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脑出血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脑出血的继发性损伤机制之一。脑出血后细胞凋亡可能与出血后凝血酶大量释放、红细胞分解产物聚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激活、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和炎性细胞浸润等有关,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干预这些病理生理学环节有可能抑制脑出血后细胞凋亡,并为防治出血后的继发性脑损伤找到一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可发生继发性损伤。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在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细胞凋亡可显著改善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是具有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神经科常见疾病。近年研究证实,脑出血发病过程中存在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凝血酶神经毒性、小胶质细胞激活、细胞凋亡等继发性脑损伤机制,继发性脑损伤是导致脑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脑出血手段,研究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为脑出血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可发生继发性损伤。最近的研究表明,血肿周围区出血后神经细胞的死亡,其中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后细胞凋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白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渗出、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凝血酶的释放。对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作用进行研究,有望找到新的脑出血治疗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与c-fos mRNA及c-fos蛋白表达的关系及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机制.方法 健康家兔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出血模型组36只,采用多种方法检测血肿周围组织中的凋亡细胞、c-fos mRNA、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出血后0.5h内可见凋亡细胞,逐渐增多,48 h到高峰;c-fos mRNA在脑出血后0.5h达到高峰,依次递减,24 h后就基本消失;c-fos蛋白表达则延后,在脑出血后半小时表达比较明显,2h达高峰,6h仍然较明显,随后递减.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脑组织中细胞凋亡与c-fos相关,即早基因之一的c-fos可能对其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可发生继发性损伤。最近的研究表明,血肿周围区出血后神经细胞的死亡,其中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后细胞凋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白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渗出、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凝血酶的释放。对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作用进行研究,有望找到新的脑出血治疗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脑组织局部脑血流的变化及神经细胞凋亡发生的规律,观察三七总皂甙对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Nath改良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氢清除法测定其局部脑血流,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出血后1h全脑的血流量均下降,4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并维持至出血后24h,出血后48h再次出现脑血流下降。而干预组脑血流下降不明显,但较脑出血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脑出血24h后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表达显著增高,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干预组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 三七总皂甙可减轻脑出血后继发性的缺血性损害,并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脑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约占所有脑出血的3%~5%,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IVH多由脉络丛血管或室膜下动脉破裂所致, 而继发性IVH是指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 患者预后较差。文章对继发性IVH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严重程度评估和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能将信息从胞浆传至胞核引起相应基因表达的重要转录因子,在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有关基因转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脑出血诱导了NF-κB的激活,活化的NF-κB参与炎性反应、诱导细胞凋亡、介导自由基损伤等机制加重了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NF-κB将为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大鼠细胞凋亡及NF-κ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及核转录因子(NF—κ)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脑出血后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出血组和假手术组。用自体血尾状核注射法建立脑出血模型;检测丙二醛(MDA)水平,以TUNEL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数及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出血组MDA水平、细胞凋亡数和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与出血组相比,依达拉奉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结论依达拉奉可抑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可能与其减轻氧化应激、减少血肿周围脑组织过度表达NF-κB有关。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与脑水肿、炎症反应以及其他损伤因素,如补体系统激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和自由基损伤等密切相关.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时的神经元死亡方式主要为坏死和凋亡.  相似文献   

12.
血肿周围脑水肿(perihematomal edema,PHE)是导致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因素,并会影响患者转归.文章对PHE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治疗策略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86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脑出血组,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未抗凝血注入大鼠基底节区制备脑出血模型.分别在造模后6、24、48、72小时断头取脑制作标本,采用TUNEL染色检测脑组织中细胞凋亡、荧光定量RT-PCR检测脑红蛋白mRNA表达、免疫组化分析脑红蛋白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后6h血肿周围脑组织脑红蛋白及TUNEL染色阳性细胞表达升高,其中脑红蛋白48h达高峰,72h开始下降,而细胞凋亡72h达高峰,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1);脑红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凋亡数呈正相关(r=0.51,P<0.05.结论 脑出血后脑红蛋白表达上调,可能对脑出血继发神经损伤起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临床实践中还缺乏统一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文章主要从分析HICH的局部解剖学特点、脑内血肿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以及其独特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的最新研究进展入手,详细阐述了血肿扩大、脑水肿和继发性缺血损伤等在HICH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便寻找到更好的临床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病理生理学过程密切相关.S100B作为特异性脑源性蛋白,不同的剂量水平可呈现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学效应,其浓度能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程度.文章对MMP-9和S100B在脑出血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脑出血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及其与胱冬酶-3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5,PDCD-5)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脑出血后的损伤机制.方法 5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后者又分为3 h、6 h、12 h、1 d、2 d、3 d、5 d和7 d等8个亚组,每组6只.自体尾动脉不凝血50μl注入尾状核区建立脑出血模型,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观察胱冬酶-3和PDCD-5蛋白表达.结果 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3 h出现凋亡细胞,2~3 d达高峰,3 d后凋亡细胞数量开始下降.血肿周围组织3 h可见胱冬酶-3和PDCD-5蛋白阳性细胞,1~2 d达高峰,3 d后逐渐减少.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胱冬酶-3(r=0.971,P<0.01)和PDCD-5(r=0.334,P<0.01)阳性细胞数量与凋亡细胞数量呈正相关.结论 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存在细胞凋亡,且与胱冬酶-3和PDCD-5蛋白表达一致,胱冬酶-3和PDCD-5蛋白可能促进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铁离子在脑出血中的损伤机制及铁螯合剂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出血后脑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主要包括血肿扩大、血肿周围代谢异常以及脑水肿形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铁离子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铁螯合剂能够特异性结合铁离子并阻断其介导的损伤过程。文章就脑出血后铁离子的代谢变化、铁离子相关性脑损伤机制以及铁螯合剂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鼠基底节出血后出血灶的变化和对锥体束的影响。方法选用体重250~300g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72只,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所提供,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32只),Ⅳ型皎原酶-肝素诱导脑出血组(32只),其中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再各分为4个亚组:1d组、3d组、7d组和14d组,每个亚组8只。使用Ⅳ型胶原酶一肝素诱导大鼠基底节出血,测量出血灶的血肿大小。采用HE染色、Luxolfastblue染色、Neurofilament免疫组化观察内囊后肢的病理改变,锥体束髓鞘的改变,锥体束NF染色的光密度值。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和SNK—q检验。结果Ⅳ型胶原酶一肝素诱导的大鼠脑出血模型,1d组血肿体积最大.此后血肿逐渐吸收。3d组白质重度水肿,7d组白质胶质细胞大量增生。锥体束髓鞘损伤在脑出血1—3d逐渐加重,7d开始再生修复。锥体束轴突损伤从1d[(0.20±0.02)]到7d[(0.09±0.01)]持续加重,14d轴突光密度值[(0.10±0.02)]有所增加,但与7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脑出血后锥体束的致伤原因除了血肿的直接破坏,还有脑水肿、炎症反应等各种复杂的继发病理生理改变的影响,脑出血早期若给予外科干预可能可以减轻锥体束的继发损伤。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后继发性水肿和神经损害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继发性水肿和神经损伤是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对针对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害机制的干预措施进行了一些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20.
脑出血是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的神经科急症.研究表明,凝血酶形成、红细胞溶解和铁离子均在脑出血后脑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凝血酶和铁离子在脑出血介导的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