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体外循环在胸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技术在胸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及价值,为难治性胸部肿瘤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6例胸部肿瘤患者(右肺中心性肺癌1例、左肺中心性肺癌1例、气管肿瘤2例、食管癌1例、纵隔肿瘤1例)采用不同的体外循环方法进行麻醉或手术切除,行右全肺切除+部分心包切除+部分左心房切除1例,气管肿瘤切除、端端吻合2例,食管癌切除+胸降主动脉部分切除+人工血管修补1例,左全肺切除+部分左心房切除1例,纵隔肿瘤切除先Gor Tex16mm人工血管施行左无名静脉-右心耳吻合+Gor Tex12mm人工血管施行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吻合1例。结果6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5年,1例肺癌患者术后10个月死于肺部转移,其余患者生存良好,生活质量高,采用胸部X线片、胸部CT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均无复发。结论对侵及部分肺血管和心脏的胸部肿瘤患者,以及气管肿瘤不能常规进行麻醉的患者,应用体外循环技术可明显提高手术切除几率,增加手术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部CT联合MRI检查对纵隔型肺癌和原发性良性纵隔肿瘤(纵隔肿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1—2021-08于鄢陵县中医院经胸部X线摄片检查拟诊为纵隔肿瘤、并行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胸部CT联合MRI检查,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术前胸部CT联合MRI检...  相似文献   

3.
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巨大纵隔肿瘤切除的外科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1例巨大肿瘤纵隔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均治愈,术中发生复张性肺水肿2例,失血性体克1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各1例,经治疗均恢复良好。结论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效果满意,麻醉时体位及手术切口的选择、术中预防、控制大出血以及肿瘤切除方法、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目的 回顾性总结 15例巨大纵隔肿瘤的临床经验 ,探讨其外科治疗及预后。 方法  15例巨大纵隔肿瘤患者中经右胸切口 7例 ,胸骨正中切口 5例 ,左胸切口 3例 ;其中 2例术中运用体外循环 ,2例行血管成形术。结果 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辅以放疗、化疗 ,预后良好。 结论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困难 ,手术切口、术中操作技术、肿瘤有无外侵对肿瘤切除起主要作用 ,体外循环的运用有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孔3D胸腔镜(single-port three-dimensional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SP-3D-VATS)切除巨大(直径≥5 cm)纵隔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单孔3D胸腔镜切除巨大纵隔肿瘤12例资料,胸部CT测量肿瘤直径5~10 cm,(6.9±1.9)cm。腋前、中线第4或5肋间切口长3~4 cm,利用胸腔镜器械行纵隔肿瘤及全胸腺切除。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40~240 min,(130.8±71.5)min;术中出血量40~200 ml,(100.4±56.1)ml;胸腔引流时间2~4 d,(2.8±0.7)d;术后住院时间2~5 d,(3.2±1.0)d。术后病理诊断畸胎瘤2例,胸腺瘤5例,神经鞘瘤2例,胸腺癌1例,心包囊肿1例,支气管囊肿1例。术后迟发性乳糜胸1例。术后随访6~38个月,(27.9±8.2)月,无复发。结论单孔3D胸腔镜下切除巨大纵隔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纤维镜引导气管插管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 11例颈胸部肿瘤患者行支气管纤维镜引导下气管插管的体会。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颈胸部肿瘤患者 11例 ,颈部巨大肿块 8例 ,纵隔肿瘤 3例 ,年龄 2 7~ 72岁。颈部肿块患者均有张口困难或声门偏离中线 ,直接喉镜暴露困难 ,其中 2例肿瘤包裹气管 ,气管切开困难。纵隔肿瘤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及预后,以提高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外科治疗的10例胸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15~61岁,平均年龄37.5岁。肺部病变患者行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5例;纵隔病变患者完整切除肿瘤4例,部分切除1例。结果全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死亡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病理检查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1例肺部病变患者因病理检查为部分生长活跃,有恶变,术后给予4个周期的化疗;其余患者术后未给予治疗。所有患者通过电话或信件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5年,定期行胸部CT、全身骨显像和腹部超声检查,无肿瘤复发或转移征象。结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诊断困难,应按低度恶性肿瘤处理,彻底切除肿瘤以及受侵的组织和器官,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目的总结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6月~2004年12月122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全部切除107例,肿瘤大部分切除6例,单纯探查活检9例,手术切除率为92.6%(113/122)。结果手术死亡2例,术后9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3个月~18年。除1例良性胸腺瘤切除术后7个月肿瘤复发外,其余良性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均预后良好。2例年轻的胸腺癌患者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5个月死于癌肿复发及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不论良性还是恶性,只要无明确的远处转移和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不全,允许胸部探查者均应及早手术,争取摘除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video-mediastinoscopy,VM)在纵隔疾病诊治、肺癌的术前分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2月~2009年1月,为68例拟诊纵隔疾病、肺癌的患者进行VM检查。