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王晓红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9,22(6)
“阴黄”一名最早见于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认为黄疸分阴黄、阳黄,首见于宋·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有专篇《阴黄证篇》,与其时间相近的宋代医家窦材在其《扁鹊心书》中将阴黄、阳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元代医家罗天益在韩、窦二位医家的研究基础上,对阴黄、阳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明·张景岳对黄疸及阴黄、阳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至此,阴黄、阳黄理论已基本完善。罗天益所论阳黄是“身热不大便,而发黄者,用仲景茵陈蒿汤”,若是阴黄“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无力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发黄》);而张景岳所论“阴黄证,多由内伤不足,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消利, 相似文献
4.
5.
王新陆论治脑病经验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陆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 ,有丰富的临证经验 ,尤其对脑系疾病的治疗颇多建树 ,笔者有幸忝入门墙 ,随师学习 ,获益匪浅 ,兹将老师论治脑病经验浅述如下。1 病 因 由于医学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六淫致病渐退其次 ,而情志刺激、生活压力、境遇人事等精神因素成为现代人脑系疾病的重要因素。正如王冰所云 :“人事更易 ,五脏递迁”。临床上许多脑系疾病 ,如郁证、中风、癫狂、失眠、闭厥等均与精神因素有直接关系。精神因素致病的关键在于逆乱气机 ,扰乱脑神 ,脑之元神逆乱下及脏腑 ,导致脏腑之气逆乱 ,而出现各种病变。另外 ,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杀手。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显著疗效,本文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调摄等方面介绍谢春光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9.
仲润生主任医师是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仲老从医四十余载,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消化道肿瘤。笔者有幸成为仲老学术经验继承人,随仲老门诊,聆听教诲,受益颇多。现将仲老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阴黄辨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祖国医学对阴黄的认识可上溯到隋代。《诸病源候论》首先提出阴黄概念,但隋代之“阴黄”属热毒之范畴,与后世学者所论不同,故而渐被扬弃。历代医家不断研究阴黄,汉代张仲景对阴黄的辨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宋代韩祗和、元代罗天益则有专篇著述,近代诸多学者又有发挥与创见。然现代阴黄之定义比典籍所述之内涵狭窄得多,与前人对阴黄的理解差异甚著。按中医理论定义规则,阳黄属实属热,阴黄应属虚属寒;而现在将阴黄定义为脾虚与寒湿,除此之外的证型必然会游离于黄疸概念之外,显然此种定义法存在缺陷,其辨证思维自然会受到影响与掣肘,故阴黄之概念需要充实与完善,阴黄之辨证亦有待发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11.
12.
顽固性不寐可从痰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顽固性不寐 ,病程较长 ,迁延难愈 ,服安神药少效或无效时 ,可从痰论治 ,用加味温胆汤化裁治疗 ,常可获得满意疗效 ,现谈临床体会如下 ,供同道验证。1 病因病机不寐的病因比较复杂 ,常有虚实之分。虚证有阴阳气血之别 ,实证有痰、淤、湿、火、郁之辨 ,而临证往往虚实错杂并见。对于顽固性不寐 ,肝胆火郁 ,痰热内扰是一个重要原因 ,正如《景岳全书·不寐》篇引徐东 曰 :“痰火扰乱 ,心神不宁 ,思虑过伤 ,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大致可分因痰致病和因病致痰两类。因痰致病 :痰湿内生 ,郁而化热 ,痰热内扰 ,心神不宁 ,而致难以入眠 ,究其… 相似文献
13.
14.
外感久咳从湿论治浅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岭南地区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及饮食习惯,指出“湿”邪是岭南外感咳嗽的常见病因,并从临床表现中总结出痰热型、痰湿型是外感久咳的常见类型采用不同的除湿化痰法治疗,经临床验证疗效较好,建议外感咳嗽的分型应包括痰热型、痰湿型,如能利用呼吸道病毒快速诊断技术检测其病原体,则可为病毒性疾病从湿论治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瘿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疾病,多因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女性显著高发,高发年龄为20~50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显著疗效,本文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调摄等方面介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阴黄的病因病机及其辨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疸为临床常见病证,其中阴黄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辨证治疗也有一定难度。究其病因病机属本虚标实,阳虚为本,寒湿为标;辨主详审病情,四诊合参,综合分析,关键在于有寒湿之确据;治疗应标本兼顾,温化寒湿,注意用药轻灵,健脾运脾,难图速效,贵在守方缓治。 相似文献
18.
茵陈蒿汤在阴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陈蒿汤在阴黄中的应用郭海平,刘安祥解放军289医院(043014)主题词黄疸/中医药疗法,茵陈蒿汤/治疗应用,阴黄茵陈蒿汤由茵陈、大黄、栀子等3味药组成,古人用其治疗阳黄,其效甚捷,但因其药物组成均为苦寒之品,阴黄多不采用,经临床验证此方在阴黄的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