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加味二至胶囊对大鼠复合型脂肪肝的调脂保肝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酒精及四氯化碳复制大鼠复合型脂肪肝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味二至胶囊高剂量组(MEP1)、加味二至胶囊中剂量组(MEP2)、加味二至胶囊低剂量组(MEP3)及东宝肝泰组(DB),然后测定各组肝脏指数,血清脂质TC、TG、HDL及LDL含量,测定血清ALT及AST含量,肝匀浆中游离脂肪酸、SOD及MDA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指数,血清脂质TC、TG、LDL,血清转氨酶ALT、AST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HDL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肝脏指数,血清脂质TC、TG、LDL,血清转氨酶ALT、AST含量均显著降低,HDL含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SOD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加味二至胶囊具有较好的降脂保肝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胆石六号颗粒对高脂血症小鼠调脂保肝的作用。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K)、模型组(M)、给药组(胆石六号颗粒,D)和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Y),每组15只,采用高脂饮食法建立高脂血症小鼠模型;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肝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肝脏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高脂饮食可引起小鼠腹部脂肪堆积,使肝脏明显发生脂肪变性;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转氨酶、TC、TG、LDL-C明显升高(P<0.05),HDL-C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胆石六号颗粒能明显降低小鼠肝指数,降低血清TC、TG、LDL-C、AST、ALT及肝脏MDA(P<0.01)水平,提高血清HDL-C含量及肝脏SOD活力(P<0.01),明显改善肝脏组织中脂肪浸润;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胆石六号颗粒组小鼠肝指数,血清TC、TG、LDL-C、AST、ALT、HDL-C,以及肝脏MDA和SOD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胆石六号颗粒对高脂血症小鼠具有调脂保肝作用,有可能作为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复方决明子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降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玲  刘丽宏  杨玉萍 《中国药师》2009,12(10):1393-1395
目的:观察复方决明子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72只,1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其余均喂饲高脂饲料。10d后将喂饲高脂饲料大鼠禁食12h,眶后取血测总胆固醇(TC),根据TC值将喂饲高脂饲料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1mg·kg^-1)、复方决明子胶囊低剂量组(0.40g·kg^-1)、中剂量组(0.80g·kg^-1)、高剂量组(1.60g·kg^-1),各给药组均按10ml·kg^-1体积灌胃给予相应药物,4周后,取血测谷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时取肝脏做切片、HE染色。结果:复方决明子胶囊高、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CHO和LDL—C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升高(P〈0.05)。病理结果显示,复方决明予胶囊能够明显减轻肝脏的脂肪变性。结论:复方决明子胶囊对大鼠高脂血症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并能够阻止高脂血症大鼠的肝脏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4.
灵芝三萜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灵芝三萜(ganoderma triterpene,GT)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以复方高脂饲料连续喂养小鼠5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除正常对照组的8只小鼠外,将造模成功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壳脂胶囊100mg·kg^-1,1次·d^-1)、GT高、中、低(200,100,50mg·kg^-1,1次·d^-1)剂量组。连续给药6周后,检测血清和肝脏中生化指标,做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经GT治疗后,GT高、中剂量组都表现出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含量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的作用,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脏中TG、TC、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的作用(P〈0.05或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脂肪肝程度明显减轻,肝细胞坏死程度减轻。结论GT对高脂饲料所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具有保肝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5.
