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联合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型胰腺炎患者、7例重型胰腺炎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检测。结果胰腺炎患者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P <0.05),重型胰腺炎明显高于轻型胰腺炎(P <0.05)。血清脂肪酶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2.3%、60.2%、61.9%;淀粉酶分别为63.5%、64.4%、65.1%,联合检测分别为85.3%、85.3%、85.3%。结论在急性胰腺炎的检测中,联合血清脂肪酶、淀粉酶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增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海丰 《江苏医药》1996,22(12):871-871
为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患者血清淀粉酶(AMS)增高的临床意义,我们对81倒流腮病人的AMS进行了测定,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均为1992年1月至1995年12月住院患者。诊断依据:(1)根据流行情况、密切接触史和腮腺肿大特点诊断;(2)腮腺肿大前后伴脑膜炎症状,脑脊液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诊断为流腮并发脑膜炎;(3)流腮患者出现睾丸肿痛诊断为并发睾丸炎;(4)流腮病程中出现上腹剧痛、触痛、呕吐、腹胀或有血淀粉酶增高者诊断为流腮并发胰腺炎。81例中男60例、女21例,年龄2~38岁,平均9.76岁。每周做1次AMS测定,排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脂肪酶亚型分析对胰腺炎(AP)及非胰腺炎脂肪酶升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98例急性腹痛患者,分为AP组192例和非AP组406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检测指标预测急性胰腺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并采用多变量分析急性胰腺炎的预测指标。结果 AP组患者胰脂肪酶/总脂肪酶亚型值显著高于非AP组患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胰腺炎预测指标AUROC分析结果显示胰脂肪酶/总脂肪酶亚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541,0.862),P=0.041],截断值为0.002 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为83.3%和63.6%,阳性率和阴性率分别为55.6%和87.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胰脂肪酶/总脂肪酶亚型(截断值为0.002 7时)与急性胰腺炎显著相关(P=0.022)。结论血清脂肪酶亚型分析能够很好区分AP及AR脂肪酶升高患者,对AP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干扰素 (IFN)在流行性腮腺炎 (流腮 )发病中的作用 ,我们对确诊的流腮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中的IFN水平进行了测定 ,结合外源性IFN应用的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检测对象  1998年 1月~ 1999年 8月间 ,我院收治的流腮患者 5 7例 ,干扰素治疗组 2 5例 ,非干扰素治疗组 32例。对照组 30例血清取自正常人 ,2 0例CSF取自非感染性疾病、非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者。1.非干扰素治疗组 (非IFN组 ) :共 32例 ,年龄 5~ 14岁 ;男 2 0例 ,女 12例 ,入院后仅采用常规治疗 ,于腮肿期 (病程 4± 1病日即急性期 …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联合检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C反应蛋白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的198例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设置为轻型组,将42例急性重型胰腺炎患者设置为重型组,选取同时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200例健康人群作为参照对象设置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指标检测结果。结果轻型组和重型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差异不明显(P>0.05),但C反应蛋白指标差异显著(P<0.05);轻型组和重型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指标检测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胰腺炎诊断的准确性,为医师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刘亚 《家庭医药》2016,(8):23-23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9例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两组受试者均进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C反应蛋白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各项指标含量远远高于健康者(P<0.05),并且重型胰腺炎患者高于轻型患者(P<0.05),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均远远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C反应蛋白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指标,三者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在非胆源性胰腺炎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通化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44例非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22例和观察组(乌司他丁组)22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治疗后3、7d的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7d的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乌司他丁在非胆源性胰腺炎中的效果较佳,可较快降低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  相似文献   

8.
穆峰  王一民  何文进  胡隽 《河北医药》2016,(12):1775-1778
目的 观察分析多层CT联合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浓度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共计237例,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轻型胰腺炎组(n =160)和重性胰腺炎组(n=77),另选取体检正常组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患者的胰腺CT表现、应用不同检测方法对胰腺的检出率情况、血清中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以及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 应用多层CT检查对胰腺的检出率(96.31%)明显高于应用超声影像检查对胰腺的检出率(8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胰腺炎组和轻型胰腺炎组患者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重型胰腺炎组患者的水平又明显高于轻型胰腺炎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度明显高于单独一项指标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胰腺炎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均长于轻型胰腺炎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CT、血清淀粉酶以及脂肪酶联合检测不仅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和阳性率,而且检查时间较短,有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脂肪酶(甘油三酯酰基水解酶EC3.1.1.3)是一种糖蛋白,含有420—449个氨基酸残基,体内仅有一种,其最特异的底物是含长链脂肪酸的甘油三酯。血清脂肪酶主要从胰腺细胞分泌而来,胰腺中脂肪酶浓度比肝、十二指肠及小肠中高100倍,胰腺组织与血清之间脂肪酶浓度梯度约20000  相似文献   

