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能震波对家兔肝组织影响的超微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深入探讨高能震波对肝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早期影响,给临床预防损伤提供依据。方法震波对肝脏定位作用后,取肝组织切超薄片,制备硝酸镧示踪和电镜酶细胞化学标本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镧示踪标记法显示镧颗粒进入了细胞及线粒体内;毛细胆管紧密连接区也出现了致密的镧沉积,并与肝细胞间隙的镧沉积物相连,表明毛细胆管紧密连接已开放。酶细胞化学技术显示肝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和毛细胆管壁上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明显减弱或消失,焦磷酸硫胺素酶(TPPase)的活性及定位也发生了改变,TPPase从损伤的高尔基复合体及溶酶体样小泡漏出进入胞浆,部分毛细胆管壁上的TPPase反应物减少。肝细胞间隙和毛细胆管紧密连接区可见TPPase反应物。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线粒体肿胀破裂,粗面内质网扩张囊泡化和脱颗粒。结论高能震波可以损伤肝细胞的超微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P-糖蛋白(P-gp)在肝细胞癌和正常肝组织毛细胆管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EnV ision法对36例不同分化程度的肝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进行P-gp标记,观察其在毛细胆管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gp能清晰显示肝细胞癌及正常肝组织的毛细胆管结构。10例正常肝组织P-gp(+)(100%);36例肝细胞癌中29例(+)(80.6%),其中高、中、低分化肝细胞癌的阳性率分别为100%(7/7)、84.2%(16/19)和60%(6/10)。结论P-gp能特征性显示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的毛细胆管结构,可用于肝细胞癌的辅助诊断;其阳性率随肝细胞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梗阻性黄疸肝脏超微结构改变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梗阻性黄疸肝脏超微结构改变进一步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72只,分成胆总管结扎(Common bile duct ligation,cBDL)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4只,制成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分析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及其功能改变。结果肝细胞核形态异常、固缩,线粒体脊断裂、内质网减少且肿胀,毛细胆管扩张、内有胆泥淤积。结论内毒素、肝细胞缺血和Kupffer细胞功能受损可能与梗阻性黄疸肝脏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itrin缺陷导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的临床病理及SLC25A13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分析2例NICCD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肝组织病理、超微病理及基因检测结果,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男性患儿,因黄疸就诊,年龄4.5个月和5个月,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高胆红素、高血氨或氨基酸血症,低血糖、低蛋白血症等。肝穿刺组织病理:2例均见重度脂肪肝、淤胆,伴随不同程度的炎症及纤维化;铁染色示局部肝细胞及Kupffer细胞内铁颗粒沉积。超微病理:弥漫的肝细胞内见中、小脂滴;部分线粒体外形明显异常,少数巨大、畸形线粒体;肝细胞及毛细胆管胆汁於积。基因检测:2例均显示SLC25A13基因突变。结论不明原因的婴幼儿黄疸,鉴别诊断应考虑到NICCD,基因检测常可明确诊断,而肝穿刺组织病理、超微病理能更好地评估肝病变程度及判断预后,尤其对基因检测阴性或单基因杂合突变的患儿,病理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全肠外营养所致的肝脏损害——附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光镜观察了5例胃肠瘘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之肝活检标本,肝之基本病变为淤胆,最先见于胞浆,继而毛细胆管和小胆管;其他病变,如肝细胞变性;枯氏细胞增和,汇管区扩大和纤维及小胆管增生,以及小胆管周围炎等,均为长期淤胆之结果。临床有些酶异常先于病理改变,发病与TPN用量,使用时间及营养配方有关。  相似文献   

6.
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和肝组织超微结构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和肝组织超微结构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和超微病理学技术,分别检测随机选择的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和其肝组织超微结构损伤。结果血清HBV DNA水平和肝组织某些超微结构损伤(线粒体肿胀、溶酶体增多、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Kupffe细胞增生、肝细胞淤胆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呈正相关,但不呈直线相关(re;0.21,t=1.12,P〉0.05);血清HBV DNA水平和肝组织某些超微结构损伤(内质网增生扩张、高尔基体扩张、贮脂细胞增生、毛细胆管扩张淤胆、毛细血管增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和其肝组织某些超微结构损伤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胆汁淤积诱导大鼠肝细胞损伤的病理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胆总管结扎组(BDL组)和假手术组(SO组),分别于手术后1、3、5、7 d取血及肝组织(n=6),检测血清胆红素、胆汁酸(BA)、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变化.应用HE染色、Sirius red染色、电镜及DNA电泳对肝组织学、超微结构及凋亡生化学进行评估.结果:与SO组相比,BDL组大鼠血清胆红素、BA、ALP、γ-GT、ALT及AST在7 d内呈进行性增高.HE及Sirius red染色显示,逐渐加重的胆管扩张伴明显的肝细胞肿胀、坏死及以胆管增生为主的结缔组织沉积.电镜显示,肝细胞内见异常包涵物,毛细胆管扩张、纤毛减少.两组大鼠肝组织均未见典型肝细胞凋亡形态及DNA ladder改变.结论:急性胆汁淤积诱导的肝损伤以肝细胞坏死为主,肝细胞凋亡少见.  相似文献   

8.
