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35g重量压迫裸露的大鼠胸T7-8脊髓背侧5分钟,造成脊髓的压迫性损伤,伤后立即向蛛网膜下注射抗强啡肽A1-13血清10μl或阿片k受体拮抗剂nor-BIN,并在创伤1、2、3小时分别给上述剂量的半量,观察伤后恢复情况,结果表明,给予抗强啡肽A1-13血清后大鼠双后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快于nor-BNI组或对照组;nor-BNI组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快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表明,强啡肽抗清和  相似文献   

2.
李明  洪新如 《中华外科杂志》1995,33(12):723-726
作者利用抗原-抗体的免疫中和反应原理,观察了大鼠脊髓中度损伤后,鞘内分别注射强啡肽A抗血清、β-内啡肽抗血清和亮脑啡肽抗血清对大鼠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对抗作用。结果表明,强啡肽A抗血清对大鼠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最为明显。而且脊髓损伤后即刻,伤后4小时,以及伤后1周或2周,应用强啡肽A抗血清的作用效果均不如伤后24小时给予者。提示脊髓创伤后脊髓组织中强啡肽A的升高,中早期可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在过量  相似文献   

3.
强啡肽对脊髓损伤后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与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阐明脊髓损伤后病理因于强啡肽(Dyn)与兴奋性氨基酸(EAA)的关系,通过蛛网膜下腹内插管,在伤后20min给予不同剂量、不同种类Dyn,应用高效液相分析技术测定大鼠脊髓损伤后伤段脊髓组织中EA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DunA使脊髓组织EAA含量显著增加,其增加的量和持续时间与DynA剂量有关,且有剂量依赖性,但不受阿片受体拮抗剂影响。相同剂量的非阿片受体激动剂DynA2-17和阿片受体激动剂DynA1-17对脊髓EAA的改变相似,DnyA1-8也产生显著的EAA改变,但程度较小。本实验结果对Dyn的病理作用包括非阿片受体途径的学说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在非阿片途径中EAA的作用可能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强啡肽对大鼠行为学和脊髓组织学改变的影响及受体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强啡肽(Dyn)对脊髓的损伤效应及其受体机制。方法观测大鼠鞘内注射DynA(1-13)或联合注射Kappa阿片受体拮抗剂nor-BNI或兴奋性氨基酸(EAA)的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后的运动功能和脊髓病理学变化。结果注射30nmolDyn组3d时,Tarlov运动功能评分下降,脊髓前角神经元数目减少,GFAP阳性神经胶质细胞数轻度增生。14d时,Tarlov运动功能评分未恢复,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明显。而鞘内联合注射100nmol nor-BNI、100nmol MK-801后3d时与单纯Dyn组结果相似,14d时Tarlov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恢复,脊髓前角神经元数目较Dyn组多,GFAP阳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不明显,nor-BNI组与MK-801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Dyn鞘内注射可使大鼠运动功能、脊髓组织损害,而nor-BNI或MK-801有对抗其损害作用。Dyn的病理作用是通过Kappa阿片受体和EAA的NMDA受体两种途径介导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生鼠和成年鼠脊髓损伤后胚胎脊髓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新生鼠和成年鼠腰段脊髓半切洞损伤,取E14胚胎脊髓组织移植到损伤区,手术后4、8、12周,进行组织学检查,联合行为评分,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组织学检查发现移植的胚胎脊髓在宿主脊髓中存活。联合行为评分,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潜峰时的恢复,新生鼠移植组均优于成鼠移植组(P<0.05)。结论通过各种功能检查(CBS,SEP,MEP)表明胚胎脊髓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新生鼠和成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脑部萎缩情况以及脑萎缩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25例接受脊柱内固定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完整随访资料,根据随访6个月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为恢复较好组和恢复一般组,同时另选取2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恢复较好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4~55岁,平均(37.9±13.9)岁;入院时ASIA评级A级1例,B级4例,C级3例,D级2例;6个月后ASIA评级均有一个以上好转,其中A级0例,B级1例,C级3例,D级3例,E级3例;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为(71.9±16.3)分,6个月后为(85.5±1.5)分。恢复一般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24~55岁,平均(35.8±11.5)岁;入院时ASIA评级A级7例,B级3例,C级3例,D级2例);6个月时ASIA评级未见明显改善;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为(71.9±16.3)分,6个月后为(85.5±1.5)分。对照组25名,男15名,女10名,年龄(36.5±9.3)岁。采用MRI扫描三组受试者脑部结构信息,运用CIVET软件及DtiStudio软件对比三组大脑灰质和白质萎缩的区域。