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LEF)在临床应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3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使用LEF进行治疗,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消化系统的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生率为53.3%;其次,发生率较高的是皮肤系统反应,发生率为20.0%。结论来氟米特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但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临床医师在用药中不可因噎废食,在用药时合理应用,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来氟米特导致重症药疹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建库至2019年12月的VIP、CNKI、WanFang Data和PubMed数据库,筛选后获得来氟米特致重症药疹病例报道相关文献。对纳入病例的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给药剂量、发病时间、药疹类型、累及脏器、治疗与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0篇文献27例重症药疹患者,其中女20例,男7例;平均年龄(40.33±16.60)岁。药疹类型包括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7例,多形红斑6例,剥脱性皮炎4例,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DRESS)综合征3例,其他7例。重症药疹发病中位时间21 d。22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3例出现腹泻和肝功能损害最终死亡,死亡率达11.1%,1例失访,1例因点状结膜炎失明。结论:来氟米特导致重症药疹是较为严重的罕见不良反应,腹泻伴发肝功能损害是导致死亡的高危因素,临床应用时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狼疮性肾炎患者中选取84例作研究对象,并按给药方案不同予以分组:对照组(n=42)应用环磷酰胺治疗,研究组(n=42)应用来氟米特治疗,就2组患者整体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研究组整体治疗有效率是95.24%,高于对照组的78.57%(P <0.05);②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7.14%,低于对照组的23.81%(P <0.05)。结论来氟米特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确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可兼顾药物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邱春凤 《海峡药学》2016,(3):133-135
来氟米特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具有免疫调节、免疫抑制和抗增殖作用的特点,已被广泛用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肾脏疾病、器官移植后抗排异的临床治疗,本文将部分文献报道的来氟米特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归纳如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联合药物治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氨甲蝶呤(MTX) 柳氮磺胺吡啶(SASP)和MTX 来氟米特治疗中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安全性、疗效及前瞻性比较性研究.方法 将40例中重度RA患者分为MTX SASP组18例:予MTX7.5~15mg/w,SASP1.0g/d,每周递增0.5至2~3g/d;MTX 来氟米特组22例:予MTX7.5~15mg/w,来氟米特50mg/d,连用3d后改为20mg/d维持,均治疗3个月.结果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MTX SASP组总有效率为8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MTX 来氟米特组总有效率为81.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但二组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TX SASP或MTX 来氟米特的联合应用治疗中重度RA患者,疗效良好;建议尽可能在RA早期即行缓解疾病的抗风湿性药物(DMARD)联合治疗,以减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治疗国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中国科技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1989年1月至2008年12月有关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随机化对照试验文献,用REVMAN5.0对入选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来氟米特与甲氨蝶呤治疗RA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RR=1.06,95%CI为(1.01,1.12)。两药在不良反应上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RR=0.54,95%CI为(0.45,0.66)。结论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优于甲氨蝶呤,且不良反应低于甲氨蝶呤,是一个比较安全有效的改变病程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来氟米特片联合肾易通颗粒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研究,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来氟米特组(25例)、来氟米特加肾易通组(20例)、肾易通组(20例)。观察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尿常规、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血常规、血尿素氮、血肌酐(Ser)、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变化以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来氟米特组各疗程有效率虽较肾易通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来氟米特加肾易通组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100%)不仅优于肾易通组(P<0.05),而且优于来氟米特组(P<0.05)。结论来氟米特联合肾易通颗粒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抗炎免疫抑制药来氟米特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选择疾病活动期RA患者95例,分为治疗组50例,给予来氟米特20 mg·d 1,qd,po;对照组40例,给予甲氨蝶呤15 mg,每周1次,po。12周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显著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12周末总有效率分别为90.0%,95.6%(P>0.05)。两组各有7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0%,15.6%(P>0.05),但治疗组不良反应程度轻,患者耐受性好。结论来氟米特对RA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某院收治的8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强的松治疗,研究组采用来氟米特联合强的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生化及免疫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白细胞、尿蛋白、白蛋白、ESR及补体C3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5.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来氟米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联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陆方林  王斌 《安徽医药》2007,11(8):699-700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联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方法分析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联用治疗3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结果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联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起效快、作用强,但同时不良反应较单一用药有所增加。结论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联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肝酶升高,白细胞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9年该院15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发生ADR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受累器官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60岁较多占31.71%,涉及药物以抗微生物药最多占40.91%,其次是营养药占13.64%;抗微生物药中以头孢类和喹诺酮类居多,分别占33.33%和23.81%。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88.96%;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4.32%,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21.62%。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ADR的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ADR的发生率,保证临床的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2.
