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整体护理与护士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护理工作以疾病为中心思想指导下,在医生支配下执行医属,完成治疗计划,是从属型医护关系。护士对患者态度是不善交流,不听取意见,让患者绝对服从医护人员,是服从型护患关系,这样发展下去,只有被社会淘汰,适应不了21世纪的社会的需要。为了适应现今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必须转变自己的观点,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单纯护理模式已向生理、心理、社会多元化护理模式发展,宗旨“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为指南,以各种专业为基础,以护理程序为手段,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现将我在护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赵玲 《华夏医药》2007,2(6):530-530
很长时间以来,护理丁作都是以疾病为中心,在医生指导下执行医嘱,完成治疗计划,是从属型医护关系。护士对病人的态度更是高高在上,让病人绝对服从医护人员,属服从型护患关系,如此发展下去,已经适应不了二十一世纪的需要。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必须转变自己的观点,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单纯的护理模式向以生理、心理、社会多元化护理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护理工作必须从以前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护理人员为了适应新的护理方式,必须在各方面得到提高、锻炼。21世纪的护理人员如何适应整体护理,现将本人在临床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总结为四  相似文献   

4.
随着护理模式向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转变,护理工作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发展,为了适应毕业生的智能结构和实际工作能力,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尽快适应新的护理模式,我们从1997年以来对护生的临床实习制订了教学计划,使护生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院模式的转变 ,护理工作也从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模式转变。但任何变革在实施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只有正确分析 ,正确对待这些困难 ,才能针对性地去解决困难 ,才能使整体化护理得到更好地实施 ,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现将自己的一些看法总结如下。1 护理实施的难点1.1 对新护理模式理解的缺陷 护理模式是由护理理论体系、功能、任务、工作内容 ,活动方式等要素构成 ,护理从旧模式向新模式转变就是这些要素内涵和外延的突变 ,旧模式理论核心是以疾病为中心 ,新模式则以病人为本 ,以病人为中心 ,…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护理工作必须从以前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护理人员为了适应新的护理方式,必须在各方面得到提高、锻炼。21世纪的护理人员如何适应整体护理,现将本人在临床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总结为四点:①新趋势下的护理工作;②护理人员如何适应整体护理;③改变医护和护患关系;④良好的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在经济市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当代护理工作已发生深刻变化。护理模式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以至现在进行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全人护理模式。要求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手段,针对人们不同的身心需要,社会文化需要提供最佳护理。手术室护理工作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院手术室对手术病人根据病人身心需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理程序为框架,对病人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护理,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护理工作正在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功能护理”逐渐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过渡和转变。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士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打针送药”、“疾病监护”等技能性活动,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为此,全新的护理模式对护士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日益深化,对保健需求逐渐提高,表现出社会对护理需求的扩展。现代护理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儿科模式病房的建立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护理模式在儿科领域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花丽 《中国医药指南》2008,6(16):635-636
<正>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的发展,旧的医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现代人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生物-心理-社会"的新模式,护理模式也由原来"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式护理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因此,如何关怀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改革的宗旨。方法认识新的医学模式,运用心理学、伦理学,加强心身兼护。结果护士转变了从属型的执行医属和单纯地护理操作,提高了护理质量,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结论以患者为中心是护理改革的必然,是护理工作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大众需求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护理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单纯的护理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多元化护理模式发展,宗旨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化护理为指南,以各种专业协作为基础,以护理程序为手段,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化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前 ,护理工作在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的历史发展阶段后 ,已经进入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从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 ,“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已成为护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在医院深化改革和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完善的推动下 ,各医院都正在积极探索医疗服务转变的模式 ,变过去把医疗护理工作看成是病人“求医生”为现在“我为病人”服务的模式。坚持追求医疗效果 ,即社会效益第一、病人利益第一 ,真正认识到病人才是医院的服务对象。我院于 2 0 0 1年 8月成立陪检中心 ,在解决院内病人的陪检…  相似文献   

14.
护患关系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它不仅影响护士与患者的心理需要和行为,还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与康复状态。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护理工作的内容由单纯的疾病防治护理扩大到全面预防保健护理,护患关系也由护理工作中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5.
整体护理与护士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现今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必须转变自己的观点,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单纯护理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多元化护理模式发展,宗旨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为指南,以各种专业协作为基础,以护理程序为手段,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现将我在护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浅淡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也必须从以前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疾病为中心,以人为本理念"的人性化护理转变。护理人员为了适应新的护理模式,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患者在  相似文献   

17.
张志春 《河北医药》2000,22(12):947-947
我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 ,进行人员和班次调整和建章立制 ,使护理工作取得明显进步 ,赢得同行和病人的好评。1 提高认识 ,转变护理观念创建模式病房 ,实施整体化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大变革 ,对每一个护理人中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因此 ,搞好教育发动 ,提高思想认识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坚持在护理人员中进行“三个教育” ,解决存在的“三个不适应” ,产生良好的效果。一是进行“救死扶伤 ,防病治病 ,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人民医院办院宗旨和护理工作发展形势的教育 ,解决长期以来以疾病为中心 ,以执行医嘱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也由护理“疾病”转向以护理“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为了提高护理工作的水平,与国际接轨,我科试行了整体护理,通过实践有如下几点体会。1整体化护理真正改变了过去以疾病为中心,只见疾病不见病人的护理观念,是以整体的人为中心,综合了自然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进行护理。整体护理在这里达到一种较为完美的体现,从而促使疾病向健康转化,达到一种最佳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有效的肾替代治疗方法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在原来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基础上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护理工作也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更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舒适护理模式又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其理念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生活、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程度的护理模式。我科自2005年将这一护理模式运用到血液透析患者中,使患者顺利进行血液透析,提高生活质量,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我院对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陈玉芳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3155-3156
手术室作为对患者进行治疗的特殊环境,常会使患者感到紧张和焦虑,对自己所患疾病的预后感到担忧,甚至悲观和绝望。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整体性、有效性的护理模式,将爱心与责任心融人到护理的每一项工作中,实现从以“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