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客观测听评估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综合评估低龄感音神经性聋患儿蜗性及蜗后病变的临床听力学特点及其与中枢性神经系统病变的关系;并对比观察不同客观测听技术的特征。方法:选取1998-2000年间资料完整的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共310例(500耳),年龄1个月-6岁,平均年龄24.23个月。根据神经康复科的专科评估,分为伴随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听力障碍组和不伴随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听力障碍组;前者又根据中枢性病变的病理特征及发病特征分为核黄疸-脑瘫,外部性脑积水和其它中枢性病变3小组。设立同年龄段对照组60例(104耳)。每一组组员同时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对此观察不同组别间ABR波V阈值及DPOAE各自的特点,同一组间不同ABR波V阈值耳DPOAE的变化特征。结果:(1)低龄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中伴随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比例高(41%)。(2)伴随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患儿中,核黄疸-脑瘫常导致严重的蜗后性听力损失,耳蜗功能也轻度受累;外部性脑积水仅导致轻度蜗后听力损失;其它以大脑皮层受累为主的中枢性病变一般不累及耳蜗功能,(3)蜗性听力损失者,ABR波V阈值达60dB nHL时,DPOAE幅值明显下降,达70dB nHL以上者,DPOAE幅值严重下降或消失。结论: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常伴有中枢性神经系统病变,并表现出听力障碍特征的多样性,因此,在临床上需进行跨学科多手段的综合评估。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客观听力评估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的干扰因素及临床听力学特征。方法选取2004年8月—2006年1月广州市及周边地区妇幼保健院系统出生并行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s,OAE)新生儿听力筛查,因二次听力筛查未通过转诊本院的患儿,月龄2~6个月,共166例(315耳)。详细询问并登记病史,按其首次听力评估时的月龄分为2~3个月组和4~6个月组,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鼓室声导抗和镫骨肌反射等客观听力测试。首次听力评估异常者,建议1~3个月后(以不超过6个月龄为限)进行第二次听力评估,比较前后两次ABR、DPOAE、鼓室声导抗曲线和静态声顺值的转归情况,并确定诊断。结果①166例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中,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史者比例最高(34例,20.5%);其次为有新生儿窒息史(10例,6.0%)。②4~6个月组鼓室声导抗B型曲线的比例(13例,17耳,17.9%)高于2~3个月组(11例,14耳,8.0%),X。=26.22,P〈0.01。③4~6个月组ABR正常的比例(24例,29耳,37.2%)明显高于2~3个月组(34例,45耳,23.4%),x。=5.27,P〈0.05;在有两次评估记录的受试者中(24例,45耳),第二次ABR测试结果较第一次测试结果好转的比例为56.0%(11例,14耳)。(砚~6个月组DPOAE正常的比例(19例,31耳,39.7%)略低于2~3个月组(50例,81耳,42.2%),X。=0.14,P〉0.05;在有两次评估记录的受试者中(24例,45耳),第二次DPOAE测试结果较第一次好转的比例为32.0%(6例,8耳)。⑤166例听力筛查未通过受检者中,有4例(4耳)诊断为听神经病,均为单耳发病。结论在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中,存在中耳因素对听力筛查结果和评估的影响,同时低月龄婴幼儿听觉神经系统存在发育完善的过程。对筛查和评估结果应作充分、恰当的解释,避免加重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3.
感音神经性聋患儿的听功能综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听力测试组合(ABR+ASSR+声场环境中的行为测听)在感音神经性聋患儿残余听力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8名(96耳)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中能配合纯音测听的患儿19人(38耳)设为PTA组,进行纯音测听及ASSR检测;不能配合纯音测听的患儿29人(58耳)设为BA组,进行声场环境中的行为测听(behavior audiometry,BA)、ABR及ASSR检测。结果①PTA组0.5、1、2、4kHz各频率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显著相关(P〈0.01),各频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76、0.76、0.83,建立本实验室的ASSR—PTA直线回归方程;②BA组23耳ABR无反应但仍可引出ASSR,而ASSR无反应耳ABR均未能引出;BA组29例患儿中ASSR检测反应较好耳(29耳)在0.5~4kHz四个频率上,ASSR可测得83个反应阈值,行为测听可测得89个反应阈值,综合ASSR和行为测听可以得到96个反应阈值。结论与单项听力测试方法相比,听力测试组合(行为测听+ABR+ASSR)能为更小年龄、听力损失更重的患儿进行残余听力的评估,同时能对双侧耳间听力差异、各频率的听力损失程度进行评估,为听力损失病变的定位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和听性脑干反应对感音神经性聋儿童客观听阈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多频稳态诱发电位(MASSR)与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Tb-ABR)对感音神经性聋儿童客观听阈的评估。方法对37名感音神经性聋儿童分别测试MASSR反应阈、Tb-ABR反应阈和行为听阈,参照行为听阈,比较MASSR反应阈和Tb ABR反应阈对行为听阈评估的准确性。结果MASSR反应阈、Tb-ABR反应阈和行为听阈之间均有较高的相关性。二者在频率为2、4kHz时,对行为听阈的评估具有相似的准确性;但在频率为0.5、1kHz时,MASSR的准确性较Tb ABR的准确性高。结论MASSR和Tb-ABR均可用作感音神经性聋儿童言语频率客观听阈的评估,但MASSR在低频(0.5、1kHz)时较Tb-ABR的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5.
