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AMI)急诊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04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静脉注射负荷剂量(10 ug/kg)的替罗非班,再以维持剂量静脉泵入12~24 h,根据维持剂量不同分为小剂量组(0.075 ug/kg·min)和常规剂量组(0.15 ug/kg·min).比较两组患者急诊PCI后梗死相关动脉的TIMI血流分级、7 d和30 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以及7d内出血事件的情况.结果 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相比,急诊PCI后梗死相关动脉的TIMI血流分级(P=1.000)、7 d(P =0.618)和30 d(P =1.000)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无明显差异,小剂量组7 d内的大出血事件发生率较常规剂量组降低(P =0.027).结论 小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与常规剂量相当,而出血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冠心病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2004至2006年700名冠心病患者接受PCI,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常规应用拜阿司匹林,氯比格雷,降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转化酶抑制剂及低分子肝素。术中出现急性血栓形成14例,术后出现亚急性血栓形成6例,发现无血流或馒血流即冠状动脉内注入应用国产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7ml,随后以7ml/h持续泵入36h,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例用药后抬高的ST段立即恢复正常,无血流或馒血流现象均改善,血流恢复到TiMiⅡ~Ⅲ级。无一例造成严重并发症,亦无一例死亡。结论国产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是治疗冠心病PCI术中、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优化绿色通道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3月在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CI术治疗的93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优化绿色通道实施前后进行划分(自2019年2月实施优化绿色通道),分为对照组(常规急诊,43例)和研究组(优化绿色通道下急诊,50例)。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急救成功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对比两组患者二次PCI术率、ST段降低率及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接诊至到诊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到诊至手术室时间[(102.13±15.46)min vs (132.85±18.21)min]、到诊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123.46±19.67)min vs (158.42±23.58)min]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照组急救成功率分别为95.35%、81.40%,研究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在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治疗中的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接受急诊PCI治疗的高龄STEM[患者242例,随机分为两组:行血栓抽吸导管术128例(实验组),行单纯PCI术11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肌损伤标记物及左心室收缩功能情况。患者随访1年,比较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及脑利钠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4,0.12,均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血压无统计学差异(t=2.33,P〉0.05),但治疗后BN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t=4.98,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血压显著低于治疗前,而BNP显著高于治疗前(t=18.17,11.83,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压下降较实验组明显(t=14.41,P〈0.05),而组BNP上升比例显著高于实验组(t=8.03,P〈0,05)。实验组肌钙蛋白I、CK—MB、CK—MB峰值、缺血相关动脉慢血流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8.08,7.30。10.43,15.65,均P〈0.05),而心电图ST回落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x2=0.54,均P〉0.05)。术后1个月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改善均显著优于较对照组(t=10.68,22.20,均P〈0.01),实验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X2=5.86,均P〈0.05)。随访1年后,实验组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x2=3.77,4.92,均P〈0.05),两组患者猝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别(X2=0.63,均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用于治疗高龄STEMI患者,能有效地改善心肌组织灌注,提高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术前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近期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2019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164例拟行PCI治疗的LDL-C正常的老年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PCI术前生化学指标(单核细胞计数、HDL水平)及其他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发病至入院时间、饮酒史、吸烟史、基础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肌梗死病史、病变部位、血肌酐水平及白细胞水平等],术后1周观察TIMI血流分级情况并根据血流状况将其分为血流正常组及血流障碍组。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LDL-C正常的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流障碍的相关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定MHR水平对LDL-C正常的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流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研究164例LDL-C正常的老年AMI患者中,PCI术后血流正常患者131例(血流正常组),占比79.88%;剩余33例治疗无效(血流障碍组),占比20.12%。