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佳兴 《云南医药》2011,(2):243-245
目前,抗感染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正确合理地应用抗感染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
12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内蒙古中蒙医院2001-2005年间收集到的128份抗菌药物所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8例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略多于男性,涉及不同年龄段人群,尤以老年患者居多(占53.9%);涉及药物有5大类21个品种,以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最多(占75%);ADR发生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是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反应;较严重的ADR有9例。结论使用抗菌药物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时对高敏体质患者和老年患者应重点监护,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做到安全、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分析88例患者进行抗菌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为抗菌药物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3年2月收治的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用药种类和用药途径致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不良反应在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患者在20~60岁之间、使用头孢菌素类以及静脉注射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较多。结论:抗菌药物易发生不良反应,在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应给与高度重视,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积极监控,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郑海燕 《首都医药》2012,(24):37-38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5月我院各科室上报的27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统计并分析抗菌药物所致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分析不同给药途径ADR发生的情况,比较各类抗菌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对人体系统的损害和临床表现。结果抗菌药物所致ADR中男137例(49.6%),女139例(50.4%),男女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R在10岁以下的儿童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分别为30.1%、39.5%。引起ADR的抗菌药物中,前三位分别为头孢菌素类(约占43.1%)、喹诺酮类(约占25.4%)、林可霉素类(约占14.9%)。结论抗菌药物会引发人体各大系统的损害,医院应该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管,减少抗菌药所致的ADR。  相似文献   

5.
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0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勇 《中国药业》2010,19(19):63-64
目的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医院207例抗菌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患者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医院抗菌药物所致ADR的发生率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次为喹诺酮类药物;单个药品以头孢噻肟最多,左氧氟沙星次之。临床上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和心血管系统反应。结论应加强对临床合理用药的管理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至2013年呈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ADR报告206例,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种类、剂型、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级及转归情况、关联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6例抗菌药物ADR中,ADR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22.33%)和70岁以上老人(16.02%);涉及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40.29%),其次为喹诺酮类(22.33%);常见系统损害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占66.02%;ADR多在用药1 d内发生,占69.42%;采取主要的干预措施有停药并对症治疗(47.57%)、停药并激素治疗(20.87%);经干预和处理后,ADR转归较好,治愈率达59.71%,好转率达39.32%。结论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照指导原则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加强对其ADR的监测,以保证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3年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上报的139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9例不良反应涉及的抗菌药物中,以氟喹诺酮类药为最多(43例次,占总计149例次的28.8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的比例为最高(135例,占总病例数的97.12%);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80例次,占总计167例次的47.90%)。结论:必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王书芬  李震 《中国医药科学》2013,(2):151-152,154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10月所有门诊、住院患者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涉及8大类25个品种,其中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比例较高(24.76%),其次是头孢菌素类(23.81%);主要累及的器官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胃肠道系统;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结论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减少ADR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规律,为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从医院2011年上报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全部ADR报告中,筛选出抗茵类药物致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ADR多发于年龄低于14岁的人群,ADR高发于原惠疾病为呼吸系统感染的病患。ADR报告的主要损害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道损伤,全身性损害位居第三。结论该院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5,(17):2361-2363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中,≥61岁患者发生ADR最多,占23.14%;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80.99%;涉及10类抗菌药物,共26种药,以头孢菌素类居多(占53.72%),其次为青霉素类(占11.57%);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7.37%。结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及自身状况,结合皮试和药敏试验,加强ADR监测等,是减少ADR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探讨ADR的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常州妇幼保健院收集并上报的390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对引起ADR的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ADR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0例ADR报告共涉及9类30种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引起ADR最多(265例,占66.92%);给药途径方面,静脉滴注引起ADR最常见(362例,占92.82%);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243例,占51.70%)。ADR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有关。结论:应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严格操作,加强ADR监测和预警,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特点和原因,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收集医院2006年1月—2015年4月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408份抗菌药物致ADRs报表,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给药途径、ADRs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408份ADRs报表中,共涉及抗菌药物物37种,居首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共13种222例;ADRs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为323例占79.26%;其次是心血管系统损害为26例占6.37%;以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的ADRs最常见为388例占95.10%;绝大多数ADRs转归较好为407例,99.75%。结论:医务工作人员应严格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静脉用药,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测,减少ADRs对患者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69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情况与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上报的69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涉及9大类,共32种药品,其中依诺沙星和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报告例数最多,分别为141例(20.32%)和94例(13.54%)。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用药监测,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雅安地区2008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情况,并对其进行回顾性汇总分析,了解ADR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等的关系以及发生ADR的抗菌药物的分布情况,为临床医师进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雅安地区207份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汇总分析。结果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207例,涉及8大类,共35个品种,其中左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钠的不良反应报告最多,分别为46例(22.2%)和38例(18.4%)。结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普遍存在,医务工作者应引起足够重视,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近2年某三甲医院收集并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信息,为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或减少以及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412例ADR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定性定量描述。结果 412例案例中,西药365例,中成药47例;男性151(36.65%)例,女性261(63.35%)例;报告类型为严重和新的不良反应分别是41和15例;主要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引发不良反应例数最多的是抗微生物药;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为抗感染以及抗肿瘤药;累及最多的器官是皮肤系统及其相关附件,共229例;51.46%和33.98%的ADR上报人为药师和医师。结论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人群主要为中老年患者;建议医师遵循可口服则不注射的用药基本原则,输液时控制给药速度,密切关注用药者的反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医疗机构加强宣传培训,增强医生和护士的上报意识,提高上报率。  相似文献   

16.
4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0-2011年收集的400份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登记ADR名称、级别、结果、药品名称、用药途径、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结果 ADR发生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但老年人及儿童发生ADR的比例也较高;其中,静脉滴注297例,占总数74.25%,口服给药96例,占总数24.00%;左氧氟沙星及阿奇霉素ADR发生比例高;ADR临床表现分布广泛,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结论抗菌药物ADR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加强抗菌药物监管,加大对ADR的认识,采取必要干预措施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上报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抗菌药物ADR报告。结果160例ADR中,年龄≤18岁和≥60岁患者分别为28.75%和23.75%,19~59岁患者占47.5%。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以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最多, ADR表现以皮肤和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和ADR监测工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冯卫军  李伟峰 《上海医药》2011,32(6):298-299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收集的103例抗菌药物ADR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涉及7大类17个品种.在103例ADR中,>80岁者发生比例最高,占54.36%.喹诺酮类抗菌药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  相似文献   

19.
69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692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发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692例报告中涉及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分类,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692例ADR中涉及儿童(1~10岁)占21.68%(150/692),抗菌药物占80.35%(556/692),中成药占5.64%(39/692);静脉滴注引起的ADR占77.31%(535/692);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5.49%(384/692。结论:临床应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加强用药监测,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7-2013年收集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网的抗菌药物所致ADR报告2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5例ADR报告中,共涉及7大类27个品种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所致的ADR居首位(44.58%);静脉滴注(97.50%)给药途径最容易引发ADR;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56.33%)。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