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逆转录-巢式PCR研究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在我国南方人群中的分布。方法从HGV 5-′NCR区段设计了内、外引物对,运用逆转录-巢式PCR对来自我国南方深圳、广州和桂林三个城市总共403例,且来自不同人群组的血清/血浆标本中HGV RNA感染率进行了研究。结果献血员人群中HGV RNA的平均感染率为5.8%(11/189),其中职业献血员较义务献血员高〔9.7%(10/102)及1.1%(1/87)〕;静脉药瘾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患者人群中HGV感染率依次为50.8%(33/65)、24.0%(9/37)、2.5%(1/40);在具有严重程度不同的非A-E肝脏疾病患者中HGV RNA阳性检出率为12.5%(9/22)。结论HGV与HCV合并感染极其常见,可能与其具有共同的传播途径有关。追踪临床资料,发现HGV的感染并未加重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多次静脉滴注药物、输血/输液、血液透析所致医院感染均是引起我国人群中HGV分布较高的重要危险传播因素;HGV的致病性较弱,可能不是引起非A-E肝脏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作者们应用PCR和基因序列测定法证实了34例临床上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有6例庚型肝炎RNA阳性,而其中2例血清庚型肝炎阳性患者的唾液中也检出HGV/GBV-C的RNA,从而可以认为庚型肝炎病毒也可在循环以外的体液中存在。从唾液中检出庚型肝炎病毒RNA  相似文献   

3.
庚型肝炎病毒 (HGV)在健康献血员中主要以携带者形式存在 ,同时也存在于输血后肝炎、非甲~戊型肝炎患者中。为了解HGV在北京地区丙型肝炎患者中的感染状况 ,我们采用HGV非结构基因 3(NS3)区逆转录 -套式 -聚合酶链反应 (RT-nested -PCR)方法检测了 80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GVRNA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来源 所有病例选自 1996年 4月~ 1998年 12月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肝炎科门诊及病房病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80例 ,其中男 42例 ,女 38例 ,年龄 3~ 68岁 ,平均40 7岁。H…  相似文献   

4.
背景:命名为庚型肝炎病毒(HGV)的黄热病病毒已经从非A-E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分离出来。迄今为止,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放大方法已经检测出血清中HGV-RNA的存在。现在作者已经开展了检测抗HGV蛋白抗体的免疫学方法。方法:重组的HGV表面蛋白E_2作为ELISA中的抗原物质。80名供血者,99例静脉注射毒品者,11例急性输血后肝炎患者分别进行抗E_2抗体的检测。同时采用RT-PCR方法作HGV-RNA检测。发现:抗E_2抗体血清学流行率在供血  相似文献   

5.
输血传播庚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GV/GBV-C是近年发现的新型肝炎病毒,能够引起非甲-非戊型肝炎,HGV/GBV-C广泛存在于输血后肝炎及献血员中。目前实验室检测HGV/GBV-C感染主要依靠RT-PCR和ELISA。本文就RT-PCR及ELISA检测HGV/GBV-C的实验条件和HGV/GBV-C在供血员中的感染情况及其引起输血后HGV/GBV-C感染率进行介绍,并根据目前文献提出了今后献血传播HGV/GBV-C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1995年美国两所独立的研究单位相继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地从非甲 戊型肝炎患者中分离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 ,分别命名为庚型肝炎病毒 (HGV)和GB病毒 C(GBV C) [1,2 ] 。后来证实它们是同一种病毒的不同的变异株。现在常将它们统称为庚型肝炎病毒 (HGV)。因为HGV广泛存在于普通人群且可通过血液传播 ,所以 ,围绕HGV的性质 ,HGV的危害以及输血传播HGV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本文就HGV的生物学、流行病学、致病性及与输血安全的关系做一综述。1 HGV的生物学HGV基因结构与HCV相似 ,是黄病毒科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直径 5 0~ 10 0…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免疫学标志检查是目前临床分析和判断患者病程和传染性的重要依据之一.临床上在部分患者血清中可测出丙型肝炎(HCV)和庚型肝炎病毒(HGV).为了解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HCV、HGV的状况,笔者从1998年10月至1999年12月对312例乙型、丙型患者进行了血清抗-HGV检查,并对其血清乙肝病毒标志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HGV/GBV-C与HCV混合感染者肝组织中HGV/GBV-C相关抗原的分布状况,探讨HGV/GBVC对肝脏的损害机制。方法以抗HGV/GBV-CNS5单克隆抗体或抗HCVNS3单克隆抗体为试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HGV/GBV-C、HCV相关抗原表达。结果56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HGV/GBV-C相关抗原表达阳性率为26.79%(15/56);HCVNS3抗原表达阳性率为39.29%(22/56)。HGV/GBV-CNS5抗原表达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肝细胞胞浆中,染色阳性细胞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肝细胞中存在HGV/GBV-C相关抗原表达,其编码产物可能作为一种靶抗原,诱发免疫病理反应,免疫损伤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2000年2月份全国疾病监测点35种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人群和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进行HGV和TT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探讨这两种病毒在我国肝炎发病尤其是在非甲非戊型肝炎中的作用和地位.用建立的PCR方法检测血清标本中的HGV RNA和TTV DNA,对调查的自然人群和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血清标本进行检测.HGV RNA采用反转录PCR(RT-PCR)检测,TTV DNA则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结果表明,HGV在自然人群中HGV RNA携带率为0.6%~1.1%,TTV的病原携带率则高达7.1%~12.4%;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中HGV和TTV的阳性率分别为7.9%和28.1%.在所检测的非甲非戊肝炎病人中HGV和TTV的总感染率为35.9%(包括了HGV和TTV的混合感染).因此,HGV在自然人群中感染率低,而且在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中约为10%的病人是由HGV的感染所致,HGV不是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的主要病因.TTV DNA在自然人群中的携带率约为10%,类似于HBV DNA的携带率.虽然在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中TTV DNA的阳性率为28%,但仍然有高达60%的病人病因不明,TTV感染也不是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的主要致病病原.  相似文献   

