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动态心电图监测常发现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2.0s),逸搏及逸搏心律现象,以往多认为是房颤合并Ⅱ度、高度,甚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但以后人们发现许多心房颤动患者复律为窦性心律时并无Ⅱ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方法本研究对门诊及病房心房纤颤患者行动态心电图24h记录到的60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对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或不相关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60例患者共出现长R-R间期(≥2.0s)526次,白天65次(12.4%),夜间461次(87.6%);平均心室率<60次/min者37例、≥60次/min者23例;60例患者的长RR间期在2.0~4.6s之间。长R-R间与睡眠相关者46例、不相关者14例。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与睡眠呈显著相关性(P<0.01),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为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无临床意义,诊断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1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2例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患者动态心电图及临床资料.结果 夜间或睡眠时心率明显低于白天或活动时;而长R-R间期的振次均明显高于白天或活动时(P<0.05);长R-R间期≥1.5 s组正常房室传导例次明显高于长R-R间期≥2.0 s组;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明显低于长R-R间期≥2.0 s组(P<0.05);对照组Lyapunov指数均明显低于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P<0.05).结论 Lyapunov指数可以作为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患度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 f)伴长R-R间期是否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Ⅱ°AVB)的诊断。方法选择持续性A f患者89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DCG),统计1.5秒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次数。结果89例患者出现≥1.5秒的长R-R间期78例,占87%,以1.5-2.0秒内多见,共1 896次,占72%。次为2.0-3.0秒,共698次,占26%。3.0秒以上21次,占7.6%。其中15例转复后进行随访,13例房室传导正常,1例显示P-R间期延长,达0.22秒 1例在夜间偶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A f伴长R-R间期者不要轻易做出合并Ⅱ°AVB的诊断,可用"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期并结合临床"表述。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动态心电图检测常发现房颤伴长R-R间期的现象,此现象能否诊断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20例房颤伴长R-R间期≥2.0s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问题,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12导联Holter)在晕厥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2导联Holter监测86例疑为严重心律失常所致的晕厥患者24小时内的动态心电图。嘱其尽量以诱因促使晕厥发作,并记录发作时间。结果86例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出各种心律失常23例,占26.74%,其中检出窦性心动过缓伴实性停搏6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窦房传导阻滞4例,阵发性房颤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心电图长R—R间期〉3S共39例次,其中有26例次晕厥发作。而房室传导阻滞〈3s有485例次,对应时无晕厥发作。结论心源性晕厥的发生系停搏或一心动过速时间过长,有效心搏出量减少致脑部供血不足所致。晕厥与心电图R-R间期有显著的相关性。12导联Holter检查对心源性晕厥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对发作性晕厥患者有必要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明确病因,并给予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21例房颤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方法选择Af伴≥2.0s的长R-R间期住院患者21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DCG),统计2.0s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Af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Af在监测同时记录到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共出现≥2.0s的长R-R间期275次,其中白天29次,夜间246次,Af时最快心率96~183(平均120.4±25.1)次/min,最慢心率39~56(平均47.3±5.6)次/min,平均心率58~93(平均73.1±12.7)次/min,24h最长R-R间期2.1~3.0s,转复后19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并显示长R-R间期大多(89.5%)发生在夜间。结论 Af伴长R-R间期者不要轻易做出合并二度AVB诊断,可用"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表述并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动态心电图检测常发现房颤伴长R-R间期的现象,此现象能否诊断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20例房颤伴长R-R间期≥2.0s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分析其常见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000例动态心电图中184例长RR间期患者,根据其发生原因分为A组心房颤动组54例(占29.35%),B组窦性心律伴心律失常组130例(占70.65%),对比分析其发生情况与睡眠的相关性。结果长RR间期总发生4.6%,50岁以上占82.61%。导致长RR间期原因主要为Ⅱ度窦房传导阻滞,其次为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房早未下传、高度窦房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组检出率小于B组,差异显著(P<0.01)。A组平均心室率大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的最长RR间期均值大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中发生长RR间期次数/天均以与睡眠相关性组比例较高,发生最长RR间期均值均以与睡眠无关性组较长。结论动态心电图能检测出引起长RR间期的各类原因,是安全有效的检测项目。分析其原因、了解其临床意义有助于临床诊断,指导药物治疗及起搏器的安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老年房颤伴长R—R间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4例老年房颤伴长R.R间期(〉2.5s)的DCG监测资料,分析DCG检测结果。结果44例老年患者均为持续性房颤,DCG检出长R-R间期总阵数为1262次,最长到4.9s。仅白天检出长R—R间期(5阵次)5例,白天及夜间皆检出长R—R间期(白天317阵次/夜间666阵次)12例,均与睡眠无关;仅夜间检出长R-R间期(274阵次)27例,出现长R-R间期时,与睡眠有关,心室率与患者性别无明显关联。结论老年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无关,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可考虑老年房颤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房颤动是心内科常见的病症,伴R—R长间期是临床常见的心电现象。心房颤动伴有R-R长间期常会被诊断为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本研究通过对本院收治的150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房颤)者动态心电图的RR间期表现,包括特点、分布、影响因素等内容,为房颤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接受动态心电图的60例房颤患者的心电图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动态心电图RR间期最值(最长、最短)、发生时间、不同时间段(1.5秒、3.0秒为分界点)内的心率、最高/低心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R间期小于1.5秒16例(26.67%);RR间期大于2秒35例(58.33%);RR间期大于3秒5例(8.33%)。