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环杓关节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单侧声带麻痹患者在平静呼吸及Valsalva呼吸状态下分别行喉部64层螺旋CT轴位薄层扫描并采用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图像三维重组。结果:杓状软骨前脱位12例,后脱位8例。复位治疗后复查CT,17例环杓关节显示正常。结论:64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环杓关节脱位的病变特征,对环杓关节脱位的诊断与复位治疗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在原发性胃癌诊断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癌患者予^18F-FDG PET显像检查。采用视觉分析及半定量方法[标准摄取值(SUV)]进行影像学诊断,并与CT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PET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87.1%(27/31),原发病灶的大小是导致假阴性的主要原因,4例假阴性原发病灶直径均〈1cm(T1期)。(2)18例术后证实有胃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8F-FDG PET检出12例,而CT只检出8例,灵敏度分别为66.7%和44.4%。(3)31例患者中PET检出8例有肝脏、肺、腹腔、后腹膜淋巴结等远处转移,其中4例由于PET的结果改变治疗策略。结论^18F-FDG PET对于胃癌是一种较灵敏的检查方法,对诊断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可能优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对术前分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8F标记的2-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18PDG PET/CT)在接受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了我院2005.5-2007.5月收治的9例接受了R-CHOP方案治疗且接受了PET/CT评价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ET/CT对这9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评价情况,以及对治疗的指导价值。结论:PET/CTLL常规方法更有能准确、有效地对DLBCL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DLBCL进一步治疗的决策及患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PET-CT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PET—CT实施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使PET—CT检查技术形成1种比较科学的标准化的统一管理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PET—CT质量控制的基础;技术人员的培养是PET—CT质量控制的关键;建立放射防护制度是PET—CT影像质量控制的保证:加强PET—CT质量控制是提高PET—CT敏感性和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疑有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血管造影扫描(CTA),并对平扫及CTA图像进行分析。结果:14例主动脉夹层A型6例,B型8例。CT平扫观察到主动脉直径扩大7例,钙化内膜片内移5例,胸腔和/或心包积液6例、新鲜血栓2例。CT血管造影图像观察内膜破口显示率92.9%(13/14),内膜片显示率100%,真假腔显示率100%,3例弓上血管受累,5例内脏血管受累。4例患者行覆膜支架破口封堵术,未见渗漏现象。结论: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确诊、分型、治疗方案选择、术后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显示下肢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可疑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横断面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7例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均能清楚显示下肢动脉狭窄的情况,20例腔内的血栓清晰地显示,27例下肢动脉显示清晰。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A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独特的优越性,为诊断和治疗下肢动脉栓塞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的意义。方法对6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改变、临床表现和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CT表现为:鼻窦充填密度不均软组织影20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窦内充填软组织影伴散在不规则钙化灶20例,CT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内壁吸收破坏15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上颌窦骨壁出现增生硬化9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6例。64例中CT诊断鼻寞炎10例,真菌性鼻窦炎46例,8例为上颌窦/筛窦肿物或占位性病变。结论寞腔内散在斑块状钙化的充填软组织影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其他的CT表现常会导致术前误诊。虽然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但CT在其诊断中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是显示鼻实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与导管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3例患者共299个节段中,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满足临床诊断的为291个节段,8个节段因钙化、运动伪影而不能评价。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7%、98.2%、94.0%、96.4%。结论:64层螺旋CT虽不能取代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但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方面还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检查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高危人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计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结果 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总体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92.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97.6%,准确度为92.7%.结论 64层螺旋CT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是一种无创、简便、安全可靠的冠状动脉血管疾病诊断与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马焱鑫 《中国校医》2009,23(5):577-578
目的评价PET/CT显像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PET/CT进行诊断。结果45例出现156个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灶,其中骨转移灶49个、腋窝及锁骨上转移淋巴结46个、肺转移灶33个、肝转移灶16个、脑转移灶8个、内乳淋巴结转移4个,转移淋巴结最小约0.5 cm。结论PET/CT对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均相当高,它既是术前常规影像学检查的补充手段,又是术后随访、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方法,同时对患者的生存和生命质量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为乳腺癌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更加明确和合理。  相似文献   

11.
