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用骨科杂志》2018,(11)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生命体征、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ale,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受伤到入院的时间、骨盆骨折的分型、合并损伤的伤情、行血管栓塞治疗及骨折固定的手术治疗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56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死亡47例,死亡率1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指数2(OR=23.246,CI:11.732~76.758)、最低氧合指数200(OR=37.926,CI:18.347~87.237)、在24h内输血(OR=3.236,CI:1.232~10.356)、ISS≥25分(OR=85.116,CI:35.011~115.326)、GCS9分(OR=15.231,CI:5.785~26.234)、合并头部损伤(OR=12.322,CI:6.143~29.579)、合并腹部损伤(OR=6.213,CI:2.260~15.237)、合并会阴部损伤(OR=1.314,CI:1.072~4.213)、合并脊柱损伤(OR=4.526,CI:1.127~16.349)、合并四肢损伤(OR=8.012,CI:2.104~32.768)、骨盆开放性骨折(OR=12.359,CI:3.273~41.786)、Tile分型的构成比(OR=2.783,CI:1.126~5.382)和Tile C型(OR=6.917,CI:1.245~13.627)是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创伤重、24h内输血和出现休克、昏迷,合并头部、腹部、会阴、脊柱及四肢损伤是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2003年8月~2008年8月,我科采用TSRH系统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13例,均取得较好效果。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9~52岁。其中6例伴有肢体骨折,3例合并腹腔脏器伤,2例合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门形钢板固定后环加外固定架固定前环手术治疗36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结果 36例均获随访,时间8~29个月。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针道感染,无螺钉及外固定松动、断裂,无骨折复位丢失。骨折均骨性愈合,患者均恢复行走功能。手术效果根据Matta和Tornetta标准评定:优25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4.4%。术后功能恢复根据Majeed标准评定:优22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91.7%。结论后路门形钢板固定后环加外固定架固定前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SS)联合骶骼螺钉的三角固定技术治疗Tile C 型骨盆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USS联合骶髂螺钉的三角固定技术治疗22例(25侧)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男13例,女9例;年龄21~48岁,平均31.2岁;骨折按照Tile 分型:C1型9例,C2型7例,C3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21 d,平均11.2 d.根据Matta标准对骨折复位质量进行评价,根据Majeed功能评分标准及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分别对临床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50 mL(100~800 mL),住院时间平均为16 d(12~26 d).2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个月(4~26个月)随访.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经清创、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本组患者无复位丢失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15例已取出内固定物.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8侧,满意复位6侧,复位差1侧.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3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6.4%.末次随访时13例术前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按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Ⅰ级6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 结论 USS联合骶髂螺钉的三角固定技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是一种较好的固定方法,增强了骨折的固定强度,能同时行神经探查、减压,还可早期负重,术后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后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采用单纯后侧入路治疗12例TileC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5~58岁,平均39.5岁。伤后至手术时间7~10d,平均9.5d。入院后均行X线及CT三维立体成像检查,按照Tile分型标准:C1型5例,C2型2例,C1+C2型4例,C3型1例。经抗休克处理,全身情况稳定后,重建钢板固定后环,前环不予内固定。术后常规患侧下肢行3~4kg皮肤牵引3周。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6个月,伤口愈合良好,骨折均愈合,无骨盆畸形愈合、腰骶部疼痛、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按照Majeed的疗效评定标准:总分(91.50±6.95)分;优10例,良2例。结论:采用单纯后侧入路固定后环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可矫正畸形,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Tile C型骨盆骨折的诊治经验,以减少病残。方法对19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和(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术后在X线片上测量骨盆骨折分离移位的最大距离。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60个月。骨折均愈合,无畸形愈合,无步态失常,无下肢不等长、骶髋痛或轻微疼痛。按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满意13例,良好4例,差2例。据Matta评定标准,满意13例,良好6例。结论 Tile C型骨盆骨折的诊治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和内脏损伤情况,按骨折类型和骨折是否开放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和(或)外固定支架固定。 相似文献
7.
