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探讨人血小板因子4(hPF4)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含全长hPF4cDNA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PF4,北朝鲜其转染到有肺巨细胞癌细胞系PLA801D细胞内,应用RT-PCR及免疫组化法观察肿瘤细胞自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白细胞介素8(IL-8)等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导入pcDNA3-hPF4,PLA801D细胞能稳定表达hPF4mRNA,其VEGF、bFGF、IL-8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hPF4可直接调控VEGF、bFGF、IL-8等基因转录,影响其蛋白质生物合成,结论:提示hPF4可直接下调肿瘤细胞自分泌的VEGF、bFGF及IL-8等血管生成因子基因转录,抑制肿瘤细胞释放肿瘤血管生成因子,是hPF4抗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研究促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以及血管新生抑制因子γ干扰素(IFN-γ)、凝血酶敏感蛋白(TSP)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中的含量,以探讨血管新生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初治重型AA(SAA组) 8例、非重型AA(NSAA组)10例,对照组7例,动态观察5例AA患者,将治疗前后分为初治组和有效组。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骨髓VEGF、bFGF、IFN-γ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TSP。结果:SAA组和NSAA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降低、IFN-γ、TSP均升高(P<0.05),其中SAA组VEGF、IFN-γ、TSP(MnX)差异更明显(P<0.01)。SAA组与NSAA组之间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有效组VEGF高于、IFN-γ、TSP低于初治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只有IFN-γ有显著差异。结论: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低,抑制血管新生因子水平升高可能是AA微血管密度减低、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发生原因之一,血管新生调节因子水平与骨髓造血功能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抗肿瘤血管生成主动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侵袭、转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调控血管生成的因子很多,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等。近年来抗血管生成的肿瘤治疗已经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抗肿瘤血管形成主动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的热点。因而,以异种同源分子和非异种同源分子为疫苗的研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骨肉瘤血管生成与肿瘤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人骨肉瘤OS-732细胞系促进血管生成作用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对其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通过解剖显微镜、光镜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人骨肉瘤OS-732细胞系血管生成活性,并探讨VEGF抗体的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结果:OS-732细胞系具有较强的促血管生成能力,鸡胚绒毛尿囊膜移植瘤组织中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均呈阳性表达,且VEGF呈持续高表达。给予VEGF抗体后VEGF抗体组血管数目、瘤细胞数低于PBS对照组。结论:VEGF、bFGF、TGF-β1可能共同参与骨肉瘤OS-732细胞系诱导的血管生成,其中VEGF可能起着主要作用。VEGF抗体能抑制本细胞系的血管生成,提示VEGF抗体对骨肉瘤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肉瘤180(S180)移植瘤发展过程中血管生成及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变化,并对其调节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 利用Km小鼠的S180移植瘤模型,采用F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血管生成,ELISA和EIA法检测荷瘤鼠肿瘤组织和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水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肿瘤组织微血管计数、血管形态与瘤重变化的关系。 结果: 随着荷瘤时间延长,肿瘤组织内微血管计数,瘤内血管相对总量增加,血管的相对面积增大(P<0.05);肿瘤组织匀浆中VEGF水平在荷瘤10 d、15 d均显著高于5 d组(P<0.05);endostatin在肿瘤匀浆和血浆中均在荷瘤15 d达到最高(P<0.05);V/E比值无显著变化;微血管计数、血管相对总面积与瘤重变化有相关性(P<0.01)。 结论: S180移植瘤病期发展中微血管数目增加,血管口径增大,且与瘤重变化呈正相关;肿瘤发展过程中肿瘤局部血管生成正调节因子逐渐增加,促进血管生成;肿瘤局部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处于相对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TMLR)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新生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北京地区杂种犬25只,以单纯缺血为对照组5只(3 d、1、2、4周和8周)5个时相检测血浆中VEGF、bFGF水平;实验组行心肌打孔后(1、2、4、8周)4个时相,每时相均为5只活杀显微镜下观察心肌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VEGF和bFGF血浆浓度分别在术后2周和1周达高峰,心肌血管密度在术后4周达高峰(10.23‰±2.23‰)。