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脑皮层萎缩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脊髓损伤恢复较好组和恢复一般组均存在双侧初级运动皮层的灰质萎缩,但恢复一般组的萎缩程度更广泛和严重,同时还出现右侧辅助运动区和运动前区的灰质萎缩。恢复较好组未见明显的脑内皮质脊髓束萎缩,而恢复一般组脑内皮质脊髓束初级运动皮层区域及内囊区域均出现白质萎缩。此外,脊髓损伤患者辅助运动区的灰质体积(r=0.75,P< 0.001)及初级运动皮层的白质体积(r=0.76,P< 0.001)与患者6个月后的运动恢复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在脊髓损伤早期,运动感觉中枢即可出现明显的萎缩现象,同时这种萎缩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用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脊髓损伤9 d后脊髓内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溶液5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B组),脊髓损伤9 d后脊髓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μl.移植后7、14、28 d采用斜板实验、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法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脊髓诱发电位的检测观察神经功能恢复,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 移植后28 d,两组斜板倾斜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4.96±5.70)度,B组(53.19±6.51)度,P<0.05];两组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6.8±1.2),B组(10.1±3.5),P<0.05].同时,两组MEP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69±0.47)ms,B组(3.97±0.83)ms,P<0.05],两组SEP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19±1.97)ms,B组(2.60±0.92)ms,P<0.05].两组神经轴突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32.8±6.1)条/mm2,B组(39.0±4.6)条/mm2,P<0.05].实验组可见明显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再生,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明显减小.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脊髓损伤处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能够减小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 讨骨 髓 间充 质干 细 胞(M SCs)移植 对 大鼠 受伤 脊 髓功 能恢 复 的影 响。方法 :32 只 成 年 W istar 大鼠随 机 分 成 对 照 组 和 移 植 组 ,用 改 良 的 A llen's 方 法 制 作 脊 髓 损 伤 模 型 (致 伤 能 量 75gcm ),1 周 后 分 别 在 脊 髓损伤 处注 入 生理 盐水 和 骨髓 间充 质 干细 胞悬 液 ,处 理后 1、4、8 周分 别 对两 组大 鼠 进行 动物 行 为学 和 脊 髓诱 发电位 检测 。结果 :处 理后 1周时 ,两 组动 物 脊髓 神经 功 能均 无明 显 恢复 ; 4、8 周时 , M SCs 移植 组 大鼠 斜板 试 验角度和 BBB 评 分 均 高 于 对 照 组 大 鼠 (P<0.01);脊 髓 诱 发 电 位 潜 伏 期 和 波 幅 明 显 恢 复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有 显 著 性 差异(P<0.01)。结 :M SCs移 论 植 可以 促进 大 鼠损 伤脊 髓 功能 的恢 复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实验于2005-01/06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实验组(NT-3组),假手术组(n=5);用改良Allen's法以30gcm致伤SD大鼠制作大鼠T8全瘫模型,实验组经蛛网膜下腔导管于术后即刻,4h,8h,12h,24h,3d,7d注入NT-320μl(含NT-3 200ng),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打开椎板后蛛网膜下腔置管,不致伤,不给药.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后24h,3d,7d、14d行BBB评分和MEP检查.结果 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在24h、3d、7d、14d较对照组BBB评分分值提高[0.22±0.43/0.70±0.48(P<0.05);3.2 2.39/8.01 2.05;9.30 1.49/14.32 2.11;12.80±0.92/18.40±1.08(P<0.01)],②实验组MEP的N1波潜伏期在24h、3d、7d、14d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80.90±7.49/49.9±2.44(P<0.01);54.05±8.52/40.55±4.72(P<0.05);43.10±1.53/33.65±2.78(P<0.01);38.45±3.98/22.25±2.84(P<0.01)].结论 神经营养素3能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对大鼠脊髓损伤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鼠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对成鼠损伤脊髓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对成鼠损伤脊髓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将 Wistar 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单纯脊髓损伤组, 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 大网膜+ 胚胎脊髓移植组, 椎旁肌+ 胚胎脊髓移植组, 用氢清除法测定宿主脊髓的血流量。