在所有的骨盆骨折中,46%的患者按(Tile分型)为不稳定骨折。而其Tile C型骨盆骨折是同时存在旋转和垂直两个方向不稳定的骨盆骨折,非手术治疗致残率较高,目前国内外学者均倾向于采用手术治疗,我科自1997-2001年经手术治疗Tile C1型骨盆骨折2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路或前后联合人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24例,均为Tile C型,其中C1型8例,C2型2例,C3型14例。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24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10~46月,平均23.5月。所有患者术后8-12周可完全负重行走,骨折愈合时间为8-18周,平均14周。根据Majeed骨盆功能评分,本组优17例,良3例,可4例,优良率83.3%。结论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可较好的重建骨盆的稳定性,能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是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1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61例67侧Tile C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43例,女18例;年龄11~71岁,平均36岁.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CI型51例,其中C11型22例,C12型8例,C13型21例;C2型4例;C3型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前方显露耻骨上支复位并在髂前上棘处开窗固定;后方采用沿髂后上棘的斜形切口暴露骨盆后环.评估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前环手术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平均分别为49 min、76 mL;而后侧入路手术平均分别为63 min、227 mL. 61例患者术后获12~ 53个月(平均31个月)随访.根据Matta和Tornetta提出的标准评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58侧(86.6%),良7侧(10.4%),一般2侧(3 0%).64侧骨折于术后12周获愈合,另3侧骨折于术后6个月获愈合.49例(80.3%)患者恢复伤前工作和生活,8例(13.1%)轻度步态异常但工作等正常,4例(6.6%)步态明显异常但尚能胜任普通体力工作.本组患者无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 结论 通过有限切开复位和固定的方法,在不需要暴露神经、血管等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对Tile C型骨盆骨折进行良好的显露和安全、稳定的固定,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伴有纵向不稳的骨盆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52例Tile C型骨盆骨折在X线引导下,采用前、后联合手术入路内固定;后环采用脊柱固定系统髂腰间纵向撑开,横向加压复位固定;前环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复位耻骨骨折和耻骨联合分离并用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均获随访6-48个月,骨折均愈合。术后髋关节功能按Majeed评分标准:优50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8.1%。结论 Tile C型不稳定骨盆骨折经后路髂腰间纵向撑开横向加压植骨内固定后复位良好,骨折愈合率高,术后长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经前路手术治疗Tile C型骨盆环损伤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 介绍经骨盆前入路手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方法。方法 采用经髂骨内侧弧形切口和Pfannenstiel切口入路,骨盆骨折脱位复位后,分别用重建钢板内固定。临床治疗19例,其中C1 15例,C2 2例,C3 2例。结果 19例随访时间6个月~2.5年,平均1.5年。17例骨盆骨折3个月达骨性愈合,2例4个月达骨性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经前入路手术治疗Tile C型骨折是一种安全、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olorado 2TM骶髂板在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中对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稳定性重建的作用。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1月,收治8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22~52岁,平均34.4岁。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挤压伤2例。按照Tile分型,C1-2型5例,C1-3型2例,C2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0 d,平均7 d。经股骨髁上牵引,使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后,采用Colorado 2TM骶髂板固定骶髂关节,选择性加用骨盆前环重建钢板或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复查示骶髂关节垂直和旋转移位均获满意复位,骶髂关节得到有效固定,骨盆后环获得即刻稳定性。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骶髂关节无再移位,螺钉无松动。骨折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价标准,获优5例,良2例,一般1例。结论 Colorado 2TM骶髂板固定可使骨盆后环获得有效的即刻稳定性并维持至骨折愈合,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中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联合骶髂螺钉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术后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19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复位后采用髋臼上方单根钉外固定架联合骶髂螺钉治疗,术后加强生命体征及病情观察、手术伤口的护理、伴随损伤的护理、早期功能锻炼及压疮的预防等。结果 19例患者住院17~40 d临床愈合出院;随访3~24个月,Tornetta评分优11例、良6例、可2例;Majeed功能评分优12例、良6例、中1例。结论外固定架联合骶髂螺钉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伴随损伤的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护理人员应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Tile C型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采用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14例Tile C型骨盆环骨折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33~69 岁。14例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不合并股骨、胫腓骨骨折等损伤。入院后4~7 d完成手术,术中在可透视碳素床,通过Starr骨盆复位架牵引复位骨盆环,联合骨科机器人治疗C型骨盆环骨折。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单枚螺钉置入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患肢功能及并发症等。采用Matta评分标准进行放射学复位评价,末次随访采用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4~141 min,手术出血量20~50 ml,单枚螺钉置入透视次数4~9次。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未发现内固定断裂、螺钉松动、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依据Matta影像学复位评估标准:优9例,良4例,可1例。末次随访采用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系统:优10例,良4例。结论: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C型骨盆环新鲜骨折操作简单、缩短了手术和麻醉时间、并发症少,降低了手术风险,实现了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但对于陈旧性骨折,因骨折复位困难,该技术并不适用。对于螺钉进钉点区域粉碎的骨折,通道螺钉置入困难,建议采用其他方式固定。对于伴有骨盆外伤史或骨盆发育异常者,术前需仔细评估有无经皮螺钉通道,避免损伤神经、血管。 相似文献
15.