PET/CT在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T/CT是目前最先进的医学影像学仪器之一,它可无创检测心肌血流灌注、定量测定冠脉血流储备,并提供冠脉解剖影像、冠脉钙化积分,观察粥样斑块性质,对心肌存活性、心功能测定都有重要临床价值,将以上各种信息综合应在临床上,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PET/CT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国产PET/CT技术近年的进展,与国外同类商品化设备性能对照,开展临床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国产PET/CT技术已较为成熟,商品化的产品可以替代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13.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融合了PET功能显像与CT解剖显像的优点。PET功能显像可反应组织器官及病灶的生理代谢情况,但图像质量较差,分辨率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CT解剖显像可起到定位病灶的作用,解决了单独PET显像的缺点,二者融合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实现疾病的临床诊断、分期判断及疗效检测。目前,随着PET/CT的广泛应用,其在肿瘤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望将分子影像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胆管癌术前诊断和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胆管癌患者(术前7例,术后18例)进行18F-FDG PET/CT显像检查,测定病灶部位初次检查及延迟显像SUVmax,观察其表现及术后疗效。结果:PET/CT诊断胆管癌符合率100%,灵敏度95%,特异性90%。结论:18F-FDG PET/CT对胆管癌的诊断和术后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前PET/CT已作为我国最先进的分子影像技术之一,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经历了十余年平稳而快速的发展。小动物PET/CT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活体动物实验领域中已显示其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检查便捷、成像清晰等优势,为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专用小动物PET/CT使用成本较高,将临床PET/CT更好地用于小动物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且在肿瘤组织、心血管系统及运动系统等具体方向的实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18 )F-FDG PET/CT)在早期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感染的评估价值。方法分别构建两种细菌(ATCC 25922和ATCC 25923)的SAP SD大鼠感染组模型,并以生理盐水构建对照组模型。分别在建模后0、1、3h检测动物全血细胞计数和血清淀粉酶,建模后3h行~(18)F-FDG PET/CT显像,并进行生物学分布、HE染色和Gram染色等验证PET显像结果。结果~(18 )F-FDG PET/CT显像提示,两种细菌感染组大鼠模型均显示胰腺部位的放射性浓聚灶;大肠埃希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和生理盐水组靶(胰腺)/非靶(肌肉)比值(SUV)分别为4.22±0.61、4.32±1.21、2.26±0.35,两种细菌感染组模型动物SU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埃希菌感染组模型与对照组模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生物学分布结果与PET显像结果一致。结论~(18)F-FDG PET/CT可以作为早期诊断SAP继发感染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进行放射卫生防护现状分析,评价其是否符合放射卫生要求,对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现场进行检测和调查,将所得数据和资料与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该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核医学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最大值为0.40 μSv/h,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最大值为0.20 Bq/cm2结论 该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选址适宜,布局基本合理,辐射防护检测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有完善的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正常运行条件下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ET/CT的应用质量和性能检测方法。方法:用放射性核素18F检测PET的空间分辨率、灵敏度、散射因子与计数丢失、图像质量,用美国Catphan-424性能体模和瑞典Barracuda长杆电离室和射线测量仪检测CT的剂量指数、定位光精度、层厚、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场均匀性和噪声、CT值线性和对比度标度、检查床运动精度。结果:PET/CT作为整机合格,但部分参数不合格。结论:通过检测可有效保证系统的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ET/CT关键硬件及构造与主要技术指标的关系,为PET/CT选型提供依据。方法:根据PET/CT成像理论及关键硬件构造的工作原理,探讨其所影响的主要技术指标。结果:PET探头中的晶体、光电倍增管及探头结构等是影响PET的空间分辨率、能量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探测效率、灵敏度及图形信噪比等技术指标的主要因素;CT球管、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决定了CT的排数和层数等技术指标。结论:PET/CT关键硬件及构造与主要技术指标的关系可为评估PET/CT配置和选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PET/CT减轻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放射性肺炎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疗(3D—CRT)靶区勾画中的作用及其对NSCLC的3D—CRT所致放射性肺炎(RP)预测的影响。方法2002年10月~2004年6月,对拟行根治性放疗或手术治疗的34例NSCLC行PET/CT检查。分别以CT图像、PET/CT融合图像勾画肉眼靶区(GTV),原发灶GTV外放15mm作为计划靶区1(PTV1),转移淋巴结GTV外放7mm作为PTV2,分别制定3D—CRT计划。选择VPTV(PTV体积,VPTV=VPTV1+VPTV2)、受照量≥20Gy的肺体积占全肺体积的比例(V20)、平均全肺受照射剂量(MLD)、肿瘤控制概率(TCP)、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脊髓受照射剂量(Ds)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PET/CT对靶区勾画及RP预测的影响。结果PET/CT使13例(38.2%)患者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其中分期升高者8例,下降者5例。10例(29.4%)的治疗计划因而发生改变。16例手术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与PET/CT分期一致者14例,假阴性、假阳性各1例,PET/CT分期的敏感性为93.3%,准确性为87.5%。PET/CT融合图像勾画靶区制定的放疗计划与CT图像勾画靶区制定的放疗计划之间VPTV(P=0.019)、V20(P=0.000)和MLD(P=0.000)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前者小于后者,而Ds、TCP、NTCP(左肺、右肺、皮肤、脊髓)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ET/CT对NSCLC的临床分期、靶区勾画及其治疗计划有重要影响;与CT比较,在伴有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时,PET/CT勾画靶区可明显减小PTV,V20和MLD,从而可有效降低RP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更好地保护正常肺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