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14例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临床I期10例,Ⅱ期4例;9例行根治性腹膜后淋巴结清扫,仅1例有淋巴结转移,认为对无转移及无复发的以及年龄〈1岁的I期睾丸卵黄囊瘤病人可行单纯的一精索睾丸切除术,但应分期准确及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2.
男,2岁,右阴囊肿物2个月,伴腹痛不适,于1990年10月27日入院。右睾丸呈弥漫性实质性增大,约6.5cm×6cm×6cm,周界清,轻微扪痛,皮肤表面呈暗红色,透光试验(-)。行肿物单纯切除术。病理查:卵圆形肿物一个,7cm×5.5cm×5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实性,质地较脆。镜下:瘤细胞呈疏松网状排列,部分呈腺泡状,乳头状,其  相似文献   

3.
睾丸卵黄囊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睾丸卵黄囊瘤10例,占同期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14.9%,儿童6例,在人4例。其中42岁和52岁年长患者腹腔隐睾恶变发生此瘤,国内尚无报导。作者还讨论了本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其与组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2岁,汉族,无诱因右侧阴囊逐渐肿大近1年。查体:阴囊局部皮肤无红肿及破溃,平卧后睾丸不能纳入腹腔。实验室检查甲胎球蛋白AFP>1000IU/ml,癌胚抗原CEA3.6μg/L,癌抗原125为27.47μg/L,糖链抗原19-9(CA19-9)36.98kU/L。B超:右侧睾丸增大,正常回声消失,内见8.4cm×3.5cm×4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 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12例睾丸卵黄囊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儿童10例,成人2例;均行患侧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为"睾丸单纯性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期Ⅰ期者9例,术后未常规进行化疗,2例复发;Ⅱ期者3例, 1例儿童患者术后行PVB方案化疗1个疗程,未复发;2例成人患者术后化疗2个疗程,其中1例术后4个月阴囊壁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另1例术后9个月出现腹膜后转移,患者拒绝手术后失访。结论 儿童的Ⅰ期睾丸卵黄囊瘤可仅行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术,不需行腹膜后淋巴清扫术,>3岁或(和)≥Ⅱ期的患儿存在血行转移倾向,术后可根据病情选择化疗。成人睾丸卵黄囊瘤由于预后不良,需行睾丸切除术+腹膜后淋巴清扫术+术后化疗。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组15例临床疑为睾丸肿瘤的患儿均进行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卢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均提示为睾丸卵黄囊瘤,弥漫型2例、局限型13例,肿瘤内部血供丰富。多普勒超声显示主要为低阻型血流频谱。结论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声像特征及结合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0岁,发现右侧阴囊内肿物半年余,伴有轻微胀痛并影响活动。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部未见异常。专科情况:右侧睾丸明显增大,大小约15cm×10cm×10cm,质地较硬,表面光滑,附睾不能触及,精索及对侧睾丸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睾丸卵黄囊瘤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学基础。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8例睾丸卵黄囊瘤,观察其声像图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睾丸卵黄囊瘤具有特征性声像图改变,边界清楚,内回声低而后方回声轻度增强,血供丰富。其上述特征相应的病理基础为:大量的小型瘤细胞以及间质排列成疏松的微囊状或网状结构。结论睾丸卵黄囊瘤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结合年龄及AFP检查有助于本病与睾丸炎及其他类型的睾丸肿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在体外培养取自人体的睾丸卵黄囊瘤组织,比较并建立人睾丸卵黄囊瘤细胞原代培养的理想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机械分散法、酶消化法和植块培养法进行人睾丸卵黄囊瘤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倒置显微镜及台盼蓝染色观察并比较三者的培养成功率、细胞活力、细胞形态和数量等,免疫组化法鉴定其细胞来源.结果 原代培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确诊的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睾丸声像表现。结果 17例患儿中,有12例超声诊断为卵黄囊瘤,有3例误诊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误诊为睾丸淋巴瘤。超声诊断准确率70.6%。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具有安全、快速、准确的优点在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又名内胚窦瘤,endoder-m al sinus tumors)是一种起源于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大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的20%。在20岁以下的女性它们与无性细胞瘤同样常见。它们最常发生在儿童和青春期,平均年龄19岁,40岁以上极为罕见。常发生于性腺部位,也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确诊的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睾丸声像表现.结果 17例患儿中,有12例超声诊断为卵黄囊瘤,有3例误诊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误诊为睾丸淋巴瘤.超声诊断准确率70.6%.结论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具有安全、快速、准确的优点在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病例资料。结果3例患者术前行阴囊B超提示睾丸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甲胎蛋白(AFP)值均明显升高。3例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行病理检查确诊为本病。3例术前、2例术后均未进行化疗,随诊1年未见复发症状。结论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可根据相关检查结果,结合病理检查可确诊。治疗方法为行根治性睾丸切除,可不作化疗,预后差。甲胎蛋白(AFP)及B超检测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病例资料。结果3例患者术前行阴囊B超提示睾丸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甲胎蛋白(AFP)值均明显升高。3例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行病理检查确诊为本病。3例术前、2例术后均未进行化疗,随诊1年未见复发症状。结论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可根据相关检查结果,结合病理检查可确诊。治疗方法为行根治性睾丸切除,可不作化疗,预后差。甲胎蛋白(AFP)及B超检测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恶性卵黄囊瘤(Malignant yolk sactumor)又称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卵黄囊癌(Yolk sac carcinoma)、Teilum氏瘤等,国内报道约100例。本文报道12例如下。一、肿瘤发生部位 12例中,发生于卵巢者10例,睾丸2例。其中左卵巢7例,右卵巢2例,1例侧别不清。肿瘤均为单侧。  相似文献   

17.
本院1966年~1989年共收治小儿卵黄囊瘤37例,经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光镜确定诊断又通过10例电镜观察,8例AFP免疫组化观察,文献复习,本文支持Teilum提出该瘤来源于卵黄囊瘤背壁的全能性生殖细胞的组织发生观点;1.胚胎卵黄囊有合成AFP能力,本文意儿血清AFP明显升高,免疫酶标可作AFP定位。2.超微结构观察:肿瘤形态与妊娠7周卵黄囊相似,电镜下可见到上皮性及间叶性成份相当于胚外内胚层及胚外中胚层成份。且讨论了该瘤的命名与畸胎瘤关系和免疫组化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睾丸卵黄囊瘤超声图像表现(附一例报告)丁青薇,王绍文睾丸卵黄囊瘤极罕见,多数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其声像图特征尚未见报道.我院超声检测成人睾丸卵黄囊瘤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报告如下.病例简介男,23岁,未婚.发现睾丸明显肿大伴疼痛1个月.超声检查:左侧...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23岁,因“胸背部疼痛10 d”入院。体格检查: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前胸壁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7次/min,心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CT示:两肺纹理增多,左上肺野纵隔旁见3.9×4.6 cm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晰,心影大小正常范围。考虑胸腺瘤可能。开胸手术行前纵隔肿瘤切除,术中发现该肿瘤起源左侧胸腺,与心包粘连缜密,术中分离困难,考虑胸腺恶性肿瘤可能,给予行肿瘤及双侧胸腺切除。术后病理:卵黄囊瘤。术后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243.5 ng/ml,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0.1 mIU/ml。患者因经济原因,术后未行放化疗。术后1个月,来院复查胸部CT:双肺多发转移、心包转移、纵隔肿瘤复发。患者术后2个半月后死亡。  相似文献   

20.
恶性卵黄囊瘤25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鸿兴 《上海医学》1990,13(5):261-2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