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究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小剂量组50例和标准组48例。小剂量组采用小剂量(100 mg/m~2)利妥昔单抗治疗,标准组采用标准剂量(375 mg/m~2)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的PLT、PT、APPT水平。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小剂量组分别为68.00%、4.00%、6.00%,标准组分别为62.50%、6.25%、20.83%,两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相比较,两组PLT、PT、APP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LT、PT、APPT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和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效果均比较理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但小剂量治疗的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的66例原发性难治性IT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32例,采用利妥昔单抗剂量为每周100 mg/m2,连用4周;B组34例,采用利妥昔单抗剂量为每周375 mg/m2,连用4周。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血小板、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结果 A组中完全反应9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1.9%;B组中完全反应11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45,P>0.05)。A组和B组药物治疗后均未发生输液反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低于B组的55.88%,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抗GPⅡb/Ⅲa抗体水平和抗GPⅠb/Ⅸ抗体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ITP疗效确切,可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3.
刘强 《吉林医学》2013,34(21):4278-4279
目的:观察分析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3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成两组,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亚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对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功能影响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合理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新鲜冰冻血浆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患者免疫学改变。方法:难治性ITP患者23例,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周静脉滴注,连用4周,每次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00 mL。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CD3+、CD3+CD4+、CD3+CD8+、CD19+CD20+的细胞数。结果:23例患者中完全有效9例(39.1%),有效6例(26.1%),无效8例(34.8%)。随访时间1.5~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5个月,其中4例复发。起效和达完全有效中位时间分别为25(7~102)d和39(15~112)d。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定量和CD3+、CD3+CD4+、CD3+CD8+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的CD19+CD20+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新鲜冰冻血浆是一种高效、安全治疗ITP的方法,但其最佳用药方案以及长期疗效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辅助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法随机双盲法将7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干预,对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的82.9%(P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PLT分别为(165.7±10.8)×10~9/L、(186.4±10.5)×10~9/L,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8.2±11.3)×10~9/L、(126.7±10.8)×10~9/L(P0.01)。两组治疗后Hgb、PT、a PTT、Fbg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辅助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激素方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明确,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对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 ITP)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r ITP患者78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利妥昔单抗375 mg/m~2,观察组患者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 mg/m~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变化情况,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和淋巴细胞CD3~+、CD4~+的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64.10%、复发率为5.13%与对照组比较53.85%、7.69%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L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较高(P0.05),PT、a PT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Ig M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Ig A、Ig G、CD3~+、CD4~+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较对照组28.21%显著较低(P0.05)。结论常规剂量和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r ITP患者均有显著疗效,复发率低,有利于凝血功能的恢复,小剂量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袁朝晖 《中外医疗》2011,30(8):109-109
目的探讨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途径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难治性ITP患者给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375mg/m2,每周1次,共4次。同时根据病情联合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结果 12例患者中,完全有效6例(50%),部分有效2例(16.7%),微效2例(16.7%),无效2例(16.7%),总有效率(66.7%),未见急性和迟发的毒性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刘雪梅  白雁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1):1372-1373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利妥昔单抗(100 mg/次,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4例常规治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糖皮质激素、环孢菌素)无效的ITP患者,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药物副作用。结果:2例有效,1例微效,1例无效。随访时间均为12周。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ITP安全有效,但小剂量利妥昔单抗也可能是一种高效、安全治疗ITP的药物,其疗效满意,并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郭素丽  陈娜飞  魏秋平  陈铁虎 《重庆医学》2013,(34):4155-4156,4159
目的研究小剂量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治疗老年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血液科36例老年慢性难治性ITP患者,静脉注射rituximab 100mg,每周1次,共4周。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随访12月。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PLT)、白细胞(WBC)、白细胞分化抗原8+(CD8+)、CD19+淋巴细胞数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的区别。结果治疗后患者完全反应(CR)17例(47.2%),有效(R)11例(30.6%),无效(NR)8例(22.2%),2例患者发生轻度头晕、胸闷;患者治疗后PLT显著上升(P=0.001),CD19+淋巴细胞数明显下降(P=0.001),WBC、CD8+淋巴细胞数和血清免疫球蛋IgG、IgM、IgA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小剂量rituximab治疗老年难治性ITP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老年慢性难治性ITP的有效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近年免疫抑制剂诱导的非HIV感染相关卡氏肺孢子菌肺炎(非HIV-PCP)逐渐增多,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进展快、病情重、病死率高,早期易被误诊误治.现报告一例糖皮质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发肺孢子菌肺炎,以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10例明确诊断的ITP患者,给予rhTPO治疗后监测血小板(PLT)计数变化,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10例ITP患者rhTPO的总反应率[完全反应(CR)+有效(R)]80.0%,CR率70.0%:其中新诊断ITP 6例中5例CR,1例无效(NR);持续性ITP 1例为CR;慢性ITP 3例中CR、R和NR各1例。