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ADOPT问题解决模式对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控糖水平、认知水平、自我效能和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9月30日收治的9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信封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ADOPT问题解决模式。3个月后,比较两组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认知水平、自我效能和依从性。结果:(1)血糖控制水平,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气分析(HCO);干预后,两组血糖控制均好转,且观察组好转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2)认知水平,采用糖尿病患者(成人)知识量表(ADKnowI);干预后,两组认知水平均提升,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3)自我效能,采用糖尿病自我效能表(C-DMSES);干预后,两组饮食、运动、监测、用药等方面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4)依从性,采用服药依从性问卷(MMAS-8);干预后,两组依从性均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ADOPT问题解决模式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改善血糖控制水平、认知水平、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2.
朱文华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1):1019-101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时改用胰岛素或加二甲双胍对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35例患者予以胰岛素(诺和灵30R)早、晚餐前两次皮下注射,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并根据需要加用二甲双胍口服。结果:8周后25例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达到理想控制,其余患者血糖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C)、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别。结论:大多数2型糖尿病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时,改用胰岛素或加二甲双胍治疗,对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能取得理想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26例2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6例2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处于高血糖、高血脂状态,18例病人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下降,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4例心肌梗死患者有心肌酶的特异性改变.全部病例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4例心肌梗死患者有病理性Q波。经控制血糖、调脂及常规冠心病治疗.疗效较好。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心脏病与血糖、血脂水平相关,控制血糖,尤其是控制餐后高血糖,兼顾调脂治疗,对防治2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心脏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下的饮食指导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1日~2022年7月1日收治的102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51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健康信念模式下的饮食指导;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效果(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疾病态度[采用第三版糖尿病态度量表(DAS-3)]、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自我管理能力[采用中文版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结果: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两组DAS-3、GSES、SDSCA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P<0.01),且研究组优于常规组(P<0.05,P<0.01)。结论:健康信念模式下的饮食指导符合知-信-行理念,能够通过改变T2DM患者疾病态度、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达到改善血糖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青春期2型糖尿病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红丽  王叶菊 《新医学》2004,35(6):346-347
目的:探讨青春期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要点。方法:对21例青春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中17例为肥胖儿,占81%。仅3例通过饮食和运动治疗3个月后血糖得以有效控制,余均服用二甲双胍0.25~0.5g(3餐饭后服用),2周后血糖得以有效控制。结论:肥胖是青春期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对饮食控制的依从性差,绝大部分病人需要药物治疗。二甲双胍治疗青春期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赵勇  拓西平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0):1118-111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0.8%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2)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6个因素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相关;(3)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和体重指数4个因素被筛选进入回归方程。结论:为减少并发冠心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有效控制好血糖外,还应严格控制血压、降低胆固醇以及减轻体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我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分析进行强化教育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我院门诊及住院诊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以Hb A1c7%为标准,分析我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将病例随机分配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实验组进行糖尿病强化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糖尿病教育,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患者的血糖控制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我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达标率为40.4%,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Hb A1c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2.0%vs 40.0%,P0.05),而低血糖的发生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3 vs 5,P0.05)。结论:我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低,强化教育可以改善部分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动态血糖监测以每5min的间隔连续检测受试者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受试者的糖代谢状况。目的:探讨正常人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漂移变化的差异。设计:以患者和正常人为观察对象,病例-对照的验证性实验。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病房及门诊。对象:选择2002-12/2004-07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及门诊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47例,均未接受干预(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治疗。