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6个月,行胸超声心动图、X线以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左心室造影测定PMVSD直径为4.6~9.6 mm,所选国产PMVSD封堵器直径为6~12 mm。共置入16枚VSD封堵器,成功率为100%。术后10 min左心室造影显示15例完全封堵无分流,1例有残留少量分流,1个月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残留分流消失。随访6个月,原术后2例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微创介入方法,但其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14例PMVSD患者均经胸心脏超声确诊,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4~9 mm,平均5.6 mm,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沿导丝经输送鞘送直径5~15 mm(平均7.5 mm)的Amplatzer封堵器;术后72 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的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封堵率100%.术后72 h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出现发热,3 d后正常.结论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治疗措施,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评价Amplatzer法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珐308例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造影结果显示室间隔缺损口平均(5.8±3.1)mm,其中69例伴有膜部瘤形成,7例为多发孔型缺损,4例为嵴内型缺损,3例造影显示有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结果 308例患儿中295例(95.8%)封堵成功,其中257例应用对称型封堵器,22例应用非对称型封堵器,16例应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手术时间(68±31)min,X线透视时间(27±18)min.所选的封堵器大小为(7.8±2.5)mm.69例伴有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患儿中68例成功封堵.4例嵴内型缺损均选用非对称型封堵器.3例造影有轻度主动脉瓣脱垂者.封堵术后行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主动脉瓣反流消失.295例封堵成功的患儿中,术后造影显示即刻完伞封堵263例(89.2%),残余分流32例(10.9%).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检查完伞封堵者为287例(97.3%),术后1、6和12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封堵成功的患儿均无残余分流.随访过程中无封堵器的移位及破裂.2例术后即刻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1个月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3-4 d内均转为正常.结论 Amplatzer法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是一种安伞有效的方法,伴有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是介入治疗良好的适应证,部分嵴内型缺损和伴有轻度主动脉瓣反流的病例可采用该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索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 ,PMVSD)的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 8例PMVSD进行封堵器治疗。患者年龄 3~ 2 6 (16± 8)岁 ,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3~ 7(4 6± 0 9)mm ;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术后 2 4h、1月、3月及 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3月及 6个月进行随访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良好 ,但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经临床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小儿PMVSD病人,年龄3-10岁。男17例,女13例。体重14~29公斤,缺损大小2.3~8.0mm,采用美国AGA公司生产的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和北京华医圣杰有限公司生产的室间隔封堵器。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0%。3例病人术前超声显示VSD大小3mm,但造影VSD直径为1~2mm,6F输送鞘未能通过VSD,结束手术。其余病例均选用封堵器腰部直径比VSD大3~4mm成功堵闭。国产封堵器首先选用对称型封堵器,如有主动脉瓣返流再换用偏心型封堵器。其中3例病人术前超声显示室间隔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但造影示主动脉右冠瓣下无室间隔组织,均选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堵闭,其中1例术后主动脉瓣微少量返流,术后3个月返流消失。本组病例造影显示半数病人(16例)有膜部瘤形成,其中1例为巨大膜部瘤,有两个分流口,分别为4、6mm,术后即刻造影有少-中量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有少量残余分流。其余病例均成功堵闭。所有病人术后常规静脉应用地塞米松5天。术后发生各种心律失常10例,包括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心律失常多发生在术后2~6天,经术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重症换用甲基强的松龙,心律失常大多于术后4~10天消失。随访1年有1例遗留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遗留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是成功介入封堵的关键之一。缺损大小3~8mm易于成功封堵。如果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的分流口较大且数目多不易完全堵闭。小儿主动脉右冠瓣下无室间隔组织的病例不是手术禁忌。介入治疗PMVSD安全性较高,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但要高度重视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是要做好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 ventricular septaldefect,PMVSD)的疗效.方法:5例PMVSD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电图及X线检查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2.5~8.3 mm,平均(5.0±2.4)mm;选用4~10 mm,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本组5例均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患儿术后即刻造影检查示无残余分流;术后24h、1、3及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律失常,X线检查均显示肺血减少.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x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MV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60例MVSD患者,手术中连续经胸超声心动图或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60例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MVSD,其中男41例,女19例。超声心动图测定MVSD直径为3~9,4mm,左心室造影测定MVSD直径为3~9.4mm,所选国产MVSD封堵器直径为4~12mm。封堵操作技术成功率为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10.5%,3个月后残余分流为5.7%。手术中出现一过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均恢复。术后3例患者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随访3个月,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即时的疗效确切。采用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应遵循治疗原则,术中遵守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张萍  钟理  冉擘力  宋治远 《重庆医学》2005,34(8):1202-1204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V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TE观察40例PVSD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监测与引导封堵过程,判断封堵器释放后的位置、是否影响房室瓣功能,有无残余分流,并随访疗效.