对感音神经性聋的几种耳声发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耳动态分析仪ILO-92对369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了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瞬态诱恨性耳声发射(TEOAE)和自发性耳声发射(SOAE)测试。结果表明:DPOAE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耳相应的频率损失范围,其出率和幅值与主观听阈水平有关。对所有患耳均进行了SOAE测试,检出率为9.4%,低于听力正常人49%的检出率;其中蜗后性听力损失耳的SOAE检出率为100%。由于任何早期的耳蜗病理变化均可对OAE作出反应,故它可对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患者的耳蜗功能作出早期预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6.
7.
儿童听神经病(附1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听神经病的临床和听力学特征。方法:对14例(28耳)儿童听神经病的临床和听力 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7例伴不同音调耳鸣,以低调为主。言语分辨力差。1例于初诊后1年出现外周性神经 病症状。纯音听阈(PTT)检查示上升型,匙型,峰型,倒S型,W型和缓降型PTT图。上升型和匙型占53.57% (15/28耳)。PTT呈轻、中度升高。病程0.5~1.0年与1.5~2.0年者相比PTT升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4,P>0.05)。镫骨肌声反射(AR)引不出或AR阈值升高。言语识别率为0%~46%,平均(14.64± 15.42)%。听性脑干反应引不出或严重异常。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引出率为100%,反应幅值正常,且不被对侧白 噪声所抑制。自发性耳声发射引出率为82.14%(23/28耳)。结论:儿童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显著。系统听力 学检查对认识、诊断以及研究该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聋人运动员伪聋鉴别客观、有效的测听方法。方法运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对聋人运动员进行听力初筛,初筛通过者再行中耳声导抗测试,应用声镫骨肌反射客观性推算其听敏度。对伪聋检查结果有异议的运动员和需做听神经病鉴别的运动员,再行脑干电反应测昕。结果初筛855人共有5名运动员8耳通过耳声发射检查,DPOAE耳通过率为0.47%,人通过率为0.58%。复查中耳声导抗测试3人4耳引出镫骨肌反射且阈值正常。脑干电反应测昕2人反应阈正常,2人反应阈≥100 dB nHL。结论耳声发射、中耳声导抗测试和脑干电反应测听可作为聋人运动员伪聋鉴别客观、有效的测听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联合检测模式在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听力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2年1~10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初诊为语言发育迟缓的470例儿童,随机分为诊断组与筛查组。诊断组235例患儿,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行听力诊断评估。筛查组235例患儿,应用DPOAE+AABR先行听力筛查评估,后行ABR检测。将两组听力评估的结果及测试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筛查组235例(470耳)患儿中,听力筛查阳性率为7.45%(35/470)。确诊听力障碍16例(31耳),听力诊断阳性率为6.60%(31/470)。以ABR结果为标准,AABR联合DPOAE的灵敏度为100%(31/31),特异度为99.01%(435/439)。在诊断组235例(470耳)患儿中,听力诊断阳性率为5.53%(26/470)。将两组评估模式结果进行比较,组间筛查阳性率与诊断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性(χ2=1.420,P=0.233)。将两组测试时间比较,诊断组ABR测试时间(39.02±3.52)min显著高于筛查组DPOAE和AABR(8.40±2.03)min(P... 相似文献
11.
