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加用氯吡格雷,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变化。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高(P〈0.05)。结论 氯吡格雷能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氯吡咯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和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策略.方法:将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给予氯吡咯雷加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和只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控制情况、心电图、心肌酶、血小板活化状态变化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效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有下降趋势;血小板活化指标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血小板α颗粒表面膜糖蛋白(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SD)治疗后7天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期间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心脏事件,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心脏事件.结论:在应用拜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基础上加用氯吡咯雷,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功能,更加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增加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氯吡格雷治疗UA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即刻加用氯吡格雷300mg,以后以后75mg1次/d,连续14d。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5),改善临床症状,对改善ST段压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主要的副作用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结论: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氯吡格雷治疗UAP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将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此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即刻加用氯吡格雷300mg,以后75mg/d,连续4周。观察两组对心绞痛的疗效,监测出、凝血指标,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P〈0.01),改善临床症状,对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对出、凝血指标影响不大(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阿司匹林。治疗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减少,心电图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主要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能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用药4周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P〈0.05),改善临床症状。结论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UA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片、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血脂水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C、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T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出现肝功能异常,1例出现恶心、呕吐,均在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接受6个月~2年随访,观察组心绞痛复发再住院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明显减低了患者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用药方法简便易行,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UAP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治疗采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qd,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5 000 IU,q12 h,5~7 d皮下注射及常规应用倍他乐克、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强化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片75 mg,qd,口服,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及终末事件、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强化组显效28例,有效26例,无效6例;而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22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有2例出血.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及硝酸酯药物、他汀类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将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阿司匹林组),治疗4周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心血管原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各种出血发生的情况及静息心电图ST-T的变化。结果所有观察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各种出血无增加。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治疗UAP有良好效果,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与肠溶阿斯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UA患者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用氯吡格雷,观察用药4周内2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有效控制心绞痛,明显改善症状(P〈0.05),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P〈0.05),并对出、凝血指标无明显影(P〉0.05)。结论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UA中的疗效肯定且安全,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行急诊PCI治疗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穿刺路径分为肱动脉组40例、桡动脉组80例和股动脉组85例,比较3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复杂病变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肱动脉组穿刺时间及手术时间均少于桡动脉组(P<0.01),而3组间穿刺成功率、复杂病变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肱动脉组住院时间少于股动脉组(P<0.01),手术并发症少于股动脉组(P<0.05).3组病人的预后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肱动脉行急诊PCI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途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Schelbert E 《JAMA》2006,295(16):1895-1895; author reply 1896
14.
Background Aspirin is widely used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includ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roke, and vascular related deaths. However,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aspirin appears to be variable and aspirin resistance (AR) is currently still controversial for Chinese pati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prevalence of AR, and identify possi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 lack of response to aspirin treatment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ethods Platelet function tests with arachidonic acid (ARA) and urinary 11-dehydro-thromboxane B2 (11-DH-TXB2) concentr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262 patients with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ho had not been taking aspirin before admission. ARA 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11-DH-TXB2 were detected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al and biochemical responses to aspirin before and on days 1, 4, and 10 after aspirin administration. Six-month follow-up was completed in patients who developed AR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spirin in a long-term treatment. GP1Bα (C1018T), Pl (A1/A2), P2Y1(A1622G), TBXA2R (T924C) were also detect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genetic variant on aspirin responsiveness.
Results A total of 8.8% of patients were indentified as AR at the first day after aspirin treatment. The level of urine 11-DH-TXB2 in the AR group was higher compared to non-AR group (P <0.05).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ARA 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urinary 11-DH-TXB2 levels (r=0.038, P=0.412). The results of DNA sequencing showed that TBXA2R-924TT homozygotes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 rate of AR. Logistic regression demonstrated that diabetes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AR.
Conclusions In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administration, aspirin was not a sufficient factor that inhibits platelet aggregation. TBXA2R-924T allele was involved in AR. Diabetes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AR.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M蛋白血症的认识。方法分析90例M蛋白血症的M蛋白类型及原发疾病病种分布,以及多发性骨髓瘤(MM)的M蛋白类型和M蛋白含量。结果90例M蛋白血症病例中,IgG型40例(占44.4%)、IgA型15例(占16.7%)、IgM型12例(占13.3%)、轻链型14例(占15.6%)、IgD型4例(占4.4%)、双克隆型5例(占5.6%);90例M蛋白血症病种分布,MM59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4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8例,其余包括慢性肾炎、骨转移癌、POEMS综合征等。59例MM中,IgG型30例(占50.8%)、IgA型11例(占18.6%)、轻链型12例(占20.4%)、IgD型和双克隆型各3例(占5.1%);相应的免疫球蛋白显著升高。结论M蛋白血症常见于MM、WM等恶性浆细胞,也可见于MGUS、POEMS综合征、NHL等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均给予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治疗组加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睡前口服,疗程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控制情况及血脂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9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效果较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甲亢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2008年的33例冠心病合并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彩超、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核素和冠状动脉造影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3例冠心病合并甲亢患者中有冠心病史15例,甲亢病史10例,糖尿病24例,高血压18例,吸烟12例;均表现胸闷、心悸,合并胸痛21例,心律失常30例,心功能不全22例,体重减轻21例,怕热、皮肤湿润15例,暴躁、失眠8例,大便次数增多12例,甲状腺肿大6例。入院时均未考虑冠心病并甲亢,明确诊断后给予抗冠心病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好转出院26例,病重自动出院2例,死亡5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冠心病合并甲亢的诊断:对冠心病反复出现顽固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常规抗冠心病抗心力衰竭治疗效果欠佳时,注意存在不明原因消瘦、多汗、便次增多、失眠、暴躁、手颤等症状,应及时做甲状腺功能测定;对初诊甲亢患者,若伴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出现心力衰竭、心绞痛、心律失常等表现应及时做心电图、心脏B超、运动平板试验及核素等检查,必要时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合并甲亢应及时给予抗冠心病和抗甲状腺等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8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36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8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宽胸理气、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83.3%。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疗效肯定,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9.
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心络胶囊是运用中医络病学说,在益气活血化瘀、搜风解痉通络的治法指导下,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胶囊,其主要成分为人参、水蛭、全蝎、蜈蚣、蝉蜕、土鳖虫、赤芍、冰片等,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均表明通心络能对急性心肌缺血产生保护作用[1,2].本研究以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为对象,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申福军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3,15(2):39-40
目的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对控制心绞痛发作的疗效。方法 将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缺血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量肝素5000μ~7500μ皮下注射,每日两次,连用7~10天。结果 治疗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少发作时硝酸甘油用量、缩短心绞痛缓解和消失的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并能使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改善(P<0.01)。冠心病急性心血管事件减少。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对控制心绞痛发作疗效好,能改善心肌缺血,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出血并发症少,使用方便而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