结果 TTE测量PVSD大小:2.70~10.20mm[(5.56±1.20)mm],其上缘距主动脉瓣环的距离:0~6.00mm[(3.50±1.70)mm];左心室造影PVSD测值:3.00~12.00mm[(6.15±1.45)mm],PVSD大小超声测值与左室造影测值相关非常显著(r=0.901 3,P<0.01),二者之间的差值:[(0.46±0.41)mm].PVSD封堵成功率97.5%(39/40),封堵器释放后,2例可见少许残余分流,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术后24h,1例患者出现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治疗3d后恢复正常.术后3d~1年复查TTE,封堵器位置良好,未影响周围瓣膜运动,未出现新的主动脉瓣和三尖瓣返流,也无溶血、心内膜炎、血栓等并发症.结论 TTE对经导管介入治疗PVSD的术前病例筛选、术中引导和监测、术后随访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新型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19例PMVSD患者均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10mm ,平均 5 .8mm ,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 ,沿导丝经输送鞘管送直径 6-12mm(平均 8mm)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 ;术后 2 4h、1月、3月、6月和 12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3月、6月和 12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 1例患者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个月后随访时消失。结论 经导管置入新型Amplatzer偏心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 ,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 exnbrane venticu lar septal defect,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2003年11月-2004年12月,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23例膜周部VSD行封堵治疗,平均年龄(18.6±5.4)岁(4~34岁)。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透视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于术后1、3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2例,其中1例1个月是访。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左室舒张末径(LVEDD)由术前的(45.1±8.4)mm缩小为术后的(42.9±8.9)mm,缩小明显(t=3.94,P=0.002)。结论:经导管置入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缺远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应用 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 (PMVSD)的远期疗效。 方法 :2 5例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确诊 PMVSD,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15 (6 .5 6± 2 .78) mm ;在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 Am 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封堵 PMVSD;术后 3d、3个月、6个月及 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 X线检查 ,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除 1例外其他封堵器在随访中位置良好 ,3个月、6个月、1年随访时 TTE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 (P <0 .0 5 )。心电图检查术后 12 h内除 1例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没有严重心律失常发生 ;3个月随访时 3例 (14 .2 % )心电图新出现束支传导阻滞。术后 3d X线胸片提示肺充血有不同程度减轻 ,3个月、6个月、1年时胸片示心胸比例缩小 (P <0 .0 5 )。结论 :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 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轻、远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2.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congenital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has always been a problem for cardiologists in the past decade because of the risks for interference with the valves and conduction system. Some devices designed for other lesions have been used fo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SD,^1-3 but the result is unsatisfactory because they are difficult to use and have a high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Until 200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术后无死亡,23例患者术后杂音基本消失,术后并发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3例,心内残余分流1例。结论室间隔缺损经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病情危重,通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ThefeasibilityofusingcolorDopplerflowconvergenceforestimationofventricu-larseptaldefectshuntflowhasbeenveri-fiedbyanimalexperimentsandcl1nicalstud-ies[1.2]-Butinthepaststudiestheeffectofleftventricularoutflowonflowconvergenceregionontheleftseptalsurfaceinventricu-larseptaldefectwasnottakenintoconsid-eration-lnpatientswithventricularseptaldefect,especiallymembranoustype,theflowconvergenceregion(FCR)ontheIeftseptalsurfaceoccupiesthemostpartofthe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Leftventricu-laroutf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经右心房路径治疗的15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于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经右心房路径补片修补肌部室间隔缺损,避免了左心室或右心室切口,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痊愈出院,复查心脏彩超示没有明显室缺残余分流。结论经右心房路径修补肌部室间隔缺损可以避免左心室或右心室切口对心室肌的损害,减少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残余空间隔缺损的再手术治疗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残余室间隔缺损(VSD)的发生原因、防治措施、手术指征和手术要点。方法 对12例施行残余VSD再手术治疗患者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手术指征和手术要点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8例首次手术于1977年至1997年在我院施行,4例在外院施行,我院VSD再手术率为0.18%。首次手术时单纯VSD 9例,法洛四联症(TOF)3例。再次手术间期平均4.1年(5个月~12年)。再次手术发现10例VSD再通部位均在三类瓣前隔瓣基底附近,残余VSD长径平均1.2cm(0.3~2.5cm)。手术死亡3例,死亡原因包括低心排、心律失常和心包填塞。结论 1.VSD再通好发于三尖瓣前隔瓣基底邻近,这与该区域邻近主动脉瓣和传导束等重要而结构复杂、可利用缝合的坚固组织少、三尖瓣叶和腱索的遮挡造成VSD的边缘暴露不清等因素有关。2.预防VSD再通关键在于充分暴露VSD边缘,防止漏缝和撕裂。3.0.5cm以上的残余VSD应尽早手术。4.再次手术以右房切口和补片修补为佳,术终止血要严密。  相似文献   

17.
室间隔膜部瘤合并室缺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文军  蒋振斌 《上海医学》1997,20(10):568-569
为了阐明室间隔膜部瘤合并合室的缺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原则,我们对1985年6月至1995年3月共收治的17例病人,在体外循环于进行手术修补,术中发现室缺位于膜部15例,肺动脉瓣下2例,瘤破口大小为0.3~0.6cm,瘤体大小为0.5cm×1.0cm~2.0cm×3.0cm。结果:本组无手术死缝合修补,再将瘤囊覆盖重新心肌内膜化的作法最佳。  相似文献   

18.
Pathoanatomyandsurgeryofsubaorticstenosisassociatedwithventricularseptaldefect¥(刘维永)(汪钢)(杨景学)(梁继河)(王红兵)(张威廉)LiuWeiyong;WangG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