血流正常组单核细胞计数及MHR水平均低于血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高危患者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185例中、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根据药物治疗后病情变化,分别在入院1—2d内(126例,早期介入组)或3.14d(59例,延迟介入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PCI。所有‘罪犯”病变均予治疗,介入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直接置入支架等。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心绞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和PCI后30d及6个月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复发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早期介入组手术成功率与延迟介入组相似,分别为97.9%和95.6%(P〉0.05),但入院至心绞痛缓解时间分别为(2.9±1.1)d和(6.0±3.6)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9.7±4.3)d和(14.2±6.6)d(P〈0.05);在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心功能恶化发生。30d随访期间早期介入组总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延迟介入组明显减少,二者分别为2.6%和13.6%(P〈0.01)。结论非ST段抬高ACS患者进行早期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近、远期临床效果较满意,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可作为大多数非ST段抬高ACS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特点及急诊介入治疗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青年急性心肌梗死(STEMI)特点及急诊介入治疗后1年随访预后分析。方法≤40岁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均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PCI),调查冠心病危险因素,并行冠心病二级预防,随访1年。结果①28例STEMI,27例男性,1例女性,平均年龄(35.1±3.7)岁。其中吸烟22例(78.6%),发病前有劳累、情绪激动20例(71.4%),缺乏体育锻炼18例(64.3%),肥胖11例(39.3%),高血压9例(32.1%),糖尿病4例,冠心病家族史3例,9例(32.1%)患者合并多重危险因素。②血管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82.1%,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17例(60.7%),前降支4例(14.3%),回旋支4例(14.3%),冠状动脉正常1例,多支病变4例(14.3%)。③随访1年,血压控制达标率100%,LDL—C达标率78.6%,5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青年STEMI急诊介入治疗后,积极控制吸烟等多重危险因素,加强冠心病二级预防,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PCI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手段。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的局部心肌缺血坏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急诊PCI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选治疗方案,PCI尽早开通闭塞血管血管,并有效防止术中、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采用血流储备分数(FER)指导下进行支架植入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拟分期PCI治疗非IRA(non-IRA)的86例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支架植入组(CAG组,n=43)与FFR指导下支架植入组(FFR组,n=43),FFR组对狭窄>90%的non-IRA病变及FFR<0.80且直径≥2.5 mm的non-IRA病变行PCI治疗,对狭窄70%-90%的non-IRA病变行FFR检查,对FFR≥0.80的non-IRA病变给予药物治疗;CAG组对狭窄270%且直径22.5 mm的non-IRA病变行PCI治疗。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程度、PCI治疗资料,随访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PCI成功率、平均支架直径、住院费用、PCI时间、围术期主要并发症、住院时间P>0.05;FFR组患者平均支架置入数、人均支架总长度、狭窄≥70%病变支架置入率、造影剂用量明显低于CAG组,P<0.0);随访期间FFR组MACCE发生率(23.26%)显著低于CAG组(44.19%),P<0.05。结论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采用FFR指导下进行支架植入可减少造影剂用量和支架置入数量,降低术后36个月MAC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死亡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接受了PCI治疗的AMI患者(男35例,女11例,年龄42~95岁,存活出院27例,院内死亡19例)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死亡组年龄(74.37±10.26)岁,显著长于存活组[(62.96±10.40)岁](P〈0.05);死亡组中有心肌梗死史者,并发糖尿病及高血压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均P〈0.05)。死亡组血肌酐(Cr)峰值为(137.74±52.40)μmmol/L,显著高于存活组【(94.48±25.18)μmmol/L],死亡组左室射血分数(EF)为(31.05±8.43)%,显著低于存活组[(38.93±8.40)%](均P〈0.05)。结论年龄≥65岁、陈旧性心肌梗死、糖尿病、高血压、EF〈35%、肾功能不全(Cr〉133μmol/L)是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死亡的相关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肾功能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住院期间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85岁以上冠心病接受冠脉支架治疗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病死率.根据入院时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患者分为eGFR≥60组(肾功能正常或轻度不全组;n=62)和eGFR〈60组(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n=28),观察肾功能不全对高龄冠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结果 eGFR〈60组高血压病、目前吸烟状态、既往心肌梗死病史、三支病变、C型病变、术前TIMI0级血流比例略高.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eGFR〈60组要明显高于eGFR≥60组(14.3%vs4.8%;P〈0.05).随访1年时全因死亡率两组相似(4.9%vs4.0%;P〉0.05),但MACE发生率eGFR〈60组仍高于eGFR≥60组(8.0%vs3.3%;P=0.05).整体研究人群1年生存率较高.