未能明确的纵隔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纵隔淋巴结肿大41例,根据临床表现、胸部CT、PET、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确诊为肺癌27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结果 41例术前未能获得病理诊断的病例中,经电视纵隔镜确诊39例(95.1%),1例转院失访,1例纵隔肿块活检提示多核巨细胞伴上皮样肉芽肿,予以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出现脓胸伴高热,行剖胸探查发现右胸腔巨大肿瘤伴脓液生成,手术活检病理结果为肺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27例术前诊断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者经纵隔镜检查后,12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鳞癌5例,腺癌7例),其中N2淋巴结转移8例(Ⅲa期),均行开胸肺叶切除以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N3淋巴结转移4例(Ⅲb期),转入内科行放、化疗;15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行开胸肺叶切除以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23例开胸手术者术后病理均与纵隔镜检查一致。结论 VM在纵隔疾病诊治、肺癌的术前分期中安全有效,多能获得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16例胸部SF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8例;中位年龄49岁(19~73岁)。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胸部X线、CT检查发现肺部肿物8例,纵隔肿物3例,纤维性肿瘤2例,胸腔肿物2例,腹膜后肿物1例;术前行CT引导下穿刺或胸腔镜活组织检查5例,其中3例明确诊断为SFT;其余13例术前均未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无石棉接触史,5例出现临床症状。16例均施行手术治疗,其中常规开胸手术10例,胸腔镜手术6例。肿瘤发生于脏层胸膜12例,壁层胸膜3例(发生于膈胸膜1例、肋胸膜2例),肺实质内1例。结果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全组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34阳性;围术期无死亡、无手术并发症。16例患者均规律复查和随访,术后随访1~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或CT)提示:16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生存良好。结论胸部SFT罕见,有时巨大,外科根治性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法;因肿瘤可能复发,术后患者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1.
胸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附10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提高对胸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认识,改进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4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10例胸部PNET治疗结果。结果 肿瘤位于胸腔内6例、胸壁2例,心包内和后纵隔各1例。胸内肿瘤完全摘除2例,大部分切除2例,肿瘤并肺叶切除2例。2例胸壁肿瘤合并受累肋骨切除胸壁重建,1例行肿瘤及心包部分切除,1例后纵隔哑铃形肿瘤由胸外科和神经外科同期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或住院死亡。病理标本免疫组化检查,10例CD99均为阳性,LEA均为阴性。术后4例接受化疗,4例放化疗,2例未行任何辅助治疗。术后随访6年,死亡7例,生存最长27个月,最短9个月,平均17个月。3例生存已超过12个月者仍在随访中。结论 胸部PNET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术前诊断率低。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确定。彻底摘除肿瘤及受累组织是治疗的重要环节,术后放化疗有助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率还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巨大纵隔肿瘤可压迫纵隔内组织引起呼吸困难、心脏和大血管受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纵隔内组织器官较多,解剖关系复杂,手术危险性及难度大。我们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成功地进行了42例巨大纵隔肿瘤手术切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老年性巨大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苏北人民医院12例年龄大于60岁行巨大纵隔肿瘤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60~71(64.2±3.4)岁。手术全部切除11例,姑息性切除1例,其中肺叶切除2例,部分心包切除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诊断:脂肪瘤1例,胸骨后甲状腺瘤2例,纵隔囊肿3例,胸腺瘤2例,神经鞘瘤1例,腺鳞癌1例,鳞癌1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术中并发大出血1例,术后并发复张性肺水肿2例,予以对症治疗后痊愈。随访3个月至5年,1例失访。1例因肿瘤转移死亡,1例死于其它疾病;余9例随访均健康,生活质量良好。结论手术治疗老年性巨大纵隔肿瘤效果好。术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术中防止低血压、心脏压迫,控制致命性出血,术后积极防治复张性肺水肿。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68岁.体检发现左侧纵隔肿物.外院胸部CT检查示左后纵隔第5椎体旁约3 cm大小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滑(图1).查体无特殊.人院后行胸椎磁共振检查提示肿瘤与脊髓无明显关系.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在全麻胸腔镜下行纵隔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第5椎体旁,大小约3cm,色紫红,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完整切除肿瘤,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回报:海绵状血管瘤(图2). 讨论 纵隔血管源性肿瘤罕见,约占纵隔肿瘤的1%,多数位于前纵隔.肿瘤起源由血管增生形成或血管外、中、内膜细胞增生形成.按肿瘤性质可分为良性和恶性[1].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8岁,因贫血入院检查。胸片发现上纵隔占位,遂行胸部CT检查,于前纵隔及中纵隔内各见一不规则软组织样密度影,边缘呈分叶样改变,其内可见多发钙化影,增强后呈中度均匀强化(图1)。术前诊断为“畸胎瘤”。术中所见:前纵隔巨大肿瘤,大小约12cm×10cm×8cm,表面不光滑,肿瘤侵犯心包及两侧纵隔胸膜,与主动脉局部粘连。术后病理: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5岁.发现纵隔占位20余年,胸闷、气急10余年,加重2年.胸部增强CT示前纵隔及两胸腔前部巨大混杂密度影,病灶围绕纵隔大血管,上腔静脉受压(图1).完善术前常规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于2011年9月经胸骨正中劈开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前纵隔并延伸至两侧胸腔.完整切除肿瘤,瘤体约50cm×20cm×10cm,重达4kg,肿瘤表面包膜完整、光滑,质地中等(图2),切面灰黄、灰白色,无出血坏死.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病理报告(纵隔)多形性脂肪瘤.镜下见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及少量"花环样"多核巨细胞构成,局部细胞有异形.  相似文献   

17.