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季敏  谢培晨 《中国药房》2009,(23):1812-1814
目的:分析2008年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及安全。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临床各科呈报的ADR病例,按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描述、因果关系分析评价、分级、汇总及统计。结果:90例ADR监测报告中,涉及药品50种,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疑似ADR最为常见,共48例(占53.33%);由降压药、抗心绞痛药引起的疑似ADR其次,有11例(占12.22%);再者是由中药制剂引起的疑似ADR,有6例(占6.67%);由静脉滴注引起的疑似ADR也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为多见的,有72例(占80.0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有38例(占42.22%)。结论:我院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相对较多,应正确合理使用,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陈茂蓉  童荣生 《中国药房》2010,(32):3043-3045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其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0年4月收载的关于来氟米特所致不良反应的文献,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用药剂量、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得到文献37篇,符合标准的病例45例。女性ADR发生率(75.56%)高于男性(24.44%),50~60岁发生ADR最多,为28例。39例患者给予剂量10~30mg,qd。用药后最常见胃肠道ADR发生在1~15d。来氟米特的ADR以消化系统最多(75.56%)。用药时间短(10d内),ADR较轻的患者对症处理后减轻或消失,无需停药;但用药时间较长(10d以上),ADR较严重的患者需要立即停药,对症处理。结论:临床医师在合理应用来氟米特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各种ADR,以减少危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ADR监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12月报告的41例严重ADR病例,按ADR发生的关联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41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所占比例最大(54.71%),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5.09%)和神经系统用药(9.44%);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29例(70.73%)ADR由静脉给药途径所致。结论:重视ADR监测工作,特别是抗感染药和中药注射荆的安全性监测;加强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与类型.方法 前瞻性观察2011-2012年56例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后ADR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发生ADR 17例(30.3%);总ADR发生率与年龄、性别无关;ADR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47.2%),其次为腹泻、皮疹、精神异常(均为11.7%),罕见药物热、癫(癎)、肝功能异常(均为5.9%).结论 利奈唑胺注射液使用期间,应密切监测其不良反应,及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郭晓宁 《首都医药》2014,(22):80-8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对我院2013年上报的7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例ADR报告中,老年患者33例(44%);静脉滴注给药71例(94.7%);中药制剂引起的ADR占27%;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61.5%);严重的ADR4例(5.3%)。结论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依达拉奉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依达拉奉的安全性,为临床更安全有效地使用该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HKD),检索2007-2008年发表的有关依达拉奉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用药中进行不良反应监测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获得符合条件的病例报道77篇,涉及病例3096例。发生ADR的病例185例次,占全部病例的5.96%。依达拉奉的ADR以转氨酶升高以及皮肤损害、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2.70%、19.46%和12.43%。结论依达拉奉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转氨酶升高、皮疹和肾功能损害,临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濮阳市各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搜集濮阳市ADR监测中心收到2009—2011年3年来县级以上医院上报的由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报告712份,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涉及药品以及不合理用药因素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头孢菌素引发ADR为最多(254例,占35.67);在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多数(278例次,占总计742例次的37.47%);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640例,占89.89%)。结论:ADR监测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应加强ADR监测力度,保证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09-2011年收集的237例ADR报告,根据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该院237例ADR中,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段为≥60岁;涉及的药品共74种,排序前3位的依次为抗生素152例(64.14%)、中药制剂35例(14.77%)、消化系统药物21例(8.8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共193例(81.43%);ADR所涉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共107例(45.15%);报告者主要来源于药师,共143例(60.34%)。结论应重视临床ADR的监测,加强监测上报人员的培训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0.
曾光  周颖  周国民 《中国药业》2011,20(20):48-50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2010年收集的15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ADR出现时间、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156例ADR多发生于61~80岁年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涉及的药品有84种,排序前3位的是抗菌药物62例(39.74%),抗肿瘤药30例(19.23%),中药制剂19例(12.1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08例,69.23%);ADR出现在用药1 h内90例(57.69%);较严重ADR 18例,新的ADR 17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57例,36.54%),其次为消化系统(47例,30.13%)及神经系统损害(17例,10.90%)。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