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血浆脑利钠肽与心力衰竭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脑利钠肽(BNP)在心力衰竭患者体内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心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测定110例心力衰竭患者(HF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BNP浓度;行超声心动图仪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HF组BN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HF组随NYHA分级增高其BNP水平越高;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比较,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周BNP值同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1);LVEF与BNP水平成负相关,血浆BNP水平较高者病死率增加。结论监测BNP水平可作为心力衰竭诊断、心功能评估以及疗效及预后的指导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浓度与心功能不全及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将患者分为器质性心脏病组(60例)和对照组(37例);其中器质性心脏病组又分为心功能Ⅲ、Ⅳ级组(37例)和心功能Ⅰ、Ⅱ级组(23例);按心电图表现又分为心电图异常组(64例)和心电图正常组(33例);心电图异常患者再分为心房颤动组(24例)和非心房颤动组(40例);测定患者血浆BNP水平并作相关分析。结果血浆BNP浓度在器质性心脏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Ⅲ、Ⅳ级组与心功能Ⅰ、Ⅱ级组比较,心电图异常组与正常范围心电图组比较,P〈0.01;心电图异常组中,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患者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BNP对心脏病特别是心功能不全、心电图异常患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BNP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指导意义及价值。方法选择82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85例同期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BNP检测,比较两组BNP、LVEF的情况,并比较观察组不同心功能分级之间BNP及LVEF的情况。结果观察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LVEF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成正相比关系, LVEF则与心功能呈反向比关系。结论 BNP是反应心力衰竭的特异性指标,为临床无症状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对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5例,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三组,NYHA Ⅱ级25例纳入Ⅱ组,NYHA Ⅲ级18例纳入Ⅲ组,NYHA Ⅳ级12例纳入Ⅳ组.另选择同期入住的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心力衰竭各组患者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指标,各心力衰竭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组患者NT-proBNP与LVEDD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50、0.71],与LVEF呈负相关(r=-0.47、-0.66),Ⅱ组患者NT-proBNP与LVEDD、LVEF无关.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NT-proBNP水平变化与心功能呈一致性,可较为准确地反映心力衰竭进程.  相似文献   

5.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收缩性心力衰竭(CHF)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83例CHF患者(CHF组)治疗前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同时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心力衰竭纠正前后卧位时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3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功能Ⅱ、Ⅲ、Ⅳ级的CHF患者血清FT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HF患者血清FT3水平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加重而逐渐降低(P〈0.01或P〈0.05)。48例CHF患者心力衰竭得到纠正后,血清FT3水平和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 CHF患者FT3水平下降,且心力衰竭越严重,FT3降低越明显。监测CHF患者FT3水平可作为评价病情轻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102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在住院期间均按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护理方法,待病情稳定出院时护士进行出院健康指导,出院后试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由专职护士延续护理,而对照组只是进行药物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康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6个月后6min步行距离测试,试验组运动耐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心功能改善率为88.23%高于对照组的6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可以提高心功能水平和运动耐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降低再住院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近期血清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确诊为C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左卡尼汀)和对照组(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各55例。采用胶体金干式免疫层析技术体外定量检测入选患者血清NT-proBNP的含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下降(P〈0.01),心功能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左卡尼汀能显著降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及改善心功能状态,能够显著改善CHF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的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DCM心力衰竭患者123例,并以同期住院的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67例为对照组,采用美国Biosite公司生产的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诊断仪测定BNP,同时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压力等,分析血浆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压力等的关系,比较心力衰竭组治疗前后BNP水平的变化。结果 DCM心力衰竭患者的BNP水平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随左室射血分数的降低而升高,左室扩大明显和肺动脉压力升高的患者BN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但经治疗心力衰竭好转后BNP水平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以作为判断DCM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的一项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给予系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11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1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内科护理方式,干预组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合理护理干预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出院时SAS评分、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及心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心梗并发症如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的水平变化与影响。