纵隔巨大肿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隔巨大肿瘤依其发生部位及大小的不同,可压迫周围器官而引起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麻醉处理有其特殊性,现介绍6例巨大纵隔肿瘤手术麻醉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例1 男,17岁,咳嗽、气促、声嘶,自动体位,X线检查见肿瘤位于气管与左支气管夹角处,气管稍向右移位狭窄。表麻下清醒经口气管内插入F28~#导管,麻醉诱导后转45°右侧卧位开胸切除肿瘤。“分段退管”法拔管。例2 女,16岁,右上中纵隔囊肿,自动体位,X线检查见肿瘤使食道向右后移位,气管向前移位,气管受压部横径增宽,前后径则显著狭窄,气管壁内表面平  相似文献   

18.
例 1 女 ,2 1岁。因自行车撞伤胸部致胸壁挫伤入院。卧位X线胸片发现右上纵隔增宽 ,查体、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复查胸部X线片 ,诊断右上纵隔肿瘤。未行CT、MRI等检查。 1996年 5月行右侧开胸探查术。手术经右后外侧第 5肋骨上缘入右胸腔 ,发现上腔静脉瘤 ,5cm× 7cm× 9cm大小 ,有直径 2 5cm、长 3cm的狭长颈部 ,与上腔静脉和无名静脉相连。切除静脉瘤 ,其壁为薄静脉壁 ,内含少量附壁血栓。病理学检查未发现炎症及肿瘤。术后病人恢复顺利 ,痊愈。例 2 女 ,43岁。 1个月前查体时发现纵隔右侧增宽。剧烈活动后心悸、憋气 5年。查体、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aspiration,EBUS-TBNA)用于肺癌分期及胸部疾病诊断的新方法,探讨EBUS-TBNA在胸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106例患者经EBUS-TBNA检查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31例;平均年龄62.3岁。根据适应证的不同,将106例患者分为3种情况行EBUS-TBNA,以进一步明确诊断:(1)已明确诊断或怀疑肺癌(76例),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1.0 cm);(2)不明原因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以及纵隔肿物(22例);(3)大气道旁肺实质内占位(8例)。结果 (1)已明确诊断或怀疑肺癌76例,经EBUS-TBNA检查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58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18例。EBUS-TBNA检查阴性者中16例接受胸腔镜或开胸手术,行肺叶切除或肺楔形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12例肺癌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2例肺癌纵隔淋巴结可见癌转移(EBUS-TBNA检查假阴性),其余2例为肺内良性病变;EBUS-TBNA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66%(58/60),100.00%(12/12)和97.22%(70/72)。(2)不明原因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以及纵隔肿物22例,经EBUS-TBNA检查后明确恶性病变7例,良性病变13例;EBUS-TBNA在纵隔病变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敏感性为87.50%(7/8)。(3)大气道旁肺实质内占位8例,经EBUS-TBNA检查后7例明确诊断,其中6例肺癌;EBUS-TBNA在大气道旁肺实质内占位中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5.71%(6/7)和87.50%(7/8)。所有患者检查耐受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EBUS-TB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技术,应成为胸部疾病诊断和分期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9岁。咳嗽、咳痰、痰中带血2个月。查体:消瘦,左肺呼吸音减弱。胸部CT示:左肺上叶有占位性病变(图1);颅脑和腹部CT、骨核素断层扫描未见转移灶。2008年3月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肺上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肿瘤完全位于左肺上叶内,质硬,大小约10cm×15cm,切除左肺上叶,清扫纵隔淋巴结。术后病理检查:肺癌肉瘤(鳞癌+纤维肉瘤,图2),纵隔及肺内淋巴结未见转移。术后3个月返院复查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术后9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死于肿瘤全身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