10.
<正> 流行性腮腺炎(下称流腮),儿童多见,10岁前儿童尤多,据北京儿童医院1092例资料分析,1~9岁占92.20%。成人患者也不鲜见,甚至老年人亦可罹病。在临床上为了及时治疗,缩短病期,我们采用病毒唑治疗流腮,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79例流腮均为住院病人。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确诊为流腮者。分为两组,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联合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组(n=65),重度急性胰腺炎(n=35),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脂肪酶(LPS)和血清淀粉酶(AMY)水平。结果重度急性胰腺炎组LPS和AMY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急性胰腺炎组和对照组(P<0.05),轻度急性胰腺炎组LPS和AM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AMY和LPS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显著高于单独AMY和LPA检测(P<0.05)。结论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联合检测可提高急性胰腺炎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1例29岁男性患者因溃疡性结肠炎接受左氧氟沙星等治疗, 因疗效不佳, 给予英夫利西单抗300 mg静脉滴注, 用药3次后病情平稳。1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黏液脓血便, 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 予以英夫利西单抗300 mg静脉滴注1次+硫唑嘌呤50 mg/d口服、1次/d。23 d后, 患者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 血清淀粉酶411 U/L, 血清脂肪酶1 415 U/L, 血清胰淀粉酶374 U/L;腹部CT提示急性胰腺炎, 考虑与硫唑嘌呤有关。停用硫唑嘌呤并予禁食、抑酸、抗感染、抑制胰液分泌等治疗, 7 d后患者症状缓解, 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恢复正常。1个月后患者再次按原剂量自行口服硫唑嘌呤, 6 h后急性胰腺炎症状复现, 血清淀粉酶1 408 U/L。停用该药并给予上述治疗, 5 d后患者症状缓解, 复查血常规及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脂肪酶对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防治作用。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脂肪酶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和脂肪酶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以形成NAFLD模型,脂肪酶组同时灌胃给予脂肪酶。12周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TG,TC,HDL-C含量并计算TC/HDL-C值,同时对肝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脂肪酶能有效降低大鼠体重和肝重指数,明显降低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含量及肝内脂肪沉积,改善肝细胞的脂肪性病变,但对HDL-C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脂肪酶能有效防治大鼠NAFLD。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流腮病毒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本文选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流腮6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与分组:133例均为本院住院流腮患者,依据有腮腺肿痛(单侧或双侧)、腮腺管口红肿、部分有颌下腺肿痛、发热、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有流腮接触史而确诊.排除化脓性腮腺炎.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甘草酸二铵治疗组和对照组(综合治疗).甘草酸二铵治疗组65例(男44例,女21例,平均年龄7.17±5.79岁),并发脑膜脑炎23例,胰腺炎3例,睾丸炎2  相似文献   

15.
脂肪酶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苹  何佳  邝辉  刘尧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1,28(13):1301-1303
目的 研究脂肪酶对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防治作用。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脂肪酶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和脂肪酶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以形成NAFLD模型,脂肪酶组同时灌胃给予脂肪酶。12周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TG,TC,HDL-C含量并计算TC/HDL-C值,同时对肝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 脂肪酶能有效降低大鼠体重和肝重指数,明显降低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含量及肝内脂肪沉积,改善肝细胞的脂肪性病变,但对HDL-C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脂肪酶能有效防治大鼠NAFL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100例患者的病因及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0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病因、临床诊断,并对比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在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83例为轻症患者,17例为重症患者;其中49例为胆道疾病,28例为酗酒患者,16例为高脂血症;25例为暴饮暴食引起;3例为其他较少见原因引起;28例发病原因不明,有部分患者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发病原因;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经血尿淀粉酶和血清脂肪酶测定,患者血尿淀粉酶和血清脂肪酶均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倍,CT检查的阳性率为98.00%。经治疗后,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与之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大部分病症较轻,胆道疾病为急性胰腺炎发病的最常见病因,酗酒和高脂血症也是急性胰腺炎发病的原因,血尿淀粉酶测定和血清脂肪酶测定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对急性胰腺炎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脂肪酶的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4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及非胰腺炎所致淀粉酶升高患者的脂肪酶,比较其对诊断胰腺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结果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脂肪酶明显高于非胰腺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腺炎患者脂肪酶的阳性率达95%(38/40),非胰腺炎患者的阳性率仅为3.6%(2/56);脂肪酶比淀粉酶出现时间较晚,但持续时间长;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第6天阳性率仍达73%.结论 脂肪酶的测定为胰腺炎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简便、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脂肪酶的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4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及非胰腺炎所致淀粉酶升高患者的脂肪酶,比较其对诊断胰腺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脂肪酶明显高于非胰腺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腺炎患者脂肪酶的阳性率达95%(38/40),非胰腺炎患者的阳性率仅为3.6%(2/56);脂肪酶比淀粉酶出现时间较晚,但持续时间长;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第6天阳性率仍达73%。结论脂肪酶的测定为胰腺炎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简便、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调查2009-2015年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特征及健康人群抗体水平.方法 对2009-2015年间流腮的流行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发病特征;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健康人群研究对象,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该人群流腮抗体水平,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社区健康人群的抗体水平.结果 2009-2015年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年平均流腮发病率为70.7/10万,2012年最高,达到225.6/10万,发病率较高;且以儿童及青少年较为多发,病例主要集中在6~18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抗体阳性率为71.60%,流腮抗体平均水平为485.70U/mL;6~18岁人群阳性率及平均抗体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此外,性别对流腮的发病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做好疫苗接种,开展流腮流行病学及病原学检测,加强健康人群体检,及时发现并隔离感染病例,是控制该街道流腮发病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脂肪酶、血清淀粉样蛋白A、转铁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急性胰腺炎轻重度将观察组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47例)和重度急性胰腺炎(SAP)组(33例),选择同期92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