结论房颤患者RR长间期较常见,分布呈昼夜节律性,且RR长间期不受心脏大小、心功能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博及逸博心律对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将我科动态心电图记录长R-R间期(>1.5s)、逸博及逸博心律出现时间患者根据与睡眠的关系分为睡眠相关组(睡眠组)和非睡眠相关组(非睡眠组),对24h动态心电图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结果组间全天最大平均心室率和最小平均心室率比较,P>0.05;夜间最小平均心室率和最长R-R间期均值比较,P<0.05;日间平均心室率、日间最大平均心室率、日间最小平均心室率、夜间平均心室率、夜间最大平均心室率、全天平均心室率和长R-R间期人均次数比较,P<0.01。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明显出现的长R-R间期次数与睡眠无关,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心悸、乏力或晕厥病史者,临床应高度怀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3.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是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前兆表现,病情持续进展,可增加血栓事件的发生频率,引起脑血栓、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12导联心电图(12-ECG)由于图像清晰度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人动态心电图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期间2293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和12导同步心电图检查(12-ECG)资料。结果本组动态心电图(Holter)检出心律失常的2293例老年患者中,12导同步心电图检查367例出现心律失常,检出率16.01%。两种检查检出率有非常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动态心电图在老年患者临床检测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R-R长间期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程立顺  施有为  张良洁  李从圣 《安徽医药》2008,12(12):1186-1187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R-R长间期的发作规律,探讨老年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96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患者共发生大于1.5 s长间期共15 456次,23:00时至凌晨05:00时出现次数最多,11:00时至14:00时次之,最长R-R间隔为4.21 s,发生在02:16分;均合并其他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ST-T改变及交界性逸搏多见;患者记录中均无明显自觉症状。结论老年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多发生在睡眠状态,可能与睡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关,绝大多数并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房颤伴三度房室阻滞者除外)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到的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有无伴随头晕、黑曚、晕厥等相关症状,分为有相关症状组(A组)和无相关症状组(B组),每组患者各30例,统计两组2.0s以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的时间及频率、房颤时最快心室率及24h平均心室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发生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的频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日间与夜间长R-R间期、逸搏(及逸博心律)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B组夜间长R-R间期、逸搏(及逸博心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日间(P<0.01),A组最快心室率及24h平均心室率均明显慢于B组(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我们掌握持续性房颤患者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的时间、频度及有无相关伴随症状和24h内整体心室率情况,除外生理性因素的干扰可考虑做出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或提示,便于临床医生能尽早干预和处理,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长R-R间期(1.5s)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恢复窦性心律后窦房结功能测定情况,了解慢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窦房结功能有无障碍。方法选择15例慢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初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并恢复窦性心律的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常规行心脏电生理检查测量患者窦房结功能恢复时间及窦房传导时间了解有无窦房结功能障碍,术后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有无长R-R间期再发,并对比术前及术后平均心率变化。结果窦房结功能测定结果显示15例患者窦房结功能恢复时间及窦房传导时间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且术后Holter均未见长R-R间期情况。结论慢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窦房结功能多无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分析在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00例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检出持续性房颤32例,其中房颤伴长R-R间距14例.观察长间歇出现的规律,采用最高、最低、平均率,24 h总心率,每小时平均率等参数分析房颤伴发长R-R间期的心率波动情况.结果 32例中共检出R-R间期>2.0 s 14例.结论 Af伴长R-R间期者不要轻易做出合并二度AVB诊断,可用"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表述并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19.
126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房室阻滞。方法对126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患者记录的生活日志,按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有关,把患者分为A(睡眠有关组)、B(睡眠无关组)两组。结果A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6.02±6.03)、(7.39±1.05)、(6.90±1.28);B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03.05±41.01)、(35.48±7.52)、(28.10±6.25);B组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房颤伴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有关时,此现象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房颤伴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20.
高苓 《河北医药》2011,33(21):3259-3260
目的探讨应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Holter)诊断心源性晕厥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考虑为心源性晕厥患者70例,对其行24h或者更久时间的Holter检查,嘱患者通过诱因促使晕厥发作,记录晕厥发作的时间、次数及当时情况等,记录患者晕厥发作时心电图变化,回顾性分析心电图结果及所记录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有晕厥症状33例(47.1%),发生心律失常58例(82.9%),其发作时间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相同。而在所有发生晕厥的患者中,RR间期〉3.0s33次,其中发生晕厥14次;而心室停搏〈3.0s共110次,均未发生晕厥。晕厥组与无晕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晕厥与RR间期〉3.0s有一定相关性。结论Holter检查具有简单、易操作、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对于心源性晕厥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当考虑患者为心源性晕厥时,应首选Holter检查应作为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