导临床,笔者试以"百病生于气"立论,在学习理解气的相关知识及其与疾病发生和演变关系的基础上,从气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气机失调及其危害性以及临证从气论治的理论和实践等角度,对"百病生于气"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18.
《内经》经筋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志生 《中国针灸》2006,26(9):639-640
目的:总结经筋理论,探索经筋本质。方法:从经筋的字义、解剖学基础、病候与治疗诸方面进行分析。结论:《内经》经筋理论是在体表十二分法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人体骨骼肌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损伤的症结所在,总结了经筋病的治疗方法;经筋本质含义是神经和肌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