方法选取92例CHF患者为心力衰竭组,依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4个亚组:Ⅰ级组26例,Ⅱ级组23例,Ⅲ级组22例,Ⅳ级组21例;选取同期体检中心的20例健康正常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hs-cTnT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浓度,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舒张期内径(LA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力衰竭组的hs-cTnT、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各亚组间hs-cTnT、NT-pro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NYHA分级增加而升高,心力衰竭组中的心功能代偿亚组(Ⅰ级组)hs-cTnT、NT-proBNP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组的LADd、LVEDd、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各亚组之间的LADd、LVEDd、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中的心功能代偿亚组(Ⅰ级组)的LADd、LVEDd、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F患者无论有无心力衰竭症状其血清hs-cTnT水平增高,并与心力衰竭程度及NT-proBNP呈正相关,hs-cTnT能较好地反映CHF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检测CHF患者血清hs-cTnT水平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CHF进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王仁忠 《河北医药》2010,32(17):2333-2334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轻度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轻度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为Ⅰ~Ⅱ级)72例为观察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替米沙坦组,每组36例;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和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并应用心脏彩声超声测定心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PⅢNP和血浆BNP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替米沙坦组血PⅢNP和BNP均明显下降(P〈0.01);且较常规治疗组亦明显下降(P〈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可以起到抗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高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究与高龄患者行PCI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645例接受PCI手术的高龄(≥75岁,130例)和低龄(<75岁,51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入院时生化指标、PCI手术情况、PCI围术期和术后6个月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低龄冠心病PCI患者相比,高龄冠心病PCI患者平均体重较轻( P<0.01),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较低(P<0.05),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史、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主干病变、双支和多支病变的比例较高(P均<0.05),血浆B型尿钠肽(BNP)(P<0.01)肌酐和尿素氮(P均<0.05)较高,PCI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造影剂肾病及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发生率(P均<0.05)较高,术后住院时间较长(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与≥75岁高龄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入院时合并心衰/严重心律失常、急诊PCI手术、多支病变、入院时肌钙蛋白升高等;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合并急性心衰为≥75岁高龄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虽然年龄不是PCI禁忌证,鉴于高龄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卒中、糖尿病、心、肾功能不全以及多支、复杂病变等危险因素,故在PCI手术之前,应完善对术后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慎重选择适应证、积极采取如水化治疗等预防措施,以降低PC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20例符合诊断的单纯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浆NT-proBNP的水平,将患者分为≤中位数血浆NT-proBNP浓度组(A组)和>中位数血浆NT-proBNP浓度组(B组),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情况.结果 B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大于A组患者[(58.80±6.90)mm比(54.32±8.00) mm,P=0.035],而B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则明显低于A组患者[(29.16±8.31)%比(33.80±6.90)%,P=0.037];B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1.63%)明显高于A组(1.67%)(P<0.05).经多变量(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钾水平及血浆NT-proBNP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相关(OR=5.28,95%可信区间3.54~9.26,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可预测其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PG)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依据患者入院次日的FPG水平将386例ACS患者分为3组:A组112例,FPG2.8~6.9mmol/L;B组178例,FPG7.0~11.09mmol/L;C组96例,FPG〉11.1mmol/L。对3组住院期间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B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两组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所有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ACS患者的FPG水平与近期预后密切相关,应加强对ACS患者的血糖监测及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血浆降钙素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MODS患者进行脓毒症相关脏器衰竭(SOFA)评分,连续观察30 d并记录生存率,于入院后第1 d、3 d、5 d、7 d和15 d行静脉采血,测定血浆PCT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结果血浆PCT水平和MOD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24,P〈0.01),SOFA评分越高,血浆PCT水平越高[SOFA0~6分PCT为(0.82±0.23)ng/ml,SOFA 19~24分PCT为(23.61±3.20)ng/ml];CRP水平与SOFA评分无明显相关(r=0.136,P〉0.05)。发病后3 d至15 d内,死亡组患者血浆PCT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两组患者血浆CRP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评价MODS疾病进展及预后方面,血浆PCT测定优于CRP测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36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能有效改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缩短其住院时间,治疗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血浆BNP水平与心力衰竭分级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BNP水平与心力衰竭分级和预后情况。方法:采用惠普5500型号的超声心动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血浆BNP的指数进行测定。结果:HF组之间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YHAⅡ级与Ⅲ级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YHAⅡ级、Ⅲ级分别与NYHAⅣ级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BNP水平高的死亡率较高,相反血浆BNP水平低的死亡率较低。结论:血浆BNP水平与心力衰竭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浓度与QTc的关系。方法选择88例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比较不同BNP浓度CHF患者的QTc和QTd的差异,QTc及QTd与BNP浓度的关系。结果不同BNP水平QTc及QTd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c及QTd与BNP浓度均呈直线相关(P〈O.05),且QTc与QTd呈直线相关(P〈0.01)。结论CHF患者BNP浓度与QTc间期有很好的相关性,两者联合能提高预测CHF患者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在常规应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起始量为2.5mg(2次/d)直至目标剂量10mg(2次/d)或最大耐受剂量,定期门诊随访,坚持服药6个月,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缩短分数(FS),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卡维地洛治疗6个月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3.3%,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缩短分数增高。结论长期应用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改善心功能及心肌重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周金锋  程自平 《安徽医药》2013,17(7):1167-1169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心力衰竭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测定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1月103例明确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患者,测定入院时、出院时血浆NT-ProBNP和血清hs-CRP水平,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并随机抽取该院35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比较,随访6月观察患者心脏事件再发生的情况。结果血浆NT-ProBNP和血清hs-CRP和水平在心衰不同心功能分级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功能越差,其浓度越高(P0.0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发生心脏事件组血浆NT-ProBNP和血清hs-CRP水平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组(P0.05)。结论心衰患者中NT-ProBNP、hs-CRP明显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对心衰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有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