结果: 术后15d 大网膜+ 移植组血流量已基本恢复正常 (6906 ±1380) ; 术后60d 单移植组也基本恢复正常 (6992 ±1513) , 单损伤组 (2905 ±1083) 和椎旁肌+ 移植组 (6214 ±1326) 仍未到正常水平。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大网膜+ 胚胎脊髓移植对恢复损伤脊髓血流量效果最好, 单纯移植次之, 椎旁肌+ 移植效果较差, 但好于单纯脊髓损伤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利用多中心急性脊髓损伤打击器(MASCIS Impactor)建立大鼠T11脊髓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BMSCs移植组(B组).SCI后1周,A组自大鼠尾静脉注射无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0.1ml,B组自大鼠尾静脉注射移植BMSCs悬液0.1ml.两组大鼠于SCI后1、2、4、8周行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SCI后2、4、8周行SEP检测及脊髓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与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SCI后2、4、8周,与A组比较,B组BBB评分升高,SEP N1潜伏期缩短、P1-N1波幅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CI后8周大鼠脊髓组织HE染色显示,两组大鼠脊髓组织损伤区均可见瘢痕组织及空洞形成,但B组脊髓空洞比A组小;SCI后2、4、8周,NF200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两组大鼠脊髓组织均有NF200阳性表达,与A组比较,B组各时间点NF200阳性表达均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MSCs静脉移植对大鼠SCI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SCI)后内源性阿片肽释放,并参与脊髓的继发损伤机制。TRH可阻断阿片肽的自主神经效应,而不影响痛觉。本实验探讨大剂量TRH(2mg/kg/h)治疗对大鼠脊髓打击伤(Allens法10gx5cm)后脊髓血流量(SCBF)和脊髓诱发电位(SEP)的影响。脊髓损伤后1h,SCBF开始显著下降,持续至伤后24h,SEP峰潜时呈进行性延长趋势;伤后即刻静脉注射TRH(2mg/kg/h,共5次),可使伤后即刻和24h的SCBF显著升高,并使伤后SCBF下降时间延迟3h,同时SEP峰潜时有不同程度改善。结果表明,TRH对受伤脊髓早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后发效应;同时也可促进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本文亦对TRH治疗SCI的病理生物学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大鼠胚胎脊髓移植物对成体损伤脊髓运动功能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胚胎脊髓移植物对成体损伤脊髓运动功能修复的效应,取妊娠14天胚胎大鼠脊髓组织,移植到成年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术后进行联合行为记分(CBS)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发现,移植组CBS与对照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移植术后4周以内两者相差非常显著(P<0.01)。移植组MEP早期反应(P1,N1)的峰潜伏时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胚胎脊髓移植对成年宿主损伤脊髓的功能修复具有促进作用。这可能与胚胎脊髓组织能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递质,或激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胚胎脊髓移植并应用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 (NMDA)受体拮抗剂MK 80 1能否促进半切洞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方法 将成年大鼠分为 3组 ,A组 :单纯脊髓半切洞损伤组 ;B组 :脊髓半切洞损伤 胚胎脊髓移植组 ;C组 :脊髓半切洞损伤 胚胎脊髓移植 MK 80 1组。手术后应用联合行为评分 (CBS)、感觉诱发电位 (SEP)、运动诱发电位 (MEP)检查。结果  3组CBS得分A组>B组 >C组 ,SEP和MEP潜峰时A组 >B组 >C组 ,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胚胎脊髓移植联合应用NMDA受体拮抗剂MK 80 1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脊髓损伤(SCI)后盆底肌肉张力和神经肽水平的观察,为SCI盆底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SD雌性成年大鼠30只,随机分为骶髓上脊髓损伤组(SS)、骶髓下脊髓损伤组(SC)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采用脊髓离断法造模,4周后观察耻尾肌在体肌张力(顺应性和电刺激后的收缩活力)和神经肽变化.结果 SC组、SS组和正常组盆底肌肉顺应性分别为(16.23±4.46)g、(13.44±4.15)g和(14.46±5.61)g,SC组和SS组较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组、SS组和正常组的最适初长度下收缩活力依次为(0.35±0.19)g、(2.80±2.12)g、(7.75±2.98)g,拉长后收缩活力依次为(2.61±0.73)g、(4.67±1.16)g、(14.86±3.79)g,SC组和SS组的收缩活力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且SC组较SS组更低(P<0.05);SC组和Ss组神经肽Y和血管活性肠肽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且SC组更低于SS组(P<0.05).结论 骶髓上和骶髓下水平脊髓损伤后盆底肌肉的收缩活力和神经肽水平显著下降,且骶髓下脊髓损伤后下降更加明显.脊髓损伤后盆底肌肉的异常变化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途径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40只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蛛网膜下腔DMEM注射组(B组)和hUC-MSCs移植组(C组).