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抗新生血管治疗是实体肿瘤治疗中的有效策略,近年来抗VEGFA和VEGFR2受体治疗出现了耐药现象。Notch信号转导是一种细胞间信号通路,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在Notch通路中,Delta样配体4(Deltalike ligand 4,DLL4)在影响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抑制新生血管分支形成,促进新生血管的成熟;阻断DLL4能增加无功能新生血管数量,加剧恶性肿瘤缺血缺氧,抑制肿瘤的生长。对DLL4蛋白的深入研究为肿瘤新生血管分子靶向治疗 提供新的策略和新的靶标,DLL4有可能成为继VEGF后肿瘤血管分子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otch信号通路是血管发育及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机制.阻断VEGF可抑制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Notch能抑制内皮形成尖端细胞,减少血管生成.实验证明,两条通路相互作用,联合阻断VEGF和Notch信号通路可协同抑制肿瘤生长.对VEGF和Notch通路的研究,将为肿瘤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萍  辛彦 《现代肿瘤医学》2013,21(7):1645-1648
肿瘤的增殖、浸润和转移与肿瘤血管生成(tumor angiogenesis)密切相关,因此抗肿瘤血管生成己经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策略。Notch通路在内皮细胞的发育分化、干细胞分化、血管形成及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最近的一系列研究发现,Jagged1作为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的配体之一,可影响Notch信号通路,增强癌细胞VEGF活性,刺激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从而促进肿瘤生长、侵袭及转移。这一发现为完善肿瘤新生血管与肿瘤生长关系学说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诱导血管的生成能力是恶性肿瘤能生长、浸润与转移的前提之一。DLL4(delta-like ligand 4)配体蛋白是其上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的Notch通路组成成分,特异性参与肿瘤血管的发生及生长的调控。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DLL4蛋白在多种实体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升高。而且与肿瘤组织的浸润程度、转移程度和疾病的预后情况有密切关联。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新靶点,尤其是在对抗血管生成疗法如抗VEGF-A和抗VEGF-2R受体治疗耐药的肿瘤治疗方面。因此对于DLL4在恶性肿瘤中的过度表达已成为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PI3K/Akt信号通路在多种细胞中活化,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血管新生等病理、生理过程。血管的生成需要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PI3K/Akt活化后可以广泛诱导鸡胚尿囊膜血管的生成。PI3K/Akt信号通路与其下游信号分子mTOR及多种促血管新生因子,如VEGF、HIF等相互作用,从而促进肿瘤血管新生。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能够抑制其血管新生作用,因此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为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肺癌生长和转移的过程中,新生血管的生成能够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已知最强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因此,抗VEGF治疗能够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而成为肺癌靶向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VEGF的表达对肺癌预后的判断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血管形成在乳腺癌的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主要的促血管形成因子.抑制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正在成为治疗乳腺癌的一个新策略,重组人源性抗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rhMAb VEGF、Bevacizumab、Avastin)正是通过抗VEGF作用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本文就VEGF与乳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陈东  冯林森  王羽丰 《癌症进展》2019,17(7):748-751,775
血管生成贯穿恶性实体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以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在促进恶性肿瘤血管生成的诸多因素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构成的信号通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阻断该信号通路已成为肿瘤抗血管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有关该信号通路上游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VEGF/VEGFR2信号通路分子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肿瘤抗血管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Delta样分子4(DLIA)在恶性肿瘤高表达可导致血管发生,对恶性肿瘤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其下调却可起到抗血管发生的作用,表现肿瘤组织中形成大量无功能的血管,阻碍肿瘤的生长,这一特点使其用于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耐受肿瘤的治疗。近来,DLIA单克隆抗体药物进入了临床研究,对耐受VEGF阻滞剂的肿瘤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能有效预防DLL4的不良作用,将会对恶性肿瘤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肿瘤治疗已经进入分子靶向治疗时代,抗血管新生治疗是靶向治疗的重要策略,在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肿瘤抗血管新生治疗过程中发现的与疗效评价、抵抗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作一综述,旨在为抗血管新生治疗的疗效评价和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宁宁  薛妍  刘文超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21):1253-1256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转移的关键步骤,其形成主要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作用失衡的结果。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作为肿瘤治疗新视野,已发展为重要的抗肿瘤策略。基因治疗则使抗血管生成治疗更具有靶向性,使这一治疗策略产生新的飞跃。本文就该领域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血管生成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抗血管生成肿瘤治疗逐渐成为一种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因其在血管生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治疗靶点。多种以VEGF及其通路为靶点的药物已经在临床中广泛用于结肠癌、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肾癌、肝癌、乳腺癌的治疗。高血压是VEGF抑制剂最常见的心血管副作用,但其引起高血压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与之相关的有内皮功能紊乱、NO释放减少、微血管网稀疏、内皮素-1水平的上调等。本文着重讨论VEGF作为抗血管生成靶点的肿瘤治疗作用、VEGF抑制剂引起高血压的分子机制以及此类药物引起高血压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3.