透明质酸支架构建工程化肝组织小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肝窦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细胞与透明质酸支架复合后构建工程化肝组织小块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小鼠肝细胞和肝窦血管内皮细胞,分别种植于透明质酸海绵状支架上培养,形成支架材料-细胞复合体,植于小鼠肝包膜下肝组织表面。2周后将支架取出观察植入效果。结果分离获得的肝细胞和肝窦血管内皮细胞活力较高。构建的支架-细胞复合物植入体内后与宿主肝组织紧密融合,可见移植物内有微血管形成,血管周围肝细胞聚集生长,结构类似正常肝组织。结论利用透明质酸支架复合肝窦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细胞构建工程化肝组织小块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9.
以光镜观察了5例胃肠瘘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nutrition,TPN)支持治疗之肝活检标本。肝之基本病变为淤胆,最先见于胞浆,继而毛细胆管和小胆管;其他病变,如肝细胞变性、枯氏细胞增生、汇管区扩大和纤维及小胆管增生,以及小胆管周围炎等,均为长期淤胆之结果。临床有些酶异常先于病理改变;发病与TPN用量、使用时间及营养配方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与细胞角蛋白-19(CK-19)免疫组化检测项目在肝细胞癌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收集的肝癌细胞标本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肝细胞癌7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8例,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9例。对所有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GPC-3与CK-19在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以及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肝细胞癌、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中GPC-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内胆管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并肝内胆管细胞癌标本中CK-19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细胞癌(P0.05)。并且中低分化的肝细胞癌标本中GPC-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肝细胞癌(P0.05)。中低分化肝癌标本中CK-19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肝癌标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内GPC-3以及CK-19的表达情况可提升临床对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GPC-3联合CK-19免疫组化检测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肝细胞癌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母乳性黄疸所致肝酶异常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乳性黄疸所致肝酶异常20例,从文中结论可知,由于所年来因母乳喂养增多,临床病例增多,但随着对母乳性黄疸的认识提高,诊断率也明显增加。母乳性黄疸的皮肤黄染程度可达中一重度、肝酶ALT、AST,影响不大,而r-GT随黄染加重而增高,可能是胆红素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肝细胞负荷过重,伴有胆红素对细胞的毒怀作用,破坏肝细胞所致。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血液粘稠度高胆红素症高,易阻塞小毛细胆管,导致r-GTflj  相似文献   

12.
肝肿瘤的病理类型以来源于肝细胞(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胆管细胞癌)最为多见,约占全部肝肿瘤的85%以上;而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肝肿瘤较少见。笔者对本院2003-2005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例肝良性间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肝良性间叶性肿瘤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在肝硬化组织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Masson染色和Gordon-Sweet染色对30例(HBSAg阳性)肝硬化组织和1例大致正常肝组织进行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用CMIAS-8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进行面密度测定。结果:胶原纤维主要位于汇管区、纤维隔、炎症区、毛细血管、毛细胆管周围,肝窦内也可见胶原纤维存在,总阳性率50%,在肝炎后肝硬化组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外周肝硬化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网状纤维的分布与胶原纤维相似,且实质细胞周围也存在。1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外周肝硬化组织有13例(72.2%)癌细胞区Gordon-Sweet染色阴性;肝炎后肝硬化组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外周肝硬化组之间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分布的差异有极其显著性(P <0.01)。结论:肝硬化组织中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明显增多,尤其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外周肝硬化组更明显;肝窦内的胶原纤维可能与肝窦毛细血管化有关;Gordon-Sweet染色可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射频热凝家兔肝组织的热效应范围,并观察肝细胞、肝内动脉、静脉及胆管组织的损伤情况。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只),均分别剖腹暴露肝脏,于实验组家兔肝膈面插入射频针并给予射频热凝处理,对照组家兔手术操作与实验组相同,但不给予射频热凝处理。2组家兔分别于术后1,5,10,15d各处死5只,取肝脏不同部位进行常规切片染色,观察肝细胞、动脉、静脉及胆管组织的损伤情况。采用TUNEL法检测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率,并测定家免术前、术后血清GPT、T-BIL及D-BIL水平。结果通过组织学观察,发现该射频热凝治疗仪(单电极)对家兔肝组织的最大热效应损伤半径为2.5cm,在坏死区域内可见肝细胞、血管及胆管等均有程度不一的损伤。