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底病变和白内障常常是相互联系的。在用玻璃体切割术和玻璃体内充气治疗视网膜脱离等疾病时可能会形成白内障;相反地,白内障手术也使原有的眼底疾病加重,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和葡萄膜炎等,另外还可导致视网膜病变,如黄斑囊样水肿。因此,对伴有或可能伴有眼底病变的患者施行白内障手术,应权衡利弊,酌情实施。本文复习近年有关文献,就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和黄斑囊样水肿等疾病与白内障手术的关联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记录几种常见黄斑疾病的明视视网膜电图photopicelectroretinogram(photopicERG) ,又称单次闪光视锥细胞反应(single -flashconeresponse) ,并探讨明视视网膜电图在黄斑疾病诊断及疗效评定的价值。方法对三种黄斑病变进行双眼明视视网膜电图的检测 ,以明视白光b波的振幅及潜伏期作为观察指标。结果黄斑裂孔、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明视视网膜电图b波振幅值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b波振幅异常率分别为 10 0 %、71.4 %、87.5 % ,而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异常率较低 2 6 .7% ,异常率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b波振幅值与视力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结论不同类型黄斑病变对黄区视网膜电活动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明视视网膜电图是测量黄斑功能的一种有效电生理方法 ,对黄斑疾病的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许多脉络膜视网膜疾病,如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性黄斑变性等发生发展中的重要病理机制。CNV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这些疾病确切发病机理的重要前提。作者主要通过激光光凝术和视网膜下注射诱导两种方法对近年来CNV动物模型制作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梁伟亮 《广东医学》1997,18(3):180-182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因其解剖和功能的特异性,治疗上一方面要求封闭裂孔,使视网膜复位,另一方面,又要保护黄斑功能,尽可能恢复视力。现将近年收集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82例83眼,分成2组,即单纯黄斑裂孔组和黄斑裂孔合并其它视网膜裂孔组进行分析,对几种手术方式作比较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第1组为单纯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D组(以下简称单纯组),第2组为黄斑裂孔合并有其它网膜裂孔的视网膜脱离组(以下简称混合组)。年龄:最小11岁,最大75岁,以41-ed岁最多见,占56.po%。性别:男38例,其中单纯组10例,混合组…  相似文献   

5.
手术祛除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关的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新生血管,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一项比较硅油和气体填充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一种微型角膜刀和人工前房系统为深部板层内皮角膜移植术准备供体板层组织:内皮细胞的损失和板层厚度的可预测性,旋光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倍频技术分析的视网膜敏感度之间的关系,在巨大视杯视盘眼中临床变量与青光眼损害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次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4例(14只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第一次玻璃体手术后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手术后的效果。结果 14例复发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眼中,7例存在黄斑前膜,占50%;2例黄斑白孔及气体量不足2例;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裂孔及体位不正确各1例。再次玻璃体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3例失随访,余11例中解剖复位成功者9例。占81.8%,其中视力提高者6例,占66.7%。结论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后复发原因主要由黄斑前膜造成,再次玻璃体手术仍是治疗复发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眼内注射雷珠单克隆抗体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及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收治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50例(68只眼睛),对比观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视网膜静脉与动脉的直径变化、最佳矫正视力以及黄斑中心厚度,并将患者接受治疗后视力恢复较差或者更严重的患者纳入对照组,而经过手术治疗视力恢复显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观察分析50例患者治疗前后各种研究数据以及分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各种研究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黄斑中厚度以及视网膜的动脉直径明显发生变化,通过治疗后,50例患者的视网膜动脉直径明显减小,同时其黄斑中心厚度也明显减小,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唯有通过在患者眼内注射雷珠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才能帮助患者的视力得到有效的恢复,并且降低了患者黄斑中心的厚度、收缩视网膜小动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剥离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前膜后发生后极部中心凹外视网膜裂孔的病例。设计:病例观察报道。方法:描述2例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前膜剥离术的患者,在增视性手术实施5个月后出现黄斑区外视网膜较小裂孔。结果:眼底照相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结果均显示1个周边围绕视网膜下液的视网膜全层裂孔,比Ⅲ级或Ⅳ级黄斑裂孔略小。该裂孔在尺寸和形状上稳定,没有发展为视网膜脱离,且与视网膜前膜不相连;视网膜下液也未牵涉到黄斑区。结论:在视网膜前膜剥离后,可能出现1个无症状的中心凹外视网膜全层裂孔,不会进展到感觉神经脱离。此类裂孔比较稳定,同时其视网膜下液积聚比经典黄斑裂孔更小。  相似文献   

9.
BVI倍频532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和分析用BV1532倍频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用法国BVI532倍频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患眼200眼,结果 视网膜周边于性裂孔和视网膜周边变性单纯用激光治疗76眼。成功72眼,占94.21%,失败4例是因玻璃体有牵引。结合局部垫压后成功;不放液巩膜外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68眼,一次激光封孔成功56眼,占82.4% ,12例因视网膜下液较多失败,后经使用中药,脱水剂等治疗后,8例二次光凝成功。4例失败;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成功18例。失败4例;未发现裂孔的视网膜脱离12眼100%手术成功;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中及术后激光封闭裂孔26眼,成功100%。结论 BVI532倍频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成功率高,创伤小,周边视网膜裂孔和变性激光治疗可以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激光可根据病情在术中,术后选择,作为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和玻璃体手术均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2018年6—12月需行白内障手术患者163例,均行术前常规检查:使用海德堡Spectralis OCT对后极部视网膜进行检查,获取横截面图像;使用Canon眼底彩色照相设备拍摄后极部视网膜图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视网膜疾病的检出率。结果:163例患者共获取有效OCT图像115例(70.55%),其中存在视网膜疾病25例(15.34%),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7例,玻璃体后脱离4例,黄斑前膜3例,病理性近视3例,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3例,黄斑囊样水肿2例,黄斑裂孔2例,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采集有效后极部视网膜图像84例(51.53%),共发现视网膜疾病12例(7.36%),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7例,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2例,视网膜色素变性1 例,黄斑裂孔1例,病理性近视1 例。两种检查方法对视网膜疾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与眼底彩色照相比较,可以提高白内障手术前视网膜疾病的检出率,有助于术前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评估,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