结论 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是影响高龄冠脉支架治疗预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应积极地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救车—导管室”绿色通道模式行急诊介入治疗对“入门—球囊扩张”时间及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行急诊介入治疗的468例STEMI患者,按照进入导管室的方式分为“急救车—导管室”模式组和“急救车—急诊科—导管室”模式组,比较两组间“入门—球囊扩张”时间的差异并记录临床事件.结果 两组间基线情况、心肌梗死部位、靶血管病变等无统计学差异;“急救车—导管室”模式组平均“入门—球囊扩张”时间为45.1 min,而“急救车—急诊科—导管室”模式组为83.3 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两组在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发生率等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性,但“急救车—导管室”模式组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通过“急救车—导管室”模式对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缩短了DBT时间,可能有助于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72例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在急诊科洗胃及内科常规处理后转入ICU并给予血液灌流治疗,将在内科常规治疗、血液灌流同时再次反复洗胃、导泻的34例作为治疗组,将仅内科常规治疗、血液灌流,未再次洗胃、导泻的3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疗开始至清醒时间、复能剂、拮抗剂用量、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治疗组治愈率91.2%,对照组为71.1%(P〈0.05)。结论内科常规治疗加早期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安全有效,早期血液灌流同时反复洗胃、导泻,可以进一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情绪障碍的影响.方法 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干预组(术前、术中、术后接受健康教育、言语疏导、音乐疗法等心理干预).术前和术后3 d分别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结果 干预组治疗前焦虑评分为(47.2±4.8),与对照组[(47.4±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治疗后焦虑评分为(29.5±4.3),显著低于对照组[(41.4±6.7),P〈 0.01].干预组治疗前抑郁评分为(44.5±6.1),与对照组[(43.3±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治疗后抑郁评分为(28.5±6.2),显著低于对照组[(39.8±7.4),P〈 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对于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和术后恢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终末期冠心病的疗效。方法终末期冠心病57例,随机分为PBSC移植治疗组(25例)及对照组(32例,仅接受药物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BSC移植治疗组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连用5d,第6天分离PBSC。PBSC悬液经移动导丝球囊导管注入梗死相关动脉进行PBSC移植。两组在移植前及移植后3-6个月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心功能指标、室壁节段运动指数,比较两组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3-6个月时经皮冠状动脉内PBSC移植组术前、后比较心脏收缩末容积明显减小,舒张末容积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高,左室壁节段运动指数明显减低(P〈0.01)。对照组上述指标PCI术前、后比较均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术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6月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PBSC动员时出现乏力、恶心共1例次。结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移植自身PBSC治疗终末期冠心病,可在近期有效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剂理液体复苏对进行性出血性休克兔死亡率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控制性颈动脉放血法建立进行性出血性休克兔模型,随机分为3组(无补液(对照)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输注0.9%氯化钠溶液与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溶液混合复苏液(体积比2:1)。无补液组不输液,小剂量复苏组按失血量1倍输液,速度参照平均动脉压目标值50~60mmHg调整,大剂量复苏组按失血量2倍输液,速度参照平均动脉压目标值70~80mmHg调整,于休克0、1、2、3、4h分别检测血清肌酐水平、平均动脉压(MAP)并比较4h死亡率及比较肾脏病理切片等情况。结果小剂量组死亡率显著低于无补液组,P〈0.01,与大剂量复苏组相比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肌酐(cr)与对照组、大剂量液体复苏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休克模型形成后个时间段MAP各不相同,P〈0.05;各组肾脏组织损伤程度各异,差别较明显。结论对进行性出血性休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利于降低休克早期死亡率;早期进行小剂量液体复苏可以改善。肾功能,更有效的保护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ICU集束化治疗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救治中的效果,探讨MODS的有效救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71例MO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手段将其分为集束化治疗组(B组)与常规治疗组(A组),以MODS患者住院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为观察指标,探讨集束化治疗对MODS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MODS患者转归的影响。结果B组住院病死率37.21%,明显低于A组(53.57%,P〈0.05);A组住院病死率与该组的死亡风险率[(56.39±1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住院病死率低于该组的预计死亡风险率(49.42±21.10,P〈0.05);B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9.43%,明显低于较A组(26.23%,P〈0.05):B组患者ICU治疗时间为(16.30±6.24)d,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32±7.57)d,P〉0.05];而B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71.88±61.4)h,显著低于A组[(147.06±111.83)h,P〈0.05]。结论MODS的集束化治疗较常规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更佳,对改善MODS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