Cyclic loading of sacroiliac screws in Tile C pelvic fracture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van Zwienen CM van den Bosch EW Hoek van Dijke GA Snijders CJ van Vugt AB 《The Journal of trauma》2005,58(5):1029-1034
BACKGROUND: To investigate the stiffness and strength of completely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fixated both anteriorly and posteriorly under cyclic loading conditions, the authors conducted a randomized, comparative, cadaveric study. METHODS: In 12 specimens, a Tile C1 pelvic fracture was created. The authors compared the intact situation to anterior plate fixation combined with one or two sacroiliac screws. In 2,000 measurements, each pelvis was loaded with a maximum of 400 N. The translation and rotation stiffness of the fixations were measured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video system. Furthermore, the load to failure and the number of cycles before failure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Both translation and rotation stiffness of the intact pelvis were superior to the fixated pelvis. No difference in stiffness was found between the techniques with one or two sacroiliac screws. However, a significantly higher load to failure and significantly more loading cycles before failure could be achieved using two sacroiliac screws compared with one screw.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combination of anterior plate fixation combined with two sacroiliac screws is not as stable as the intact pelvis, in this study, embalmed aged pelves could be loaded repeatedly with physiologic forces. Given the fact that the average trauma patient is younger and given the fact that the quality (or grip) of the fixation was a significant covariable for longer endurance of the fix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direct postoperative weight bearing could be possible if these results are confirmed in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脆性髋部骨折患者3个月、1年及随访期总的死亡率并分析与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治疗且获得随访的286例年龄超过50岁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100例,女 186例;年龄50~97岁,平均(77.09±10.65)岁。统计患者3个月、1年、随访期总的死亡率,并分析与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手术、受伤到手术时间、住院期间是否出现肺部感染、伤前合并内科疾病数量及种类。结果28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42个月,平均(21.42±9.88)个月,3个月累计死亡率为7.69%(22/286);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有231例,1年累计死亡率为16.02%(37/231);随访期累计总的死亡率为17.48%(50/2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手术、受伤到手术时间、伤前合并内科疾病数量、住院期间肺部感染、伤前合并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5.385,P=0.003)、是否手术(OR=21.217,P=0.000)、伤前合并内科疾病数量(OR=9.038,P=0.000)、伤前合并心血管疾病(OR=3.201,P=0.041)是影响脆性髋部骨折患者近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脆性髋部骨折患者近期死亡率高,3个月时为7.69%,1年时为16.02%;多种因素与死亡率相关,其中年龄、是否手术、伤前合并内科疾病数量、伤前合并心血管疾病是影响脆性髋部骨折患者近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伤后积极处理内科合并症,条件允许下尽早手术,可降低患者近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序贯外固定架固定在抢救Tile C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患者时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应用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8-06抢救的145例Tile C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患者,53例在输血、补液扩容、升压等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单纯介入栓塞治疗(单纯栓塞组),45例急诊行介入栓塞后序贯行外固定架固定(栓塞后固定组),47例骨科医师确定血压允许情况下行外固定架固定后再介入栓塞治疗(固定后栓塞组)。结果单纯栓塞组21例(39.6%)因休克抢救无效而死亡,栓塞后固定组2例(4.4%)因休克纠正不及时死亡,固定后栓塞组中5例(10.6%)死亡。与单纯栓塞组、固定后栓塞组比较,栓塞后固定组输血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更少,栓塞后4 h血乳酸水平更低,休克纠正时间更短,病死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序贯行外固定架固定既可以控制动脉出血,又可以稳定骨盆环控制静脉出血,具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符合多发伤救治的损伤控制理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