Ge FJ  Xu JM 《中华肿瘤杂志》2010,32(7):481-486
肿瘤生长和增殖过程中需要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VEGF家族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等多个相关因子,而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最重要的是VEGF-A因子,它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增殖,并与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生长因子受体相结合,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通路,最终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贝伐单抗(Bevacizumab)是与VEGF结合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与VEGF-A结合,阻止其与VEGF受体的相互作用,起到抗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进而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4.
梁燕  伍钢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5(15):1188-1192
目的:探讨eIF4E的功能和调控及其作为细胞信号通路的结点,分析其治疗肿瘤策略的研究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前景.方法:以肺部肿瘤、eIF4E和靶向治疗为关键词检索万方全文数据库、PubMed和PMC数据库,筛选2002~2008年相关文献.重点是有关研究较多的eIF4E的功能、调控、作为细胞通路的结点,细胞翻译为肿瘤治疗靶点及相关研究.最终选择其中25篇文献作为研究.结果:eIF4E是细胞翻译中的重要限速因子,具有潜在广泛的抗瘤谱,针对eIF4E的靶向治疗策略非常具有吸引力.eIF4E在转录起始中、翻译和细胞核内mRNA生成和细胞增殖中起作用,受4E-BPs、磷酸化、PML、组织特异性因子所调控;是RAS和MAP激酶信号通路,P13K激酶信号通路,TSC、RHEB和mTOR信号通路的结点,靶向此结点可设计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目前在人类肿瘤移植物中,用第二代反义寡核苷酸(ASOs)能有效下调肿瘤中eIF4E的含量及蛋白质的表达,诱导凋亡,抑制VEGF、Cyclin D1、c-myc、Bel-2和Survivin的表达,抑制类血管结构形成.结论:eIF4E在恶性肿瘤靶向治疗中地位突出,其治疗应用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5.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是全球恶性肿瘤之最,目前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及放疗。新生血管形成不仅可以促进肿瘤生长,还可协助转移、侵袭,因此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成为晚期肺癌的研究热点。VEGFR是诱导血管形成的关键因子,在包括肺癌的多种肿瘤中过度表达,抑制VEGFR不仅可以使肿瘤血管正常化还可以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更好的发挥作用。VEGF抑制剂包括:抗VEGF抗体,可溶性VEGFR,抗VEGF受体抗体,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目前主要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的小分子药物有安罗替尼、阿帕替尼、呋喹替尼、尼达尼布、法米替尼,而且有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靶向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联用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因此本文主要对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其他药物联用的理论基础及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骨肉瘤是常见且高度恶性的原发性骨肿瘤,其治疗面临复发和转移的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骨肉瘤靶向治疗药物。该文聚焦于靶向新生血管形成的治疗策略,特别是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综述了不同骨肉瘤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骨肉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及潜在的副作用。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肿瘤增殖,但存在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问题。通过对现有药物的分析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并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锐  高会斌 《现代肿瘤医学》2016,(15):2502-250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已知最强的刺激血管生成因子之一,其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在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以VEGF受体和VEGF传导通路中酪氨酸激酶为靶点的药物研究在胃癌治疗中有较大进展,是分子靶向治疗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其受体VEGFR(VEGF receptor)所介导的“出芽式血管生成(sprouting angiogenesis)”,在生理及病理性血管生成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肿瘤血管生成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靶向VEGF以及VEGFR的药物正在不断被开发出来,如bevacizumab、sorafenib、aflibercept等,这些药物以不同的方式抑制VEGF/VEGFR信号通路,在临床上已被证明能有效抑制多种肿瘤的生长,成功实现了相关药物的临床转化。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推进,抗VEGF/VEGFR靶向治疗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包括肿瘤对药物的抵抗性以及药物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这些问题同时也是转化医学面临的重要问题,故新靶点以及新药物的研发迫在眉睫。本文对抗VEGF/VEGFR抗癌药物研发和治疗的背景、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为相关药物临床转化的推进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胡牧  梅炯  蔡宣松 《肿瘤学杂志》2004,10(3):188-191
VEGF和VEGFR因其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而成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疗法的重要靶点.目前应用单克隆抗体、小分子抑制物、可溶性受体等方法通过阻断其信号转导通路或耗竭肿瘤细胞产生的VEGF,使VEGF或VEGFR表达减少,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血供,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全文综述了VEGF及VEGFR研究历程、分子结构及其最近几年在抗血管生成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血管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靶向肿瘤血管的抑制在抗肿瘤治疗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并生产出大批抗血管制剂,有的已应用于临床治疗.这些新研发的抗血管制剂与传统的针对实体瘤的细胞毒性药物作用机理截然不同.根据作用机理及对血管抑制的阶段不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分为抗血管新生制剂和肿瘤血管阻断制剂.抗血管新生制剂旨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新生过程,而肿瘤血管阻断制剂则通过快速而有选择性地损坏或阻塞已构建完成的肿瘤血管,使肿瘤血供受阻引起肿瘤坏死.两者区别主要在作用靶点、肿瘤类型及治疗时机不同.本文对近年来抗血管新生制剂和血管阻断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