2例NR(20.0%)。治疗有效者(CR+R)PLT计数升至>30×109/L平均时间7.8 d,PLT计数达到正常值(100×109/L)所需的平均时间为12 d。停用TPO后,有6例PLT计数持续正常范围,随访至2016年1月患者最长17个月维持正常PLT水平。应用rhTPO治疗期间仅1例出现手指末端血栓栓塞,予停用rhTPO,并口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无后遗症。结论:rhTPO治疗ITP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帮助患者更快、更安全地渡过严重的高风险出血期,减少PLT输注,无严重不良反应,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113例成人初诊ITP患者分为HP检测组52例(检测组)、HP未检测组61例(未检测组),^14C呼气试验对检测组52例进行HP检测后分为HP(+)组、HP(-)组。所有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泼尼松进行ITP治疗(1mg·kg^-1·d^-1,顿服),检测组中HP(+)患者同时给予抗HP治疗(三联方案,阿莫西林0.5g,bid;奥美拉唑20mg,bid;克林霉素0.5g,bid)。检测不同时点患者血小板计数、CD8淋巴细胞,治疗6个月后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113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80%,未检测组为55.74%,检测组为88.46%(P〈0.05)。检测组中,HP(-)和HP(+)在治疗2周后血小板计数显著上升,与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和HP(+)的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未检测组治疗2周后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比较亦升高,但明显低于检测组(P〈0.05);6个月复发率增高(P〈0.05)。检测组中,HP(+)组治疗前CD8比例增高比率大于HP(-)组,治疗后CD8比例恢复率亦大于HP(-)组。未检测组CD8比例增高率及CD8比例恢复率与检测组总体无差别(P〉0.05)。结论HP阳性在ITP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对于HP阳性患者进行抗HP治疗可以显著提高ITP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长春地辛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8例难治性ITP的患者进行每周1次持续静脉滴注长春地辛治疗,随访记录治疗后患者临床出血症状及血小板计数,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 治疗后血小板升至100×109/L、无出血症状3例,治疗后血小板升至30 x 109/L或至少比基础血小板计数增加2倍、无出血症状5例,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长春地辛治疗难治性ITP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小,花费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层析金标法,分别对诊断明确的104例ITP患儿和30名健康体检儿童进行Hp抗体检测,所有Hp感染的ITP患儿均接受抗Hp三联治疗2周。结果:104例ITP患儿Hp抗体检测阳性54例,阳性率51.92%;30名健康体检儿童Hp抗体检测阳性8例,阳性率26.67%;ITP患儿Hp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54例Hp阳性的ITP患儿经抗Hp三联治疗后,完全反应36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4%。结论:Hp感染与儿童ITP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肿节风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安全有效性。方法:60例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标准剂量强的松"方案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肿节风~+小剂量强的松"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数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及毒副作用。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3.33%)低于观察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14 d、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淋巴细胞群、CD3~+CD4~-CD8~+、CD19~+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CD3~+、CD3~+CD4~+CD8~-、CD3~-CD16~+56~+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高于观察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节风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ITP能更有效地提高血小板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还可避免因使用强的松引起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初诊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糖皮质激素治疗,统计治疗有效及无效患者例数,以及1个月内复发例数,分析影响患者疗效及1个月内复发的因素.结果 30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组、无效组分别为233例、6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巨核细胞总数升高是影响初诊ITP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血小板相关抗体阴性是保护因素(P<0.05).有效组中有78例患者在1个月内复发,复发率达3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核抗体(ANA)阳性是影响初诊ITP患者1个月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巨核细胞数越多,初诊ITP患者疗效越好,而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者预后差;ANA阳性是初诊ITP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对ANA阳性的ITP患者需严密随诊.  相似文献   

18.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1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宇迪  王琳  常青 《重庆医学》2008,37(13):1442-1444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孕期监护、分娩及产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3~2007年本院144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分娩方式的选择,产后母婴并发症情况。结果144例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regnancy 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PAT)是孕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次之是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当血小板小于或等于20×109/L时剖宫产采用全麻,产后出血、产后宫腔积血发生率高。8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治疗或输注血小板治疗,其中5例是妊娠合并ITP或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这5例中4例是血小板小于或等于20×109/L,在中孕期因患者担心药物引起胎儿畸形要求引产。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以PAT多见,其次为ITP合并妊娠,当血小板小于或等于50×109/L以下有出血倾向,尤其是血小板降到20×109/L以下即使无出血倾向,应到血液科进行检查和治疗。分娩方式无剖宫产指征的可在严密监护下行阴道分娩,产时及产后给予缩宫素及止血治疗。不主张预防性治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血液科病房收治的241例初诊ITP儿童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25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并对两组中大于4岁的儿童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评估ITP患儿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及PLT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而CD8+T淋巴细胞、MPV及PDW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与治疗前水平比较,治疗5日后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均有明显改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ITP患儿血小板计数、CD4+/CD8+与骨髓巨核细胞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T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ITP患儿治疗干预方面得分最高,为(1.89±1.06)分.结论:ITP患儿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及PLT计数均明显降低,CD8+T淋巴细胞、MPV及PDW明显升高,ITP患儿生活质量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对ITP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期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其对母婴的影响,降低围生期母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01年1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09例妊娠期伴有血小板减少的孕产妇临床资料。结果 多数患者诊断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regnancy-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PAT),21例(19.3%)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其中妊娠合并ITP 20例、妊娠合并Evans’综合征 1例;5例(4.6%)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其中1例为先兆子。新生儿发生血小板减少者5例(5.9%)。分娩时出血量和血小板下降的程度无明显关联。结论 妊娠期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有多种,以PAT和ITP最多见。既往有血小板减少、过敏、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均是妊娠期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