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对7种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脑动静肪畸形伴动脉瘤10例,巨大型动脉瘤及并血栓形成或钙化6例,非损伤性脑膜中的动脉动脉瘤、伴两条供血迷行动脉动脉瘤、多发性动脉瘤各1例。结果:1例行栓塞术,余者开颅行瘤夹层、切除或包裹术,所伴AVM一并切除,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①术前需行全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脑膜中动脉动脉瘤尚需颈外动脉造影;②手术夹闭或切除为最佳选择,最好一次手术处理AVM所伴动脉瘤或两侧多发动脉瘤,务必完全阻断向动脉瘤供血的迷行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方法与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随访于2006年9月~2012年11月期间我科收治126例术中采用显微镜下供血动脉逐步夹闭法治疗的脑AVM患者并采用GOS评分进行预后评价,来探讨供血动脉逐步夹闭法与AVM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术中采用供血动脉逐步夹闭法,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26例AVM患者中完全切除病灶123例,未完全切除者3例,术后行伽刀辅助治疗。预后评价按Glasgow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者123例,中度残疾者2例,严重残疾者1例。结论:术中采用供血动脉逐步夹闭法是一种改善AVM手术预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3):234-237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7年2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动脉瘤夹闭术,术中给予ICG荧光血管造影,术后随访3~68个月,记录患者的预后。结果 ICG荧光血管造影能明确辨认动脉瘤大小、瘤体指向,术中确认动脉瘤颈残留3例,载瘤动脉分支血管闭塞2例,穿通支血管误夹1例。供血动脉阻断后引流静脉的最大荧光强度显著低于动脉瘤切除前(P <0. 05),动脉瘤切除后引流静脉的最大荧光强度显著低于供血动脉阻断后(P <0. 05)。动脉瘤切除前和供血动脉阻断后引流静脉显影延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动脉瘤切除后引流静脉显影延迟时间显著长于动脉瘤切除前和供血动脉阻断后(P <0. 05)。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期间死亡5例(20. 8%,5/24)。结论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提供高质量、高分辨率的图像,提高手术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微骨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目的 探讨微骨孔入路微创外科技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微骨孔入路对53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实施手术治疗。其中翼点微骨孔入路夹闭颈内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7例,单侧额部纵裂微骨孔入路夹闭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6例,骨瓣宽25-30mm,高15-20mm,应用高速钻开颅,经侧裂或纵裂暴露动脉瘤。结果 成功夹闭前循环动脉瘤53例,其中切除瘤体5例,12例动脉瘤术中破裂,术后造影动脉瘤闭塞,术后无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无与开颅入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微骨孔入路夹闭颅人前循环动脉瘤,可降低手术医源性损伤并获得最佳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吲哚箐绿荧光血管造影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0例10个颅内动脉瘤。术中采用吲哚箐绿荧光血管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情况以及载瘤动脉的血供情况,根据造影结果必要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行CT血管显像(CTA)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术中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残颈2例,载瘤动脉狭窄1例,均根据造影结果及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CTA检查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结论显微镜联合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是动脉瘤手术中的有用工具,为动脉瘤夹闭术中提供实时信息,及时检查手术效果,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从而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2例大脑前动脉远端逆流供血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1例病人第1次动脉瘤破裂,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A2段被栓塞,第2次破裂形成颅内血肿,手术清除血肿,术后植物生存。第2例病人经动脉瘤夹闭成功治愈。大脑前动脉远端逆流供血动脉瘤比较少见,其诊断和治疗需要特别注意,由于其特殊的动脉瘤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特点,不能按传统方法夹闭动脉瘤,合适的治疗应为动脉瘤孤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CT下脑动脉造影(CTA)指导下诊断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的经验。方法采用无创CTA简化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对58例颅内动脉瘤行早期夹闭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正确处理并夹闭瘤颈,临时动脉阻断载瘤动脉和清除颅内血肿等方法。结果58例病人共夹闭动脉瘤62个。随访3个月至5年,43例恢复正常工作(74%),轻残8例,重残5例,死亡2例。结论CTA可作为动脉瘤诊断快速方法。一旦明确诊断,即应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早期夹闭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改进颅内前循环双侧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术,以提高颅内前循环双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前循环双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术中应用载瘤动脉近端临时阻断、颈部颈内动脉暂时夹闭并回抽、颅内外动脉架桥技术、动脉瘤颈逐步缩窄、动脉瘤体穿刺抽吸减压、动脉瘤体切除、术程中始终应用生理盐水加罂粟碱冲洗及应用吲哚菁绿脑血管造影等技术.结果 15例动脉瘤手术全部成功夹闭,其中1例行二期手术清除血肿.出院时优良者13例,轻残者2例.结论 颅内前循环双侧多发动脉瘤通过术中改进的手术技术可以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能在术中即时发现动脉瘤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从而指导手术医师术中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脑出血清除术中发现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脑出血急诊手术中发现脑动静脉畸形病人的病历资料,总结诊断及手术经验。结果血肿清除同时全切除AVM11例,部分切除AVM并夹闭供血动脉2例,术后再出血3例,2次手术2例。死亡2例。结论急诊手术中发现畸形血管团应先清除血肿,而后逐步切除AVM,对于深部巨大AVM应先清除血肿后争取Ⅱ期手术切除AVM。  相似文献   

10.