10.
HGV和TTV不是我国非甲非戊型肝炎的主要病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人群和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进行HGV和TT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探讨这两种病毒在我国肝炎发病尤其是在非甲非戊型肝炎中的作用和地位。用建立的PCR方法检测血清标本中的HGVRNA和TTVDNA ,对调查的自然人群和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血清标本进行检测。HGVRNA采用反转录PCR(RT -PCR)检测 ,TTVDNA则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结果表明 ,HGV在自然人群中HGVRNA携带率为 0.6 %~ 1.1% ,TTV的病原携带率则高达 7.1%~ 12.4 % ;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中HGV和TTV的阳性率分别为 7.9%和 28.1%。在所检测的非甲非戊肝炎病人中HGV和TTV的总感染率为 35 9% (包括了HGV和TTV的混合感染 )。因此 ,HGV在自然人群中感染率低 ,而且在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中约为 10 %的病人是由HGV的感染所致 ,HGV不是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的主要病因。TTVDNA在自然人群中的携带率约为 10 % ,类似于HBVDNA的携带率。虽然在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中TTVDNA的阳性率为 2 8% ,但仍然有高达 6 0 %的病人病因不明 ,TTV 感染也不是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的主要致病病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干扰素-α致老年丙型肝炎患者抑郁症时Th1/Th2细胞因子失衡的变化情况。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20例正常对照、54例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12周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mRNA表达水平变化情况,同时应用Zung抑郁症自测量表(ZDS)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然后对两组数据分析比对,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老年女性丙型肝炎患者经过干扰素-α治疗后,抑郁积分数值明显增加,与中青年女性组患者以及老年男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存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倾向于Th1,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干扰素-α治疗丙型肝炎过程中,在老年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和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临床诊断为“非甲-戊型肝炎”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析。方法 应用逆转录巢式PCR(nPCR)法检测HCV RNA,并对HCV RNA核心区部分序列克隆测序分析。结果 60例临床诊断为“非甲-戊型肝炎”患者中,应用nPCR法检测有3例阳性,检出率为5%。3个HCV北京分离株与HCV Ⅱ型核苷酸同源性为94%-96%。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3个北京分离株为HCV Ⅱ型。结论 临床诊断为“非甲-戊型肝炎”患者中,存在少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基因型以HCV Ⅱ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乙型、丙型和庚型肝炎病毒(HBV、HCV和HGV)感染及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了44例血透患者的HBV标志物、抗-HCV和抗-HGV抗体,逆转录-套式PCR法检HCV BNA及HGV RNA。结果 血透患者三种肝炎总感染率达77.3%,HBV、HCV、HGV感染率分别为72.7%、13.6%和13.6%,HBV/HCV、HCV/HGV、HGV/HBV合并感染分别为11.4%、2.3%和11.4%,HBV、HCVT HGV三重感染率为2.3%。HCV感染与输血次数、透析年限明显相关,而HBV和HGV感染与输血次数、透析年限无显著相关。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组与单纯感染组、阴性组比较,输血次数明显增多、透析年限明显延长。结论 血透患者HBV、HCV和HGV感染率均较高。严格消毒措施,减少输血,血源筛查,对减少透析中肝炎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肝病患者血清中抗-TTV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 ,已发现的可导致人类肝炎的嗜肝病毒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1〕 ,但仍有 3 .5~ 2 0 %的肝炎病人病因不明。 1 995年美国学者发现了庚型肝炎病毒( HGV) 〔2〕。新近研究表明 HGV不是非甲~戊型肝炎病人的主要致病因素。提示在非甲~庚型 6种肝炎病毒之外 ,还存在其它尚未被发现的病原体 ,1 997年底日本学者Okamoto等〔3〕从 1例输血后肝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一种新的肝炎相关病毒基因 ,命名为 TT病毒 ( trarsfusiontransmitted virus)。为了解肝病患者 TTV感染情况 ,本文对 1 98例肝炎病人和 1 0 0名供血员血清中抗 -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HGV诊断方法及进一步研制预防HG的疫苗。方法 通过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从1例输血后丙肝患血清中扩增出768bp的庚型肝炎病毒cDNA序列,反应产物克隆进M13mpl8噬菌体,阳性克隆抽提单链以双脱氧终止法双向测定其序列。结果 所分离的HGVE区768bp的核苷酸与国内外已发表的4株HGV序列比较,同源性分别为:U44402 81.5%,U45966 82.8%,U36380 84.5%,U75356 95.8%;根据所测得的cDNA序列推导出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在氨基酸水平上较4株HGV序列同源性分别为:U44402 87.7%,U45966 91.5%,U36380 94.1%,U75356 95.8%。结论 证实国内存在丙型肝炎与庚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此序列与中国株HGV同源性较高,与美国株HGV及西非株(GBV-C)同源性相对较低;推导出的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高于核苷酸水平;HGV E区较非结构区NS3、NS5及5’非编码区(5'UTR)的变异为大。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们对输血相关的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及其与肝病的关系至今缺乏充分的认识。方法:作者收集了1972年至1995年间357名输血受者,157名没有接受过输血的对照者,500例随机选择的志愿供血者以及230例供血者,后者接受了感染HGV病人的血液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为HGV RNA阳性,81例输血相关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受者中,79例在输血前后分别收集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在79例患有输血相关的肝炎患者中,63例(80%)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其中3例输血前有HCV感染,急性肝炎的原因不能被确定。在余下的13例患者中,3例患有急性HGV感染和10例由不明物质引起感染。在63例HCV感染患者  相似文献   