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正常人组为同期本院健康志愿体检者43例,本组成员无糖尿病家族史,除外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受损;血脂及肝、肾功能检测无异常;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参与者均知情同意。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43例正常人及4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1&;#177;10)h的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数值(846&;#177;122)个。主要观察指标:动态监测两组受试者的平均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最高值及最低值、血糖漂移幅度、餐前及餐后的平均血糖值,血糖漂移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结果:按意向处理,两组受试对象均完成测试,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正常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漂移趋势:2型糖尿病组平均血糖水平[(12.2&;#177;2.6)mmol/L]、日内血糖最高值[(18.5&;#177;2.7)mmol/L]、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11.2&;#177;2.8)mmol/L]均高于正常人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3&;#177;0.5),(7.8&;#177;1.4),(7.8&;#177;1.4)mmol/L],差异均有显著性(τ=16.68,23.04,15.14,P均&;lt;0.001)。②血糖漂移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正常人组血糖漂移于2.8~7.8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99%(87%~100%);2型糖尿病组血糖&;gt;7.8mmol/L及&;gt;11.1 mmol/L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95%(28%~100%)和62%(6%~100%)。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较正常人漂移于较高水平,漂移幅度增大,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更为详细地评估正常人及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变化的趋势及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甲亢合并糖代谢紊乱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来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以利于针对性治疗。方法:162例病人均来自我院1998~2001年确诊的住院病例,为随机取样,男67例,95例,中位年龄38岁。所有病人分成三组,FBG(空腹血糖)正常,PBG(餐后血糖)升高者107人(66%),其中男43人,女64人。FBG升高,PBG升高者46人(28.4%)。男22人,女24人。FBG升高,PBG正常者9人,男2人,女7人,尿糖阳性157人(96.9%)。全部病例均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适当控制饮食,开始未用降糖药物。结果: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FBG正常,PBG升高组,2~4周103人血糖恢复正常,4例糖耐量减低持续存在。FBG升高,PBG正常组,1—2个月血糖全部恢复,FBG升高,PBG升高组,2—3个月41人血糖恢复正常,5人未恢复,但血糖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诊断为甲亢合并糖尿病。尿糖2—4周转阴性。结论:经观察,糖代谢紊乱特点:①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升高,甲亢控制后,血糖易恢复正常。少数病人糖耐量减低持续存在。②空腹血糖增高,餐后血糖亦升高,甲亢控制后,血糖需较长时间恢复正常,甚至不恢复。可确诊为甲亢合并糖尿病。③空腹血糖增高,餐后血糖正常,甲亢控制后,血糖较长时间恢复正常。④出现尿糖,甲亢控制后。尿糖很快阴性。未恢复者均为合并糖尿病。⑤甲亢时糖代谢紊乱的程度与T3,T4不成正比,可能与甲亢病程有关。⑥甲亢病多见女性,男女比例为1:4。但甲亢合并糖代谢紊乱时,男女比例为1:1。⑦甲亢时糖代谢紊乱与有无糖尿病家族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背景:苦瓜属植物提取物有降糖效果是已被证实的,而其是否有调脂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目的:评价苦瓜降糖胶囊对老年2型糖尿病的降糖及调脂作用。设计:前后对照试验。地点、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2003—03收集的35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70~86岁,平均(77&;#177;5)岁。纳入研究对象均为军队干休所离退休干部;既往均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即符合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1个月未用过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排除患有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有严重智力或认知障碍患者。对35例患者投入的药物为本院制备的苦瓜降糖胶囊。每例患者均在疗程前后立即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血糖测定为酶试剂法。糖化血红蛋白采用微柱法。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用酶法。主要观察指标:用药前后的血糖、血脂的变化。结果:采用苦瓜降糖胶囊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5.02&;#177;1.67),(9.70&;#177;3.44)mmol/L,(5.79&;#177;1.18)%]均有较治疗前[(7.59&;#177;1.83),(12.63&;#177;3.65)mmol/L,(6.33&;#177;1.28)%]明显下降(t=14.496,8.493,4.644,P&;lt;0.01)。总有效率分别为94%(33/35),80%(28/35),80%(28/35)。治疗后胆固醇、三酰甘油有明显下降(t=12.400,7.487,P&;lt;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上升(t=6.312,P&;lt;0.01)。总有效率分别为71%(25/35),77%(27/35),66%(23/35)。结论:苦瓜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血糖及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皮肤溃疡修复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34例糖尿病合并皮肤溃疡创面特点、术前血糖的控制和修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本组糖尿病病史2~40年,平均10.5年;60岁以上老年组较45~59岁老年前期组的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严重。(2)溃疡创面以足部最多,自发性溃疡、抓伤、烫伤、磨擦伤为常见诱因,创面细菌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3)术前、术后血糖控制为(9.1±3.3)mmol/L和(8.7±2.6)mmol/L,P>0.05。(4)植皮14例,成功11例,随意皮瓣7例均成活,截肢(趾)8例,6例Ⅰ期愈合,1例血管移植成功,溃疡自愈。结论:老年人糖尿病易合并糖尿病足和皮肤溃疡,术前、术后控制血糖,合理处理创面和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修复方式,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及适合作为评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风险的血糖控制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83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合并微血管病变及无微血管病变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15.44&;#177;5.3l)mmol/L和(14.27&;#177;4.53)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11.2&;#177;1.8)%和(9.8&;#177;1.4)%]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1。结论: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呈显著性正相关,是适合作为评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风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居家网络随访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知信行水平及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卫生宣传教育;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居家网络随访干预。