结论:TMLR术可通过介导致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如VEGF和bFGF)的表达来达到其部分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兔骨髓内皮祖细胞在组织工程血管构建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兔骨髓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s)的方法,并探讨其在血管组织工程构建过程中的功能。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经培养鉴定为EPCs后作为种子细胞接种于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FN)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上,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同时设置未包被纤维连接蛋白及未添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培养方法作为对照组,体外培养10 d后,对构建的组织工程血管进行鉴定分析。分离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经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吞噬功能鉴定为内皮祖细胞;种植细胞10 d后结果显示:加入纤维连接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血管支架可见细胞种植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血管内腔面较为完整的覆盖内皮细胞。HE染色显示:内皮细胞在血管支架上成活并较为均匀;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并表达VEGFR-2、vWF、CD34。兔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可以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组合更有利于内皮祖细胞在血管支架上增殖和分化,为人工血管制备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葡萄胎血管缺失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早孕绒毛及葡萄胎绒毛中CD34、VEGF与bFGF的表达强度并观察葡萄胎绒毛间质血管形态学特征。 结果: (1)完全性葡萄胎绒毛间质仍可见为数不少的血管。(2)完全性葡萄胎组微血管密度(MVD)明显低于部分性葡萄胎组(P<0.01),部分性葡萄胎组MVD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组(P<0.01)。(3)绒毛间质,完全性葡萄胎组VEGF、bFGF表达明显低于部分性葡萄胎组(均P<0.01),部分性葡萄胎组VEGF、bFGF表达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组(均P<0.01)。 结论: 葡萄胎绒毛间质VEGF及bFGF低表达与血管缺失有关。葡萄胎血管发育障碍,导致胚胎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SP-1和VEGF在胃癌微血管生成中的调控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5例胃癌组织(实验组)以及癌缘外≥5 cm远隔胃黏膜组织(对照组)中TSP-1、VEGF和CD31表达水平,研究TSP-1和VEGF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关系.结果:(1)实验组TSP-1、VEGF阳性率分别为40%(34/85)、81.2%(69/85),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2)TSP-1的表达与MVD呈负相关(p<0.01),VEGF的表达与MVD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胃癌中TSP-1和VEGF的表达与血管新生关系密切,是调控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两者表达平衡决定胃癌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原发性输卵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 (MVD)与原发性输卵管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二步法 )检测30例原发性输卵管癌和 8例对侧正常输卵管组织中bFGF、VEGF蛋白的表达 ,以CD34抗原作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 ,测定其微血管密度。结果 bFGF、VEGF在原发性输卵管癌和正常输卵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0 0 % (30 /30 )、86 6 7% (2 6 /30 ) ;3/8、3/8。输卵管癌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MVD与bFGF、VEGF的表达有正相关性。在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中 ,bFGF在临床分期Ⅲ期表达较Ⅰ期和Ⅱ期者高 (P <0 0 5 )。结论 bFGF、VEGF和MVD在原发性输卵管癌中的表达较强 ,bFGF、VEGF在原发性输卵管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促进血管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血管生成是包含多步骤且高度调节的过程,对于生长、发育和修复受损组织至关重要[1]。血管生成可能通过两种机制发生,包括芽生和非芽生[2]。血管生成由多种生长因子和信号通路控制,其发生与否取决于生物环境中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平衡[3]。其中,血管新生的关键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 Angpt)、  相似文献   

12.