甜菜碱预防小鼠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甜菜碱对小鼠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预防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分为:正常组、高脂组、脂必妥药物对照组和甜菜碱组。喂养6周后,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H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微量荧光法测定肝脏匀浆液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并观察肝脏冰冻切片脂肪染色。结果:甜菜碱使高脂血症小鼠血清TC,ALT和AST值显著降低,HDL-C/TC比值明显升高,并降低了肝脏组织中MDA含量。肝脏冰冻切片的脂肪染色显示甜菜碱明显减少了肝脏中脂肪的堆积。结论:甜菜碱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血脂水平,同时减轻脂肪肝形成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多种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种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10年6月~2011年2月对脂肪肝患者50例(观察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多种血清学指标检测,包括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结果:观察组TG、TC、ALT、AS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HDL-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与血脂的异常在脂肪肝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及时进行血脂及肝功能检查并观察其指标变化,可作为临床监测脂肪肝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洪汝涛  田图磊 《安徽医药》2012,16(7):885-887
目的探索一种相对简单可靠的方法制作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方法采用乙醇灌胃法结合高脂饮食,在6周时间内建立酒精性脂肪肝模型。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生化法测定肝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肝脏甘油三酯(TG)水平。结果 6周末,酒精引起了明显的肝脏脂肪变性;血清ALT活性以及TBIL、TG水平升高;肝匀浆SOD、GPx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肝组织TG含量升高。结论采用高脂饮食结合酒精灌胃法,可成功制作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茵陈蒿汤对模型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干预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和茵陈蒿汤组,模型对照和茵陈蒿汤组大鼠饮用10%乙醇、加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6周造成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 茵陈蒿汤组大鼠灌胃给药茵陈蒿汤0.1g/kg,继续酒精和高脂高热量饲料处理4周后处死.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 测定肝匀浆TG、丙二醛(MDA)、超氧化歧化酶(SOD)、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水平,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茵陈蒿汤能抑制病鼠血清ALT、AST、ALP活性和降低TG、LDL-C、TNF-α、TGF-β1水平,提高HDL-C含量 降低肝匀浆TG和MDA含量,增强SOD活性以及改善肝细胞空泡变性和脂肪变性.结论 茵陈蒿汤阻止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形成,其作用机制包括:调血脂、减少脂肪在肝脏的沉积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代谢产物,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抗免疫性炎症和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黄芪提取物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影响。方法应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NAFLD模型。雄性Wiste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黄芪干预组,每组各8只。药物干预组大鼠在进行高脂饮食同时每日给予不同剂量黄芪提取物灌胃。药物干预10周末结束实验,检测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肝组织TG、TC,并观察肝脏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SREBP-1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病理显示脂肪变性、炎症或炎症坏死并伴有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G、TC明显升高。药物干预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和肝组织TG、TC降低,且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坏死程度减轻(P〈0.01,P〈0.05)。模型组SREBP-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药物干预组SREBP-1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黄芪提取物对大鼠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抑制SREB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化浊祛瘀冲剂治疗大鼠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作用。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降脂灵干预对照组、中药化浊祛瘀冲剂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观察其治疗后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肝脏TC、TG、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肝组织学的变化。结果化浊祛瘀冲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血TC、TG降低,肝组织中CHO、TG、MDA降低而SOD升高,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大鼠的病理变化显示出肝细胞脂肪变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结论化浊祛瘀冲剂能改善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血脂指标,并显著提高大鼠SOD活性,降低氧自由基代谢产物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红雪茶提取物(HXC)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降脂保肝作用。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建立NAFLD大鼠模型,同时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HXC(含生药0.9、2.7g.kg-1.d-1)以及复方蛋氨酸胆碱片(1.2g.kg-1.d-1)进行防治。实验6周后,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变化并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肝组织TC、TG、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HXC高剂量可以明显降低肝湿质量与肝指数,显著降低血清中的ALT、AST、TC、TG、LDL-C及肝组织中的TC、TG、MDA,升高血清中的HDL-C及肝组织中的SOD,脂肪变性和水样变性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HXC对高糖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NAFLD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脂、减少脂质在肝脏中堆积以及提高机体抗氧化活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以脂肪乳剂灌胃的方法建立高脂性脂肪肝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高脂性脂肪肝大鼠随机分为EGCG(10、20和40 mg.kg-1)3个剂量治疗组、非诺贝特治疗组(20 mg.kg-1)以及模型对照组。