17.
输血传播庚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GV/GBV C是近年发现的新型肝炎病毒 ,能够引起非甲~非戊型肝炎 ,HGV/GBV C广泛存在于输血后肝炎及献血员中。目前实验室检测HGV/GBV C感染主要依靠RT PCR和ELISA。本文就RT PCR及ELISA检测HGV/GBV C的实验条件和HGV/GBV C在供血员中的感染情况及其引起输血后HGV/GBV C感染率进行介绍 ,并根据目前文献提出了今后输血传播HGV/GBV C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免疫抗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存在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美国英明道斑点金标法检测6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30例健康正常人血清中的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A),并比较其与HCV RNA的关系。结果:6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25例自身抗体ANA阳性,总阳性率37.3%,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8.37,P<0.05)。HCVRNA阳性组的自身抗体检出率(45.69%)与HCVRNA阴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19.19%)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普通存在自身免疫现象,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与HCVRNA阳性明显相关,检测自身抗体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炜  王芳 《中国输血杂志》2006,19(6):497-499
通过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仍有部分输血后不明原因的肝炎发生。1995年分离出的庚型肝炎病毒(HGV)和1997年分离出的输血传播病毒(TTV)一度被认为与输血后非甲非戊型肝炎发生有关,但随后的研究发现在正常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HGV和TTV感染,其致病性值得怀疑。2000年,意大利学者Primi等[1]从1例静脉吸毒者的HIV阳性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可经输血传播病毒———SEN病毒(SENV)。SENV一经发现即被各国学者所重视,有关SENV的基因结构、检测方法、流行病学与肝炎的相关性等…  相似文献   

20.
李国坚 《临床荟萃》1999,14(7):332-333
由于Choo等于1989年建立起了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特异性诊断方法,使得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仍有病因不明的非A、B、C输血后肝炎、暴发性肝炎以及慢性肝炎的发生。1993年国际肝炎会议上不少学者提出可能存在乙型肝炎病毒(HFV),但至今未能克隆出HFV的基因,该病毒是否存在目前尚存争议。1995年Kim等首先克隆成功并宣布发现了庚型肝炎病毒(HGV)的cDNA,标志着人类已发现了六种肝炎病毒。但随后的研究发现HGV并非上述未明肝炎的原因主要致病因子。因此,此领域的研究者们不断研究,以期发现新的致病因子。1997年日本学者Nishizawa等应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对1例输血后发生非A、B、C肝炎患者血清进行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肝炎病毒。由于该病毒是从一名发生输血后肝炎的日本患者血清中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