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变化与骨髓组织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变化与骨髓组织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3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OVX)和假手术组(sham),分别在4周、8周和12周处死。取左侧股骨测量骨密度(BMD)。右侧远端股骨干骺端松质骨甲醛固定,EDTA-Na2脱钙。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用于观察骨髓组织病理改变,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观察微血管密度(MVD),采取大鼠腹主动脉血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测定。结果: 大鼠去卵巢8周后BMD明显低于假手术组, 提示骨质疏松模型建立,此时,骨髓造血组织容量减少,脂肪组织容量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骨髓组织MVD与假手术组比略有减少。12周后,上述改变更为明显。同时,骨小梁容量减少,骨髓组织MVD明显减少(P<0.05),且显示MVD与BMD、造血组织容量和骨小梁容量呈正相关,与脂肪组织容量呈负相关。但血浆VEGF含量测定OVX组与sham组间无明显差异,与骨髓组织各形态指标亦无相关性。结论:去卵巢大鼠在骨量丢失和造血组织容量减少的同时伴有骨髓组织MVD减少, 为骨质疏松症采用促微血管增生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献证实[1],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程、疗效和预后观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血清铜蓝氧化酶活力(SCP)的变化与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2]。血管生成受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共同调控。血管生成促进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最强[3]。本文对卵巢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SIL-2R、SCP和VEGF进行联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生长、进展、转移的基础,此过程涉及各类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其中刺激血管生成作用最强的生长因子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随着VEGF作用的深入认识和血管靶向治疗的临床实践,以抗新生血管为核心的治疗策略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抗血管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VEGF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其受体flt-1,flk-1/KDR在血管生成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文对VEGF及其受体基因表达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胞核因子-κB(NF-κB)、环氧合酶-2(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三者的相关性及其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市江宁医院2010年至2011年中晚期胃癌手术切除病理组织67例标本,其中男性43例,女性24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0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7例胃癌标本中NF-κB、COX-2及VEGF的表达情况,以相应癌旁组织(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2.5岁)作为对照,并且采用抗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NF-κB、COX-2及VEGF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69%、64.18%及79.10%,且三者的表达均呈正相关,胃癌组织中NF-κB、COX-2及VEGF表达均阳性组,MVD值也最高(35.95±3.38),与三者表达均阴性组相比,MVD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组织中,NF-κB、COX-2及VEGF均高表达,三者均可能参与了胃癌的血管生成,并对胃癌的血管生成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数值模拟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分泌量及分泌来源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建立肿瘤内外血管生成的二维离散数学模型。围绕VEGF的分泌及其诱导新生血管形成肿瘤富血管区的过程,考虑细胞外基质的旁分泌作用以及对内皮细胞运动的趋触作用,以微血管密度作为定量指标,探讨VEGF的分泌量及不同的分泌来源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肿瘤增殖细胞区、VEGF高浓度区、富血管区三者统一,微血管密度与VEGF的表达有关,随着增殖细胞区域的扩大,即VEGF的表达越来越多,微血管密度也越来越大,但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VEGF不同分泌来源的比重与微血管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模型探讨了VEGF分泌量及分泌来源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其中对VEGF的不同分泌来源的考虑可作为研究靶向VEGF治疗肿瘤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肿瘤靶向治疗研究中,抗血管生成治疗是近十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已有许多血管生成抑制剂应用于临床试验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一个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共同调控新生血管的发生过程.PEDF表达和抑制肿瘤生长、减少转移、良好的预后相关,对PEDF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发挥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人脑胶质瘤源性微血管内皮细胞(GDMEC)和内皮细胞样细胞ECV304三维培养血管生成特性,探讨GDMEC在血管生成研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获得纯化的人脑GDMEC,以胶原为介质建立内皮细胞三维培养模型,比较观察GDMEC与ECV304细胞三维培养小管样结构(TLS)形成及不同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两种细胞TLS形成的诱导作用。结果所获GDMEC细胞纯度达98%,可连续传代培养。GDMEC的TLS形成数显著多于同数量、同时相点ECV304细胞的TLS形成数量。VEGF在体外对GDMEC有显著的促进TLS形成作用,且呈量-效和时-效关系;VEGF对ECV304细胞形成小管样结构的诱导作用弱。结论GDMEC在体外保持了内皮细胞特征和活跃的血管生成特性,对VEGF的反应性较ECV304好,因而GDMEC更适合体外血管生成研究。  相似文献   

20.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含量升高 ,其含量变化与预后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参与血管形成的主要细胞因子 ,并与内皮细胞的多种功能相关 ,VEGF含量变化与白血病临床转归有关 ,以VEGF VEGFR为靶向的治疗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