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1996年以前,5/8例应用泼尼松,肝素,双嘧达莫等治疗,仅1例缓解,4例死亡,1997年后,3/8例采用血浆置换(PE)加泼尼松,肝素,双嘧达莫等治疗,3例缓解,结果:随访1-3年,2例健康,1例复发,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TTP为多系统损伤的严重疾病,PE是TTP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2.
1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因起病急骤,病情复杂,误诊率高,诊断较为困难,现结合文献对我院1990~2003年问诊治的10例TTP患者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3.
4.
报道一例男,83岁,因巨幼细胞性贫血就诊,经抗巨幼贫治疗后巨幼贫好转,而患者又出现血栓性微血管溶血、血小板减少、发热,精神症状及肾脏损害,符合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表现,经过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等积极治疗后患者得到康复,通过相关文献复习,对TTP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TTP水平。  相似文献   

5.
血浆置换术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胡志华,王学文,应江山,钱晓萍,季大玺,季曙明患者女,45岁,以头痛发热1个月,意识障碍10天,于1993年6月29日入院。患者于1993年6月3日出现头痛,口周及双上肢麻木,发热38~39℃,头颅CT平扫无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18例TTP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就诊表现为五联征或三联征患者为77.8%,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逐渐表现出五联征。接受血浆置换治疗12例,有效率为75.O%;未接受血浆置换治疗6例均死亡。结论应提高TTP早期诊断水平,治疗上积极进行血浆置换,最大程度提高生存率。TTP,诊断标准是否应放宽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分析4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及转归,为临床提高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多家三甲医院诊断为TT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转归分为存活组(23例)及死亡组(19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血浆治疗方法疗效的差异,并通过计算普拉斯米克(PLASMIC)分数预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活性减少的精确度。结果:42例患者中,男16例(38.1%),女26例(61.9%);中位发病年龄62岁,平均(56.1±16.3)岁。 23例(54.8%)表现为“三联征”,18例(42.9%)表现为“五联征”。血小板计数(11.92±9.30)×109/L;间接胆红素(32.85±29.17)μmol/L、肌酐(110±69)μmol/L、乳酸脱氢酶(955±666)U/L。18例患者有ADAMTS13活性检查报告,其中酶活性<10%者16例(88.9%)。24例患者(57.1%)予以大剂量血浆置换,存活17例(70.8%);18例予以输注少量新鲜冰冻血浆或无血浆治疗,存活6例(33.3%)。PLASMIC评分6~7分33例;6~7分对预测ADAMTS13活性降低的准确性为88.9%。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血肌酐水平更高(P均<0.05)。结论:大部分TTP患者会表现为三联征,ADAMTS13活性检测对TTP的诊断具有一定提示作用,无条件时可使用PLASMIC评分进行早期拟诊。血浆置换治疗可明显降低TTP患者的死亡率,无条件者可输注少量新鲜冰冻血浆治疗。  相似文献   

8.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对策。方法 以TTP五联征或三联征为诊断主要依据,采用以血浆置换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Lichtin疗效标准判断预后。结果 17例TTP早期误诊8例,死亡8例。11例采用以血浆置换为主的综合治疗,置换次数为3~15次,9例治愈无复发。结论 根据临床征象、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小板减少、血清乳酸脱氢酶等能获得诊断;早期采用综合治疗,尤其注重血浆置换及血浆输注将明显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报告5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4例具典型的的五联征,仅1例缺乏肾损害。本病最具特征的是外周血清中出现多数破碎红细胞。讨论了血浆置换(PE)治疗TTP的主要机理,以及PE结合输新鲜血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抗血小板聚集剂治疗TTP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血浆疗法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6年血浆疗法用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治疗之前TTP患者死亡率>90%,自1991年始血浆置换治疗(plasma exchange,PE)成为TTP的首选治疗后,死亡率减至10%~20%[1,2].本文简要综述血浆疗法治疗TTP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较为罕见,易被误诊、漏诊.该病起病多急骤,进展快,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致死亡.2011年2月以来我院连续诊治TTP共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前,血清超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多聚体(UL-VWF)、VWF裂解酶、ADAMTS-13抗体已成为研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发病机制以及临床分型的焦点。而临床上,能否及时诊断并迅速应用以血浆置换(PE)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决  相似文献   