陈川  黄振超  龚瑾  叶卓鹏  王辉 《海南医学》2012,23(19):55-58
目的初步探讨颅内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对2005年8月到2010年3月间收治的5例颅内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病例的临床分类、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包括AVM团内型1例,AVM血流相关型2例,AVM无关型2例。2例患者一期手术夹闭责任动脉瘤并同时切除AVM,1例栓塞动脉瘤后二期手术切除AVM,1例患者栓塞动脉瘤后,二期伽马刀治疗丘脑AVM,另1例手术切除AVM病灶,二期手术夹闭动脉瘤。5例病例复查DSA均未见动脉瘤或畸形血管团残留。结论此类病例中,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的解剖特点和构筑关系往往比较复杂。针对不同临床特点的病例,应采取合理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以得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正> Fifty-five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cerebral aneurysmswere directly operated o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his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technical key points in treatment of aneurysm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60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血液流变学资料,并与30例正常人及55例脑血栓形成病例的血液流变学资料作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脑出血9项指标均较正常组增高.有显著及非常显著性意义。脑出血与脑血栓组比,除高切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及血小板吸附率3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外,另6项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从而表明出血性脑血管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本致病因素相似。  相似文献   

13.
分析44例经 CT 证实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表现.脑出血发病年龄提前,安静状态及活动时均可发病,发病时可无神志改变。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因此不经 CT 检查两者鉴别较困难。TIA 与脑血栓形成的关系较密切,防治 TIA 对预防脑血栓形成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了15例脑瘤出血性中的CT表现,重点分析了瘤内出血的演变过程与单纯脑内出血的差异,瘤内出血的演变过程可推迟几天至数周,原发瘤的性质,血肿的大小及患者的年龄是影响血肿吸收时间的重要因素。同时对脑瘤出血性中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CT诊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报道16例顿内后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结果.按Hunt分级标准,Ⅰ级3例,无死亡。Ⅱ级9例,死亡1例。Ⅲ级2例,无死亡。Ⅳ级2例,无死亡,随访3~6月,按刘氏评定标准[1],Ⅰ、Ⅱ级优良11例,死亡1例,Ⅲ级良1例,可1例;Ⅳ级可2例。文中就腰穿与CT,手术方法和术中动脉瘤破裂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临床评价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脑梗塞患者的疗效。方法 :所选病例按发病时间分为 4组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及脑梗塞体积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后各组疗效差异显著。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变化明显 (P <0 .0 1) ;脑梗塞体积亦有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东菱精纯克栓酶是治疗脑梗塞的理想药物 ,并且治疗愈早临床疗效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临床和头部CT确诊急性脑梗塞60例,32例以降纤酶10u加生理盐水150ml静滴,1h滴完,1次/d,共用3d,并辅以胞二磷胆碱、脑复康等治疗。3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率37.5%,显著进步率46.9%,总有效率96.9%,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显著降低。结论降纤酶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报告58例原发性脑室内出血,结合文献对其发生率、病因、病理解剖及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了讨论。该病脑定位征不明显,认识功能障碍为其常见表现,预后主要取决于有无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或是否及时解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疗效。方法 对30 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 Bobath 技术进行康复锻炼,疗程1 个月。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式 Fugl Meyer 运动功能评分( F M A) ;改良 Barthel 指数( M B I) ,于锻炼初期及末期(1 个月) 对病人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早康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 P < 0 .01) ; F M A、 M B I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 .01) 。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介入性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11例急性脑梗塞介入溶栓治疗分析,就药物注入剂量、速度、治疗时机及相关并发症进行讨论。 方法 经选择性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溶栓,血管造影证实阻塞血管开通情况。 结果 阻塞血管完全再通3例,部分再通6例,开通率81.8%,未开通2例;临床治愈5例,显效4例,有效1例,死亡1例。 结论 介入性溶栓方法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介入溶栓时机越早越好。在限定的时间窗内,控制溶栓药注入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