初始音强度差对听力正常青年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初始音强度差对听务正常青年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幅值的影响,为临床应用DPOAE提供最佳的刺激强度组合。方法 用IHS Version 3.2型耳声发射仪对听务正常青年人39耳进行了DPOAE测试,分别记录L1为75,65,55dB SPL,强度差L1-L2为0,5,10,15,dB SPL时,不同L1-L2值对DPOAE幅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常听力青年人诱发性耳声发射测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利用耳声发射分析仪CELESTA503对20名正常听力青年人进行了DPOAE和TEOAE测试,结果发现平均DPOAE图中有两个反应高峰,分别位于1kHz和6kHz附近,两峰之间于3kHz左右有一反应低谷。左右耳及性别差异对DPOAE无显著性影响。DPOAE的反应幅值随两个初始纯音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平均检测阈值在30~45dBSPL之间。当初始音强度≤70dBSPL时,平均I/O函数曲线未见明显饱和现象。若采用不等强度的初始纯音(L1=70dBSPL,L1-L2=5dB)刺激,在中频部分(1.5~4kHz)可获得较等强度初始纯音刺激时高的DPOAE反应。由80dBpeSPL短声诱发的TEOAE检出率为100%,平均幅值4.11±3.99dBSPL(x±s)。两种耳声发射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在伪聋和夸大性聋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伪聋和夸大性聋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采用ILO 96耳动态分析仪对外伤后诉听力下降,而又不配合纯音听阈(PTT)检测的患者进行DPOAE检测与分析。结果:经PTT检测的129例(150耳)外伤性听力下降患者中,有102例(121耳),作DPOAE检测结果显示伪聋占66.12%(80/121),夸大性聋占33.88%(41/121)。经ABR检测反应阈值,证实DPOAE检测结果客观、可靠。结论:DPOAE作为外伤后听力损失鉴别诊断的常规检测方法,可对伪聋和夸大性聋作出客观、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研究了73例(139耳)纯音听阈正常耳及各种感音神经性聋耳的DPOAE,发现DPOAE对耳蜗功能异常的改变早于纯音测听,并可精确地反映耳蜗毛细胞在相关频率上的功能状态;DPOAE幅值及引出率随纯音听阈的提高而下降,当纯音听阈>50dB(HL)时,DPOAE幅值明显降低或缺失;蜗后病变耳DPOAE正常,当蜗后病变累及耳蜗时,DPOAE幅值可异常,其异常程度与纯音听阈不平行。认为DPOAE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避免听神经瘤的误诊误治,对1986~1995年收治听神经瘤104例中23例(24耳)首发症状表现为突发性听力减退者(占23%)的病例进行分析。听力学检测:纯音听阈>71dBHL者13耳,占54.2%;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均有异常;耳蜗电图-SP/AP检测9耳中7耳>0.4,占77.8%;声反射检测11耳均消失。眼震电图检测18例,17例异常(占94.4%)。影像学检查CT阳性率88.8%,阴性者行CT气脑造影或磁共振(MRI)检查均能确诊。提示对突发性听力减退患者应常规检查ABR,若异常应行颞骨CT,必要时MRI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中华耳科学杂志(英文版)》2022,17(4):183-190
Objectives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otoacoustic emissions (OAEs) in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patients.MethodsThe study included 30 subjects with unilateral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SSNHL). Each patient was evaluated four times: at baseline and after one week, one month, and three months of treatment. During each visit, each patient was subjected to full audiological history, otoscopic examination, basic audiological evaluations, and transiently evoked and 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TEOAEs & DEOAEs).ResultsThe hearing thresholds (frequency range 250–8000 Hz) and word recognition scores of patients with detectable TEOAEs and DPOAE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hereas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were observed in those with no response.ConclusionHearing improvement is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detectable TEOAEs and DPOAEs. As a result, TEOAEs and DPOAEs are recommended as routine tests in all SSNHL patients to predict outcomes and monitor treatment as TEOAEs and DPOAEs reflect the cochlear OHCs activity. 相似文献
17.
听力正常青年人DPOAE听力图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畸变耳声发射听力图反应幅值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方法 选择听力正常青年人36例76耳,在一个月测试周期中,用二种初始音(L1=L2=70dB SPL和L1=L2=55dB SPL)进行三次DPOAE测试,同时分别为第一周,第二周,第四周。结果 DPOAE总检出率为100%,L1=L2=55dB SPL低,以0.75 ̄2kHz段检出率高,三次DPOAE反应幅值相对稳定,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黄疸早产儿的听力损失及损失程度与胎龄、出生体重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对不同出生体重、不同胎龄,并排除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28例伴黄疸早产儿进行测试。设置同年龄段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以单侧耳Ⅴ波反应阈〉40dBnHL作为听力损失指标.分析听力损失情况及损失程度,并分析Ⅰ、Ⅲ、Ⅴ波潜伏期及各波波间期情况。结果:伴黄疸早产儿组、早产儿组、足月儿组单耳听力损失发生率分别为55.4%、43.5%和19.6%(P〈0.01);伴黄疸早产儿组中,出生体重越低,听力损失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出生胎龄越小,听力损失程度越重,但胎龄≤30周者与≤34周者,听力损失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O.05);伴黄疸早产儿组的Ⅴ波阈值高于足月儿组(P〈0.01),与早产儿组Ⅴ波阈值及Ⅰ波潜伏期比较无明显差异,但伴黄疸早产儿组Ⅴ波潜伏期及各波波间期均高于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P〈0.01)。伴黄疸早产儿组与早产儿组波Ⅰ潜伏期均较足月儿组延长(P〈0.01)。结论:伴黄疸早产儿是听力损失的高危人群,其听力损失程度与出生体重、胎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儿听力追踪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的听力变化及其特点。方法:对使用ABR、DPOAE、声导抗而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分别在3月龄及6月龄时行客观听力检查,将2次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DPOAE在3月龄时测试假阳性率为9.6%;6月龄的复查和3月龄的初查相比较,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者听力基本无改变,而轻-中度听力损失者转化为正常或听力改善所占的比例较高;将3月龄和6月龄2次ABR检查所得的ABR阈值,分左、右耳侧,前、后比较,左侧t=3.496,P〈0.01,右侧t=5.57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未通过DPOAE筛查者不能立即作出听力损伤的结论,必须与ABR检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重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3月龄的早期诊断和6月龄的早期干预是可行的,而轻-中度听力损失者应进行至少2次以上的听力检测和6个月以上的追踪,并根据听觉行为测试和日常生活观察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后才可得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