1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山东东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耿丽,路西敬,武升传,丁慧芳关键词紫癜.血小性小板减少性,病例报告1病例介绍例1,女,49岁,牙龈出血、发热3天于1988年2月19日入院。以往有雷诺氏病史10年。体检:T38℃,贫血貌。皮肤粘膜见散...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探索早期提示TTP诊断的指标及血浆置换治疗停止的指征.方法:对我院1993-2007年诊断的33例TTP的类型、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多为女性;TTP的表现并不都具备其五联征,而以发热(87.9%)、微血管病性溶血(87.9%)、血小板减少(96.9%)和神经精神症状(90.9%)最为多见,肾脏损害相对较少(39.4%).乳酸脱氢酶在疾病早期有明显升高,升高3倍以上者占(81.8%);未行血浆置换的TTP患者全部死亡.结论:TTP属于内科急重症,应该早诊断早治疗;乳酸脱氢酶在早期诊断中有着重要价值;血浆置换是TTP治疗中重要手段之一,是否及时足够的血浆置换治疗是影响TTP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乳酸脱氢酶联合血小板计数可能对血浆置换的终止时机有重要提示意义;移植相关TTP治疗效果及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收治的3例继发TTP患者,诊断明确后给予血浆置换、糖皮质类固醇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经治疗后,1例治愈,2例死亡,其中1例复发后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及时行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是提高TTP治疗成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存活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治疗方式分为3种:支持治疗(成分输血、静脉免疫球蛋白等)、血浆置换、美罗华/硼替佐米联合血浆置换,利用 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并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对生存有独立影响的因素。结果:38例患者中,男性20例(52.6%),女性18例(47.4%),平均年龄(47.7±17.5 )岁,存活及死亡各19例(50%)。生存组患者的年龄较死亡组小(P=0.03)。不同治疗方式对生存时间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4),血浆置换组及美罗华/硼替佐米联合血浆置换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支持治疗组(P=0.034, P=0.008),而前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Cox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治疗方式、乳酸脱氢酶水平可作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以血浆置换为基础的治疗方式能够显著提高TTP患者的生存率,年龄较大或乳酸脱氢酶增高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诊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例非典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TTP患者初诊时均无典型五联征,但均具备血小板减少及微血管病性溶血二联征。诊断确立后予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6例有效。1例死亡。2例复发患者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均完全缓解。结论:TTP患者早期快速诊断、经确诊立即应用血浆置换对降低TTP患者的病死率至关重要,联合糖皮质激素及CD20单抗治疗可以进一步降低TTP患者的病死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5例TTP的类型、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中女性9例。原发性TTP10例,继发性TTP5例;5例继发性TTP中,感染所致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1例,药物1例,妊娠1例。15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精神障碍、发热及肾脏损害。5例继发性TTP患者以血浆置换(PE)和病因治疗为主,均治愈。10例原发性TTP采用以血浆置换为主的综合治疗,6例治愈,1例复发,3例死亡。结论:TTP的治疗应强调PE和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部分羟乙基淀粉代血浆置换技术应用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进行治疗性研究。方法: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共11例,监测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及转归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后患者网织红细胞(Ret)、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Hb、PLT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11例患者作血浆置换治疗59次,有效出院者8例,无效出院者1例,死亡1例,经济原因放弃1例,治疗次数2~4次者有效达87.5%。结论:应用部分羟乙基淀粉代血浆加新鲜血浆作为置换液进行血浆置换是治疗TTP患者的有效措施之一,对血浆置换的方法和方式进行研究,有利于减少血浆的使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罕见的致命性疾病。我们成功地抢救了1名TTP伴昏迷患者,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女,28岁,制衣工,四肢瘀斑,面色苍白,头痛、发热、茶色尿1月,间歇抽搐1周,意识丧失1d,1996年4月19日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无结缔组织病史,未服用避孕药。体检:T 37.8C,P 120次/min,R 20次/min,BP 15/10kPa。深度昏迷,面色苍白,四肢皮肝有散在大片瘀斑。巩膜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左侧口角稍向上歪斜,颈软,呼吸平顺,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20次/min,心脏听诊无异常。腹平软,肝脾不大。四肢肌力Ⅳ级,双侧膝腱反射未引出,左侧巴彬斯基征可疑阳性。血常规:HB 61g/L,BPC 59×10~9/L,WBC 11.5×10~9/L,网织红细胞25%;血中可见盔形红细胞及破裂红细胞,占所有红细胞3%。尿蛋白1g/L,未见到管型和血细胞。血清:间接胆红素71μmol/L,直接胆红素3.4μ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