分别观察EGCG对高脂性脂肪肝大鼠的肝重和肝脏系数、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肝组织脂质变性程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EGCG10、20、40 mg.kg-1治疗6 wk后,高脂性脂肪肝大鼠肝重和肝脏系数、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以及肝组织中TC和TG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明显升高(P<0.05或P<0.01),同时肝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并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趋势。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给予EGCG的大鼠肝组织脂质变性程度和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明显减轻(P<0.01)。结论EGCG 10、20、40mg.kg-1治疗6 wk后,对高脂性脂肪肝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水平和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虫草菌丝提取物对大鼠脂肪性肝炎与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虫草菌丝提取物对大鼠脂肪性肝炎与盱纤维化的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 wk和6 wk的正常组、模型组和虫草菌丝组。造模后3 wk和6 wk分别观察肝组织脂肪变性、炎症与胶原沉积;分析血清ALT、AST水平与TBil、Alb、TG、TC含量;肝组织TG、MDA、GSH含量与SOD、γ-GT活性、羟脯氯酸(Hyp)含量及肝组织α-SMA表达。结果3 wk、6 wk模型大鼠血清ALT、AST、γ-GT活性与TBil含量均升高(P<0.05),Alb、TG含量下降(P<0.01),肝组织Hyp、TG、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α-SMA表达增加。3 wk虫草菌丝组改善模型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与炎症;降低血清TBil含量,提高血清Alb含量;降低肝组织TG、MDA含量(P<0.01),提高肝组织GSH含量与SOD活性(P<0.05)。6 wk虫草菌丝组减轻模型大鼠肝纤维化;降低血清ALT、AST水平(P<0.05);降低肝组织TG、MDA含量和γ-GT活性(P<0.05),提高SOD活性。虫草菌丝3 wk和6 wk组均明显减少α-SMA表达(P<0.05),且6 wk作用较3 wk更为明显。结论虫草菌丝提取物显著改善大鼠脂肪性肝炎、抑制脂肪性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与抗肝脂质过氧化、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和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研究   总被引:72,自引:6,他引:72  
目的 建立高脂血症和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SD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 (n =10 )和模型组 (n =2 0 )。对照组喂普通饲料 ,模型组喂普通饲料并给予脂肪乳剂灌胃 (10ml·kg-1)。动态观察一般情况和血清TG、TC、ALT、AST、MDA、SOD和肝脏TG、TC、MDA、SOD的变化 ,并行病理检查。结果  1wk后 ,模型组血清TG和TC明显高于正常组 ,形成了高脂血症模型。 2wk后 ,随机处死模型中的 10只 ,与正常组相比 ,发现血清TG、TC、ALT和肝脏MDA均明显升高 ,而肝脏SOD则明显降低 ,病理显示有 2只轻度脂肪变性。在第 3wk处死剩余动物 ,发现肝指数、血清脂质、ALT、AST、MDA和肝脏TG、MDA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 ,而SOD则明显降低 ;光镜下所见模型组均出现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 ,并有炎症病灶。结论 通过 1wk脂肪乳剂的喂养 ,形成了高脂血症模型 ;继续给予脂肪乳剂 ,2wk后形成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络化纤丸对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以连续饲以高脂饲料(基础饲料加10%猪油、2%胆固醇、0.5%胆酸钠、5%蛋黄)1个月的方法建立高脂性大鼠脂肪肝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安络化纤丸治疗4周,观察一般情况及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测定肝匀浆TG、丙二醛(MDA)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对大鼠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安络化纤丸可明显降低高脂性脂肪肝大鼠血清ALT、AST、TC和TG水平,降低肝组织TG含量,提高肝组织SOD活性,并降低肝组织MDA水平。安络化纤丸可显著改善高脂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的病理损害。结论安络化纤丸对大鼠高脂性脂肪肝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治疗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150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肌肉注射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2支/d。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三酰甘油(T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9.66%,P<0.05)。治疗后,两组AST、ALT、TC、TG、LDL-C和M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HDL-C、GSH-Px和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这些指标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柿叶总黄酮(PLF)对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建立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将高脂血症大鼠按照血清Tc水平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分别为:高脂模型组、PLF高剂量组、PLF中剂量组、PLF低剂量组和洛伐他汀组。连续给药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脂蛋白酯酶(LPL)、肝酯酶fHL)和血脂水平等各项指标,并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TC,TG,LDL-C,AST,ALT水平降低,HDL-C,LPL,HL水平升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l或P〈O.05);各给药组肝重、肝脏系数显著降低(P〈0.01或P〈0.051,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PLF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脂质代谢紊乱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对防治高脂性脂肪肝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β-酪啡肽-7(β-CM-7)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对照组、模型组、护肝片组(0.3 g.kg-1)、β-CM-7高剂量组(灌胃剂量:2.0×10-1g.L-1)、β-CM-7中剂量组(灌胃剂量:2.0×10-2g.L-1)和β-CM-7低剂量组(灌胃剂量:2.0×10-3g.L-1),除对照组外均采用梯度酒精灌胃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同时除模型组外各组分别给予药物治疗12周。观察用药前后各组小鼠生化指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结果β-CM-7高剂量组能够明显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TG、LDL-C水平(P<0.05或P<0.01),提高血清HDL-C的含量,减少肝组织匀浆的MDA含量(P<0.05或P<0.01),升高肝匀浆SOD,GSH-Px的水平(P<0.05或P<0.01)。结论β-酪啡肽-7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有防治作用,可能与其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