通过行为学及电生理学评价损伤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UC-MSCs存活、迁移、分化,胶质酸性蛋白(GFAP)染色比较各组损伤局部胶质瘢痕面积差异.结果 移植4周后BBB评分,C组(9.19±0.26)高于A组(8.19±0.46)、B组(8.31±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12周C组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值增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C-MSCs到达损伤局部并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分化的少突胶质细胞包绕轴突形成髓鞘.损伤局部胶质瘢痕面积C组(40 261.93±9137.56)均小于A组(203127.88±16448.84)、B组(219 622.47±18 94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UC-MSCs可经蛛网膜下腔途径到达损伤局部并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OECs移植联合应用尼莫地平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OECs)移植联合应用尼莫地平,恢复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方法将成年大鼠分为脊髓半切洞损伤组(A组),脊髓半切洞损伤 OECs移植组(B组)和脊髓半切洞 OECs 尼莫地平移植组(C组)。手术后应用联合行为评分(CBS),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测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组CBS得分A组>B组>C组,SEP和MEP潜峰时,均A组>B组>C组。统计分析均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移植OECs 尼莫地平能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振荡电场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和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90只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置入刺激电极。实验组施加振荡电场干预,对照组只置入振荡电场刺激器而不给予干预。电场强度600μV/mm,振荡周期为每15min极性交替变换,供电方式为感应式供电,工作方式为大鼠清醒状态下持续刺激至实验结束。建模成功后2周、6周、12周进行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评价脊髓神经传导情况(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神经丝蛋白(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轴突再生情况、行轴突计数、胶质瘢痕形成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量,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2周时,BBB评分、MEP波幅差和轴突计数无差异(P>0.05),但右下肢MEP潜伏期差缩短(P<0.05)。6周和12周时,BBB评分、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轴突计数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定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12周时HE染色观察两组可见损伤部位脊髓空洞及瘢痕形成;NF染色实验组可见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GFAP染色发现两组间IOD值测定无显著差异。结论:振荡电场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传导功能改善和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电场作用时间需达6周以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振荡电场促进轴突再生、诱导其定向生长,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线性排列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的影响。方法:分离并体外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6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打击器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给予PBS...  相似文献   

20.
褪黑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T)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脊髓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Wister大鼠66只,随机分为三组Sham组(假手术组)、A组(单纯SCI组)及B组(MT治疗组).Sham组仅切除椎板未损伤脊髓;A、B两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成大鼠SCI模型,术后立即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无水乙醇、褪黑素(100 mg/kg);Sham组于术后48 h、A和B组于术后8、24、48、72 h和7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测定伤段脊髓组织凋亡细胞数.结果 A组凋亡细胞百分率伤后24 h开始升高,48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B组凋亡细胞百分率伤后24 h、48 h及72 h与A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B组神经功能比A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SCI后应用MT可以抑制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对脊髓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