比较两组干预6个月后的糖尿病知信行水平、血糖控制[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FPG)、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知识、态度、行为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FBG、2 hFPG、HbA1c低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居家网络随访干预能够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知信行水平,改善血糖控制水平,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波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012-301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伴有脑卒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患者组)和不伴有脑卒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46例(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以及体质量、血压,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筛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组糖尿病病程(DR,2.16;95%CI,1.31~4.23)、舒张压(OR,1.85;95%CI,1.25~3.89)、糖化血红蛋白(OR,3.94;95%CI,2.89~4.56)、总胆固醇(OR,1.72;95%CI,1.09~3.49)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载脂蛋白A(OR,0.33;95%CI,0.25~0.89)是脑卒中的保护因素。结论: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1病例报告患者,女,63岁,体重40kg,多饮多尿3年、四肢麻木2年。未到医院正规系统治疗。2008年8月22日入住我院。辅助检查:空腹血糖16.1mmol/L,餐后2h血糖17.6mmol/L,糖化血红蛋白9.6%,空腹c肽0.639ng/L。诊断:(1)2型糖尿病;(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入院后予胰岛素控制血糖,由于血糖控制不理想,门冬胰岛素(诺和锐)由20U/d提高至63U/d,治疗1个月血糖仍然不理想,遂同意接受亲缘性骨髓间充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厦影响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8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脂、体重指数的变化。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随访长期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2周的胰岛素泵治疗可使所有患者的血糖快速、稳定下降;13例合并降脂治疗者甘油三酯明显下降;治疗前后体重指数无变化;糖化血红蛋白也有明显下降;11例患者在用胰岛素泵治疗后采用饮食控制厦运动锻炼,随访超过6个月仍保持血糖正常。年龄较轻、强化期间胰岛素用量小者,则治疗成功率较高。结论;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使部分患者仅通过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即能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昼夜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以期发现对其介入康复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方法: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体检检查确定的健康人30例(正常对照组),经糖耐量试验及正规体检,排除糖尿病及其他系统慢性疾病的存在;3个月内无外伤、感染、发热等应激状况。男18例,女12例。就诊于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与住院部的2型糖尿病患者91例(2型糖尿病组),男58例,女33例。入选患者均经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史均&;gt;1年;无明显肾功能、肝功能异常者;排除近3个月内有外伤、感染、发热等应激状况患者;排除有过敏,正在使用激素治疗患者;排除在服用除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的患者。2型糖尿病组分为两个亚组:合并慢性并发症组53例,男32例,女21例。未合并慢性并发症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分别送检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血皮质醇和血醛固酮;餐后2h血糖;于下午16:00采取同侧肘静脉血,送检血皮质醇。结果:91例2型糖尿病患者8:00皮质醇观测值为(222.0&;#177;74.0)μg/L,16:00皮质醇观测值为(134.0&;#177;63.0)μg/L;正常对照组8:00皮质醇观测值为(105&;#177;67)μg/L,16:00皮质醇观测值为(63&;#177;31)μg/L;2型糖尿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33,P&;lt;0.05),同时发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血皮质醇昼夜节律变化的减弱,甚至消失。合并慢性并发症组患者8:00皮质醇和16:00皮质醇测定结果均显著高于未合并慢性并发症组(t=2.02,2.16,P&;lt;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醛固酮平均值较正常对照组低,且醛固酮单因素相关分析中发现,其血醛固酮观测值与病程、血糖控制水平、血糖伸缩度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呈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皮质醇分泌增多,血醛固酮的分泌减少,从而进一步的导致糖、脂代谢的异常造成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多项目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单独及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及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按照199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108例,其中30例为初诊未接受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饮食及运动治疗3周,血糖控制不佳;单独应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21例;服用二种常规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者57例,疗程12周,均在原有治疗不变的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4mg,1次/d。结果:108例共有6例退出。治疗前后平均血糖下降35%,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5%,HOMA-IR值降低50%,β细胞功能恢复53%。结论:罗格列酮单独及联合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能显著降低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素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C肽水平的情况,并随访胰岛素治疗后对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结果:胰岛素治疗1个月后,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明显下降(P〈0.05),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C肽水平明显升高(P〈0.05),有35例患者停用胰岛素,改口服降糖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血糖控制理想。结论: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不仅能较好控制血糖及明显降低HbA1C,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胰岛β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依从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住院和门诊患者口服降糖药物的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3年7月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258例和门诊随访患者137例的降糖药物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调查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观察药物依从者和不依从者的血糖水平变化。结果:2型糖尿病住院病人出院后53.1%的病人来院门诊随访,住院期间药物依从率为68.6%,出院时出院带药的依从率为81.8%,门诊随访期间药物依从率为40.9%,药物不依从的原因包括:药物副作用、血糖控制不佳、经济原因等,门诊随访过程中,磺脲类的副作用明显增加,药物依从者血糖控制佳,而不依从者血糖控制不佳。结论:出院后对出院带药的依从性最佳,住院期间的药物依从性次之,门诊随访期间的药物依从性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