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背景:当存在髌股关节发育不良时,髌骨脱位的损伤程度较轻,因此更加依赖影像学诊断。 目的:比较髌股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和髌股关节发育正常患者髌骨脱位时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的异同。 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临床证实的髌骨脱位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髌股关节发育不良患者32例,髌股关节发育正常患者22例。记录患者MRI中髌骨内侧骨挫伤或撕脱骨折、髌骨关节面骨软骨骨折、股骨外侧髁外侧部骨挫伤、髌股内侧支持带撕裂等情况。 结果:髌股关节发育不良组的32例患者中,髌骨内缘骨折12例,内侧支持带损伤10例,髌骨软骨损伤7例,股骨外髁骨挫伤18例;髌股关节发育正常组的22例患者中,髌骨内缘骨折8例,内侧支持带损伤14例,髌骨软骨损伤14例,股骨外髁骨挫伤14例。两组在内侧支持带损伤和髌骨内缘骨折上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MRI可以较好地诊断髌骨脱位。当髌股关节发育不良时,内侧支持带损伤和髌骨内缘骨折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54-1958
[目的]探讨改良髌骨外侧关节面部分切除术治疗中老年Ⅲ期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严重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2例36膝,属改良Iwano分期Ⅲ期,男6例,女26例;平均年龄54.03岁。病程平均8.67年。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髌骨外侧关节面部分切除术治疗,采用髌骨改良Kujala评分评价髌股关节功能,髌骨适合角(CA角)评价髌骨位置,KSS评分评价整体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2.1)个月。改良Kujala评分术前平均(15.94±3.57)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33.06±2.07)分,髌股关节功能满意32膝(89%)。髌骨适合角术前平均(23.06±10.68)°,术后末次随访平均(11.96±8.16)°,36膝均有好转(100%)。KSS评分术前平均(109.28±15.79)分,术后末次随访提高到(158.39±7.86)分,疼痛明显好转,爬楼梯能力明显改善。各项评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改良髌骨外侧关节面部分切除术治疗严重髌股关节骨关节炎(Iwano分期Ⅲ期)可明显缓解疼痛,部分改善功能。对于活动量较大的中老年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关节置换术的替代手术或前期手术。 相似文献
6.
人工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髌骨软化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人工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髌骨软化症的疗效观察。方法:对8例髌骨软化症晚期(Ⅲ-Ⅳ级)行髌骨关节面修整,人工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调整髌骨轴线。结果:随访5年。关节疼痛缓解。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此项手术对晚期髌骨软化症,年龄在50岁以上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201-2202
[目的]探讨髌骨内推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加用髌骨内推手法治疗,然后采用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acmaster(WOMAC)评分标准进行效果评分。[结果]采用WOMAC评分,比较治疗前、开始治疗后1.5、3、12个月评分的差异,结果显示:治疗1.5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于髌骨内推手法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下压髌骨的趋势,导致髌骨骨髓水肿或者下压髌骨导致滑膜水肿,产生副作用,随着水肿的减退,髌骨内推的疗效可以持续到治疗后12个月,并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髌骨内推可手法松解髌股关节外侧支持带,有效地改善髌股关节的对合关系,为临床治疗髌股关节炎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8例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资料,男3例,女15例;年龄46~74岁,平均54岁;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为44~63分,平均(53.28±5.71)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为4~7分,平均(5.33±0.99)分。术前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其中11例采用AVON髌股关节假体(Stryker公司),7例采用Gender Solutions髌股关节假体(Zimmer公司)。术后第1天患膝即开始行主动和被动功能康复锻炼。结果 1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04个月,平均63.98个月。VAS,术后1个月(1.17±0.79)分(范围,0~3 分),术后3个月(0.72±0.67)分(范围,0~2 分),术后9个月疼痛基本消失;HSS,术后1个月(70.06±6.33)分(范围,61~80分),术后3个月(86.06±5.12)分(范围,77~95分),术后9个月(91.39±4.83)分(范围,82~97分),末次随访(92.06±4.05)分(范围,84~97分),其中优15例、良3例,优良率100%,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患者主观满意率94.4%(17/18)。1例患者术后2年再次出现上下楼梯时膝前疼痛,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适当减少活动后症状缓解。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髌骨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髌股关节置术后疗效与手术适应证、假体设计、手术技巧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选用合适的髌股关节假体、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掌握好手术技巧及积极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等基础上,采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髌股关节病患者,髌骨外倾角的大小范围对髌股关节病诊断的意义。 方法实验组收集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50±4)岁。临床上就诊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骨科患者,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及屈伸活动受限,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感染,关节外伤,符合髌股关节病诊断标准病例214例,共计214膝。拍摄X光下膝关节屈膝髌骨30°时轴位片,测量髌骨外倾角的大小。对照组收集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51±3)岁,无膝关节病及疼痛的病例60例,共计60膝,拍摄X光下膝关节屈膝髌骨30°时轴位片,测量髌骨外倾角的大小。 结果实验组测得髌骨外倾角在18.5°~35.2°之间,髌股关节病患者X光下膝关节屈膝髌骨30°时轴位片髌骨外倾角增大。对照组测得髌骨外倾角在7.7°~18.7°之间,X光下膝关节屈膝髌骨30°时轴位片髌骨外倾角在正常范围。 结论髌骨外倾角的测量对于髌股关节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X光下膝关节屈膝髌骨30°时轴位片见髌骨外倾角增大并伴有关节疼痛患者可以考虑髌股关节病诊断,可行关节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作者用4只成年犬,将胫骨结节下移约0.5cm,克氏针固定,其可引起髌骨下移,造成髌股关节间关节面接触出现错格现象,接触面积减少和关节间作用力增加,使关节软骨受到机械性损害和营养障碍,出现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11.