距凝固坏死区外边缘2、0cm范围内的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指数均高于对照组相应部位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还发现实验组家兔肝细胞的凋亡指数也高于同区域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P〈0.01)。结论对射频热效应耐受性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胆管〉动脉〉静脉〉肝细胞,正常家兔肝细胞对射频热效应的敏感性大于胆管上皮细胞,细胞凋亡可能与射频热效应相关,即射频热凝能引发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实验证实线粒体保护剂可以保护肝细胞,抑制肝纤维化的形成。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组织中线粒体钙、细胞色素C及相关基因表达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线粒体钙和细胞色素C对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0-07/2003-06在佳木斯大学小儿神经康复重点实验室完成。通过外科手术采集人肝硬化组织20例,正常肝组织20例,供肝者均知情同意。每例组织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于-20℃冷冻,另一部分于甲醛中固定72h以上。定量分析两组肝组织中线粒体Ca2 、胞浆内细胞色素C含量、凋亡细胞数及Bcl-2,Bax蛋白表达强度。结果:①肝硬化组肝组织线粒体Ca2 、胞浆内细胞色素C含量及凋亡细胞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0.01)。②肝硬化组肝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强度均高于正常肝组织,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肝组织中Bcl-2表达阳性率均显著低于Bax(P<0.05)。结论: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组织中线粒体钙、细胞色素C含量增加可引起肝损伤。②肝细胞凋亡过度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有密切关系。③肝硬化时Bax/Bcl-2系统中Bax表达占优势,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说明Bax是促进肝细胞凋亡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A19-9对胆管细胞癌的诊断、鉴别诊断价值,并对诊断界点(cut-off value)进行确定,以期对CA19-9应用于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进行客观评价。方法:采用化学微粒子免疫发光法检测胆管细胞癌患者、肝细胞癌患者、肝血管瘤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清CA19-9,绘制ROC曲线。结果:胆管细胞癌患者血清CA19-9较肝细胞癌患者、肝血管瘤患者及健康对照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管细胞癌与肝血管瘤比较的ROC曲线显示AUC为0.882,诊断界点值为55.09μ/mL时,敏感度达81.8%,特异度达99.0%;与肝细胞癌比较的AUC为0.830,诊断界点值为63.58μ/mL时,敏感度达81.8%,特异度达87.5%。结论:血清CA19-9检测对于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大黄对大鼠肠缺血所致肝细胞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流组和肠缺血再灌流+大黄组。分别观察肝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肝线粒体呼吸功能以及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应用大黄能显著降低肝组织LPO,升高GSH-Px,降低肝线粒体内膜通透性以及减轻肝脏形态学变化。结论:大黄对肠缺血所致肝细胞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胃肝样腺癌的超微结构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6例手术切除的胃肝样腺癌进行了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表明肝样分化区的肿瘤细胞具有许多肝细胞癌特征,如胞质内胆汁,向心性环层小体,糖原颗粒及癌细胞间的毛细胆管。在扩张的粗面内质网池中的球形小体和细胞间的球形小体含有层状或纤维状结晶体。这些球形小体可能为光镜下所见的嗜酸性小体,含AFP物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解毒化瘀Ⅱ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Bcl-2、细胞色素C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硫代乙酰胺(TAA)皮下注射复制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SPF级Wistar大鼠8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解毒化瘀Ⅱ方低、中、高剂量组,安宫牛黄丸组,乳果糖组;造模前3d开始灌胃给药,共给药5.5d;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Bcl-2表达及细胞色素C在肝线粒体和细胞质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线粒体内Bcl-2表达强度显著降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表达增强,在线粒体中的表达减弱;解毒化瘀Ⅱ方能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内Bcl-2的表达,抑制细胞色素C从肝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中,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结论解毒化瘀Ⅱ方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有可能是通过增强肝细胞线粒体Bcl-2表达,抑制肝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开放,阻止细胞色素C释放到细胞质,抑制肝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大黄对肠缺血致肝细胞损伤防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大黄对大鼠肠缺血所致肝细胞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流组和肠缺血再灌流+大黄组。分别观察肝组织有质过氧化物(L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肝线粒体呼吸功能以及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应用大内能显著降低肝组织LPO,升高GSH-Px,降低肝线粒体内膜通透性以及减轻肝脏形态学变化。结论:大鼠对肠缺血所致肝细胞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