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应用中医药养阴清热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应用中医药养阴清热活血法治疗的240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病历资料完整者作为治疗组,予以养阴清热活血方药,每日1剂,水煎服,8周为1疗程;与对照组86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每日3次口服;辛伐他汀5~20mg,每日1次口服;血脂康胶囊(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50029)2粒,每日2次口服。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监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径(CAD)、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清TC、TG、HDL-C、LDL-C、脂联素等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增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蛋白胆固醇等指标显著降低;血清脂联素水平明及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养阴清热活血法治疗及预防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使颈动脉内径增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蛋白胆固醇、血清脂联素等指标显著降低;显著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症状体征等,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药并举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证患者1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并配合针刺。3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斑块面积、血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双侧IMT均下降,斑块面积均缩小,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收缩压、舒张压及TC、TG、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双侧斑块面积明显缩小,中医症状积分、收缩压、舒张压及TC、L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针药并举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小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降低血脂,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脉管通胶囊联合西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脉管通胶囊;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疗效和血清TC、TG、HDL-C、LDL-C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较对照组变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较对照组缩小,血清TC、TG、LDL-C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管通胶囊联合辛伐他汀可显著增加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使粥样硬化斑块减小,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调节血脂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方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化痰通络方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血清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中医临床症状。结果治疗后两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血清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中医临床症状亦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的更明显(P0.05)。结论化痰通络方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辛伐他汀片对合并有高血脂症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将合并有高血脂症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予口服辛伐他汀片,治疗组42例在口服辛伐他汀片基础上加服复方血栓通胶囊,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以及血脂: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IMT变薄、斑块面积缩小及斑块数量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颈动脉粥样斑块IMT变薄、斑块面积缩小及斑块数量减较对照组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TC、TG和LDL-C有明显下降,同时HDL-C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甘油三酯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可使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血脂降低,从而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补肾化痰活血法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2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补肾化痰活血法组方治疗,2组患者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2%)明显高于对照组(72.5%),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MT及Crous斑块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2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作用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补肾化痰活血法可提高阿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减小IMT值,降低Crous斑块积分,改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降脂逐瘀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3个月后,检测两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最大面积(Smax),并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内膜中层厚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变薄、斑块面积缩小,同型半胱氨酸显著降低,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脂逐瘀汤具有降脂、稳定及消退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郝媌  丁元庆  路玉良 《光明中医》2013,28(2):273-275
目的观察清热泻火法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探讨病机理论,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及卒中预防提供中医防治思路。方法选择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证患者6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清热泻火方,随访6个月。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值、斑块面积、厚度及超声评分,同时观察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变化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P=0.01)和证候疗效(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在血压下降幅度及显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双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同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减少(P<0.01)。TC、TG、LDL-C均下降显著(P<0.01),且TC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泻火法联合西药治疗具有稳定和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9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易损斑块数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效果更明显,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具有补肾益气功效的中药复方软脉煎治疗肾精亏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8例肾精亏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软脉煎,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终点事件发生率等疗效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IMT较治疗前降低(P0.01),对照组较治疗前增厚(P0.01);治疗组IMT治疗前后差值较对照组大(P0.01)。治疗组斑块面积较治疗前缩小(P0.05),且其治疗前后斑块面积差值较对照组增大(P0.01)。治疗组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软脉煎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增厚,延缓斑块面积进展,降低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67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成3组,阿托伐他汀组、通心络组、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通心络),观察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和血脂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均缩小,斑块总积分减少,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和斑块总积分优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阿托伐他汀组与通心络组比较,治疗后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TC、LDL-C、TG下降幅度均高于单独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组治疗前后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通心络组治疗后比较,TC、LDL-C、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组降TG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联合治疗作用互补,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和血脂的影响大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方芪参降脂饮对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58例颈AS斑块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痰湿阻滞证、瘀阻脉络证、浊毒内蕴证和肝肾亏虚证、气虚证5型。给予复方芪参降脂饮口服,疗程为6个月。检查各证型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结果颈AS患者易损斑块分布以瘀阻脉络证和浊毒内蕴证组远大于其他证组(P〈0.05)。治疗后瘀阻脉络证、浊毒内蕴证、气虚证组颈动脉易损斑块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及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方芪参降脂饮对稳定瘀血、浊毒、气虚证易损斑块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脂及抗炎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3月后,2组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TG、TC、LDL—C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月后,治疗组颈动脉癍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而斑块数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小于对照纽(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程度。  相似文献   

14.
活血通脉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伴发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宇杰 《中成药》2012,34(5):795-798
目的 观察活血通脉片(鸡血藤、丹参、三七、陈皮、枸杞子、黄精、麦冬等)对类风湿关节炎(RA)伴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类风湿关节炎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口服活血通脉片,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片.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C-反应蛋白(CRP)、颈动脉1MT及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变化以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TG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LDL-C、CRP都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减小(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安全性均较好,组间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活血通脉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类风湿关节炎伴发动脉粥样硬化,且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集5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50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1 00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探讨其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有380例(76.0%)患者检出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患者中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对照组中有55例(11.0%)发现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骅市高碘地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点,前瞻性探讨其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选择甲亢患者120例(甲亢组)与健康志愿者100例(对照组)进行血液生化及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2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指标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成、血管狭窄情况。结果甲亢组血FT3、FT4、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甲亢组颈动脉IMT、斑块数和狭窄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甲亢影响血糖、血脂代谢,促进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探讨visfatin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血脂康对其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斑块患者40例为对照组;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80例随机分为血脂康治疗组40例,辛伐他汀治疗组40例。检测血脂康组和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治疗84d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清visfatin等指标的改变,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visfatin水平高于无颈动脉斑块对照组(P〈0.05),但三组间血清TC、TG、LDL-C、HDL-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4d后两治疗组血清TC、TG、LDL-C和visfatin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HDL-C也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但两治疗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visfatin可作为检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②在调节血脂水平的同时,血脂康具有与辛伐他汀相似的降低visfatin作用,血脂康可能通过减低visfatin水平来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任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0):1038-1039,1042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及联合烟酸缓释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并经彩超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23例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口服,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口服,C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联合烟酸缓释片1.0 g口服。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TC、LDL-C、TG、HDL-C、ALT、CPK及肌酐;治疗后再用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计算斑块积分。结果 3组TC、LDL-C、TG均明显降低,B组和C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A组。C组HDL-C升高幅度明显大于A组和B组。A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下降不明显,B组及C组则下降明显。结论在他汀治疗基础上加用烟酸可以达到全面调脂,明显缩小粥样硬化斑块的目的,不良反应较小,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拟诊冠心病患者120 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时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对发现的粥样硬化斑块根据其超声特征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斑块.对各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CAD) 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心肌梗死(MI)组的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肌梗死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存在与心肌梗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116例门诊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通心络胶囊组(3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通心络胶囊2粒,每日3次;辛伐他汀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辛伐他汀40mg,每晚1次;联合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通心络胶囊2粒,每日3次,辛伐他汀40mg,每晚1次。患者均连续服药6个月,并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第6个月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比较各组患者用药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用药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减轻甚或消退。用药前后通心络胶囊组与辛伐他汀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后与通心络胶囊组和辛伐他汀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更明显(P〈0.05)。各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通心络胶囊和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药联合效果更佳,且患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