12.
Release of the patellar retinaculum and tibial tubercle elevation have both been advocated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ellofemoral degeneration. Questions remain, however, regarding the magnitude and predictability of such effects in diseased joints. Using cadaver knee joints exhibiting a range of patellofemoral cartilage degeneration,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n joint contact pressures on release of the patellar retinaculum, followed by tibial tubercle elevations of 1.25 and 2.5 cm. Retinacular release failed to alter the joint-loading parameters significantly. Tibial tubercle elevation reduced the patello-femoral joint contact area and contact force, but failed to cause a consistent change in contact pressure. Tibial tubercle elevation also caused a migration of the joint contact area superolaterally on the retropatellar surface. This migration occurred in conjunction with ventral tilting of the inferior pole of the patella as the tubercle was elevated, suggesting tha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joint kinematics may result from this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髌骨内推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对老年髌股关节炎患者症状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髌股关节炎患者在膝关节伸直状态下,对髌骨进行内推,髌骨活动后,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对患者治疗前和后的IKDC评分、膝关节非负重状态下的屈曲度进行比较。所有的患者内推前和6个月后进行了膝关节的正侧位片检查。结果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符合髌股关节炎诊断的患者168例共203个关节,患者都进行了髌骨内推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所有的患者都得到了最短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0±2.5)个月。治疗前、后IKDC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1月后IKDC评分高于6月后。膝关节非负重状态下屈曲度检查显示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X-ray膝关节侧位片显示Insall-Salvati指数治疗后没有显著改变( P>0.05)。结论髌骨内推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能够显著改善髌股关节炎的症状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胫骨结节内移抬高术联合关节镜下髌骨支持带调整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至2012年对12例复发性髌骨脱位行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联合胫骨结节内移抬高术。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年、5年进行门诊随访,物理检查包括髌骨内移度检查,髌骨外推恐惧试验,复查轴位X线片了解截骨块愈合情况、髌股关节适合角、髌骨指数,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价表、IKDC评分和Kujala评分表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0年。术后3~6个月复查X线片见截骨块以达到骨性愈合,在负重行走并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髌骨内移度均介于1°~2°之间,术后各时间点髌骨外推恐惧试验阳性率、髌骨适合角、髌骨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IKDC、Lysholm、Kujal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IKDC、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Kujala评分较术后6个月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联合胫骨结节内移抬高术能够有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行髌股关节置换术患者35例42膝,女34例,男1例;年龄45~70(55.0±8.2)岁;病程6~36(13.7±2.5)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牛津膝关节评分,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手术满意度评估,另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髌骨轴位片,评估有无假体松动,记录患者术后出现的血肿、关节感染等并发症。结果:35例患者42膝随访时间18~65(35.0±7.2)个月,手术时间(56.2±8.7) min。牛津膝关节评分由术前(28.14±0.36)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37.19±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疼痛项目评分由术前(10.12±0.26)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15.83±0.30)分,功能项目评分由术前(18.02±0.13)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21.36±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患者双膝术后早期出现伤口线结反应,经清创后好转;另1例术后5周出现伤口周围红肿,经抗生素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1个月出现股四头肌缝合处撕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髌骨去神经化联合微骨折术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治疗60例膝关节退行性髌股关节炎患者,男28例,女32例;年龄24~56(40.5±3.35)岁。其中30例行单纯关节镜检查清理术(对照组),30例行关节镜下清理、髌骨周围去神经化联合软骨锥髌股关节面微骨折处理(治疗组)。术后采用VAS、Lysholm、Kujala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6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36个月,平均12.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4周VAS评分均改善,而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行Lysholm、Kujala评分比较,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髌骨去神经化处理联合微骨折术治疗髌股关节炎能更好地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髌股关节炎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收治髌股关节炎患者156例, 其中男62例, 女94例;年龄45~61岁, 平均52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反复肿胀、疼痛, 上下楼、蹲下起立时疼痛加重。采用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及Kujala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估, 并将软骨损伤程度进行分级后评估疗效。结果:术后149例获得随访, 时间10~18个月, 平均(14.8±3.5)个月, 切口均愈合良好, 未见并发症。Lysholm评分由术前73.29±4.48提高到术后80.93±4.21,Kajala评分由术前68.34±6.22提高到术后76.48±6.54,软骨损伤Ⅰ-Ⅲ级者术后疗效较好, 软骨损伤Ⅳ级者疗效较差。结论: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髌股关节炎可明显缓解膝前疼痛, 改善膝关节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延缓关节炎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复合软组织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段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后,髌股关节适应性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至2007年收治的习惯性髌骨脱位患儿73例.男24例,女49例;平均年龄7.1岁(3~15岁);单侧47例,双侧26例.按照年龄分为A、B两组:A组年龄3~8岁(包括8岁),24例(30膝);B组年龄8~15岁,49例(69膝).复合软组织手术包括膝关节外侧充分松解、内侧紧缩、髌腱半腱上点移位(Roux-Goldthwait手术)和股内侧肌止点下移术.术前及随访中分别行髌骨轴位和侧位X线检查,测量股骨滑车角、髌骨高度、髌骨-滑车适配角及髌骨倾斜角(Laurin角)的变化情况,以评价髌股关节适应性.结果 73例患儿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8个月(25~98个月).末次随访时髌骨脱位均无复发,其中2例发生髌骨内侧脱位.股骨滑车角:A组由术前的150.1°±5.1°改善为144.3°±6.0°,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指标在两组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复合软组织手术对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髌股关节的塑型有影响,对于手术年龄在8岁以下儿童可以明显促进股骨髁的发育,降低股骨滑车角,改善髌股关节适应性;8岁以上儿童在随访期内股骨滑车角的变化不显著,髌股关节适应性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